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161部分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61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做塞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楧将督学大臣俞恩远叫道自己的王宫,十分客气的赐了一个座位,对自己这个曾经的老师十分温和的说道:“爱卿这几日筹办学校十分辛苦了,寡人听说爱卿和大禹治水一样,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内心是十分的感佩。寡人替我国的学子谢过先生了。”

    这话说的分量太重了,俞恩远吓得连忙起身,冲着朱楧一拱手,恭敬地说道:“多谢王上抬爱。王上热心于办学实乃亘古未有之明君之举,是我肃国百姓偌大的福音,臣能在王上的领导之下为肃国学业的进步略尽绵薄之力,实在是荣幸之至,荣幸之至。”

    朱楧哈哈一笑,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向前走了两步,一把握住俞恩远的双手,十分和气热情地说道:“先生不必如此,现在我们的学校办的怎么样了?”

    俞恩远又向朱楧轻轻地作了一揖,脸上洋溢出自信的笑容,十分自豪地说道:“启禀王上,有了王上的大力支持,臣已经在敦煌建立了一所样板学校,打算过几天开学,初步招生三千人。还请王上能去学校训话!”

    朱楧对他的工作效率十分满意,微微地点了点头,笑道:“嗯,你放心。寡人就算是再忙,也会出席我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的开学仪式。”

    俞恩远万分感动,他万万没有想到,堂堂的国王会对一所学校重视到如此地步,这位王上虽然总是做出惊人之举,但是他能普及义务教育,让所有的肃国国民都能读书识字,那也算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了,足以名垂史册,立即惶恐地跪在地上,感激涕零地说道:“老臣替那些学子谢过王上了,王上此举一定会名留青史,超越古今帝王。”

    朱楧微微一笑,将自己的这位老师傅扶起来,一脸真诚地叹了口气,说道:“寡人倒是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寡人只想着你能为寡人多多地培养出人才来,让我肃国永远人才济济,繁荣昌盛就心满意足了。”

    俞恩远慢慢地站起来,胸中的豪气也被朱楧激荡了出来,那些武人可以攻城拔寨建功立业,他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也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肃国多育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冲着朱楧拱了拱手,豪情满怀地说道:“请王上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

    转眼间,就到了开学大典的日子,这一天正好是个好天气,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肃国第一所公立大学正式开学,三千余名学生齐聚在校场之上,等待着督学大臣的训话。

    督学大臣俞恩远穿了一身崭新的朝服,对着底下这三千多名学子意气风发的说道:“诸位学子,今天是我们肃国第一学院开学的大好日子,尔等蒙受王上的恩情,能够免费读书识字,是何其荣幸,王上对尔等的栽培之恩,比天高比海深,万望尔等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才,将来好好报效王上。”

    “下面,有请王上为我等训话!”督学大臣俞恩远说完这句话,急忙闪到一边,给朱楧将正中间的位置让出来。

    朱楧为了体现自己对教育的重视,特地穿了自己最为隆重的衣服——九章衮龙袍,这可是他目前为止能穿的最有逼格的衣服,听完俞恩远的话后,迈着矫健的龙行虎步走向台前。

    俞恩远见朱楧上来,下意识地就要跪倒,带着其他的教员,以及底下的学子也想着跪倒。朱楧一看这架势,立即摆手制止,这些繁文缛节实在是太麻烦了,都这么跪来跪去的太浪费时间了,等他们这一套礼仪忙完,都该下班了,还讲什么话?站在礼台的正中间,清了清嗓子,将昨天晚上打的腹稿又默了一遍,扯着嗓子大喊道:“诸位学子,尔等都是我国未来的栋梁,将来我国的建设都要靠你们去做。寡人相信,世界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中,故而才不惜重金,成立公立学院,只是希望你们能在此地成才,将来可以支撑起国家的一片天空。万望尔等不要辜负寡人的期望,修文习武,以资国用!另外,自己学会了还不算本事,你们要将你们认识的字,还有在学校里学到的其他知识都带回家去,教给你们父母,你们年幼的兄弟姐妹,让我们肃国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读书识字。寡人可把丑话说在前头,将来寡人是要考核他们的功课的,如果他们识字水平不达标,那他们可是连门都出不了的,你们一定要将寡人的话记在心里,好好学习,并且教会你们的家人。”

    “王上千岁!王上千岁!”底下的三千多名学子齐声高喊道,虽然他们不知道王上要怎样考核他们家人的功课,但是这位王上时常有惊人之举已经传遍了整个肃国,这些学子们对他也是很崇拜,这次见自己的偶像肯话大价钱供他们读书,并且说的话如此恳切,他们又怎么会不感动?每个人都立志成才,好报答王上的浩荡之恩。

    朱楧又简单的说了两句,就宣布大会结束了,随后命一个小太监将督学大臣俞恩远叫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面。

    说实话这次的开学典礼还是很成功的,三千多名学子秩序井然,没有一个人乱跑乱动,或者是大声喧哗的,这让俞恩远很满意,也让他感觉自己在王上和诸位同僚面前挣足了面子,因此听到朱楧叫他的消息后,心里十分开心,暗自忖度着一顿表扬肯定是少不了了。

    没想到一见到朱楧,就被对方虎着脸臭骂了一顿:“俞爱卿,寡人的旨意你是没有听明白还是故意打折扣执行?”

