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假太监 >

第223部分

明朝假太监-第223部分

小说: 明朝假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尽于此,告辞!”

    叶珣说罢,竟真的站起身走了出去,经过老管家身前的时候,还微笑着向老管家拱了拱手,以示对老管家的感谢。

    杨嗣昌却没有动,脑海里一直回荡着叶珣刚刚说过的话,可以说叶珣刚刚的一番话,已经彻底颠覆了叶珣在他心中的印象。

    常有人说叶珣如何如何跋扈,可叶珣如果真的跋扈,会用这种态度对一个厌恶自己的人说话吗?

    而且正如叶珣所说,到目前为止,他做的那件事不是利国利民?如果不是叶珣力挽狂澜,辽东现在说不准是什么样呢!

    “老爷,叶公公走了”

    老管家的声音终于让杨嗣昌回过神来,看着老管家,仍有些呆愣地问道:“你觉得叶珣究竟是个什么人?”

    老管家是跟随杨嗣昌多年的老家人,是杨嗣昌最信任的人之一。

    听老爷问起,老管家组织了一下语言,才道:“老爷勿恼,平时您不接触老百姓,不知道老百姓的想法,其实据我所知,叶公公在百姓中的口碑是很高的,京城距离辽东不远,往来货商众多,通过这些人,让京城百姓知道,辽东百姓从前过的是什么日子,叶公公赶跑女真后,过的又是什么日子”

    “老爷,小人不知道官场上的事,但小人知道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是好官,不管他是不是太监”

    老管家的这番话,终于触动了杨嗣昌的神经。

    前有东林党在朝中排除异己,后有魏忠贤祸乱朝纲,可以说大明朝廷已经到了极其脆弱的时期,要不是叶珣及时出手,现在还真说不好是什么样子呢!

    这样的人,真的应该排除在朝廷之外吗?

    想到这,杨嗣昌的眼神也变得有些迷离起来。。。

    离开杨府,叶珣没有回家,也没有去宫里,而是直接返回西厂。

    到了大堂上屁股还没等坐稳,胡久成就快步而来,随即将一份最新收到的消息递到叶珣手上。

    这是在内阁外侍候的下人送出来的消息,上面详尽地记录了李待问等人今天的一言一行。

    叶珣在最开始的时候,一直都十分欣赏李待问,包括他的为人和做事能力。

    但叶珣发现,自从自己让他组阁后,这位老李同志也越发的膨胀起来,现在看他的架势,是打算让叶珣也靠边站了。

    还真以为这个朝廷离开你就不行了吗?

    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按照计划,叶珣是打算去金州的,但朝廷这边若不安排好,他在金州肯定也不会消停的。

    将情报丢在桌上,以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心中开始盘算起来。

    “看来有必要解散这个不安分的内阁了,只是李待问似乎没什么把柄,怎么才能让他心服口服地下来呢?”

    李待问不是邵辅忠那样问题满身,算得上是个好官,所以叶珣也不会对他下死手。

    沉吟良久,叶珣嘴角终于露出一抹邪魅的笑意。

    第二天一早,京城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流传出一个秘闻来,说当朝内阁执政事笔的李待问李大人有龙阳之好,而且在先帝服丧期间,还同某个男宠交往甚密等等。

    其实京城的达官显贵们豢养**并不是什么秘密,甚至还被一些不要脸的官员奉为风雅之事。

    可这种事在私下里说行,却是绝不能摆上台面的,尤其像李待问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事实上李待问究竟是不是这样的人谁也不知道,但传播谣言一直是人们的好习惯,尤其是涉及到了平时人们不敢谈论的人物。

    很快,这个传言就风满京城,而且还越传越邪乎,然后就有御史开始弹劾李待问,认为他作为文官之首,弄出这样的丑闻来,已经不再适合待在内阁,甚至应该引咎辞职。

    李待问这几天别提有多憋气窝火,这是谁这么恨他,要把这样的屎盆子往他身上扣啊!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老李同志也够实在,竟然没想过这么阴损的主意是叶珣想出来的。

    在感受了几天同僚们异样的眼光,以及御史们的不断弹劾下,李待问终于挺不住向皇帝递交了辞呈。

    当然,李待问也知道,这份辞呈与其说是交给皇帝,还不如说是交给叶珣呢,而在他心中也不无幻想,以为叶珣会挽留他,这叫以退为进,官员们常用的套路。

    却不想他的辞呈前脚交上去,皇帝后脚就批了。。。

 第386章 新内阁

    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全本小说网,https://。)

    这是官场乃至普通百姓中人与人之间最鲜明的写照。

    李待问要回乡了,其实他的年纪不算大,远没达到退休的年龄,只是不走不行了。

    京城谣言对他的攻击,叶珣毫不留情的批复,都仿佛一枚枚重锤,锤得他再没有留在京城的勇气。

    尤其是当李待问收拾好行装出城的时候,昔日的同僚们竟没有一个前来相送时,这不由让他更加的心灰意冷。

    李待问的行李不是很多,带着几个家人护卫,一行十余个人两辆马车,就这样凄凄惶惶离开京城。

    队伍刚到十里长亭,李待问的车架就被人拦住了。

    “大人,叶公公在前方等候送行”

    下人的声音,惊醒了靠在马车中闭目养神的李待问。

    微微一愣,随即苦笑一下,然后推开车门,从马车上跳了下来。

    李待问又不傻,他遭遇的这件事中,从头到尾都透着阴谋的味道,虽然还不敢肯定是叶珣所为,但要说叶珣不知道,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亭中的石桌上摆了几样小菜,一壶老酒,叶珣负手立在一旁,脸上不惊不喜,没有虚伪的可惜,也没有幸灾乐祸的兴奋。

    “呵呵!没想到最后来送我的会是叶公公,老夫终于走了,叶公公这回满意了吧?”

