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高顺-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着他们三人定好的政策,高顺又咨询戏志才和贾诩的意见。
为了减轻官府的负担,也让官兵与家人团聚,过上普通人的日子,戏志才和贾诩皆未提出反对意见。
年龄到45岁的士兵必须退役,每在部队服役满一年,可以加发一个月的薪俸作为补助。
对于军官,每高一级,退役年限相应延迟,中郎将的退役年龄为55岁,别部司马退役年龄为53岁,军司马的退役年龄为51岁,军侯的退役年龄为49岁,屯长的退役年龄为47岁。
高顺准备对文官的退休年龄也做限定,待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公布实施。
有些官兵高兴,有些官兵对部队恋恋不舍,但是他们对高顺的补助标准都很满意。
这么多官兵相继退役,很多军官下辖的士兵已严重不满编,很多岗位只得裁撤或者合并,戏志才根据需要,又对各州兵力做了重新部署。
根据高顺的意思,益州和平州的军队必须满编,广州和交州的军队也要满编。
如此大规模的裁兵,蔡邕不由担心的问道:“魏公,若是兵力过少,如何保证天下稳定?”
高顺解释道:“哈哈,兵力过多,百姓负担过重,天下更不稳定,使部队保持在一稳定数量便可。”
蔡邕担心的说道:“军队的数量过,军官提升的机会少,若是突发战事,如何是好?”
这让高顺心中一动,说道:“顺已有解决之策,从每年天下选拔强勇之士,授予举人之位,可作为备用军官,战事来临,可随时扩编军队。”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蔡邕安心的说道:“好,如此甚好!”
高顺感觉,若是武举人选拔考试能顺利进行,可为此后的文官考试做个表率,到时候的阻力会减少很多。现在是过渡阶段,他可以用系统高级文官,但是他的后辈却没有这个优势,只能从天下选拔可用之士,避免被士族垄断朝廷用人。
心动不若行动,高顺还是先咨询李强和马贵的意见,在得到他们的支持之后,又与戏志才和贾诩等人协商。
众人皆非常支持高顺的决定;特别是贾诩,早已看出高顺有考试选拔人才的意向,若是先从武将开始选拔,阻力会小很多,形成惯例,将来文官选拔的时候,就几乎没有阻力了。
由戏志才和贾诩制定细则。
他们把选拔分为县郡一级的选拔、州一级的选拔和天下佼佼者的选拔,三个批次,根据每州郡人口的多寡,制定了每州郡推荐人数的标准。
又对选拔时间,身份,年龄等做了诸多规定;对于监视考核人员的身份做了规定,以及细化对作弊人员的处理措施等。
高顺又做了补充,郡县选拔为第一年的春季,州选拔为当年的秋季,最终的天下选拔定第二年的春夏之交;这样的话,每两年循环一次,要是一年选拔一次的话过于匆忙。
对于天下第一名,则授予冠军郎的称号;第二名为榜眼郎;第三名为探花郎。
又要求戏志才等人以及李强和马贵等人皆参与这次武举人选拔考试,发现弊端或者不足之处,要及时调整、更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选拔可用之人。
李强和马贵又被要求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流程等,并要求多咨询现役武将的意见。
忙起来后,高顺才体会到其中的复杂,不过他心中高兴。
贾诩最为冷静,又想高顺咨询道:“主公,您打算每次录取多少人?录取之后享受什么待遇?如何安排职务?又如何确定他们能胜任武官呢?对那些淘汰下来的州郡举人有何优待措施?”
赵小虎笑道:“哈哈,文和先生考虑的周全啊,要不你和志才商量商量,制定一个全面的办法?”
“是,主公!”
