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长风万里尽汉歌 >

第727部分

长风万里尽汉歌-第727部分

小说: 长风万里尽汉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批的黄金宝石作为战争赔偿直接被运回了中原。在金陵码头垒起了一座小金山,一颗颗宝石点缀其上,闪耀着璀璨到极致的光彩,在社会各界造成了轰动性的影响。

    中原百姓们对于天竺的富裕第一次有了最直观的认知。

    平日里再多的文字宣传也比不过肉眼可看得到的真金白银。

    宝石王国锡兰也在人们的口头相传中知名度大爆。这就是财富的吸引力啊。

    陆皇帝很欣喜的看到民间对天竺的热议,然而这‘热议’扩散到皇子当中时候就显得不美了。可事实上这件事追根溯源,却还是他陆皇帝本人挑起的头儿。

    为了叫社会各界对天竺有一个更好的认知,《新闻报》上的海外专栏,趁热打铁,借着先前掀起的波潮对天竺进行了一番‘深入刻骨’的介绍。

    重中之重就是种姓制度的诞生和其千百年来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天竺大陆是牢固不可动摇的。其种姓之间壁垒森严,哪怕是改朝换代,种姓等级也不容易改变。

    让无数国人从心底里对天竺产生了蔑视,对于中古以来就有着‘人定胜天’思想的中国人言,对于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高叫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中国人言,种姓制度完全是不可理喻及匪夷所思的。

    一时间一种发自灵魂之中的鄙视被无数国人送给了天竺。

    这就像是后世兔子时代的中国,那时候的国人就很少有人看得起天竺这个国家,或者说是把天竺当成中国的竞争对手看待的。业众人周知的发达,gpd也早进入了世界前十,但无数中国人就是蔑视他们。那“种姓制度”就是其中一最直接的因由。

    只要其国内超级复杂与尖锐的内部矛盾不被理顺,在无数中国人看来它对中国就没有威胁。

    他们空有可比肩中国的人口数量,然21世纪社会兀自残留的种姓制度和种族隔离,让这个国家充满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注定不可能来发挥其人口的巨大优势,从而产生出堪比中国的人口红利。

    无数国人鄙视着天竺,学者们更是在一家家报纸上高声抨击着“种姓制度”,这是他们“刷脸”的大好机会。但有的人却从中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若是福国公【老九】能去到天竺,那才是老鼠掉进了米仓里,真正进了福窝了……”某个赵氏人物说道。

    新福不是不好。甚至可以说它已经很好了。这些年里,新福作为南洋水师的自留地,一点点蚂蚁搬家一样,已经向彼处迁移了不少汉民,为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更不要说一座座铜矿被勘探并开发出来……

    不夸张的说,面积不算小,距离中原本土很近,又有着不错的根基的新福,绝对是一‘宝地’。

    即便是此后不会再存在大的发展空间,那也足以惹人羡慕了。这是赵家把祖宗卖了才换来的好处,陆皇帝金口玉言,任你再是垂涎欲滴也无人可以改变。

    再弱小的声音也能产生影响。别看陆齐皇室内部一片风平浪静,实则那看似平静的海面底下早就有汹涌的暗潮在推波助澜。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十年前与十年后的皇室是截然不同的。

    就像那十几岁的少年与几岁大的孩童,是没有可比性的。

    赵家挺有自知之明,他们是帮了陆皇帝一个大忙,这却不代表着他们就可以翘尾巴了。十年时间里他们‘默默无名’,就是几家商行都是使人挂名。

    作为赵氏的谋主,赵不试自认赵家的脸面还无那么大,但是天竺实在是一个叫人舍不得的所在。那个地方不是一个雄心勃勃之人该去的地方,或者说它不是一个‘大华夏主义’之人要去的地方,因为其本地的‘陋习’根深蒂固,想要把它变作一片汉土,简直比征服它还要困难十倍。但对于一班只追求富贵者言,那里却又是天堂。

    “天竺之地虽有缺漏,却更便于统治。须知道,与我赵氏共治天下者从来非是那些泥腿子,而是普天下之士大夫也。其与婆罗门、刹帝利何其相似?”

    历朝历代都需要有豪门巨室的支持,天下方才安稳。从前汉中期门阀世家成型到五代十国的战乱把这些门阀世家彻底砸烂砸碎,赵宋“承前启后”,用大规模的科举扩招取代世家门阀。这般做一是可迅速聚拢来一波忠诚于赵氏的根基,这科举某种意义上就是向赵氏输血的管道,为之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而当这些‘人才’遍布朝野的时候,赵氏的根基又如何不牢固无可动摇?同时收缴兵权,以文驭武,完美的解决了武夫跋扈,武将弄权的弊端。

    甚至基于对‘五代十国’武将专权篡位这一现象的恐惧,这一政策都成为了赵宋的国策。

    科举取士从某种意义上取代了世家门阀的地位,被取中的‘士子’也就变成了新的‘世家门阀’。

    比如韩家,比如范家……

    普天下之人皆“弃武从文”,投笔从戎成为了绝响,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的优秀子弟,在文章经典中耗费一生光阴,便是文治天下的诀窍所在。

    在中国,赵宋且还要顾忌“寒门子弟”,但在天竺又需要顾忌个鸟?把与士大夫共天下,变成与高等种姓共天下即可。

    在天竺实行科举,至少在高等种姓中推广儒学,实行科举取士——至少在明面上要形成一模式,要当官,就要读孔孟,就要考科举!

    那把高等种姓给摆平了,天竺又怎么会不安定呢?他们且背靠着陆齐朝,如何不能安享富贵?

