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农圣 >

第449部分

大唐农圣-第449部分

小说: 大唐农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大部分府兵们,可能会一直在家里当农民,这样可不行,一个国家,没有了足够强大的武备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李世民太知道了。

    语塞了片刻之后,李世民又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孙享福没有多想,便答道,“当然是将一部分军人职业化。

    以咱们大唐的财力,完全养的起,尤其是像海军这样,需要常年训练,技术性需求比较高的军种,咱们在军队里面,除了要训练他们的专业杀敌技能,还要让他们读书,加强思想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水平,到了一定年龄的老兵,可以转业到各个行业去任职,做官,都可以。、

    每一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年轻士兵补充进入军队,也让一定数量的老兵退伍,保证军队的活力的同时,保留全民的尚武风气,没有当世第一强军,就不能成就当世第一强国,这可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孙享福杂七杂八的说的这些,倒是给了李世民很多启发,尤其是现在军队内部已经开始加强思想教育,有文工团不断的给士兵灌输一些保家卫国的思想,这些士兵对于国家的忠诚度,可非以往任何朝代可以比拟的,不过,貌似刚才孙享福说的重点不是这个,李世民听出了他语气里,嫌八万海军太少的意思。

    “那正明以为,海军的建制,该如何规划?”

    “这就看大唐南方沿海籍贯的士兵数量有多少了,南兵善船,即便全部用于海军,也太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因为北兵,才是陆地上最强的,他们用以镇守国家,更为妥当。

    而且,咱们的目光,不应该是在近海疆域打转,而应该是更遥远的地方,臣以为,咱们大唐至少应该组建两支五万人以上的远洋海军部队,轮流交替,将整个大唐外海,一路通往澳洲的所有岛屿疆域,都控制起来。

    至于近海,只需要在辽东半岛的几个港口,莱州,苏州,泉州,振州,广州等地,布置千人规模海军部队,即可防止海盗,和一些不法事了。”

    闻言,李世民眉头一挑,看向了跟随他来视察的李靖,很显然,他觉得孙享福刚才说的,以南兵为海军基础向外开拓,以北兵为陆军基础镇守国家这个方案,非常可行。

    李靖稍微想了想,便开口道,“陛下,正明的建议,是十分具备可行性的,十六卫中,南方籍的府兵,大约占全军的三成多一点,足有十七八万,从中间遴选出十余万善船,不惧水的士兵,应该不难。”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如此的话,具体如何安排,你上个折子,咱们到朝会上议一议,另外,军制改革,你和杜卿,也尽快的拿出一个主体方案来,大家一起参详,朕的主张,便是如正明所言一般,保持军队的数量和战力,以及后继能力,不用担心财政投入的问题。”

    “臣,遵旨。”

    李靖领了任务之后,有些感激之色的看了孙享福一眼,他这个建议,可是给了兵家在大唐更大的生存空间,要知道,武将们,最怕的,就是自己对国家没有用处了。

 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

    上元节是这个时代最盛大的节日,然而,皇宫里却是一片愁云惨淡的模样,诸多从生下来,就在皇宫里过着富贵安逸的的生活的小王爷们,明天就要第一次出远门了,而且,平日里那些对他们百依百顺的贴身仆役,皇帝也一个都不准他们带,只是给他们每人派了一个不认识的宫女,和一个并不怎么听他们话的侍卫,看这两人走路的姿态,就知道他们都是练家子,应该是李世民夫妇属下训练出来的密卫。

    如果仅仅是出门一趟,体验几个月的地方生活的话,他们倒也不会生出如此情绪,临行前,他们还收到了消息,后宫的管理制度,要全面改进了,等他们再回来的时候,现在伺候他们的丫鬟,太监,就全部都没有了,也就是说,这两个密卫,可能就是他们一生的伴。

    至于那些宫人,精打细算如长孙皇后,自然是要全部召集起来,培训一番,用于经营接下来即将陆续开业的其它几个商业广场了,不仅如此,她还下令,让租用商业广场的店铺的东主们出人,一起接受长孙家组织的培训,顿时,长安各个权贵府邸的丫鬟仆役,便少了差不多一两成,长孙皇后,这可是将孙享福此前提的建议,不折不扣的执行了。

    如果只是孙享福自己去山南道,那其实非常简便,可要是加上几个还不醒事的孩子,那就有些闹腾了。

    孙靖睡醒的时候,见不到母亲虞秀儿,喜欢哭鼻子。

    孙婉瑜拉臭臭的时候,只有孙享福亲自伺候才行。

    两个一岁多的小家伙,孙丰和孙婉瑜,则是基本不能丢手,死死的缠住了红梅和春桃,他们要是来你跟玩,你不理会他们,各种叫啊!抓啊!闹啊!折腾的你不得不妥协。

    所以,自从上路以后,孙享福着实体验了一把带孩子的辛劳。

    “早知道,把喜娘和端娘也带来。”终于把几个孩子玩累了,让他们在车厢的软床上睡下之后,孙享福郁闷道。

    “孩子一扎堆了,就会皮上天,夫君平日里公务繁忙,妾身等不敢让孩子们打搅夫君,现在算是知道妾身们的不易了吧!”红梅帮孙享福揉捏着抱孩子抱的酸痛的胳膊,春桃则是帮他按压着躬身太久,有些发麻的大腿笑道。

    “带自己的孩子,再累也是幸福的,可带别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咱再这么慢吞吞的走下去,只怕都赶不及垸田的水稻育种了。”

