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圈-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滑轮高吊与楼车一样,下有轮,可同时用于砖窑等工坊建筑,民居吊大梁等作业。
刚伐下的木是湿木,不经油浸熏蒸,久则生虫。不经阴晾风干,不可为材,受环境影响大,不耐高温易变形。
但正在剧烈膨胀的三河建设营地,湿木打造的工具正源源不断的从匠营中,同样不断增多的工坊里出来。新樵的湿木,一经加工成工具,便立即投入使用。
北盟需要经久耐用的工具,更需要适合当下的工具。
“粮食是个大问题。”
一行人从营地走过来,入目就能看到风中摇曳着的野麦穗,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黑红黑红的野高粱。
一处处溪流与河滩旁,不乏半入水中,甚或完全伏倒的野稻子。
这都不是人种的,与时不时就能从草甸子中摸出来的鸟蛋一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身处胜暑之中,李轩却对大暑之后,必有大寒深深恐惧,眺望着人头攒动,热力四射的三河营地,非但没有被营中蓬勃的朝气感染,反而咬着腮帮子,一字一句道,“仅一个劳改营,一天耗粮就突破一千石了。”
劳改营的劳改犯人数,经居庸,军都,广阳,渔阳的俘虏不停汇聚,在册人数已经超过八万,加上不在册的孺子老人,实际人数已经突破十万大关了。
“一日千石粮?”一旁俯身捡拾野稻穗的田畴,讶异极了。
“千石不止,不光是粮,还有鱼菜肉。”
李轩苦笑,“就这还吃不饱呢。”
三河建设大营最新统计的劳改营粮秣消耗,其中米类小米1857斛,大米176斛。麦类中大麦,裸麦784斛,小麦768斛。杂谷类粟88斛,稗113斛,荞麦67斛,小豆45斛,豆粕中大豆177斛,盐60石。
之所以除盐外皆用容量的“斛”,而不用重量的“石”,是因为劳改营只有小队长级别以上,才准许吃细粮精米。
大多劳改犯吃的就是带壳粮,粗粮。
合计近四千斛,近五十万斤,其中包含劳改营的马骡驴驼等役畜,刍秣,盐分消耗。
另外还有自采的芋,菜约200石。部分自采野果类,约耗40至50石。
为鼓励士气,劳改营有部分肉禽配发,其中羊,猪,马肉,鸡鸭活禽合计消耗32石,鲜鱼与鱼干220石。
而这,仅仅是劳改营一个营,三天的消耗。
“要不要暂缓州内的流民编组?”
简雍大热天的裹着长衫,一把鸡尾扇扇起来没完,越扇越是额头见汗,“齐民编户靡费不菲,粮耗不下劳改营,先顾住军卒要紧。”
“流民编组不能缓,绝不能缓。”
李轩坚定道,“人才是一切的基础,粮就是为了养人。”
“养得起么?”简雍扇着扇子,挑了挑眉毛,“盟内的粮储,能撑多久?”
“咱们直掌的粮库,加上寄存在盟内各家庾廪的粮,合六十七万斛,刍秣干草约三十万石。”
李轩眉头轻皱,“以时下盟内公支月二十五万石的消耗,劳改营十余万人的粮耗,不过仅占一成七。有盟内会员的会费缴着,实际月净耗粮在十三万石上下,外购补库,始终维持半年以上的粮储,本来是没问题的。”
“那小仙担心什么?”简雍倒是一脸的风轻云淡。
“担心的多了。”
李轩冲简雍一笑,“担心消耗增长,担心粮库因突发战祸损失,担心外购渠道出问题。最担心的是在咱们的兵田比例平衡前,就出问题。”
“兵田比例?”简雍摇扇子的动作滞了下。
“一百石的产出,出一农兵就是极限了。”
李轩摇了摇头,苦笑道,“北方军上六亭,一兵没有五百石的兵田基础,就别想稳住。一骑赤备,更是需要两千石。流民编组的样子货倒是省钱,五十石就可以出一兵。
但就算农兵,一万步卒,也要一百万石的石高才能支撑,至少需要一百万亩田。就是按咱们的田来算,也需要四十亩以上。”
汉分大小亩,关西与关中多用大亩,关东地区多用小亩。
10大亩相当于24小亩。
北盟身处关东,却是幽州边地,用的就是屯田的大亩。屯卒垦田,就是一卒二十大亩。
一个五口之家,能耕一百小亩田,亩产一石栗,年入百石,就是上中下家中的“小家”了,小康之家的自耕农。
而要养一个兵,恰恰就要一百石的“石高”。
一户出一丁的徭役,戍边,就已经很苦了。
那还是农兵,也就是地方郡国兵的标准。
实际上养一个地方郡国兵,支出要远远超出一百石。
一个汉军边卒一年仅口粮,就要30石,另要8000钱。以幽州粮价,单钱就是近270石。
一个边军,一年仅消耗就是300石。
消耗的一个大头就是储转运输,不计布帛钱输,仅30万边军年消耗的900万石口粮,以一辆辎车25石载量计,就需要年36万辆次。
运输粮秣需要征发徭役,雇佣民伕,修理辎车,视转运距离远近,越远耗费越高。
司隶转运粮秣至长城一线,仅每辆辎车修理,民伕雇佣,中途粮耗,养一辆辎车一年就要消耗一万五千钱。
辎车基本上就是一次性的车辆,伴随行军一次,或远距离向前线运输一次,就坏掉了。
可这也比民伕强。
远距离投放兵力,一步卒单程行进18天,就需要一个民伕运输军粮,继而再8天需要增加一个民伕,之后再5天,一个月单程,一兵就要三个民伕。
不能再远了,超过一月的单程,民伕运送到前方的粮草,路上自己就吃光了。
如不在边地屯田,仅从关东,关西,关中朝边地运输粮秣,供应30万边军。仅运输费用,一年就需要50亿钱。
李轩是非常同情发行一刀平五千的王莽,与西园卖官的天子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军队就是个吞金兽,有多少钱都不够。
简氏养有私兵,自然知道养兵靡费之巨。
简雍疑惑的地方也在这里:“小仙何不以征募之兵为主,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如此,岂不比农兵分离花费少些?”(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三三章 “三日”奇迹之城,燕歌汉城
(全本小说网,。)
“强征与募兵,还不如豪族私兵呢。豪族私兵,还不如屯田呢。”
李轩一摆手,晒道,“地方郡国兵是什么成色,宪和公不知道啊。平常务农做工,一征一募就会杀人了?一个郡国兵养三年,顶的上养一个边军了,可三年能见一仗么?见仗能打,还是能赢?有那三年养兵,一战之用的钱,还不如一战租兵呢。租个骑兵打一个月不过一头牛,养骑兵三年?十头牛都出去了。”
“私兵为何比征募好?”
