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农圣 >

第3部分

大唐农圣-第3部分

小说: 大唐农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就必须得奉献什么,而军士,则是具体执行统治者意志的人,尤其是像这队配备了横刀和马枪以及精良战马的军士,如果孙享福读的历史书够多,一定会猜到,这就是李世民属下的玄甲骑兵,只是现在他们没有披重甲而已。

    “军粮小子自是不敢要,但那些不是必须要的物品,可否打赏些,要是这样,你下次路过此地,在下还请你吃烤竹虫。”

    细细的打量过这个少年军士之后,孙享福确定了这小子是个富二代,因为他的脖子上居然挂着一块雕工精细的玉,而腰间的锦囊是用丝绸做的,鼓鼓囊囊的装着许多东西,至于那马鞍马镫,更是不用说,比军候张勇的还要好,就差镶金嵌玉了。

    “我爹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于是,他经常到那位面前哭闹,于是,就得了许多别人没有的好处,而你,这是想在我这里挤点奶吗?”

    想不到少年军士的面相看上去有几分粗狂,内里却是个人精,孙享福的小伎俩被识破,却一点也不觉得尴尬,只是用真诚的目光看着少年军士的眼睛,他相信,这个世界的人民是淳朴,这个世界的富家子弟,享受完是一定会给小费打赏滴。

    可惜他猜错了,少年军士说完这句就没有下文了,于是,他只得站在一旁,眼瞅着这少年吃下十几大串竹虫后还意犹未尽。

    于是,孙享福终于忍不住道“这些竹虫是全村上下秋收之前最后的一点吃食,虽然很难管饱,但营养充足,每个人一天只要吃一两串,就不会被饿死,所以,请你给这个村子里的人一条生路吧!如果你们实在嘴馋想吃个饱,我还有另外一种食物推荐给你们,管饱。”

    “另外一种食物?你且寻来。”少年闻言来劲了。

    “就怕你不敢吃。”

    “会比这竹虫更恶心吗?不过既然被你称作是食物,想来也只是长的不好看,吃起来却很香的东西,快快弄来,如果真的好吃又管饱,我自有福缘给你。”

    “呵呵,这东西你应该也熟悉,就是蚂蚱,或者叫它蝗虫。”

    “蝗,蝗虫?那东西也能吃?”

    少年愣了,他总算是体会到了先前张勇想抽刀打人的感觉。

 第四章 做鱼笼子

    不一会,孙享福和孙大力就在河边的田地里抓到了十几只蝗虫,后世他是专攻农业的研究生,对于虫害有着相当深的研究,从田间地头的蝗虫数量以及天气来看,最近这两年很可能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的蝗灾,贞观二年那次蝗灾的规模之大,还被大篇幅的载入了史册,可惜孙享福不是历史系的,他不知道这段历史,只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蝗虫被略作清洗之后,依旧是竹签串起,在少年军士一脸懵逼的情况下,孙享福将烤熟的第一只蝗虫塞进了自己的嘴巴。

    “嘎嘣脆,鸡肉味。”

    吃完第一只蝗虫后,孙享福只说了这六个字,就见孙大力也用一副慷慨就义的表情将一只快有十公分的大蝗虫丢进了自己的嘴巴。

    “嗯,真的有点像鸡肉耶,要是有点盐巴调味就好了。”

    看着两人大嚼蝗虫的样子,少年军士有点相信蝗虫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虫子也是可以吃的了,不过孙大力提到了盐巴,他的行李物品里还真有,于是从马背上解了个小布袋下来。

    “沾一点。”

    “嗯,好吃。”

    好吧,两人再度刷新了几个军士的认知,他们是在生死之间摸爬滚打过的人,行军艰苦的时候,蛇肉,刺猬肉,老鼠肉他们都吃过,就是没吃过虫子,尝试性的在盐袋子里沾了一点点盐巴,这烤的焦红的蝗虫,还真就变成了一道美味。

