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秦帝子婴 >

第89部分

秦帝子婴-第89部分

小说: 秦帝子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这些人畏惧秦军犹如畏惧杀人不眨眼的神魔一般,也根本没有胆量再去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

    这些吓破胆的楚军,哪怕日后在战场上再次遇到秦军,这一次的战争,也会成为他们心中的一道迈步过去的阴影。

    而这些人对秦军的畏惧,给自己营寨中的楚军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信息,前线足足四十多万楚军在秦军面前都不堪一击,现在己方却只有二十万人,哪怕加上这些短时间内根本没有战斗力的溃军,也不过四十余万,能挡住秦军吗?

    而且被冲散营寨之后,己方简直可以说是不设防一般。

    若是此时与秦军对战,溃逃下来的楚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自己原先的二十万部属,不但被蜂拥而入的溃军冲的不成阵列,而且全军上下弥漫着浓重的悲哀情绪,未战先懦。

    项燕相信,若是强战之,战斗的结果除了楚军全军覆灭,没有第二种可能。

    举国之兵,丧之于一役。那楚国可就真的没有一点希望了。

    此时趁着两军还未大面积交接之时撤退,说不得还可能为楚国留下一点火种、一丝的希望。

    濉水之上原本的舟楫,早已经在项燕的命令下被凿穿。在项燕的命令下,楚军将士一个个犹如下饺子一般,跳入濉水。

    秦王政二十四年的冬季虽然不算太冷,然而初春的濉水却依然寒意刺骨。

    楚人哪怕是善水,一时也是难以适应。而且数十万楚军蜂拥入水,密集之处哪怕是身手击水都难以做到,生死关头哪顾得上同袍之宜。

    许多楚军将士只不过因为碍事,便被自己的后面的同僚一把按入了水中。

    而熟悉水性的楚人,哪怕猝不及防的被按入了水中,在水下也可以坚持一段,为了重回水面自然是有什么抓什么,揪着他人的腿便往上游。

    濉水之上顿时混乱异常。

    而仅仅尾随着溃军的秦军也已经杀到了原先楚国的营寨附近。

    随着一声激昂的战鼓,六十万秦军开始向仍在岸上的楚军展开屠杀。

    如此一来,仍在岸上的楚军更是慌不择路,相互践踏之下死伤也不在少数。

    而许多从平舆前线一路奔逃过来的楚军,一跳入濉水没能游动几下,便被滚滚的濉水带走。

    疲惫至极的他们,已经没有力气支撑他们游过寒冷刺骨的濉水。

    “传令弓弩手,列阵于岸,抛射之!”

    王翦一声令下,数万弓弩手列阵于岸边,一只只的箭矢仿若箭雨一般落入濉水之中。

    而此时楚军正如同汤锅中挤在一起的水饺一般,密密麻麻的在挤在濉水之中。

    每一轮箭雨落下,都会带走大片的楚军性命。

    濉水立时为之泛红。

    而其余的秦军则在不断地追杀,四散而逃的楚军将士,岸上毫无战意的楚军亦是一片片的被收割。

    杀戮持续到了傍晚时分,一直到岸上已经找不到任何一名站着的楚军,杀红眼的秦军士卒们这才缓缓放下饱饮鲜血的兵刃。

    一股股的鲜血汇成一条条的小溪流入濉水,将十余里的河段完全染成了血红色。

    不论岸上,单是死在濉水之中的楚军将士就不下五万之众,数万荆楚将士的尸首,顺着奔流而下的濉水汇入淮水,或流入大海或搁浅于岸。

    天边最后的一抹夕阳,红的刺眼,一如浴血一般。

    ……

    濉水一战之后,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蒙武、李信率领扫荡楚国淮河以北的地域,并追击项燕残军。而王翦、子婴则亲帅主力,转而向南兵锋指向楚都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三月,秦军渡过淮水兵围寿春,楚王负刍征发全城高过车轮的男子为军,戍守都城。

