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太上章 >

第984部分

太上章-第984部分

小说: 太上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持甚至怂恿伯益对抗夏后启。
    夏后启的追击有些仓促,身边带的只是随行人马,第一战竟然未能取胜。夏后启随即自陈过失,并召集本部人马以及各部军阵驰援,再战大破伯益以及有扈部人马。
    伯益战败,在乱军之被掀下了战车,眼见要死于刀兵,战场却莫名刮过一阵狂风。伯益被卷到了天,等他回过神来,便落到了青牛与小九面前。
    大禹驾崩于华东南部的会稽山一带,而吕泽部远在河泛边缘的吕梁山与阴山的交界处,消息过了好几个月才传来。这时恰逢小九回到了宝明国,而宝明国更偏远,当时又处于那样的乱局,根本没有听说华天子事。
    等弄清楚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又见到了青牛和小九,并问清楚小九与虎娃的渊源,伯益这才明白,应该是虎娃从乱军之救了他一命。
    听伯益介绍了自己从何处而来又为什么会是如今这样,青牛也是目瞪口呆。隐居山修炼,没想到世间竟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小九和太落更是不知说什么才好,不论是评说伯益还是夏后启,很多话都不是他们好开口的。
    在这时,忽听山林间有一人开口道:伯益大人,我早劝过你,你又何必如此众人扭头一看,竟是子丘走了过来。
    子丘身为济丘部伯君华济丘氏大人,曾赶到帝都劝说伯益,但是伯益没听他的劝。今日伯益被虎娃以仙家大法力从战败的乱军摄至此地,子丘好似早料到,已经在这里等着了。
    小九赶紧迎前去行礼道:子丘先生,您怎么也来了
    小九若称先生,专指虎娃,而对于子丘,便会特意加名号。子丘一指伯益,又一指小九道:我是为他而来,也是为你而来。虎君当年让你留在此地修行,并说将来有事相托,指的是今日之事。
    小九追问道:今日何事,先生想让我做什么
    子丘:先说他的事,再谈你的事。然后又扭头朝伯益道,你尚未回答我方才之问,何苦如此,又何故如此
    伯益毕竟修为不俗,此刻已特意整理了一番仪容,身血污尽去,发丝亦不再散乱,除了衣服还有几个破口,表面已看不出丝毫狼狈。他向子丘回了一礼道:我只是不甘。
    这件事情,几乎没人能说得清,哪怕再过千年之后,历代后人都没法说得明明白白,反正各有各的道理。而不甘二字,几乎道出了伯益的所有感受。
    伯益出生在尧为天子时,历经尧舜禹三代天子,也正是华帝国发展与扩张最快动荡与变化最大的时期。他所亲身见证的天子更迭都不是父传子,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皆因重华与大禹有治世之功受各部拥戴。
    伯益身为大禹治水最重要的助手,也自认为是有大功的,各部君首亦应支持与拥戴他,再加他为假帝这么多年,曾在天子出行时摄政多次,继天子大位更是顺理成章。
    伯益在内心深处早把自己当成下一任天子了,不料事与愿违,当然是心有不甘。在伯益看来,这简直是对他整个人生的否定。
    子丘却摇了摇头,反问道:轩辕禅位于少昊帝尧乃帝俊之子,你可有不甘帝舜曾让位于丹朱帝禹曾让位于商均,若子不可承父位,他们又何必如此你若想将夏后启之丹朱商均,却不知自己并非舜禹,因而有今日之难
    子丘的话其实是揭开了一层假象伯益所看到的假象。谁说在禅让制下,不可以子承父位实际青帝炎帝黄帝这三代天子世系传承至今,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天子位都是父传其子,若无子则传其弟传其侄。
    别说是天子了,各部伯君之位国的各级爵位,基本也都是这么传承的。伯君指定一个儿子为继承人,而且从小培养他,当他可以成为下一任伯君时,便完成禅位交接。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吴回传位于禄终禄终传位于昆吾。
    假如没有这样的传统,重华又何必推让丹朱大禹又何必推让商均,他们不是多此一举吗伯益之所以有那种错觉,是因他生在一个非常特殊几乎不可复制的历史时代。
    帝尧难道不想传位于丹朱吗可是丹朱不肖,当时能继承天子大位者,除重华再无他人。帝舜难道不想传位于商均吗可是商均无能,天子大位非禹莫属。伯益虽有不甘,但他也必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如今天下民众各部君首皆不会认为除益无人非益莫属。
    如果丹朱有重华的本事商均有大禹的威望,他们早是天子了。并非天子大位父子不可传承,伯益看到的只是某种假象。
    重华和大禹敢让位,那是真敢,他们很清楚丹朱和商均不可能点头也做不了天子。伯益做出三年后要让位于夏后启的姿态,并不是真让,只是想先稳住夏后启再说,而夏后启根本不吃这一套啊。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伯益自己身,不论他再不甘,也得承认那是自己的才能实力威望并没有到达他所认为那个地步。
    伯益闻言却还是有些不甘,又说道:子丘大人可知,启继位后立国号为夏,并下令天子位由嫡长子相继,废禅让之制。他又用九州所献之金铸成九鼎,以其父之名号称禹鼎,象征千秋万代天下鼎定。
    子丘问道:天下众君的意见如何
    伯益:我闻天下众君皆屈于夏启之威,不得不纷纷表态支持。
    子丘摇头道:当时我在场,亲眼见到的情况却与你所闻不同,天下众君并非屈于夏启之威,而是欣然遵从。你可知废禅让之制立嫡长继位是谁人谏言
    伯益神情愤慨道:子丘大人既在场,当然我清楚。
    伯益最不忿的,是夏启的这个政令。如果嫡长继承制取代了禅让制,那么像他这样有才德功业之士,永远失去登天子大位的机会了。假如不是这样,他也不会联合有扈部起兵抗击夏启了,直接把人皇印交出去便是。
    子丘却叹了口气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我的谏言。
    嫡长继承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嫡,其次是长。所谓嫡是正妻所出的嫡子,身份和地位毋庸置疑,若有嫡子多人则立嫡之长。若无嫡子,可立长子。假如一个人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那么继位便是名正言顺,除非犯了过失受到处罚被明确废掉了继承人的身份。
    htmlbook1010024indexhtml

