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浩然正气-第5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浩有些不死心,继续说道:“就算这样,敌人的指挥部也只有可能在南面或北面,即便不能及时传达命令到对方,至少先命令己方发起炮袭总没有问题吧?可他们却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最佳的机会从眼前溜走,这也不太合常理吧?”
刘现伟微微一笑,道:“腊戍虽然不算大,但也不小,从日军的炮火来看,他们是集中了两个炮兵联队,决心将腊戍夷为平地,让我们就算不全军覆没也是伤亡惨重,如果只动用一个炮兵联队,炮火不能在短时间覆盖全城,这就给了我们提醒,也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防御。”
两人一问一答不打紧,却把波奈温惊得一愣一愣的,他也是行伍出身,虽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役,但在缅军里还算一个比较出色的军官,但凭着几发炮弹就把敌人的动机分析得如此清楚的本领,他自问没有,虽然他想不到,但是分辨能力还是有的,知道这番分析差不到哪里去。
第九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战
(全本小说网,HTTPS://。)
历时二十分钟的炮袭终于停止了,整个腊戍一片火光冲天,火光中隐约有人影攒动,也依稀能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全本小说网,https://。)
雨依然在下着,铺天盖地的,远没有停止的意思,抹了一把脸上的水珠,参谋长唐浩望着不远处的火光,狠狠地骂了一句:“擦他娘的,小鬼子真他妈的没有人性,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就不管了?”
刘现伟若有所思,转身对波奈温说道:“这城里这么多缅民,日军这么做就不怕伤了你们的心?”
波奈温回答道:“腊戍靠近云南,算是战争前沿的边陲小镇,缅甸本地人基本不住这里,城内大多是华人、华侨,差不多有两万多,缅人估计也就几百。。”
刘现伟点点头,恍然大悟,随即又问道:“日军不是向来对华人华侨痛下杀手吗,怎么这里有这么多人还活着?”
波奈温笑道:“战争前这里的华人华侨还多一些,起码得有三万以上,日军已经杀了一批了,但他们还得有免费的劳工,所以大部分人活下来了。”
“这群畜生!”刘现伟咬牙切齿地骂了一句,随即道:“奈温先生,我看还得麻烦你一趟,你尽快进城摸清楚昂山大佐的去向,同时看看能不能搜集到对我们有价值的情报,还有,想办法让老百姓向东撤出腊戍。”
“是,我这就进城!”
波奈温说着抬腿就走,但随即又被刘现伟叫停,“等等,奈温先生,我看还是带几个我们的人进去吧,你的话这些华人和侨民可能未必会听。”
波奈温道:“还是刘旅长想得周到,我们缅军在他们眼里那就是小鬼子的走狗,他们还真未必会买我的账,能有你们的人一起那是最好不过了。”
“参谋长,从警卫营挑选几个嘴皮子利索的士兵随奈温先生一起进城。”
“是旅座!”
须臾之间,波奈温带着四个随从和五个空降旅士兵,一行十人,消失在黑色的雨幕中。
唐浩道:“旅座,你怎么确定东面就安全?”
刘现伟一笑,道:“腊戍东面不远就是掸邦高原漫无边际的原始森林,小鬼子自然巴不得我们从这里进去,断然不会在哪里布置兵力,根据这里的地形,他们的战术离不开西面设伏,南北两面堵。”
刘现伟的话音一落,突然从北面传来枪声,开始还稀稀落落,随即就连成一片,不但有空降旅装备的ak47,还有日军的三八大盖、拐把子,甚至是最新的德式mp40冲锋枪,都可以听到。
对于mp40这款冲锋枪,早在锡当的时候,刘现伟和日军第二师团交手的时候就见过,甚至还从战场上捡回了几支,所以也算是熟悉,只是刘现伟没有料到,日军也开始大量装备冲锋枪了,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意味着他们在武器上的优越感也将丧失。
不到五分钟,战争的动静更宏大了,日军的甜瓜手雷、空降旅的m2手雷,日军的九二步兵炮、掷弹筒,空降旅的火箭筒,纷纷粉墨登场。
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开始短兵相接遭遇上了,日军根本没有打算来虚的,一上来就是猛打猛冲全力进攻。
“也不知道第二团的防御阵地构筑好了没有?”望着那一片激烈的战场,参谋长唐浩不自觉地咕隆了一句。
“参谋长,北线可能还好一点,我们最大的威胁恐怕还在南面。”刘现伟不无担忧地说道。
“南面?不可能吧,毕竟日军主力部队都在北面,兵源可以源源不断地推上来,北面的压力肯定要大过南面。”
刘现伟苦笑道:“正是由于日军北面兵力雄厚,日军才不怕我们从那边突围,但南面是日军的大后方,兵力几乎空虚,所以日军反而要把主要兵力放在南面,以防我们从这突围,只要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进入了缅甸的丛林,我们就有如苍龙入海,日军再想包围我们就是痴人说梦了,这一点,我们知道,日军也知道,所以,你说他是不是应该把重兵放在南面?”
“对呀!”唐浩击节赞道:“旅座,我觉得你的指挥才能简直可以和总座相提并论了,思维方式也越来越接近总座。”
“呵呵,和总座相比,我差得还真不是一星半点,战术上我也许能达到总座的三分之一,但战略上,我连总座的十分之一恐怕都达不到。”
“哈哈哈,旅座,你谦虚了。”
“哈哈哈!”
??????