这是贾诩第一次主动向高顺提出意见,贾诩心想,若是武举人选拔考试顺利进行,并成为惯例,他作为参与者,必定会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众人终于把所有的规则制定完毕,审查几次,没有发现明显的漏洞,高顺才满意的要求将细则刊印,下发各州郡县,并告示天下百姓。
各州都派去一位高级文官和高级武官,配合各州选拔。
县里的选拔由县令和县尉主持,每县可推荐1到2人至郡里参加选拔;郡里会派人监督,保证公正、公平。
每郡由太守和都尉负责选拔各县选送来的人选;由州里派来的文武官员监督;每郡根据名额要求,从各县推举的人中选拔合适的人选去州里接受再次选拔。
高顺派到各州的文武官员,也会随机到各郡观看选拔过程。
各州都有固定的名额;本州所举荐的人,即便在天下选拔中落选,也会在返回本州后有机会担任一定的低级职务。
一经公布,天下震惊。
对土豪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好事,他们多了一条出仕的途径;对老百姓而言,这是他们改变身份的唯一途径;对于那些剑客和游侠来说,他们出仕的机会合法化了,而不用依附权贵,做别人的家将,让别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些世家大族却心中恼怒,这等于是合法的剥夺了他们做武官的机会。甚至有些精明的人,已经看出高顺欲通过选拔来任命官员,而不是此前的州郡举荐,打着举人的牌子,实质内容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相信,此后文官定也会采取这种办法来挑选举人。
这对世家大族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动摇了他们赖以存在的基础,他们此前出仕的机会已被彻底堵住了,再无作弊的机会了;魏公因此再也不缺乏能征善战的武将了。
高顺非常自豪,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但愿能选拔出天下可用之人。(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83章取消封国
(全本小说网,。)
现在高顺势力正处于强势地位,出击北疆、打击蛮夷,解决了几百年来蛮夷对中原的威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的声望,推行武举人选拔考核制度,令土豪和百姓多了一条晋身之道,为广大土豪和百姓所支持。
高顺决定,要趁热打铁,为称帝铺平道路。
首要的事情便是除去现有的诸多封国。
但是这件事情牵扯面非常广,操作不好,引起地方动荡,由他实施还好说,若是他的子孙后代,绝无此能力。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虑,他拿出了最终方案。
郡一级的国王,全部取消,这些人全部是刘氏皇族,汉室宗亲,绝不能让他们不劳而获。
县一级的列侯以及以下的乡侯,只保留了3位,万年长公主、颍阴大长公主和阳翟大长公主的封地,算是为朝廷保留了一点脸面。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高顺妹妹的封地以及房良、周飞等人的封地一并取消。
而且高顺承诺,冀州九郡的税赋,他也不会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全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照顾到他们此后的生活,高顺还决定给他们留了一点家底,保留现在的府宅外,国王级的诸侯可保留三千亩耕地,县、乡级的列侯分别保留一千亩和五百亩耕地。
高顺先把他的方案与李强和马贵商量;他们俩都没有封侯,当然支持取消诸多封国,全部实行郡县级管理了。
见两人如此敷衍,高顺又与戏志才和贾诩等人商量。
这是得罪人的事情,贾诩还是老传统,少言寡语,不发表个人意见。
戏志才却极力支持,他的观点与高顺类似,必须趁兵强马壮的时候进行改革,现在已不适合继续保留刘氏诸侯了。并且,他的思想更激进,向高顺建议道:“主公,这些人家底都很丰厚,何必给他们保留府宅和耕地?最好是什么都不留给他们,他们便无力反抗了,否则,他们会用这些财富来反对主公,事情反而不美了。”
高顺笑道道:“哈哈,就怕他们不反抗啊,若是他们敢反抗,那就不是没收财产这么简单了;给他们留点财富,我也是希望平稳过渡。”
此前,刘氏诸侯的封国虽然没有裁撤,但是所享受的财物却少了很多,这些封国基本上皆为高顺最信任的人所把持,估计那些诸侯也早就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了。
戏志才坚持道:“主公,既然您这么想,那还是二选一的好,要么保持府宅,要么选择耕地,不能好处都让他们得了。”
“好,那就二选一,不过你再咨询一下周飞、房良、程立等人的意见。”
“是,主公!”
高顺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还是让戏志才去信咨询一下青州、兖州、豫州和徐州等地州牧、刺史和军师的意见,若是实施,各地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现在高顺威望正隆,实力正强,且周飞、房良等人忠心耿耿,谁会反对?
程立等人则认为,他们的封号是现在朝廷所封,取消了也就取消了,还是等高顺称帝之后再封吧,相信高顺不会委屈了他们这些跟随打天下的人。
事情出奇的顺利,反馈回来的意见皆支持取消封国,恢复郡县。
于是,高顺下令,立即公告天下,取消封国。
让高顺等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他们所想的抵抗和反对,而是非常平稳。
有些诸侯心有怨恨,但是却无力反对,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更多的诸侯却非常兴奋,取消封国,预示着他们此后便是百姓中的一员了,将来高顺称帝,他们不用担心遭到清洗,这是让他们最为放心的,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至少保住了家族,保住了性命,甚至对高顺有感激之情。
且高顺此前允许他们经商、学习、出游等,这都是用钱粮换来的权力。
相比此前只能待在封国内,受到监督,没有自由,像是牢笼内朝廷养的肥猪,很多诸侯更欢迎现在自由的生活,当然,这只是对有能力的人,对庸才来说,他们还是喜欢此前那种只会享受,什么都不用操心的日子。
保留了万年长公主和两位大长公主的封地,诸人也没有敢于反对的,因为一是要为朝廷留面子,毕竟朝廷犹在,皇帝犹在;二是因为他们的夫婿皆为高顺的嫡系,皆为出镇一方的带兵大将。
现在天下大势已定,三位公主也不在期望周飞、房良和冯勇三位帝婿联合起来解救朝廷了,现在他们也知道他们的夫婿乃是心向高顺,他们能做的只有相夫教子了。
甚至,他们还对高顺有感激之情,若不是当初的高顺,她们也没有今日的生活。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高顺畏惧于周飞、房良和冯勇的实力,所做出的政治妥协,所以,有很多士族,有意识的向三人靠拢。
中原地区的大量郡国、县国等改为郡县模式,原来的国相直接改任太守或者县令,平稳过渡。
郡一级的国王大都选择保留现有的府宅,因为他们府内有大量的财富,完全可用用于购买耕地。
县、乡级的列侯大都选择了耕地,因为耕地更长远、持久,细水长流。
高顺的手下大将,大都没有封侯,对高顺的决定极为支持,这下他们心理平衡了,甚至有更多的人期盼,高顺取消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