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第8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丘在山水国没有见到虎娃,后来到了蒲阪,又成了皋陶大人的学生。这些年皋陶编制九典,子丘是他最重要的助手。此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精通射御,可谓文武双全。仔细想想这也正常,若是没有一身好功夫,怎么可能远游至山水国还能安然而回
子丘上次在山水国没有见到虎娃,今日在蒲阪城中弥补了遗憾,特意跟随侯冈来拜见几位尊长。行礼已毕,皋陶命坐,话还没说上几句,门外又有人来访,今日的司士大人府上还真是热闹。
这名访客走到门前时,就连院中的瑞兽獬豸都被惊动了,瞪大双眼扭动头颅,那支独角就朝着大门外的方向有流光闪烁。它并非发现了什么奸邪之徒,而是来者的身份不凡,此时突然登门拜访,也不知有何目的。
司士大人府当然不能擅闯,阶卫拦住来人欲问明来意,这时獬豸走到门前道:让他直接进来吧,其人身份,非你等所能知。
访客是被獬豸迎进来的,皋陶等人听见动静已经走到厅外。只见来者形容清癯,年纪约在三旬左右,身上穿的袍子样式古朴,不知以何种材质制成,竟看不到缝制的痕迹。
虎娃率先开口道:这位道友,您从何处下界至此他一眼就认出了来者是一位下界真仙。
那人答道:山人号巫知,来自昆仑仙界,有事找伯禹大人。
伯禹当即就反应过来道:您是为息壤神珠而来吗请到厅中坐下说话。
巫知一露面,便表明了下界真仙的身份,皋陶大人待客如常,一起请进了屋里。虎娃先前就对玄源说过,轩辕天帝既让崇伯鲧将息壤神珠拿走,就有理由派人下界,如今人果然来了。
巫知也不绕弯子,坐下后直接开口提起了当年之事。崇伯鲧从昆仑仙境中取走了天帝玄珠,用完了却没归还,轩辕天帝便派他下界寻找。可是这东西上哪去找,谁拿的谁负责,崇伯鲧已不在,他便来找伯禹。
伯禹苦笑道:我亦不知玄珠在何处,不知轩辕天帝可曾告诉您,应怎样找到玄珠
巫知摇头道:天帝未言,我也不知怎样才能找到玄珠,所以才来找伯禹大人。
虎娃插话问道:巫知道友,轩辕天帝既派您下界,不知您有何长
巫知答道:吾之修行,在于擅知,因此号巫知。他不好开口自吹自擂,但仙家神意中自有解释。巫知聪慧,擅解擅知,世上各种技艺以及知识,他几乎是一学就会,成仙前就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所以轩辕天帝才会派他下界。
虎娃笑道:那么巫知道友可研习天下山川地势风水流向,以推测玄珠可能遗失何处,跟随在伯禹大人身边是最好不过。
伯禹赶紧附和道:玄珠失落,禹有其责,将行遍天下治水,定当留意寻找玄珠。
巫知点头道:天帝所托,不敢怠慢,伯禹既要为治水行遍天下各部,巫亦当随行身侧时时留意玄珠下落。言下之意好像是要监督伯禹寻找玄珠。
厅中的少务等人神情多少都有些古怪,对视一番又皆带着笑意。伯禹治水还没出发呢,轩辕天帝在就派了一名真仙下界,说是监督伯禹寻找玄珠,但有这样一位真仙在身边,不仅能保障伯禹的安全,还能帮忙出不少主意。
伯禹来的时间很巧,不仅正赶上轩辕天帝派巫知下界,而且恰逢皋陶编九典完成。次日朝堂上,天子重华召集众臣与各部君首及其代表相会,命皋陶献九典于朝堂,并向众人解说其真义为何要编制这样的国典,其内容依据了什么,对天下各部有何意义,又应怎样执行
子丘率几名力士搬了一车简书上殿,并由子丘当众打开一卷卷简书宣读讲解。这也是个力气活啊,文弱之人根本做不了子丘这等书生。
九族九德五教五刑五礼五服祭典狱典盟典之要义,三言两语可是讲不完的。连番朝会,子丘共宣讲了三天,天子与众君若有所问,皆由皋陶亲自作答,朝堂上众人无不交口称赞。
皋陶制典成书,是前所未有之功。九典的内容并不是凭空抛给天下众君,这么多年来,皋陶考诸史料访问长者贤人,与各部君首甚至民众商议,待到九典颁布之时,已是顺理成章。
若说如今还有什么事情的重要性堪比治水,那便是皋陶制典了,所以伯禹也没有打断子丘的宣讲,很耐心地等了三天。
三天之后的朝会上,伯禹终于向群臣讲介绍了他的详细治水方案。天子重华道:治水之策看似完备,但伯禹大人如何能保证各部遵行中华有治
伯禹答道:臣此行本就打算向皋陶大人请教,恰逢皋陶大人为国作典功成,此乃天命所归。天子将颁行九典于天下,那么禹治水之时,便宣九典于各部,以之治世。
