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国野心家 >

第588部分

战国野心家-第588部分

小说: 战国野心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担忧的,是齐国的变强,主体是变强,而不是齐国。就现在这样的齐国,有什么可担心的?被三晋吊着打、被越国逼着给越王驾车、被我们两战逼到了临淄政变,我们有必要担心吗?”

 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略(七)

    一说到经济的问题,便难免会引发诸多的猜测,有人起身问道:“田剡如果从贵族手里搞钱呢?那样的话,庶农工商未必能能够识破,他们反觉得田剡许是明君。全本小说网;HTTPS://。m;”

    几个人点头,适则郑重道:“你这话说的有很大的问题。”

    “以天志而说知,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

    “贵族不稼不穑、不织不纺,哪里来的财富?国君从贵族手中攫取财富,最终攫取的,难道不还是庶农工商的吗?”

    “现在有一片土地,国君问贵族征收田亩税,那么贵族的钱又从谁的手里拿?贵族原本问庶农收二十钱,现在国君要十钱,你觉得贵族们还是问庶农收二十钱给国君十钱?还是直接问庶农收三十钱给国君十钱自己再留下二十钱?甚至可能问庶农收四十钱?”

    说话的那人素来知道适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看的极重,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也知道自己没考虑到这一点,急忙认错。

    从当年墨子去世前,适开始整理墨家的言论并且形成体系之后,对于天下最重要的一册便是《国富》或者称之为《富国》,因为对于天下的“义”而言,这篇文章是一篇向贵族宣战的檄文,一篇证明贵族是蠹虫、是不劳而获的庶农工商推翻他们是合理的檄文。

    既然财富源于庶农工商而非贵族自己,那么从贵族手里拿钱,等同于从庶农工商手里拿。

    贵族不劳动,哪里来的财富呢?既是要拿财富,总要从有的地方拿,而不是凭空变出来。

    如果没有泗上墨家,其实贵族的日子很好过,民众们习以为常以为天经地义。

    可现在墨家做了这么多事,做了这么多的宣传,使得民众有了对比。

    适一直在说,黑暗中透出晓光的时候,是人们最愿意去追求光明的时候。相反,无边的暗夜之下,最黑暗的午夜,人们却往往习以为常。

    齐国距离泗上太近了,近的泗上墨家可以切断齐国任何改革的路,把齐国田氏任何富国强军的想法逼到反向。

    高孙子其实心中已经折服了大半,但他依旧担忧,于是道:“不能够寄希望于敌人愚笨。齐国以鱼盐之利而富,齐地也有借管子之名的学派,也曾参与我们和杨朱、列御寇等人的争论,齐国不可谓无贤。”

    一说到这,适忍俊不禁道:“管子学派,多是贤才,但他们不能够适用于这个时代,也不适用于现在的齐国。”

    “譬如一块金子,你不能说他不是很好的,但现在你在荒漠之中,金子和一块麦饼,你会选择哪个呢?难道说,选择了麦饼就可以说金子如麦饼好吗?”

    “管子学派的精髓,在于官山海。”

    “这个听起来很好,但有个问题。”

    “官山海可以充实府库,可前提在于,官山海能官的住。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我们要从齐国撤军,但却要签订和约的原因。”

    “官山海和《侈靡》的前提,是齐国是封闭的。齐国的铁器只有官山海能售卖、齐国的食盐只有官山海能售卖、齐国的贵人富户不能从别处买到货物、齐国无业的流民不能够前往他处谋生、齐国可以管控任何在官山海之外经营的工商矿藏。”

    “这些齐国都能做得到吗?他做不到,那么谈什么官山海?”

    “齐国想要靠官山海充实府库,不是不行,先要打败我们,不允许泗上的货物铁器进入齐境、或者课以重税。”

    “然而现在齐国打不过我们,他想要打过我们,得有钱武装甲士、编练士卒。然而他不官山海,却又弄到钱。弄不到钱,就不能武装甲士编练士卒。不能武装甲士编练士卒,就打不过我们……”

    适就这这个死循环一连说了数遍,说到后来,他伸出手比了一个圆环道:“这是个说知术中的死循环,他解不开。

    对于齐国的处境,其实适所理解的,远比他人深刻,因为前世他曾学过这么一段痛苦的历史,而这段历史的解决方法只有一个。

    官山海政策的确可以使得府库充足,可是前提是列国不能干涉、是各国的经济处于封闭的内循环,是排除掉泗上墨家的存在和逐渐发展的大规模的跨地区跨国境的商品交换。

    适不是没考虑过齐国可能变法富强的可能,但他绞尽脑汁,始终想不到齐国在泗上就在眼皮子下有任何变强的可能。

    无关税、允许墨家在齐地开办盐业和矿业这两个绞索一套,齐国挣脱不开,因为齐国没有足够强大的萌芽状态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做挣脱的主力;也没有一支以“利天下”为信念但却谋划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做先锋驷马。

    到头来,适觉得墨家的这两道枷锁一上,齐国必然是愤怒遍野,不但不会强大,只怕内部矛盾越发深重。

    齐鲁西南地区,适无论如何不会占据,那会严重刺激到天下诸侯,也会将墨家的整个重心都牵制在齐鲁西南地区,使得难以完成整个的南下战略的布局。

    高孙子是认可那个南下大略的,他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一次会给齐国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毕竟看上去墨家帮着齐国内部扫清了很多的矛盾。

    高孙子已经不再作声,在那里低头思索适所说的这些话。

    有人起身道:“如此说来,齐国无论如何都没有未来了吗?说知之术,是可以推断出来全部的可能吗?”