    于是,十几只蝗虫很快被几个家伙分食了,意犹未尽之下,砍竹子的村民也被他们吆喝到田里捉蝗虫,蝗虫个大,顶饱,不像竹虫只能给人塞牙缝,于是,每人在吃了十多只蝗虫之后,今天这一顿午饭,就算是华丽丽的结束了。

    当然,在场的人并没有多少人想到蝗虫可以作为食物这件事情对这个社会的意义,毕竟,不闹蝗灾的时候,蝗虫也没有那么多。

    “小子,你是个有趣的人,我记住你了。”少年军士用竹签剔了剔自己的牙缝,冲孙享福说了一句,就翻身上马。

    “这就是你所说的福缘?”孙享福并没有奢望过这少年是个言而有信的人,但还是有些不甘心的道。

    “小子,能被我记住,已经是了不起的福缘了,这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我还真记不住多少,不过劳你们忙活了半天,也不能什么都不给你们,这一小包盐巴,我就赏你了。”

    说着,少年将那个小布袋的口子札好,向马下的孙享福扔来。

    盐包入手,一斤左右的样子,足够一户人家吃好久了,关键这少年的盐包里装的是细盐,哪怕只有一斤,拿到县里集市上,也能卖上几十文,够买好几斤糜子了。

    唐初耕地虽多,但产出较少,由于战乱,不能务农的人数比例较大,所以粮价居高不下,一斤糜子大概七八文钱,一石的价格去到了一贯,而一石大米小麦的价格去到了一贯五左右,所以,哪怕是做重体力活的劳力,每天挣三十文钱,一天也只能吃的起两顿饭,每顿饭还不能超过一斤粮,不然你家里其它人就吃不上了。

    正当孙享福根据原主人的记忆换算着这包盐巴的价值的时候,一行几个骑兵都跨上了自己的战马,没有多话,打马就走,他们在这个村子耽误的时间已经够长了,还有好多个村镇等着他们去宣抚,只是跑了一段之后,那少年军士却是回头向有些发愣的孙享福喊道“我还会回来的,到时候可要弄些更新鲜的东西招待我。”

    这就是个出来游玩的富家子。

    孙享福心里这么嘀咕着,却见好多村民们已经靠向了还没有燃尽的火堆,而他们的手上,都在烤着蝗虫或者竹虫,尤其是一些小孩子,等军士走远了,他们才敢靠过来,看着父母手中烧烤的散发出香味的虫子,比了赛的流哈达子。

    “各家都缺粮,所以,大力哥,咱们得想办法了。”

    从前的时候,孙大力从来不觉得孙享福有什么脑子,大多数时候,都是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瞎混,可今天,一切都变了,故事的主角一下子从他变成了孙享福。

    出于习惯,今天孙大力除了在孙享福说竹虫可以吃,和蝗虫可以吃这两件事情上稍微保持了一下怀疑态度以外,其它事情还是对孙享福言听计从的,就像从前孙享福对他也是言听计从一样。

    事实上,孙享福今天也就只做了这两件事,而且都被孙大力质疑了,然后他的质疑又被事实给粉碎了,所以,此刻听到孙享福说要想办法的时候,孙大力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他们还在这个村子,就没有什么办法可想,这也算是他对孙享福的第三次质疑。

    “我要能想到办法,就不会天天窝在这个小村子里了,我看还是趁田里蝗虫多,咱多抓一些,晚上还能对付一顿,不然一会都被这些饿死鬼抓光了。”孙大力指着一群围着火堆烤蝗虫的村民道。

    “你就这点追求?蝗虫可不能吃一辈子。”

    望着婉转盘旋在村子坡下的小河,孙享福突然有了主意,现在正是夏天,是鱼货最丰盛时期,坡下这条小河虽然不太深也不太宽,但源远流长,是渭水的支流,里面的鱼货应该不少,而且,古人的捕捞水平很有限,像黄鳝,泥鳅,这种难以捕捉的鱼类,古人很难大量捕捞。

    而后世的孙享福是在农村长大的,后来上了农大,又去农村实习搞研究,可以说,二十几年光阴基本上都是在农村渡过的,闲暇时摸索了很多捕鱼的手段,给餐桌上添碗菜的同时还能捞不少外快。

    “那个,大力哥,我记得你会劈竹篾,编竹篮的吧!”