    这般诱惑对于赵宋宗室而言是难以抵挡的。

    就是赵不试看着天竺地图都觉得有必要试上一试,一旦成功,整个赵宋宗室就都富贵不缺。要知道,赵不试‘忠诚’的可不是赵宋的皇室了,而是整个赵氏宗族。

    时代就是由一个个小人物共同推动的。利益就像隐藏在海面下的暗潮,牵引着‘人们’朝着谁也不能预计的方向行进。谁都预测不了在下一刻迎接自己的究竟是凶恶的暴风雨,还是阴险的暗礁,亦或是灿烂的太阳。

    但毫无疑问,由赵家开启的这个‘由头’是一头撞上了石头上了。

    赵不试被发配大西北。

    天竺那是日后中国利益的一部分,分封彼处的藩王自然会有,但却与其他的藩王是完全不同的。

    直白的说,分封到其他地方的藩王那是近乎于完完全全的国王,而分封到天竺的藩王,自始至终,就只是藩王。

    ——天竺将是为陆齐的殖民地,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

    最早的时候陆谦还觉得可以让封到西北的皇子,带着草原上的饿狼扑入天竺,然后将整个天竺染黄。

    但现在他觉得完全没此必要,天竺的抵抗力远远在他的预料之下。既然如此,那北方大草原上的牧民们还是随着大军向西去的好。

    而甚不安分的赵不试,也是去大西北老实待着更让陆谦舒心。

 第八百七十四章 老狐狸

    (全本小说网,HTTPS://。)

    赵不试并非是真的被法院判刑,可陆皇帝一发话,他也只能乖乖收拾行李去西北喝风吃沙了。全本小说网https://。

    作为一个曾历经过大风大浪的弄潮儿、老狐狸,赵不试绝不是粗人莽夫。

    早在他‘露头’之前,赵不试就已经与不少人有过暗中的接触,对天竺感兴趣的,又非只有赵氏?

    现在赵家第一个站出来试探陆皇帝的心意,若是有不妙,挨打的第一个就是赵不试,他岂能平白无故的给他人担此风险?

    只可惜啊,叫赵不试感慨的是他的儿子。

    有着不错的前程的长子赵似,落得调任西域的下场。而国子监里且还没有结业的次子赵非,也离开了学堂随他一起来到了西域。

    在即将迎来二十岁生日之际,赵非猛然的收到此噩耗,与他那余生都难返回中原的老爹,一同踏上了去往戈壁黄沙之地的旅程。

    赵不试一家因为属于自我的主动迁移,待遇较之普通‘移民’可谓是优待很多的,不只是田亩的分配,就是时间上都宽松许多。

    从金陵进到高昌,他们有大半年的时间,只要在明年四月份前抵到高昌办理户籍,那就ok。

    但是现在这时代,冬季里的西域是他们这些初来乍到之人所能通行的吗?还不要冻成冰棍啊?扣除了西北漫长的冬季,那时间也不是非常之宽松,故而赵家的迁移也是很急促的。

    再则,老大赵似是官方人物,要去高昌衙门报道。那时间更早,要三月份就到位。

    所以,一家人在金陵上了船,是直抵江陵,然后换乘马车,马不停蹄地向大西北驰去。

    待进入咁肃,时间已经是七月中旬,比起江南来,入秋的大西北已然带上丝丝寒意。

    此时此刻,行进在河西走廊那水草丰茂,南北狭窄,东西却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原野上,望着两侧重峦叠嶂的群山,赵似的心情没有半点被贬的惆怅,有的只是大大的畅快。

    他丝毫没有因远调边地而感到怅然,相反很有自知之明的赵似一直就认为西域方才是他大展身手的舞台。

    中原不是不好,可是他的身份却限制了他的发展。赵似在中原便是混到满头白发,也迈不过州衙正堂官这道坎儿。但是在西域他却可以。

    这里虽然不能让他的‘限制’全都烟消云散,却可以叫他无有阻碍的迈过正四品的门槛。虽然赵似知道自家只需要等候些日子,等到福国公封国就藩之后,一样是能发达。但是在新福发达与在中原发达,那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啊。

    何况,赵家又怎可能让所有人都离开中原呢?

    家庙不守了么?祖宗不祭拜了吗?

    卖了祖宗不假,但也不意味着真就不要祖宗了。

    老赵家祖宗几代人的皇陵可都在巩县呢。

    赵似就是留守名单中的人物之一,后者当中多是赵氏子弟里才能突出之辈。或是在官场,或是在商场,可以崭露头角的人物。这般人留守下来,才有意义。可以一定程度上维持赵家的影响力。

    不过在赵似的‘前途’上,很多人却与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不少赵家人眼中,赵似即便是在大西北坐上了一省之布政使,那也不如在江南富裕之地当一个州丞。

    因为别人坐上了西北的布政使之后,还可能再上一层楼,甚至是调任内陆来。而赵似却不会有那般的好运气。他本人是觉得‘天高海阔’了,其他人却都认为是受赵不试之连累了。

    “景芝啊,这里离高昌还有多远的路程?咱们一路拖家带口的行不快,可别耽误了你的正事。”母亲关切的声音打断了赵似的思路。

    却见他一扯缰绳,马儿乖乖的转回到车前,自从东北、西北和北方大草原彻底被陆齐收为囊中物后,马儿在中原就全面取代了轿子,即便是女性出行也更多的做起了马车,而不是使人抬轿。

    赵似马背上一弯腰,宽声安慰道:“母亲放心,此地沿着官道向西去,月底见定能进到沙洲城。八月时候西北虽是降温,但还不是大雪漫天。封路之前,我们至少能走到哈密。从那里到高昌,快马加鞭,也就是十天的时间,不会耽搁孩儿报到的。”

    胡天八月即飞雪,这话放到大西北一点不差。最晚八月末,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