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高顺-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uu4711021(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33章公孙家族
(全本小说网,。)
陈宫不是没有本事,只是性格过于强势,曹操能力不下于他,相处不好也在情理之中。
曹操家族和夏侯家族人才济济,现有的地盘和实力,自保有余,进攻不足,这不是个人水平高便能解决好的;曹操选择交好公孙瓒,而不是结盟公孙瓒,已显示出其眼光远超陈宫。
高顺没有提供曹操额外的援助,承诺正常贸易可以继续进行,让陈宫非常失望。
随后,高顺召见了公孙瓒的代表,柳毅,其实他是公孙康的人,并不忠于公孙瓒,也可以说是公孙康派来的使者。
公孙瓒现在过的非常憋屈,没有公孙家族的支持,他无法在豫州立足,有了家族庞大的支援,他又受到牵制,公孙度和公孙康也是野心勃勃之人,非常强势,已把淮阳郡经营的固若金汤,即便在沛国和梁国,公孙瓒一系的人也受到排挤。
特别是从辽东招募来的强兵健将,只忠诚于公孙度,这对公孙瓒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只是双方都明白合则两利的道理,尽量克制,没有造成决裂。
双方的冲突的关键点之一便是如何对待高顺势力。
公孙度了解高顺势力的强大,且豫州与青州接壤,若是不能交好高顺势力,他们很难立足于豫州;若是青州大军前来,他们公孙家族在豫州的统治瞬间便会崩溃。
公孙瓒却是对高顺势力有着很大的仇恨,当初可是高顺势力将他驱逐出富庶的冀州,以公孙瓒刚强无谋的性格,岂能向高顺势力低头?
此次柳毅前来,是受公孙度和公孙康之命,先来试探高顺态度的。
刘毅把姿态放的很低,见到高顺立即行礼,双方坐定后,他立即说道:“毅受我家主人所托,前来感谢君侯的支持,否则,公孙家族无法在豫州立足。”
“同为边郡之人,相互支持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家主人毋须客气。说说,伯珪有何交代?”
伯珪是朝廷任命的豫州牧公孙瓒的表字。
刘毅知道高顺误会了,立即解释道:“君侯,我家主人乃淮阳郡公孙太守,非州牧伯珪。”
对此高顺并不在意,现在他还没有南下中原的打算,便笑道:“哈哈哈,那公孙太守有何交代呢?”
公孙太守指的是公孙康,公孙度的长子。
既然高顺主动提起,刘毅省去了一番口舌,立即起身对高顺一礼,并回答道:“我家主人欲投奔君侯,望君侯收留。”
这让高顺很感意外,若是公孙度来谈的话,则另当别论,派一位门下吏前来试探,让高顺感觉公孙家族既没有诚意,又显得过于狡猾,于是高顺推辞道:“哈哈,公孙太守高看我了,我曾承诺先帝,绝不干涉朝廷事务,绝不干涉中原事务,皆为朝廷办事,何来投奔之说?”
刘毅知道这是高顺的推脱之言,便再次行礼,并坚持道:“君侯,董卓为害朝廷,人神共愤,州牧伯珪竟然与其结为联盟,对抗天下,此乃取死之道也!我家主人不愿意跟随其违背大势,欲择明君;而君侯文才武略,世之楷模,是最合理的选择,望君侯不弃!”
高顺暂时不想插手豫州事务,怕引起董卓和诸位诸侯的惊恐而停止战争,走向联合,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他的长远规划,便建议道:“哈哈,此事毋须再议,我绝不会干涉中原事务的;若想自保,公孙太守何不投靠徐州?徐州富庶、稳定,且陶刺史乃忠厚长者,岂能亏待公孙太守?要知道,即便豫州牧伯珪,也是在徐州的支持下才有今日局面。”
柳毅摇摇头,说道:“君侯,陶刺史人品很好,只是已老态龙钟,已无进取之心,徐州能自保已是万幸,支持州牧伯珪,也是自保之策,互惠互利罢了。”
看来公孙康把周围势力已研究透彻,既然如此,高顺便不急了,即便不立即接纳公孙康,相信他也会做出合理的选择,于是高顺转移话题道:“公孙太守还有何要事?”
既然高顺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柳毅不敢坚持,忙顺着话题说道:“君侯,我家主人希望得到君侯的大力支持。”
“说说看,需要哪些支持?”
柳毅没想到高顺说话会如此直接,心中大喜,忙说道:“君侯,与青州的粮食贸易让淮阳郡粮价稳定,百姓能安居乐业,若想自保,必须有更强大的骑兵,不管是州牧伯珪,还是汝南郡的袁本初,皆有强大的骑兵,现在公孙太守手下仅有两千骑兵,处境非常艰难,望君侯批准,从辽东郡输入一些战马。”
高顺心想,这可能才是公孙度和公孙康的真正目的,公孙度已向高顺申请过了,高顺怕中原地区的骑兵过多,将增加他将来统一中原的难度,故此,严格控制流入中原地区战马的数量,公孙家族也不例外。
既然公孙度与公孙瓒有矛盾,他便可以好好利用,减少将来进军豫州的难度。
经过一番思量,高顺决定道:“那好吧,公孙太守可以再从辽东购进三千匹上等战马。”
柳毅大喜,忙起身致谢道:“谢谢君侯的支持,公孙太守随时接受君侯的调遣。”
“哈哈,无妨!公孙太守还有何事?”