    “嗨,那东西,谁家的不会,你自己不也编过东西么,你要是想编什么框子,娄子去集市上卖的话,就省省吧!卖不到几文钱,省得来回十几里跑路把肚里的食都消光了。”

    “不是,我想要编的是新奇东西,专门用来捕鱼的,咱村门前这条河那么长,我就不信里面没有鱼。”

    “捕鱼?”孙大力闻言意动。

    “对,就捕鱼了,先把肚子填饱,再想其它办法,咱把那些砍下的竹子拖回家去,劈篾,编竹笼。”

    说干就干,孙享福将自己的想法跟孙大力说过之后,两人就拖着几条大竹回了自家门前劈篾,所谓的篾,就是将竹子顺着节,劈成细细的条状。

    而捕鱼的笼子,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尾部那个只能进不能出的口子要打好,主体的大小可随意,最顶端留一个可以把鱼货倒出来的口子,用木塞封住,最好是能绑些蚯蚓之类,气味道大,鱼喜欢吃的诱饵在里面,只要不是河里真的没有鱼,这样的竹笼下到水里,多少能捞些鱼货上来,而且是泥鳅鳝鱼类的居多。

    等孙享福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留下的两碗糜子粥已经被弟弟妹妹偷着喝完了,想来今天下午他们再也吃不下什么东西的了,吃饱了就得运动一下,才能帮助消化,于是孙享福将家里的铲子找了出来,叫两个小家伙去挖些蚯蚓,而他和孙大力,则专心的劈篾,编笼子。

    黄昏时分,十几个大小不是很标准的鱼笼子编好,并往里装了蚯蚓之后,两大两小四个人就挑着十几个笼子到村前的小河里,寻水草较多的位置开始下。

    “记住,笼子一定要留一部分在水面上,木塞前头的木桩要插到有硬度的泥土里,免得大鱼进了笼子,把笼子挣脱到河中央,被水冲走。”

    第一次下鱼笼子,四个人都有点小兴奋,由于编织水平的问题,一下午只做了十几个,所以,不一会,鱼笼子就都被放进了水里。

    “明儿个天蒙蒙亮的时候来取,一准有鱼。”

    带着美好的愿望,四人开始返程,而这时,忙碌了一下午的孙享福和孙大力两人肚子又开始咕咕叫起来。

    “要不,咱再去抓些蝗虫来烤了吃吧!”孙大力提议道。

    “不急,抓蝗虫,天黑才好抓,现在咱们先回去准备准备,今天晚上,一准能抓到明天一天也吃不完的蝗虫。”孙享福胸有成竹道。

 第五章 淳朴的孙大力

    孙大力家还有个老娘和一个弟弟,老娘四十来岁,还算健壮,弟弟也有十四五岁的样子,跟孙享福差不多年纪,也是个干农活的好手,正是因为家里三人都是壮劳力,所以平时他们家里的农活都是足额完成。

    大家响应徒迁令搬到关中后,朝廷给每个迁移户划了八十亩的永业田,而且三年不收税,当然,所谓的田,基本都是荒地,你得自己动手开成田。

    一年多的时间,孙大力家三口人就把八十亩荒地全部都开出来了,而且全部都种上了庄稼,可以说,只要挨到今年秋收,孙大力一家明年就再也不用为饿肚子发愁了,现在这段时光属于黎明前的黑暗。

    而孙享福家,由于去年病死两个大人,而他自己只是个半大小子,就算在孙大力的帮助下,也只开了二十亩荒地不到,今年在官府的指导下,种了糜子,没错,农户种什么,也是官府说了算,正好孙享福家的田地和孙大力家的田地挨着,而中间又有一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