不管他们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和蒋浩然的差距有多大,但在压力和困境困境面前,蒋浩然的那份从容淡定他们都学会了,明知道眼前这一役是一场生死之战,但他们依然笑得很爽朗。
十分钟后,李春桥派人来报告,尖兵在前方两里地开外发现了敌人,而且开路的还是坦克联队,步兵人数不详。
士兵刚刚说完,西南方向就传来的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听声音,刘现伟他们就能断定这是他们空降旅装备的c4定时炸弹,只有可能是尖兵在路上临时埋上了几颗,用来阻敌同时也给自己人提个醒,告知日军已经离他们不远了。
“呵呵,参谋长,好戏开锣了,我们也到前方看看吧?”刘现伟扯了扯湿漉漉的军装,戏虐地说道。
“好呀,这种鬼天气小鬼子都把坦克开出来了,还真看得起咱们,要是不给他们演一出好戏,还真对不起他们?”
“哈哈哈!”
两人大笑着阔步走出了丛林,两排警卫在他们左右摆开护卫队形,簇拥着他们一路向西。瓢泼般的大雨依然在继续,打得他们的钢盔叮叮当当只响。
大雨天挖战壕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在稻田里,要刨开上面的烂泥挖底下的老底,但往往烂泥刨开,水却灌满了整个坑道,多深的壕沟就有多深的水,哪怕战壕挖成,整个身子也全部泡在水里。
这种困境就让空降旅遇到了,整个腊戍以南,几乎都是一片开阔的稻田。雨季快过完了,也是稻子快要成熟的时候,稻田里的排水一般都会做得很好,基本上不会容留太多的积水,但雨实在是太大了,战壕明显会比排水沟更深,所以,水全部都会涌进战壕。
第九百五十六章 兵器之王
(全本小说网,HTTPS://。)
就算在这种条件下,第一团的将士还是修筑了一条足有一米高的蛇形战壕,将士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泥猴子,手里的一把兵工铲依然舞动得飞快。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但刘现伟好像并不满意,一上来就怒斥他们一个个都像女人,时间都过去半个小时了,战壕修得蹲下来屁股还在外面。
团长李春桥赶紧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客观理由还没有说,就遭到了刘现伟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气没有地方撒的李春桥,随即就把这顿臭骂转在士兵身上,搞得这些士兵们兵工铲挥舞得更勤快了。
四处看了一下地形,对于李春桥把防线布置在稻田里刘现伟还是满意的,虽然身后不到五百米远就是城区,土质比较硬,更适合挖战壕,构筑防御阵地,而且还有一些建筑物可以利用,但这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更利于部队隐藏。
空降旅没有支援火力、没有重型武器,正儿八经的摆开架势和小鬼子打阵地战无疑是找死,眼前这片稻田倒是不错的选择。
此时除了挖战壕的士兵,稻田中段还有一些士兵在忙活,刘现伟显然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嘴巴一努,道:“你准备埋多少?”
李春桥讪笑道:“不多,差不多一半,接近一千五百枚。”
“你倒是阔绰,估计上辈子是大财主,一千五百枚还不多,这仗才开始打,造完了都没有地方补去?”
“旅座,没办法呀,谁让我们没有炮火,只有让它们去对付小鬼子的坦克了。”
这一问一答,不懂的人听了可能有些晕,其实,他们说的是遥控炸弹。自遥控炸弹问世,已经成了特战师的标配,除了专门的爆破兵,几乎人手一枚,四五斤的重量可不轻了,再多带就会成为负担了,因为他们本身的装备就不轻。
在没有炮火的情况下,对付日军的坦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每个人记住自己的埋弹点并不困难,只要日军的坦克或是步兵靠近它,遥控器一按,tnt炸弹的威力那不是盖的,就算摧毁不了日军的四式、五式坦克,让它们歇菜基本没有问题,也许,这也是他们听到日军出动了坦克,依然可以谈笑生风的根本原因。
“来了,鬼子上来了!”
不知谁喊了一声,只见稻田里埋雷的士兵匆匆忙忙往回跑,不多时,派出去的尖兵也沿着公路一路狂奔而来,转眼间就到了眼前,气喘吁吁地报告,鬼子距离他们已经只有几百米了。
事实上,不用士兵报告,隆隆的机器声也在告诉着他们日军离他们不远了。
“准备战斗!”刘现伟狞声嚎叫着,单手举起ak47跳进了战壕,身边的警卫赶紧在他面前铺上一层禾苗,把弹夹和手雷摆上去。
ak47无疑是一款无可超越的兵器之王,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最具影响力的武器,而决定它的地位的,是它卓越的性能、简单的构造、低廉的造价,火力强劲无可匹敌,操作简单、易于保养。而最让人赞不绝口的,还是它不管在风沙、严寒、酷暑、雨水、潮湿等恶劣的环境下,都能保证其卓越的性能。甚至有人测试过,就算将它埋在泥浆里一个星期,拿出来一抠扳机,“哒哒哒”子弹依然可以欢快地泼洒出去。
但就算如此,将士们还是在充满泥浆的战壕上铺上一层禾苗,力求泥浆不会进入枪体,影响性能和精度。
机器的轰鸣音越来越近,夜色已浓,在这种暴雨的天气里,能见度只能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天空中开始打起了照明弹,好照亮坦克前进。
严格来说,二战中具备夜战功能的坦克只有德军的豹式g型坦克,因为也只有他们加装了红外线夜视设备。别说日军的坦克不具备,就算是蒋浩然虎式坦克也不具备这个条件,当然,想法早就有了,红外线早就被发现了,生产一台红外线夜视仪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但331基地的这些科研人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