    李待问自顾自地说着,语气中不无愤懑之意,走进凉亭后,直接坐下,也不用别人帮忙,自己就把酒满上喝了一杯。

    叶珣静静地看着李待问,片刻后才道:“知不知道你错在那了?”

    “老夫有何过错?让权力回归中枢,有什么不对吗?”

    叶珣微微叹了口气,自行坐在李待问对面,倒上酒喝了一杯后,才道:“不可否认,李大人为官清廉,办事能力也强,假以时日,朝中肯定会出现一个以你为中心的李党,李大人,我说的可对?”

    李待问微微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想过,不过很快就说道:“老夫行得正,走得端,管他别人说什么?”

    叶珣能感觉得到李待问心中的怨气不小,也难怪,换做是谁被扣上这么个屎盆子能高兴的起来?

    “是啊!你李大人可以行得正,可以洁身自好,别人呢?李大人博学多才,当知道历史上有多少祸端是党争所惹出来的吧!”

    “叶某今天来送你,即不是来看你笑话,也不是要向你解释什么,只是希望你能想明白后,能重新站起来,言尽于此,告辞!”

    叶珣说完起身径直走出凉亭,跨上战马后,扬鞭而去。

    李待问呆呆地看着叶珣绝尘而去的背影,久久未曾移动分毫。

    他感觉得出来,叶珣还是想用他的,只是需要他好好自我反省一下,可自己真的错了吗?

    有些事就这样,越想不明白越是要去想,这一路上,老李同志估计都要睡不好觉了。

    还没等李待问返乡,一道圣旨就追了上来,任命他为真定知府,即刻上任。

    真定之前被徐鸿儒祸害的不轻,也正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去治理。

    就这样,人人都以为要黯然退场的李尚书,直接转道去了真定,重新开始了他的官宦之旅。

    李待问的意外落马,立刻就让内阁名存实亡,很快,宫里传出圣旨,迁礼部尚书杨嗣昌为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被程瑜替换回来的原登莱巡抚袁可立任礼部尚书,督察院都御史方振儒接替程瑜留下的空缺,任左都御史。

    这样以杨嗣昌为首的内阁再次组阁成功,仍以轮流执政事笔的方式主持内阁日常事物。

    杨嗣昌自不必说了,袁可立和方朕儒经过暗中调查,都是忠直且身边不纯在乡党的官员,而且都不排斥叶珣的做派,所以才最终被叶珣选出来的。

    至于王寅和赵赢之流,则因为没什么大毛病,就暂时留在了内阁。

    新内阁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叶珣之前提出来的开海禁。

    杨嗣昌很谨慎,没有直接在内阁拍板,而是先让朝臣讨论,最后才是内阁出结果。

    叶珣很赞同杨嗣昌这种做法,毕竟这不是一件小事,而他要的也不是只在辽东开海,而是让大明所有口岸全部开通,这样才能让大明尽快富裕起来。

    现在朝堂的官员嗅觉都很灵敏,都很清楚叶珣才是朝政的真正操控者,而开海又一直是叶珣主张的,如果谁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恐怕邵辅忠就是榜样了。

    所以当杨嗣昌提出就这件事进行朝议的时候,竟出奇地一个反对的都没有,就连那些逮谁喷谁的御史言官们,都老实地闭紧了嘴巴。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真要落实下去,却不是一天两天能办成的。

    选址、选派官员,建船厂等等,那一件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最让官员们开心的则是,朝廷直接将口岸交户部管理,不另外增设内监。

    要知道大明建国二百余年,从军队到地方,还很少有太监不跟着参合的事,但从这一点,就再次让满朝文武见识了叶珣的胸襟和气度。

    事实上叶珣也不信任太监,这帮身上缺零件的生物,对银子有种近乎疯狂的热衷,矿监和榷场的税监,已经让各地百姓怨声载道,若在让他们参合进油水最大的开海通商中去,指不定那些口岸衙门得让他们祸害成啥样呢。

    现在的大明朝廷可说是非常神奇,最有权势的是太监,但除了叶珣之外,却没有一个太监能沾染朝廷半点权势的。

    这种情况可说是官员们最喜闻乐见的,另外辽东那笔银币送进户部后,经过内阁商讨,官员们的俸禄都上调三层。

    明朝普通官员俸禄都不高,许多京官甚至都要举债度日,所以叶珣此举就如同给官员们打了一针鸡血,顿时就激起了所有人的干劲,朝廷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叶珣当然是不需要感谢的,所以这一界内阁,可以说是深受官员们好评,连带着杨嗣昌他们处理政务,也顺畅多了。

    在一片如潮的好评中,文武官员以及在京的各番邦使节们,都接到一份请柬,请柬由五军都督府所发,内容是邀请接到请柬的人参加阅兵,时间定在三月初十。

    为什么要定在这一天?

    很快就有小道消息传出,原来是辽东已经基本平定,叶公公要将这一天作为纪念日,以后每年都要搞一场相应的庆祝活动。。。

 第387章 金国来人

    没错,叶珣确实要搞一场盛大的阅兵。/全本小说网/https://。/

    在这个时空,没有人比叶珣更知道一场阅兵的重要性,通过阅兵,不但可以震慑敌人和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对国家的信任和认可,同时也是一种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手段。

    想要达到理想阅兵效果,单凭京营那些老爷兵肯定是不行的。

    皇太极跑了,代善也被孙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