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高顺 >

第366部分

汉末高顺-第366部分

小说: 汉末高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顺估计,蒙古高原上,也就西北部的山区还有部分蛮夷,其它地方的蛮夷几乎被灭绝了。

    原来驻守两郡的中郎将薛银,多次上书,年龄已大,浑身是病,已不堪继续任职;高顺借此让吕布替代,让薛银来邺城,安享晚年。

    吕布大喜,一来便被重用,早知如此的话,何苦在长沙憋屈这么多年?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连吕布这样的人高顺竟然都会重用,官居高位,就是不重用品德高尚的士人。

    消息传到南方,皇帝和大臣皆非常失望,看来高顺不进攻朝廷已是不错,等着高顺救援朝廷,绝无可能。

    不过黄祖却看到了希望,现在朝廷没有指望,跟着西凉人只会越走道路越窄,于是趁机斩杀杨定,带领水军顺江而下,投降向荣。

    向荣接收了他带来的水军和战船,然后送黄祖北上邺城。

    黄祖的待遇与吕布没法比拟,仅仅被任命为一郡吏员,打发至兖州任职。这让黄祖非常恼火,只是略微欣慰的是,黄家没有被灭族,在豫州保存下来了,对高顺的怒火也仅少了一点。

    而被灭族的王家,现在近支只剩下王轩一系,以及其他远支,这让王轩暗自庆幸,尽管职位仅为郡主薄,对他来说,没有被波及性命,已是万幸。

    高顺遵守承诺,不干涉朝廷事务,令李傕和郭汜更加跋扈,纷纷要求朝廷提升他们的官职、封侯。

    皇帝刘协只得满足他们的要求,非常憋屈。(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79章李傕、郭汜之乱

    (全本小说网,。)

    西凉人不善经营,当处理完董承等人,掌控朝廷后,李傕和郭汜之间的矛盾又爆发了。

    开始只是部下间小规模的打斗,逐渐上升到李傕和郭汜相斗的局面。

    他们之间的战争,导致长沙城以及周围的百姓大量逃离,他们无所掠夺了,就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他们斗争的根源就是对财富的掠夺。

    大量百姓逃离,大量百姓死于战乱,两年之后,荆南四郡仅剩下十多万人口,主要是西凉官兵和他们的家属,以及长沙城内皇帝、大臣和他们的家属。

    他们走出西凉二十多年了,当初带出来的战马,有的战死,有的老死,有的被官兵秘密杀死改善了生活,现在西凉兵基本成了步兵,仅飞熊军还剩几百匹战马。

    没有百姓,没有产出,没有税收,别说官兵了,就连皇帝和大臣们的日子都非常难熬,大量的人吃不饱,更导致人口锐减,形成恶性循环。

    李傕和郭汜斗的非常凶狠,都想致对方于死地,大量凉州士兵死于战乱。

    士兵死后,他们的家属得不到照顾,也纷纷逃离这是非之地,只有逃离才是唯一的活路。

    即便到了如此境地,李傕和郭汜也没有管理百姓,促进生产之心;从他们几十年前起兵的那一刻开始,他们所做的就是劫掠,从未考虑过生产之事;不仅今世如此,历史上也是如此。

    这时,得高伟申请,高顺批准,扬州已不再接纳荆南百姓了,那些凉州士兵的家属只能逃亡广州,尽管会有人因此而丧命,不过对广州和交州大局非常有利。

    如此混乱之地,兵慌马乱,官兵劫掠成性,那位商人敢在此贸易?这更加剧了当地物资的短缺,有更多的人饥寒交迫。

    皇帝刘协派人出城阻止战争,但是谁又会在意皇帝呢?

