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混在北宋末年 >

第102部分

混在北宋末年-第102部分

小说: 混在北宋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十一走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径竟然达到了十几米,而遮天蔽日的树冠则遥不可见。

    杨凌、小红和唐诗诗两人兴奋的围着大树转圈捉起了迷藏。

    树干前树着一木牌,走近一看,才知道这三棵树大有来历,原来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三柏树高大茂盛,心里大奇,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

    望着头顶那如雄鹰展翅的庞然大枝,山风吹动枝叶,竟传来一阵阵丝竹之声,犹如名器击奏,这让唐十一惊疑不已。

    杨凌咯咯笑着从树洞中穿来穿去,唐诗诗和小红在后面追。

    “何人在些喧哗?”突然一个音量不大但威严十足的声音传来。

    正在嘻笑打闹的三个美女立即停了下来,象是做错了事的小学生。

    发出训斥声者正是大名鼎鼎的李纲,此人进士出身,能诗能文,更重要的是他是历史上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唐十一等人当然不认识,但注意此人,年纪并不大,三十岁上下的样子,威严的面相散发着掩饰不住的狂傲。

    “先生好,我们素闻嵩山书院天下第一,所以不远千里来此朝拜,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竟一时兴奋忘形,还请老师见谅!”唐十一解释道,也不知眼前这人是老师还是校长,反正喊老师应该没错吧。

    “哼,满嘴的胡说八道,只看几眼就能印证你所谓的天下第一吗?”中年人训斥道。

    唐十一意识到吹捧的有些过了火,是四大书院之一,自已封的这天下第一,看样人家并不想认。

    “呵呵,学生特地从镇戎军慕名而来,也算遂了心愿!”唐十一回道,心里却想,你是文人怎么了,看不起我们当兵的啊,烦着了我,一会出个难题考考你。

    听唐十一言辞,杨凌在一旁直撇小嘴。

    “原来是一军士,不好好守疆卫土,跑学院干什么来了?”这中年人边说边走回房间,心道,原来是一大头兵,和他们浪费什么口舌。

    “呵呵,范仲淹老师说的好啊,‘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看样,在咱大宋,有范老这般见识的并不多见!”唐十一语气平淡道。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23章 有眼不识泰山

    (全本小说网,。)

    已经回过身走到门口的李纲身躯一滞,焉能听不出这含沙射影之意,但也仅仅是一动,脚步并没停,根本不想和外面这小军士多哆嗦一句。

    唐十一并不在意,自己是有心理准备的,在大宋这文人的地位是绝对超然一等的。军士的待遇虽然不错,但在社会地会上与文人比,可以说毛都不算。

    唐十一看这中年人转身步入了讲堂,虽然自身并不在意,自己一个人受冷落也就罢了,可身边还有三个姑娘呢,不行,得想法找回面子,咱不能让身边的女人跟着被人瞧不起。

    “走吧,咱去别的地方转转”杨勇提议道。

    向来活跃的杨凌可能是小心脏里对这高等学府充满了敬畏,也显得有点放不开的样子。

    “来到学院,不去讲堂看看,实在可惜,走,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上课的。”唐十一呵呵笑着,走上了台阶,跟着那中年人进了讲堂。

    “李山长早”唐十一刚走到门口,只见满屋子着青色棉袍的青年学子正起身向那中年人行礼。

    原来这中年人竟是书院的院长,此人这么年轻就当上院长了,这让门外几人吃惊不小,。

    学生们向山长打招呼时,也注意到了门口的唐十一。

    唐十一也没客气,笑呵呵的走了进去,这教室竟然十分宽敞,比想像中的要大多了,一百多名学生也不显拥挤,房间点着几个大火炉,倒也不显得冷。

    杨勇和杨凌他们站在门外,没敢进去。紧张而好奇的往室内探着脑袋。

    看唐十一莫名进来,李山长一愣,没想到这军士脸皮如此厚,一些学生也纷纷抬头望向唐十一,还以为这是山长领来的新同学呢。

    唐十一若无其事的迈着四方步跨进了教室,东瞅瞅西看看,一直逛到了教室中间。突然回过头来,对着那面露疑惑正要发怒的李山长,施了一礼,谦恭道:

    “学生刚才在外面听闻这室内的读书声,偶得一上联,却苦苦想不出下联,特来请教李山长和诸位同学。”

    站在门旁的杨凌瞬间睁大了眼眸,粉脸透着兴奋,果然,这人到哪里都会生出些事端来,看他能想出什么上联,心里又有点担心跟着他一块出丑。

    “胡闹,速速说来,没看到我们正在上课吗!”李山长不耐烦道,直想将其轰出去,又想听听这大头兵能出什么对联,打定了主意,一会好好羞辱他一下。

    唐十一在教室中间站定,无视周围学子不屑的、似乎正期待着自己出洋相的目光,轻轻一笑,声音平缓的将上联道了出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此联一出,刚刚还面露讥诮之色的众学子,纷纷变得凝重起来,不少人已经拿起笔在纸上涂写起来。

    那讲台上的李纲也是眉头紧锁,在苦苦思索下联,嘴里嘟哝了几句,又摇摇头,似乎对刚想出来的下联不满意。

    站在门口的杨凌也皱着俏眉思索起来,还不时用充满疑惑的目光扫一下唐十一。发现那厮跟没事人似的,在房间里转来转去。

    “啪”唐十一突然啪了一巴掌,激动道:“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如此一对,甚妙!”