    对于未来,墨家内部一直都是倾向于“可知”、可以“推论”的。

    这不是适带来的改变,适只是墨家的修正分子,而他当初投身墨家的时候就源于墨家有极大的改造空间和内部的一整套逻辑体系。

    之前有人说天命不可知,有人说天命玄奇非人可晓,也有人说当年武王伐纣知晓天命的人已经随着殷商的灭亡而灭亡,也有人所当年武王问箕子微子天命事随后重病不起……

    当年彭生曾问墨子,你说什么说知天志之术,难道未来是可以知晓的吗?未来的事,不是你们的说知之术可以知晓的。

    墨子反问道,假使你爹妈马上要死了,一天之内你要是能赶回去他们就能活。现在距离假使百里,一匹马、一头牛,你认为你爹妈是死还是活?你爹妈现在是又死、又活,但死活取决于你的选择,你怎么能说未来不可以知晓呢?

    墨家尤其重视“推论”,因为墨子认为“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想法,能做你就宣扬他,不能做你却宣扬他,那就是胡扯。这是用来抨击儒生的,因为墨子认为儒生那一套听起来很好,但是没有实际的操作性,不可能做到,所以听起来再有道理那也是胡扯。

    这些东西,被适修正了之后,墨者们对于逻辑推理极为重视,而历史本身是有逻辑可寻的,这就是墨家树立的史观,导致了更为玄奇的“历史”和“政治”有时候也是可以推理、知晓未来的宏观走向的。

    现在齐墨战争结束之后的天下局势,需要一个推理,一个推论,由此才能确定墨家的下一步走向。

    适之前的推论都是在说齐国不可能强盛了,这是为了说服高孙子支持他看起来更为温和、有些投降主义的撤军做法,安抚泗上的激进派年轻人。

    现在那个人提出的问题,适不想要再在齐国这件事纠缠下去,于是顺着那个人的话道:“齐国有没有未来,取决于什么是齐国?”

    “齐国如果是田氏的私产,那么我说了,齐国没有未来,或者说田氏已经没有未来。”

    “可齐国不是一个人,一个人只有一个想法、齐国却是由千千万万的齐人组成的。如果主权在齐国的民众,你的问题就是齐国的民众有没有未来?”

    “当然是有的,为什么没有?他们觉醒之后推翻贵族和田氏,天帝之下人人平等,发展生产,晓习天志,怎么会没有未来?”

    “至今为止,我们反对的都是田氏和贵族,却不是在反对齐国的民众,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今后在一些公开的场合,这个也一定要注意。”

    “关于田氏将来会采取什么政策,那是将来才能知晓和以此推断的。但不管他做什么,我们只要能够在对齐签订和约的时候抓住几点,那么田氏和贵族的齐国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现在我的话讲完,关于齐国的大略,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说完之后,适先看了一眼高孙子,高孙子沉默一阵点点头道:“我没什么意见了。”

    高孙子心中还沉浸在刚才的争论中,还在琢磨适对齐国的种种推论,至少现在还没有什么破绽,他所担心的几件事适似乎都解决了。

    要利天下,天下广矣,总要有个先后顺序,高孙子担心的就是墨家从齐国撤军之后,那些已经得到墨家之利的汶水、济水的齐人会不会吃二次的苦;以及田氏和贵族会不会因为墨家帮着他们清理了一些内部矛盾而使得齐国成为泗上北方的一大强敌。

    至少现在,听上去适已经表了态。

    他既然说不能够不管那些汶水、济水的民众,在道义上已经符合了墨家的义,这没有和高孙子产生本质上的分歧。

    他既然分析了齐国田氏的内部矛盾虽然被清理但是新的矛盾又产生,那么高孙子对于北方齐国强盛的担忧也便无存,在对于局势的判断上,高孙子已经形成了一种对于适的信任和习惯,二十年风雨波澜之下养成的,而不是因为某种私人的信任。

    适的意思是分析了齐国种种可能变强的可能,再排除掉田剡成为“墨者”这个可能之外,其余的变强可能只需要在和约中加上几条就算是彻底锁死,以不变应万变,那也不是不行。

    两个人的分歧只在于是北上速胜、机会一搏平定中原再谋四边?

    还是继续延续墨家原本的战略,先南后北,保持淮北、泗上这个可以培养骑兵和攻略中原的发的前提下先解决南方的问题。

    适的办法更为平缓一些,而现在的局势之下高孙子确信自己只能反对但却不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

    适又在开篇就先表明了不会非攻立国而是要利天下的态度,这使得高孙子并没有全然反对适的心思。

    高孙子也明白现在墨家的内部局面,也明白当年墨子对他的评价以及自己为什么不能够做墨家巨子的缘故,在适表明了态度之后,他也转为支持。

    在基调定下来后,一个基于这个基调的对齐和约的大体规划也就在一片讨论声中诞生。

    刨除掉那些已经定下的内容,唯一的变数就是墨家要得到莒城。

    因为越国南迁的背景,琅琊实际上归属于墨家是板上钉钉的事,莒城作为齐国长城防线的东端、作为齐国可能威胁墨家侧后的钉子,这是必定要被拔出的。

    莒城靠近琅琊,且不在各国犬牙交错的西部,得到后各国既不会过分刺激,也不会出现那里需要随时防备魏韩齐的状况。

    而且莒城在手,等同于再出现费地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