    原先,刘协等人还感觉王允一心为了朝廷,忠心耿耿,现在,皇帝和众大臣对王允痛恨交加,若不是王允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大肆杀戮西凉人,引起西凉人的反叛,并失信于吕布,逼走吕布,朝廷也不至于到了现在衣食无着的境况,王允身败名裂,家族被灭,完全是罪有应得。

    刘晔乃皇室宗亲,不忍朝廷如此,向秦关建议,派人送些粮食和布匹等进贡朝廷。

    秦关没有反对,看李傕和郭汜相斗就像看戏,博得一乐,便同意了刘晔的建议,派人进贡。

    现在秦关与袁术一系结为亲家,逐渐放松了对袁术后人的监视,袁耀非常自律,令秦关非常满意,思来想去,便决定由袁耀担任使者,出使长沙城。

    此次袁耀携带了一万石粮食,千匹各类织品,还有陶器、瓷器、漆器、美酒、土产等,装了几十船,船队浩浩荡荡上行。

    这是进贡给皇帝的物品,李傕和郭汜内心已视为他们的物资,只是在使者离去前,他们还不能据为己有。

    袁家四世三公,门第显赫,对朝廷忠心耿耿,与董卓势力是死对头,不过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当初的董卓、李儒等人皆死,被灭族,即便仇恨依旧,也找不到仇恨的人了。

    这么多物资运抵长沙城,皇帝带领大臣到现场接见众人,很多大臣都喜极而泣。

    刘协感叹道:“魏公终未弃朕,袁家终未弃朕,秦子固真乃忠臣!”

    袁耀内心感叹,他们袁家的处境不好,总还能衣食无忧,比起皇帝的处境,他已心满意足了;他更感激秦关给他这次出使的机会,令袁家不再泯灭于世,风光一把。

    看着西凉官兵那血红、贪婪的眼睛,刘协知道,离开了使者的视线,这些物资就不是他的了,略一沉思,便做出决定,补发大臣的欠薪。

    众大臣立即谢恩,内心却对高顺和秦关充满了感激之情;并立即派家人来取。

    大臣们都欠薪多年了,这点粮食若是补发欠薪,连补发太尉或者太傅一人都不够。

    不过现在他们已顾不了这么多了,每人先发几十石或者上百石,满足当前家人之需,已经非常难得了,再多了他们也保护不住。

    李傕和郭汜的心在滴血,他们早已把这些物资当成他们的了,若不是使者在场,他们真想把刘协撕碎,竟然当着使者的面分赃,有失体面,便出面阻止。

    刘协和大臣这时候有主心骨,却不惧李傕和郭汜,否则,此后他们又要挨饿了。

    不过刘协也没有把事情做绝,最后留了三千石的粮食给李傕和郭汜,由他们自行分配,随后便返回皇宫,要设宴招待袁耀。

    袁耀受宠若惊。不过他还算冷静,这一切不是他个人本身挣来的,陛下是看秦关的面子,看高顺的面子,他只不过是位使者。

    这时,朝廷内掌权的人当属伏完,在皇后董白和董贵人被杀后,伏贵人便被册封为皇后,此时已育有两子两女,为陛下仅有的子嗣。

    此前皇后董白和董贵人所生子女,皆死于王允等人之手。

    皇帝刘协非常无奈,连子嗣都保护不了,更何谈保护天下百姓?

    待使者等人离去,李傕和郭汜平分了剩下的三千石粮食,难得的一次如此顺利的达成一致意见。

    随后,他俩也去参加皇帝的宴会。

    宴会所用的物资,除了袁耀带来的酒肉鱼等外,皆为青菜;袁耀大为失望,这国宴竟然比他在家中所食还差。

    对大臣来说,那些肉已是难得的美味,他们已多年未吃过肉了。

    喝着上谷佳酿,很多人不觉已醉,相继大哭起来。

    大臣们哭泣,刘协也跟着流泪。

    袁耀在这种场合,心有所思,也跟着流泪。

    宴会现场,一片哭泣,丑态尽露。

    活在乱世,谁无伤感之事?