    此时城中可用之将唯有先前景骐所提及的昌平君熊启和八十有五的原赵国大将廉颇。

    楚王负刍,原先属意任出身王室的熊启为将戍守楚都,然而等到楚王的令节到达熊启的居所,却早已人去楼空。

    无奈之下,楚王负刍只得任命老将廉颇为楚大将军,防守寿春,而廉颇接到王令之后,二话不说便重新披挂,担起了防守楚都的重任。

    这已经不是廉颇第一次如此临危受命了,第一次还是在二十多年以前,燕国趁着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去国内空虚,发兵五十万攻赵,这一次正是廉颇率领着十万赵国娃娃兵,以寡胜多、以弱胜强,不但歼灭了来犯之敌,而且直接杀到燕国都城。

    廉颇一生,连任赵国大将与楚国大将军,可谓世之罕有。

    然而这一次的形势比上一次更为严峻。

    上一次廉颇还不到六十岁,而如今已经是一个八十五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虽然重新披挂可是已经上不得战马了。

    而且廉颇可能是楚国历史上最寒酸的一个大将军,虽然到任之后楚王把所有的宫廷守卫拨给了他,而廉颇也第一时间下令将全城所有豪族的奴仆充归军队,手下的兵力也不过三万人而已。

 第162章 廉颇之死

    而城外的秦军更不是当年的燕军可以比拟,统军大帅乃是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秦将王翦和三十万秦军虎狼之师。

    在廉颇的防守下,子婴的那点小聪明根本上不来台面,任是何等计谋,廉颇根本不上当能奈若何。

    没法取巧之下,秦军也只能挥军强攻,一次次的强攻看似摇摇欲坠的寿春城,却一次次的坚持了下来。

    只有三万第一次拿起兵器守军的寿春,在秦军三十万大军的日夜围攻之下,却足足撑了一个多月。

    直到二十四年四月中旬,寿春城墙才因为兵力不足被秦军强攻下。

    进入寿春城之后,王翦并子婴率领着一队士卒向着楚国王宫奔去,一路上可以说是畅通无阻,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扰。

    所有的能战之士,差不多都已经死在了这一多个月的城墙保卫战之中。

    来到楚国王宫,堂堂楚国的王宫的大门甚至已经直接洞开无人守卫。

    王翦子婴率人一路来到了楚王负刍的寝宫之前。

    直到这里,子婴才遇到了唯一的一波楚军,约莫五百名满身烟尘的军士,死死的守在楚王负刍的寝宫之前。

    显然这些楚都仅有的守卫,应是得知城墙被破之后从其它面的城墙上撤退下来的。

    然而站在最前面的却是一员老的头发胡须都已经苍白如雪的老将。

    虽然瘦弱,然而眼中的锐气却不亚于青壮,其中仿佛隐藏着千军万马。

    一个人,一杆长刀站在这里仿佛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看到这个人,王翦忍不住瞪大了双眼。

    仔细打量了一番之后,双手抱拳行一军礼开口说道:“难怪一个空虚至此寿春城如此难啃,原来是廉大将军在此坐镇!后生王翦见过廉颇大将军!”

    军旅一生的王翦,自然见过廉颇的风采,当他还是秦军的一名校尉之时廉颇之名便已经威震七国,有不败之名。

    在廉颇面前,他王翦确实是一名后生晚辈,廉颇在时哪怕秦国的传奇名将白起亦是难以破赵。

    子婴一听,心中剧震!

    这竟然是廉颇!他竟然还活着。

    自己前去往赵国之时,廉颇便已经因为郭开的谗言而离赵去魏,故而虽然在赵国多年,子婴也没能见过这名在历史上留下无尽的叹息的名将。

    不曾想,却在这楚国王都以这种方式见到了。

    当下亦是随同王翦一般,恭恭敬敬的向着廉颇行礼说道:“秦国子婴,见过廉大将军!”