    众人的注意力顿时被吸引过来,期待他说出下联。

    “这下联对出来并不难,难的是配得上上联的意境!”李山长虽然对武人有偏见,但在学问上还是十分严谨的。

    唐十一不再卖关子,直接道出了下联: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下联一出,有些嘈杂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开始纷纷点头。原先看向唐十一的不屑目光,也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疑惑,暗道此少年不过一军士,如何能做出有如此深意的绝对。

    “好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啊!妙、妙!”李山长忍不住击掌赞叹,不住叫好。

    在众人惊奇不已的注视下,唐十一慢慢度到台前,看着眼前这百多人,心想这可全是大宋的所谓精英啊,突然心血来潮,面向一众学子,朗声道:

    “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而读书?这是每个读书人都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或许你们会不屑地说,读书不就是做官吗?不错,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可做官是为了什么?你们可能会更加不屑地说,做官不就是造福百姓,为朝延效力吗。可各位想过没有,如果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话,书读得再好,有用吗,没有!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为什么会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要求我们在读书的同时,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读书人,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唐十一滔滔不绝,当场来了篇不伦不类的现代作文。

    众人听他满口大白话,中间还不时夹杂着一两句似乎特别有深度的话,一时全被搞懵了,讲台上的李纲更是目瞪口呆,已经忘记制止这小子了。

    唐十一讲完向门口走去,看着杨凌双眸溢彩,就差跳起来拍着小手鼓掌了。在她眼里,庄严的学府可是神圣的存在啊,且是只可仰望的存在,没想到竟然被眼前这家伙给乱搅一通,好象说的还有些道理。

    “小子请留步!”李纲急切的声音传来。

    已走出门外的唐十一听了,这么别扭啊,称呼咱是小子,不会是骂我的吧。反正咱对这酸腐的文人没啥好印象,只当没听见。

    唐十一如此显摆,可不知眼前这中年人竟是后来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如果事先知道的话,定会夹着尾巴做人了。但他如此一闹,自己没当回事,但李纲却将他记了个牢。虽然他刚才的那一番话,乍听之下,似乎不伦不类,但学识远超常人的李纲是何其敏感,马上感受到了他那平白的话语背后所蕴涵的深意。

    看着唐十一若无其事的走出门外,李纲本想与之长谈一下的,但突然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有些疑惑,此人如此年轻,却见识非凡,但从其言谈举止看,绝不是科班出身或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但是又能想出如此绝对,而且那口水化的言语中却又透着深刻的道理,还有那狂放的举止,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自信和不羁……实在令人费解,此人究竟是何出身,难道真是一边防军士吗?

    走出讲堂,唐十一心满意足,学堂见识了,这面子也找回来了。只是对与现代类似的教学模式多少有些失望。

    “好啊十一,刚才你那对联真是绝了,真解气,那山长都对不上来!”杨勇喜滋滋道。

    “就是,你这对联从哪里来的啊?”杨凌问道。

    “什么哪里来的啊,全是咱自己琢磨出来的!”唐十一不满道。

    杨凌见不得这人得瑟,何况根本不信他的话。拉着诗诗和小红的手跑去看书院中那座大石碑了,其实心里有些兴奋,这小浑蛋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

    山风实在强劲,几人在那块巨大的唐碑前观摩了一阵,看着几位美女的纤纤玉手在碑面上轻抚。

    唐十一不由浮想联翩,要是在此与三位美女合个影,留个念什么的就好了。

    杨凌还没玩够,唐诗诗却担心唐十一的臂伤,几人都看出了她的担忧,自然的下了山。

    此时的李纲,没有了继续授课的心思,已经回到了院长室,正对着刚写的几张大字发呆,嘴里低声念着: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果刚才在讲堂里,那神秘的小军士带给自己的只是震惊和意外的话,那么现在自己心里却翻起了巨浪。能说出这些话者,绝非常人。这些言语绝不是那小子能说得出来的。奇怪的是,这些名言自己也是闻所未闻,那边军小兵又是听何人说起的呢。

    心中疑惑越来越重,忍不住冲其他几名同事道:“你们几位过来看看。”

    几人看山长对着几张纸发呆,上前一看,也禁不住目瞪口呆。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好对,绝对啊”、“有见识”、“能说出此话者绝非常人”“山长,这是哪位大师的名言啊,怎么从未有闻”……

    李纲听着同事们赞叹感叹一番后,纷纷发出这样的质疑,也不由苦笑一下道:“我也不知出自何人,所以才……”

    围观者闻言,面面相觑。

    李纲看众人表情,岂不知他们心中所疑,摇了下头苦笑道:“是刚才一军士所言,但这些话绝不是那人能说得出来的,所以我也是疑惑不已啊!”

    众人再次发出阵阵感叹,决定去寻那军士问个明白,可出门一问,才知道人家已经下山了,只能遗憾作罢。

    唐十一一行回到郑州街头时,已近黄昏,随便吃了些东西后,正是华灯初上,虽然无法和后世相比,但如夕阳般的灯光别有一番韵味。

    三个姑娘被街角的皮影戏所吸引,还围了一群小孩子,一个个瞪着痴迷的双眼,兴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