简雍毕竟不带兵,对军队欠缺直观的感受,奇怪道,“为何屯田兵比豪族私兵更好?”
“平常的生产组织就不一样。”
李轩朝河边正在打桩铺栈桥的一大队劳改犯们一指,“屯田是集户并屯,集中居住,集中操练,半军半民,生活中就是半军事化的,环境较为封闭。可隔绝不少外部民风的侵袭,组织度要优于乡亭里什伍的乡里制度。
城郊区域的小市民,是打不过乡里制度下的郡国兵的。临时征召的郡国兵,组织度是不如屯田兵的。可屯田兵,遇上幽州突骑这种以打仗为业的职业兵,就不够看了。
实际郡国兵,豪族私兵,包括屯田兵,甚至边军,大多步卒都是地方守备兵,只能守所在地域,机动不出来的。一出地域就战斗力大减,逃亡严重。”
一旁的田畴插言道:“李君便是想让北方军,成为幽州突骑那样的职业兵么?可以李君方才所言,一骑兵即要两千石石高的基础支撑。这甲骑具装的职业骑兵,靡费更甚吧?”
“不是这么算的。”
李轩摇头,“有一支三千甲骑具装的幽州突骑,起码就可以少养三万郡国兵。本来要执更戍卫的三万郡国兵,就会被解放出来。把每人每年干耗的30石口粮,8000钱。变为每人每年多收获30石粮,缴800钱的赋税。
三万地方郡国兵,每年少消耗的90万石粮,2亿4千万钱。加上多收获的90万石粮,多缴的2千4百万钱。合计粮180万石,钱2亿6千4百万,就是三千幽州突骑的军费。平均一骑一年600石口粮,8万8千钱。
可养一个幽州突骑,一年需要消耗600石口粮?要发8万8千钱么?
这还不算三万郡国兵要公给的军械,衣被,不算要发给三万军属的廪粮等支出,不算伤亡抚恤等其他支出。
猛一看,似乎兵卒是免费劳力,越多越好。盖长城,修水利,屯田,都能用。
实际上,这是在破坏军队的专业性,是在疲军靡饷。兼职开垦,屯田,耕种,养猪的军人越多,越想面面俱到,越是不务正业,军人占人口比例越高,就越容易触发大饥荒。与喝海水一样,会越喝越渴。
军队不是越多越好,不是一个模样好。还是要根据不同任务,分成甲乙丙丁的各种类别,找到最优势的配比,才是最高效,最赚钱的方法。”
“最赚钱?”
田畴有点懵,以为李轩会说最省钱,没想到来了个最赚钱。
简雍也是一愣,以为自己听差了。
“对,赚钱。”
李轩确定道,“好的军队非但不会靡饷,反而可以赚钱。”
“抢钱么?”田畴轻笑。
“抢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可军队最赚钱的地方,还是要通过对内外的收税权来显现。”
李轩也笑了起来,“大儒讨厌武夫,可没有军队,百姓谁认之乎者也的官?谁会乖乖的缴赋纳粮?咱的军队强了,我在纸上画头牛,盖个有军队背书的戳,这就是一头牛,哪个胡部不认试试?胡人拿的是纸牛,真牛在咱地盘呢,生的小牛,不就是咱们的了?”
田畴神情略显迷糊,简雍倒是精神一振:“小仙之甲乙丙丁,甲级部队便是幽州突骑一样的职业军了吧?打算养多少,又要多少石高支撑?”
“难说,甲级部队不是有钱粮就养的出的。”
李轩摇了摇头,“毕竟是乱世,兵源基数是缺不得的。没有土壤,次一等的乙丙丁兵源都出不来。时下我北盟之力,养六千勉强可一战之兵,就已经超出能力范畴了。两千赤备更是多亏苏当家的与世平兄担待,否则根本养不起。”
说着,昂头朝远方忙碌的大营眺望了一下,“三河之地,燕歌之城,牧草畜牧,马耕轮作,麦稻套种,渔业养殖。这不但是一处膏腴之地,还是一块试验田。
时下咱们的军人占比太高了,若是把黄巾俘虏都算上,十多万人口,军就十万。人均粮食产量,却是无限趋于零,下部没有支撑。
咱们开燕歌的过程,就是把军人占比降下来,把人均粮食产量升上去的过程。若三河地区,人均粮食产量能到十石,军人占比就能降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那个时候的北方军,才有逐步完全脱产的可能,才能有甲乙丙丁。”
“小仙开的燕歌如此之大。”
简雍摇了摇头,“怕是天下从未有过这么大的城,若真能辟出以百万亩计的水田,那便是连孺子都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