    虽处不同阵营,但却可以令敌国之将叹服,当今之世恐怕也就廉颇一人而已。

    “汝二人,吾亦闻之,赵国即灭,即为尔等所为。”听完王翦和子婴的话,廉颇皱着眉头说道:“当年吾不能以死以报君父,今日在此我廉颇不倒,尔等休想前进一步!”

    廉颇生于赵武灵王时期,可以说是见证了赵国的巅峰、衰落乃至于灭亡,对赵国的感情可以说是厚重如海。

    年老之时哪怕羁旅异国,也一直想着能够重新披挂上阵,为国效劳。然而在权臣郭开的操作下,徒然给后世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叹息。

    灭掉赵国的王翦、子婴,在廉颇心中自然有着不解之仇。

    王翦、子婴明白,怜悯对这位传奇一生的老将军而言无异于侮辱,廉颇也不需要这个。

    “擂鼓!”王翦命令道。

    “咚咚咚咚……”在这楚国的深宫之中,一阵阵悲凉的战鼓声音开始游荡。

    “全军出击!”王翦举起长剑,高声喝道。

    虽然楚军依然剩下五百残军,然而所有的人都清楚,王翦命人擂起战鼓,而且所有的秦军将士一同发起了进攻,所为的只是一个年迈的老将。

    以一军伐一人。

    而与此同时,廉颇也仿佛回到了年少之时驰骋疆场的时刻,一舞长刀,高声喊道:

    “大赵儿郎,随吾杀阵!”

    廉颇身后的五百楚军,没有人在意老将军恍惚间把他们当做了他故国的部下。

    虽然廉颇不是楚国人,然而这一个月以来,在这些人的心中廉颇无疑已经树立了崇高的声望。

    这五百人不顾自己满身的疲惫,随着老将军前进的步伐,犹如飞蛾扑火一般扑向了秦军。

    虽然剩下的楚军爆发出了极为强悍的战斗力,然而他们人数实在是太少了,面对源源不断的秦军,跟在廉颇身后的楚军越来越少。

    而廉颇虽然依然勇武,挥刀斩杀一连了三名秦军之后转而把长刀刺入第四名秦军的身体。

    然而至此时,老将军的最后一丝气力仿佛已经用尽,甚至连长刀都没有力气拔出。

    趁着这个空档,当下便有十余杆战戈,一同刺入了廉颇体内。

    “好好的大赵,怎么说亡就亡了。”嘴角流着鲜血的廉颇呢喃道。

    一代名将廉颇,最终死在了战场之上。

    廉颇一死,楚王寝宫之前剩下的死士也很快被清理干净。

    子婴和王翦缓缓地走到廉颇尸首跟前。

    虽然身死,老将军却依然怒目圆睁,仿佛有着偌大的不甘心。

    子婴从身边的侍卫手中取过一柄长剑,一甩头割下了自己的一束发丝轻轻地放到廉颇的身上,王翦见状也同子婴一般割下自己的一束头发放在廉颇的尸首上。

    此时儒学尚未盛行,还没有达到后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地步,然自己的头发却也不会轻易的割断。

    特殊情况下,头发也有代指头颅之意。

    “此五百人,尸首焚之抛入大江。将廉颇大将军秘葬于温窑灵台。”王翦起身之后,命令道。

    在楚王寝宫之前宁死不降的五百楚军,子婴对他们虽然心存钦佩,然而他却明白王翦的做法确是最为合适的。

    正是因为他们宁死不屈,这才不能让他们留下一丝一毫的残留。

    “秦灭六国,楚最无辜!”这是后世范曾的话语,虽然略有偏颇却可以看出楚地民众的心态。

    王翦深知楚国民风剽悍,若是不销毁这五百人的尸首,给楚人留下这么一个缅怀抗秦先烈的由头,很容易让当地的民心不稳,甚至一直仇恨秦国都有可能。

    至于温窑灵台则是赵国历代先王的王陵所处,廉颇为赵国征战一生,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