    李傕和郭汜心如铁石,拂袖而去。

    时至今日,李傕和郭汜的兵马皆不足万,都想置对手于死地,他们好独霸有限的资源。

    在乱世,活下去是他们唯一的目标,劫掠是他们唯一的手段。

    他们还在想着如何灭除对方,却不知皇帝的心思已发生转变。(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80章众人的心态

    (全本小说网,。)

    借酒醉大哭一场,众人情绪得到缓解;这也就是守着使者的面,否则他们连哭都不敢哭。

    伏完的心态变化最大,他心想,在关键时刻,扬州牧秦关送来粮食,让他们度过难关,这却不是长久之法,若是此后没了粮食,他们又该如何呢?

    人心永远都是最难满足的。

    伏完心想,当初高顺送给董卓粮食,动则上百万石,甚至几百万石,到了现在,仅仅送来了一万石。在他的内心,他认为董卓与高顺没有差异。

    高顺兵强马壮,而现在李傕和郭汜两人的力量已是非常微弱,不说出动大军,仅仅就近的武昌郡和豫章郡的驻兵就能轻松消灭掉李傕和郭汜,可是高顺就是不出兵,坐看朝廷受难。

    有此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就是所谓的升米恩,斗米仇;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

    现在天下,只有魏公高顺一家独大,李傕和郭汜这么小的实力,却控制着朝廷,令众人毫无作为。

    想当初,很多大臣家的家兵都比李傕和郭汜现在的实力要强很多,世事变幻无常,在诸侯、董卓和高顺等势力的联合打压之下,天下哪还有实力强大的世家?

    现在他们认为,世家才是朝廷的基石啊,尽管他们与朝廷争利,但是世家与朝廷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他们对朝廷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袁家。

    那些新崛起的良家子,没有受过朝廷的恩惠,又如何对朝廷有感情呢?

    现在那些百姓和士兵,只知道有魏公,是魏公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心中感念魏公的好,却不知道天下还有朝廷,还有皇帝。

    若是魏公不来解救朝廷,即便灭除了李傕和郭汜,朝廷和皇帝将何去何从呢?难道魏公会迎接皇帝和朝廷至洛阳?

    天下已定,人心不古。

    皇帝刘协痛哭一场,内心反而看的更明白、更长远了。

    高顺之所以不来救援朝廷,就是希望朝廷与李傕和郭汜等人同归于尽,他也就能顺理成章的做皇帝了,不用背负道德包袱。

    若是李傕和郭汜等人提前于朝廷和他刘协先亡,相信高顺也不会手下留情,定会痛下杀手,将他刘协除去;若是如此,他们连做个普通人的机会都没有了。

    于是,刘协在送走袁耀后,便召集几位近臣前来协商。

    李傕和郭汜控制长沙城门,断绝了朝廷与外界的连续,为避免袁耀制造不安定事端,仅在长沙居住一晚后便被赶走了。

    朝廷与外界没有联系,所以刘协等人如何商讨、密谈,都不关李傕和郭汜两人的事,他们也不愿意为此伤脑筋;而且,皇帝周边的人皆是西凉人,他们会谈的内容,很快就送达他们手中。

    刘协没有傻到把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而是问大家道:“秦州牧送来些许粮食,只是缓解朝廷当前之需,此后该如何应对?”

    太傅刘虞对天下看的明白,只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只要朝廷不是亡在他眼前就好,于是建议道:“我们应该派使者前去邺城或者丹徒,寻求长远的援助。”

    太尉黄婉支持道:“当初臣在青州任刺史,与帝婿房君侯曾有接触,他为人善良,爱民如子,向其求助,必会倾力相助。”

    伏完与房良和周飞是亲戚关系,接触较多,加上他多次出使北方,对高顺等人更为了解,他们宁愿拿粮食救济那些贱民,也不会无故救援朝廷的,他们不落井下石已是非常难得。

    于是伏完冷笑一声:“哼,与虎谋皮,若是他们想救援朝廷的话,早就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