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一把大秦-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也是楚国的贵族,但是和王族相比,还真就不是那么回事,这要是真的由项梁或是项羽称了楚王,不说别的,就是那些六国其他贵族怕是都不能支持。
“那将军可知,楚人为何如此痛恨大秦?”见项梁在那吭哧瘪肚的不知道说点啥好了,范增并没有什么不悦之色,而是继续问道。
“愿闻其详!”
项梁并没有因为这个老头对自己的逼问而恼怒,他知道,这个老头问出的问题,正是自己一直以来不怎么愿意面对的问题。
这要是托到了会盟的时候被其他的反秦势力给提出来,只会更加的尴尬,并且这个老者既然能提出来这个问题,那他多半也应该有解决的办法,不然他拖着快七十岁的身体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可就没啥意义了。
“秦楚之间,向来交好,楚国公主嫁入大秦王室,那是年年皆有之事,便是如今的大秦储君公子高和始皇帝的长子扶苏亦是那与楚国有不少渊源的夫人所生,然秦人不顾两国多年交情,当年出尔反尔,使得楚怀王熊槐惨遭囚禁最终含恨而亡于秦国,这,方才是楚人对大秦百年之恨的起因……”
第189章 合情合理的方案(第二十三更)
“这……先生之言,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梁深以为然,我楚人对于秦人的怒火,的确是源于此事,但如今我起兵反秦,已然是将楚人的怒火利用起来,各个楚国贵族皆是云集响应,这才带动了周边的黔首和其他五国的贵族,看先生之言,似乎此处还有未尽之事?”
项梁自打这一次起兵,头脑也是比之前灵敏了不少,他知道这范增虽然说的好听,但是都是一些个他知道的到底,所以他相信,这个老者的心里还有干货,只不过没说罢了。全本小说网,HTTPS://。m;
“将军的确是利用了楚人的此番仇恨,但利用的却并不详尽。”
“那如何方才能将我楚人的怒火尽皆激发出来,还望先生明示。”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项梁当然知道这个老者有办法让自己的大军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也正是自己此时所需要的,于是连忙问道。
范增见项梁对于自己的话那还是相当重视的,知道自己这关子也卖的差不多了,再不来点干货的话,自己可就算是在这倚老卖老了。
“此事倒是有可行之法,只不过将军与少将军理应放弃些许权力,若将军能如此,增所提之法定可使得所有反秦势力物尽其用。”
联系之前范增所说的那些话,项梁隐约之间想到了一些自己应该放弃的是什么,他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坐在那里思量了半晌,这期间,范增只是面色轻松的坐在那里等待着项梁的决定。
“先生大才,对我等如今面临的形势了然有心,故而我叔侄二人全凭先生吩咐,若是先生之计策成行,我叔侄二人日后定当将先生奉为上宾。”
足足过了有半柱香的时间,项梁终于开了口,显然,对于这个不请自来的范增老先生的话,项梁是认可的。
其实在这半柱香的时间里,项梁想到了非常之多的可能性,甚至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范增这个人是不是其他势力派过来的奸细,想要让自己放权。
但是他仔细的琢磨了一番范增的话,并没有在里面发现什么明显的破绽,而且就算现如今听一听范增的建议,对于他来说又不能少块肉,所以他决定暂且相信范增。
“陈胜吴广者,虽是黔首,不通用兵之事,但之所以如此迅速便被那公子高尽皆擒住,乃是其不愿利用六国贵族之力,特别是其身在楚地,却不能与楚地的反秦势力联合,若是那陈胜将楚国王族之后推举为楚王,当不会遭此大败……”
言至此处,范增又是看了看正在凝目直视自己的项梁,果然,项梁的眼睛里露出了一片沉思,范增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显然项梁已经是有点领悟到了。
“先生的意思是……我等若是自立,便会重蹈那陈胜的覆辙?”
见项梁果然是听出了自己的弦外之音,范增又是淡然一笑,道:“将军与少将军的能耐,自然是比之那陈胜吴广之流强了不少,但若是脱离了一些势力,怕是想要将如今的大秦置于死地亦是极难,毕竟如今始皇帝尚在,储君年少有为,虽经历了十数年的不兴刀兵,又遭受了朝堂大乱,但其底蕴尚在,不可小觑啊……”
“但如今距离会盟已然只有半月之期,就算依照先生之言,若不能提早做好准备,又该当如何?”
“将军虽是不知,但某苟活了近七十载,楚地黔首之间的事,还是略知一二,那楚怀王熊槐之孙,楚顷襄王熊横之侄,名曰熊心,如今尚在人世,并且未被秦人带至咸阳,而是隐姓埋名,在楚地深处牧羊,其所在之地,距离此间策马只有五日的路程,如何决断,便在将军一念之间了……”
这样一个重磅消息从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近七十岁的老头嘴里说出来,当真是有些令项梁惊异,在最初的时候,他并不是没有打听过楚国的王族所在,但是一番打探没有结果之后,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心理的作用,让项梁将这件事那是一拖再拖,并且一直拖到了现在。
之前他一直在想,项羽到底是否能够将成为下一代的楚王,但是通过之前范增的话,他已经想到,就算最终想要让项羽执掌楚国,现在也不是良机。
二十多岁的项羽是绝对难以服众的,但要是等到项羽再立上几年战功,那可就不一样了,而这几年的时间,有一个熊心的话显然能顶不少的事儿。
“当真如此?若怀王后裔当真在我楚国故地,梁自然要将我楚地的反秦势力尽皆献出,拥立其为楚王,与大秦分庭抗礼!”