    俞恩远一愣,一张原本挂满笑容的脸颊瞬间僵硬了起来,顿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己这学校的规模,人员的数量全都是按照王上制定的标准建造和招收的啊,怎么就打折扣执行了?难道是学校的章程除了问题,也不对啊,章程是他和几个德高望重的读书人一起拟定的,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啊,脑袋上瞬间挂满了雾水似的,小心翼翼地问朱楧道:“启禀王上臣愚钝,听不懂王上的话是什么意思?”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二十三章 对蝗灾的处理

    一  朱楧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观念陈旧真是很气人,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毕竟坑了队友还是让人很生气的,道:“寡人问你,寡人说的是让所有肃国人都识字。法令上规定的是肃国国民不论男女只要满十五岁,就必须来上学。你为何只招收了三千多名男学生?你这不是打折扣执行寡人的命令是什么?还是打五五折。”

    这一下子,俞恩远更加懵逼了,他原本以为王上所这句话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没想到他真的会付诸实施,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哪有让女人上学的道理?再说了,若是男女混杂在一起上课也不是好事,毕竟事关风化问题,不可不防,脑子转了几转,打好腹稿后,冲着朱楧作了一揖,十分小心地说道:“启禀王上,臣以为女子只要品德方厚,懂得相夫教子就行了,没有必要上学。更何况,男女同校杂处,有伤风化,怕是国民也不会同意。”

    这一点倒是朱楧疏忽了,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就必须要入乡随俗,妄图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这个时代所有人的观念,那纯粹是作死,会被扫进时代的垃圾堆。让大明的人接受自己的女儿抛头露面,和男子坐在一起上学比登天还困难,因为这样以来,按照他们的观念,自己的女儿将来就不好嫁人了,因此他们宁愿放弃这个免费上学的机会,也不会送女儿前来。

    朱楧略微沉吟了一番,然后轻轻叹了一口气,对着督学大臣俞恩远说道:“你再设立一所女子学院,男女分开,相信这样那些人就没什么抵触心理了吧。”

    “额……”俞恩远还是一脸凝重,在他看来,王上这么做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肯定不会特别理想,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女儿永远都是别人家的人,让她们去上学简直是浪费资源,还不如留在家里干活。这也是古人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为自己舍不得在女儿身上花钱找借口。

    但是朱楧是不管这一套的,寡人已经做出了让步,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和资本,重新为你们的女儿们建立了一所学校,你们要是再不领情,那可就是不给寡人面子了,寡人会让官府和法令去跟你们说事。

    后世的朱楧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很喜欢研究世界各个主要国家的政治历史,他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这个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女权都是非常高的,典型的代表就是欧美地区,那里的女性很自由、很有个性,完全不会沦为男性的附庸。日本现在的女权也很有保障,日本的女性不再像之前那样唯唯诺诺,一生之中只有男人。所以它能跻身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世界上那些穷的地方,很多都是不尊重女性的地方,像非洲和中亚的一些比较个性的国家,以及国内的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地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朱楧经过仔细的思考,终于得出了答案,那就是越是没有本事的男人,就越不尊重女人。原因很简单,没有本事的男人没有自信,他们害怕自己的女人比他强后离他而去,因此不让女人上学,不让她们接受教育,只是让她们充当给自己泄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另外,这些男人在外面混的不好,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只能回到家在自己的女人身上找成就感,动不动就打骂、欺凌,仿佛这样很牛逼的样子,借此弥补他们在外面被人踩成狗一样的人生。

    这样的地方永远发展不起来,因为这样的男人根本没有担当。而那些发达的地方就不一样了,那里的男人们事业有成,有房有车有钱,有成就感,因此就很自信,自信自己的女人不会离开自己,就算她变得再优秀也会被自己吸引,而且他们在外面已经赢得了足够的尊重,不会在自己的女人身上找地位,用不着把所有不顺心的事都发泄到自己的女人身上。因此会变得很体贴,很疼自己的女人。

    朱楧决定改变大明朝不尊重女人的习惯,他认为新加坡的理念是十分正确的,优秀的母亲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后代,母亲识字、文化水平高对后代的发展绝对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起码家庭教师可以省了吧。

    因此,女子学院必须要办起来,不管有多大的阻力都要办起来,因为这关系到肃国的将来。

    朱楧见俞恩远的样子,就将他的心思猜了个七七八八,抿了抿嘴,用不容置喙的语气说道:“你只管学校的建设,其他的事我来负责。”

    “臣遵旨。”俞恩远狐疑地看了朱楧一眼,不知道这个年轻的王上又会想出什么样的新鲜招式,但他既然这么说了,那自己也只能领命,将自己手里的活干好了,否则怕是会落一个办事不力的名声。

    回到王宫以后,朱楧又过问了一下烤鸭店和选才艺少女的进展情况,得知还算顺利后,心情舒畅了一番,进而又在淑妃的服侍之下批阅起了奏折。

    “又要跟寡人要钱要粮。”朱楧看到兰州布政使赵华清的奏折后,气得扔到了一边,就这样还是不解气,又板着脸重重地骂了一句:“一个小小的蝗灾都对付不了,真不知寡人养他们这些个大臣们干什么?”

    淑妃黛昱竹见王上如此生气,心头也是吓了一跳,她从小就服侍王上,印象中这个王上虽然英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