    对于水稻的种植,孙享福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也不可能一上来,就搞杂交水稻育种,因为他首先需要寻找不同的稻种,在不同的稻种培育起来之前,孙享福第一年要做的,其实只是教农部的官员,按照比较科学的方法,组织整田,施肥,甚至是培育亚种。

    孙享福穿过来的时候,他所工作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早已解决了利用亚种间杂种的优势的主要难题,试验田里新育成的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穗大,粒多,品质优良,比之前普遍种植的高产杂交稻的产量,还高百分之二十,亩产量已经突破千公斤。

    但是,亩产两千多斤这个产量,在这个时期,孙享福是不敢想的,他虽然知道整套理论知识,也曾经参与种植过,但目前的科技条件有限,首先你田地肥力,就不可能达到后世那些试验田的指标。

    所以,想将水稻的产量提升上去,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就像他教农门子弟,用四进制种子管理技术培育良种小麦种子一样,差不多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后面,再循序渐进,逐渐推高。

    当然,他既然决定要出手做,那么还是有些把握的。

    贞观元年,他在岭南开试验田,种植占城稻,实现了亩产湿重十石三的成绩,按照干稻谷算,应该是八石多不到九石的样子,算一千斤吧!那么打出来的米,应该是七八百斤。

    而实际上,普通百姓种植出来的产量,比他那块试验田的产量,还是要低很多的,从江南和岭南那边这两年反馈回来的数据,普通百姓,即便是只取上田的产量计算平均值,亩产出来入库的干稻谷,也基本超不过六石,只有七百来斤的样子,能出米四石多,五百多斤的样子,大致与后世明朝时期的水平相当。

    在孙享福看来,这个产量的提升空间,其实还很大,在洞庭湖区这样正好适合一年种植两季杂交水稻的地区,如果使用三系杂交水稻技术种植,亩产应该能在之前的最好成绩上,提到一到两成。

    如果条件成熟,推进超级稻育种计划,像后世九六年到千禧年,我国第一期超级稻那样,产量到达亩产七百公斤以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孙享福所学习使用的技术,比第一代超级稻育种的时期,已经先进了三到四个层次,当然,是不可能超过第三期的亩产九百公斤的产量的,因为到了第三期,已经开始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了。

    孙享福在没有使用分子技术的前提条件下,顶多能将常规育种技术,发挥到极致,将其推进到亩产七八百公斤的样子,毕竟,这个时期一亩地只相当于后世八成多一点的样子,如果亩产能上一千五百斤干稻谷,就比他第一次在岭南试验田的产量,提高了五成左右,这已经足以震惊世人了。

    除去两成左右谷壳的重量,亩产能有十石大米,即便是普通百姓不可能种到孙享福这个程度,七八石左右,还是很有可能达到的,这就比关中现在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经济价值还要高出许多了,有了这个粮食产量在,一亩地的产出,差不多就足以供应一个人一年的主粮消耗,按每个青壮成年人只种植十亩,一年两季来算,两百万青壮来务农,就妥妥的可以保障大唐三千多万百姓的食用口粮了。

    大唐三千多万百姓里,真正的青壮人口,只有一千来万,这等于是只用了不到两成的青壮人口,就解决所有人吃饭的问题,让剩余的八成青壮人口,可以去从事其它各个行业,这还不算尚有一些劳动力的中老年的人产出,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在,大唐的经济,只怕想不飞跃都难。

    当然,这个预期,还只存在于孙享福的大致构想之中,即便是要实现第一次良种稻的育种种植,整个过程,也差不多要长达四年时间,而且,这四年最好还要风调雨顺,别出什么大灾才好。

    车队刚走了没多大一会,又停了下来,孙享福有些烦躁的出了车厢,招过归队了的张轲问道,“又怎么了。”

    “好像,是汉王要出恭。”

    “嘿,这帮小家伙还有完没完了,商量好的,轮着来是吧!告诉随行的内侍,到了下一个集镇,我会给他们每个人的车厢里配一个马桶,这些小家伙要拉可以,直接在车厢里解决,没有我的准许,不准停车倒粪便,喜欢拉的,就让他们一路臭到荆州去。”

    最大不过十二三岁的一帮小子,有情绪,不想去山南道,却也没想出什么高招来,用这样的办法,拖拖拉拉,延缓行程,受罪的可是他们自己。

    现在,除了李泰那小子,因为把大家拉下了水,被大家同仇敌忾,孤立了起来,还算老实之外,也就蜀王李恪,能耐的住性子,在车厢里看看书,做做学问了,其它诸王,尤其是小了一辈的李佑和李愔,比这些瞎磨蹭的家伙,还要难伺候,孙享福直接给负责照顾他们的密卫下了的命令,不行就抽,出了长安,是条龙,你也得盘在车厢里老老实实的。

    “凭什么?本王出个恭而已,你孙正明为什么不许,连皇兄,也不带这么不讲理的。”

    汉王李元昌同样是个小胖子,之所以这么胖,还要拜岭南敬献过来的甜食所赐,平时他在自己母妃的照顾下,几乎过的是百依百顺的生活,这一出门,便总感觉样样都不好,不过,孙享福很快就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圣旨强权。

    “汉王是吧!你知道临行前,陛下给我一道什么旨意吗?”

    “什,什么旨意?”

    李元昌不怕孙享福,却还是比较害怕李世民的,听孙享福这语气,他就知道,恐怕李世民是给他下了什么管教自己这些王爷的旨意,顿时有些害怕了,他可不敢抗旨,负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