范增见项梁这般和他表态,不由得微微一笑,而后言道:“增此番前来,乃是投奔将军,而非是为那熊心而来,增之所以将那熊心说出,乃是为将军出谋划策,将军莫要会错了意……”
好家伙,这老头还是奔着我来的!
项梁就单单通过这一次的交谈,就知道坐在他面前的这个老头那是相当的牛掰,楚怀王的孙子隐匿在民间牧羊的事他能知道,就足以见得他的不简单。
而从会稽郡发兵一直到现在,项梁身边最缺少的就是人才,他本想趁着这一次的会盟把一些自己看好的人才都聚拢到自己的身边,不然也不能总是靠着自己和项羽这一对叔侄打天下,那样的话,面对大秦的那么将领,得猴年马月才能打到咸阳去。
就这样,只一会的功夫,这个自己找上门来的范增就让项梁完全折服了,在将他暂时安顿到了薛县之中,而后亲自带着一队人马就往范增所言的地方去了。
项梁知道,这个事务必要在大队的反秦势力赶到薛县之前完成,不然的话,自己这临阵抱佛脚的作为要是露馅了可就弄巧成拙了。
而在此同时,在寿春驻守着的项羽留了两万人马,而自己带着三万江东子弟直奔薛县,这一次项羽前往薛县,那也是带着任务去的,可不是单纯的给他叔叔捧场去了。
第190章 嬴高的后手(第二十四更)
按照之前项梁和项羽的交待,项梁本人是不会携带大量的军队前往薛县参与会盟的,若是项梁带了兵马,那定然会让那些前往会盟之人心生他想,而项羽率领着三万精兵驻扎在距离薛县城外百里之处,一方面是以防城中的会盟发生万一,另一方面则是让那些其他势力看看他们项氏叔侄所组织起来的军队的实力。(全本小说网,HTTPS://。)
但当项羽囤聚好了兵马,到达了薛县之后,却只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老先生,自己的叔父则不知道去了何处。
“先生是说,叔父意欲将那楚怀王之孙熊心立为楚王?”
范增得知了来的正是项羽之后,倒是也不隐瞒,直接就把项梁到底去干什么了告知了项羽。
“不错,那熊心乃是楚怀王之孙,而楚怀王之死,让楚国百姓心中愤懑非常,如今将其找出,立为新一代怀王,当可以调动出楚地众人对大秦的仇视之心,我等便可利用此等仇视之心,团结其余众多反秦势力,到了那时,就算公子高坐拥大秦精兵十五万,怕是也奈何不了我等这结盟之兵。”
“但叔父若是将那熊心立为楚王,一旦日后不能控制……”
显然,项羽对于这其中的变数还是十分忧心的,现在的模式是他们叔侄俩对于这支最大的反秦武装有着绝对的领导力,而一旦要是让熊心成了所谓的楚王,那么他们叔侄俩几乎就会和一些其他小的反秦势力处在并排的位置上,这对于项梁之前对项羽所说的计划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熊心纵然成为楚王,也应知晓正是你项氏将其拥立,这其中的关系,你叔父早已看得通透了然,你年岁尚轻,此间之事,与你叔父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项羽在范增的跟前那么一站,范增对于这个小伙子倒是十分的看好,范增已经活了近七十年,在这个时代,他见过的东西那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打眼一看,他就看出了项羽的潜力,但同时也看出了项羽的缺憾。
对于这个突然之间冒出来的老头,项羽虽然心知既然叔父将其留在了薛县这么重要的地方,并且因为他的指点而亲自率军去寻那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那一定是对他的话十分的笃信。
但是因为这个老头的到来总让他有一种不如之前那么自在的感觉,所以项羽也不过是做到了他应当做到的礼数,并没有像他的叔父项梁一般,如饥似渴的从范增那里学习。
随着薛县会盟的日子一天天的到来了,薛县周边的空气都好像带着一丝凝重的味道。
虽然在外面看,薛县和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会盟即将到来的五日内,城中几乎就相当于是戒严一般,极少有百姓能够出城,纵然有百姓模样的人走出城外,看那形态样貌,也绝非是一般的黔首。
“公子,那项梁所召集的薛郡会盟,怕是就在这数日之间,我等难道当着任凭其在薛县集会?莫不如待得其会盟之时发兵,一旦能破了薛郡,尽可将那些反秦势力的首领斩杀,实乃是一劳永逸之举!”
眼瞅着距离项梁安排的会盟越发的近了,章邯的心里也是越发的急了,对于之前嬴高相问的时候韩信的那一套说辞,章邯压根就不怎么认可,在他的眼里,这次会盟就不应该让他成功,一旦让他们成功会盟了,那么秦兵无疑就落入了下风。
“章邯将军以为,那些反秦势力便是那么相信那项梁吗?若是本公子所料不错,两三日后的薛县,虽然百里之内可能并无甚风吹草动,但百里之外定然是重兵囤聚,各个势力皆会对薛郡周边的形势虎视眈眈,若我军在此时前往攻取薛县,怕是不等到了薛县百里之内,便会遭受到诸多势力的联手打击,到那时候,我军的出现,反倒会促使这次会盟朝着那项梁想要的方向发展……”
嬴高的这般分析,让章邯一时间有些无言以对,他苦苦想了半晌,最终只能是默默言道:“莫非我等便只能让这些反秦势力在薛县会盟而无计可施?”
嬴高看了看自己身前盯着自己的众人,和萧何对视了一眼,而后微微笑着看了看一脸焦急神色章邯和王离等人,对其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