066、人皇印
    066人皇印
    子丘的话带着神念,解释了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谏言。确立嫡长继承制,不仅是为了确立名正言顺的标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证世系传承明确有序,可稳固天下民心。
    在现实的情况下,它有效合理简单实用,不仅能解决某种已堆积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近乎无法解决的纷争,也更符合人性。它也不仅只是帝位传承制度。
    禅让之制,其实来源于原始部族选举首领时的共推之制。如推选一位最强壮对附近地形最熟悉最擅长找到食物最能组织与保护大家的人为首领,这是很正常的做法。而且当时部族有价值物资都是公有的,并无父子传承制度。
    共推制实用的前提,是这个部族的规模不能太大,所有人彼此之间都很熟悉事实的发言权没有差别,才能有效地推举出符合标准的首领。假如部族的规模稍大一点,哪怕只是超出几个村寨的范围,那么共推的结果反应的不仅是个人之间的较了,而是各股势力之间的抗衡与妥协。
    太昊整合原各部,被推选为联盟之主,在此基础而有华之国。太昊为天子传承青帝世系。
    实际从太昊留下青帝世系传承时起,天子传承已经脱离了原始部族的共推,禅让只是一种形式,表面还遵从了共推的原则,绝大多数时候是父子传承,只是以共推的名义。这与世事的变迁有关,首先是私产的出现,伴随着财富名望社会地位的积累与传承。
    以父系为主的家族单位出现在部族,家族财富的传承是父传子的。有些东西如财货可以分成很多份传给很多个儿子,但有些无形的东西是无法分割的,如说家主只能有一位宗族的族长也只能有一位。
    社会的变化导致了社会意识的改变,不能说它不合理,因为总要有一个传承的办法,而除此之外却是没有更合理的办法。夏启为天子后,废禅让制立嫡长继承制,为何天下众君拥护因为各部君首自身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也意识到必须要解决传承有序的问题。
    尧舜禹同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并不是三个时代的人,禹治水功成时,尧仍在世居于平阳城。在尧为天子的晚年,华隐患丛生,又遭遇了那一场大洪水,可以说到了内忧外患的顶点,差一点分崩离析。
    假如不是有重华和大禹力挽狂澜,帝尧在后世的评价还会是一代贤君吗大洪水是祸亦是福,既是灾难又是机遇,伴随着大禹行遍天下各部治水成功,建立了另一条无形的精神纽带,江河似血脉,整合了统一的华。
    大禹不是颛顼,没有像颛顼那样每到一个大部娶一位妃子,并将与这位妃子的后代送回去当部族首领从而建立血脉联系。大禹打造的是另一种纽带,更稳固更持久,但在这种情况下,禅让制已经很难有实际意义了。
    仅仅是形式的天下众君共推,便已经很难做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众君朝会是涂山之会,自涂山始至会稽山圆满,先后用了多长时间有的伯君从离开部族赶往涂山,直至从会稽山出发回到部族,最久的用时近两年,还有国君病死在回去的路了
    死在路的国君是谁代的宝明君啊,小九的爷爷
    成本如此巨大效率极低,到了几乎无法实施的地步。而且绝不能认为每一位天子都能像尧舜禹那样健康长寿享国多年。万一天子遇了意外,或者在几年内连续更换好几位天子,天下众君在路往返都来不及,那什么事都别干了。
    算天下众君都能及时赶到,又会推选谁呢当年的重华和大禹,名满天下誉满天下,亦有大功德于天下,当然无可争议。可是每一次都能找到这样的人吗尤其是在太平无事的年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先后有重华和大禹的出现,只能说是华各部走运,亦是华万民之幸。
    交通的不便更是信息传递的不便,很多君首根本无法真正了解他们所要推选和较的对象,往往只能选择亲近与熟悉之人。理论才德是评判的标准,可是这种标准却恰恰是很难去具体衡量的,甚至人们看到的只是伪饰,除非有人能够达到重华大禹那种高度。
    华版图又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扩张与延伸,人们对远方另一个人的了解,只能依靠隐约的传闻。且不说传闻可不可信,是不是有些人刻意制造与把控舆论,算传闻可信,那也仅仅是了解其人的一小部分。谁能像大禹那样亲身走遍天下各部为万民所熟所亲呢
    如果连真正的了解都谈不,要在此基础才能做出的评判和推选更是无稽。天下众君共推这种形式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甚至会引发天下大乱,因为最大可能是谁也不服谁,然后刀兵相见,如刚刚发生的有扈之乱。
    那么仅仅只保留禅让这个制度呢,不是由天下众君共推,而是由一任天子指定下一任天子。这也有更大的问题,这种指定是按照什么标准能不能明晰有序
    原有的假帝摄政是这种制度的补充,但并没有明确假帝是下一任天子,也没有明确假帝的身份标准。嫡长继承制是对假帝制的一种完善,对照青帝炎帝黄帝三代世系传承的实际情况,它并没有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