高顺心想,有了五千骑兵,暂时便有一些自保之力了,虽然还是不能与公孙瓒抗衡,不过公孙瓒也不敢与之爆发大的战争,否则将是两败俱伤,被其他势力占便宜。
公孙康的骑兵成员以边郡人为主,他们弓马闵熟,战斗力远超袁绍的骑兵,更何况里边还掺杂有凶残的乌桓人,战斗力更强,袁绍即便出动上万骑兵,也不是公孙康五千骑兵的对手。
有了这些自保力量,相信公孙康必会坚守淮阳郡,等待高顺势力南下豫州,绝不会再投靠其他势力了,算是在豫州预埋一颗可随时启动的暗棋。
刘毅主要的任务已完成,接下来便是一些小事,比如,公孙康希望派家族嫡系人员前往历山大学学习等;高顺估计这是公孙康变相的派来人质,便一一应允。
为了交好公孙势力,且给公孙康坚定信心,高顺特地赠送五匹优级战马,用于自保,关键时候,能救他们一命。
高顺对公孙康的印象不坏,对公孙瓒却没有好印象;从传回来的消息看,公孙康的治军能力还是不错的,地方管理的也很好,百姓能安居乐业,很多读书人得到很好的利用,被安排到合理岗位,官场还算清明廉洁;而公孙瓒却不喜欢读书人,很多市井钻营之人被安排到重要岗位,与当地的地主豪强离心离德,长此以往,必败无疑。
uu4711021(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434章狡诈的昌豨
(全本小说网,。)
对成廉和昌豨派来的人,高顺放在最后接见;对于两人的心思,高顺猜出了十之,两人肯定是为了留条后路而来的。
济阴郡太守成廉的使者是董昭。
董昭,字公仁,济阴郡定陶县今山东定陶人,年轻时被举为孝廉,现在为成廉手下参军。
董家为济阴郡望族;高顺不能慢待,好吃好喝好招待,在等待的这段时间,让人陪他去周边游玩一番,并州的富庶和繁华,令董昭大开眼界,堪比此前的洛阳,远超他来时沿途看到的内容。
此前,董昭受士族身份的影响,对高顺并不看好;这次到并州来,一改他对边郡的印象,不由暗自佩服高顺的才能,靠一己之力抵御蛮夷,收复故土,并把并州发展的如此富庶,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对比中原地区的诸侯,只知道争夺地盘,导致战乱丛生,何时顾忌到百姓的感受?他们士族的利益也遭受很大损害。
成廉之所以派董昭前来交好高顺,是希望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吕布在董卓势力中过的并不如意,兵力没有增加多少,却被安排在颖川郡、济阴郡和洛阳,实力大减,可见董卓对吕布也不放心,想借机削弱吕布的实力。若是吕布倒下了,他在董卓的势力中更没地位,必须另谋出路。
而他最为熟悉的李肃却在高顺势力中备受重用,担任中郎将一职,归将军府直接管辖;即便是能力平平的张杨,也成为边军中郎将了。
不管是李肃还是张杨,都只管练兵,没有后顾之忧,未来成就不可限量,这让成廉非常羡慕。
当初高顺对吕布援助不少,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基础,他投靠高顺势力,更容易被接纳。
而董昭,作为地方豪族,也希望地方稳定,对于东郡、东平国等投靠高顺势力的兖州四郡国,局势平稳,百姓乐业,他们也非常渴望,若是济阴郡被高顺接收,采取兖州其他四郡相同的政策,便能免除济阴郡的战争威胁,符合士族和百姓的利益。
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和愿望,成廉和董昭等士人一拍即合,才有了这次董昭的并州之行。
高顺暂时不想触动董卓的利益,并要顾忌到吕布的感受,故此现在还不能接纳成廉。
又不相信这些士人,所以高顺还是老生常谈,以不愿意干涉朝廷事务,不愿意干涉中原事务为由,拒绝了成廉的好意。
这令董昭非常失望。
不过高顺还是给了成廉一点甜头,他可不希望成廉早早的被灭掉,便承诺,可以与济阴郡的家族和成廉进行少量的贸易往来,多少让董昭有点收获。
高顺管辖的地盘,商业如此繁荣,百姓如此富足,令人羡慕;仔细思索,董昭感觉不虚此行,其思想已悄悄的发生了转变;等回到家族,务必调整家族的长远策略,在自保的同时,寻求更大的发展。
随后,高顺和赵雄一起接见了山阳郡太守昌豨的使者。
对于昌豨,高顺印象深刻,乃反复无常的山贼,不值得信赖。
本来昌豨投靠董卓,并担任一郡太守,内心非常自得,至少那些投靠高顺的几位山贼好友没有担任太守的职位;即便是中郎将,也没有太守风光;可是现在情况却急转直下,中郎将牛辅以及他所辖的西凉骑兵调回洛阳;朝廷新任命的兖州牧董越根本不敢去昌邑上任,而是把州治设在了陈留,这样,昌邑的驻兵便少了许多,昌豨单靠他的山贼兵,没有一点安全感。
那些山贼兵劫掠百姓非常顺手,若是与正规军相比,毫无战斗力可言。
而山阳郡乃四战之地,又无险可守,若是发生战争,他该何去何从?他可不相信胆小的董越会去解救他,毕竟他在董卓势力中没有靠山。
北部和东边是高顺的势力范围,西部是成廉的势力范围,而南部是公孙瓒的势力范围。
他与济阴郡太守成廉没有任何交情,不发生冲突已是万幸,更不敢奢望他遇到危险的时候成廉会支援他。
南部的公孙瓒,兵强马壮,经历过战火的考验,绝非他的山贼兵可比的;失去了凉州骑兵的保护,等兖州稳定后,公孙瓒岂能不拿他开刀?
不管是与成廉、公孙瓒相比,还是与青州比,他昌豨都是实力最弱的。
要知道,天下大乱,谁都不能相信,所有诸侯都在拼命扩充势力,若是被其他人击败,结局便是死亡。
对狡猾的昌豨来说,他可不想坐以待毙,必须寻找下家,以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