伯禹治的仅仅是水吗江河奔流沧海桑田,本是自然之天道,若无人烟城廓村寨田园,水根本就不需要去治,正因为有人类社会的出现,此事才会变得有必要。所以治水亦是治世,以人道合天道,借治水推行皋陶之典,便是治天下。
重华点了点头道:伯禹大人将以何人为辅
伯禹:请天子派伯益为辅。
伯禹举荐了一名助手伯益,这也是皋陶私下里向他推荐的。传说伯益有神异,精通鸟兽之言,而且擅驱禽兽听命。这听上去似是巴原宗门众兽山擅长的秘法,实际上还是有所区别,伯益乃国中贤士,甚至被后世尊为畜牧之祖。
豢养家禽家畜,自古有之,而伯益对此做了系统性的总结,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培饲与选育使用各种禽兽。他传授的技艺完全是民用化的,各部普通民众皆可掌握。
伯禹治水可以号令各部民众,但城廓村寨之外山川野地众多,他也不可能通知山野禽兽配合,所以需要伯益的协助。
朝会之后,伯禹领天子命出发,他要穿过中原一带的湖泽渡过大河与淮水,首先到达相柳部。虎娃则与伯禹就在蒲阪城外告别,约定于巴原东海再见。伯禹渡大河登岸南行,却没有坐车,甚至连鞋都没穿,就是赤着一双脚步行。
副手伯益随行,巫知隐迹不现,丙赤和丁赤则拉着白香木马车跟在后面,车中装着行路所需,包括帐篷干粮等物。
相柳原是共工之臣,共工部撤封后,部民分裂为大大小小的很多支势力,后来天子帝尧又册封了三位伯君,相柳是其中之一。因为这场大洪水,有的部族损失惨重很多民众迁移,相柳部却趁势坐大,吸纳了很多势力归附,如今俨然已有取代当年共工部的势头。
这一日,相柳召各支部族首领议事,就连同受中华册封的另外两位伯君,在相柳面前亦是毕恭毕敬。有属下向众首领汇报道:伯禹已奉天子命南行,有飞天之辇却不乘坐,竟赤脚步行。
相柳冷哼道:崇伯鲧治水时亦常赤脚步行,他这是效仿其父以搏名望。他在路上又做了些什么
属下答道:伯禹每至人烟聚集处,不论是何部族是何城廓,必寻参天之木,将天子新近下令颁行的五教五刑九德之典烙刻其上,使民众皆可见之,并教以读诵。
相柳皱眉道:他有这等心思,倒是投天子所好,难道忘了他与重华有杀父之仇吗其人治水之策,是劈开巫云山引巴原东海下行,人多言不利于我等之炎帝旧部。
一旁又有人说道:伯禹此举,对君上您未尝不是好事。当年帝江大人欲一统大江两岸各部,可惜未能功成。如今若真要劈开巫云山,重辰部亦将受重创,恐无力再牵制我等。
炎帝众旧部远徙南方,已群龙无首多年,幸有相柳大人出世,声威更胜帝江当年。正可用此事引民意,以炎帝旧部之名诘难伯禹,亦是诘难中华天子。民心若动,无人听伯禹之言,君上则可登高而呼,大势成矣。
相柳展颜笑道:我已有安排,各地族老将迎路诘问伯禹,他想走到这里可不容易。及其来时,天子任命鲧之子治水将不利诸炎帝旧部之言,当已传遍四方。我等君首不好不奉天子之命,但民意沸腾,伯禹必有求于我等,正是可作为时。
话刚说到这里,忽又有属下来报伯禹已入相柳之地
相柳惊愕道:他不是赤脚步行吗怎会来得这么快我安排各地族老以炎帝旧部之名,迎路诘问其治水之策,难道也没有动静吗
属下低头答道:各地族老,至今仍多以炎帝旧民自居。伯禹出炎帝令,令众人皆听其详述治水得失。如今众族老亦随伯禹而来。未完待续。
006、巫知
伯禹虽是赤脚步行,但是连日不休每天都在赶路,速度丝毫不慢,甚至超过了普通的车马。 在树上烙刻下五教五刑九德之典,是他在路上想出来的主意。
上古时生态环境很好,哪怕是人烟聚集之地,也不乏生长了数百上千年的参天古木,而且就在村寨城廓之中。伯禹与挑选硬木树种,在树干上剥掉一块树皮,将这一片削平,刻字于其上。树还是活的,为了使字迹能长期保存,他们还将刻好的字烙至炭化。
皋陶作九典,搬到了朝堂上整整一车简,禹不可能在树干上烙那么多。之所以挑选这几部,因为它们恰是各地民众都需要了解的,而且要义总结得非常精练。
比如最重要的五教,就刻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十个字,言简意赅。为何这么简练甚至是惜字如金以皋陶之才,扬扬万言也不算难事,他的学生子丘在朝堂上宣读九典,可是向众臣解说了整整三天,但真正难的是化繁为简。
须知古时各部民众几乎都不识字,若文意深奥,大家根本就听不懂,若不能有很精练的总结,人们也根本记不住。所以五教的核心就是这十个字,伯禹将它们烙刻在树上。不认识字没关系,伯禹只要对着字迹介绍一遍,大家也都能理解都能记住。
既然民众不认识字,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将它刻在树上呢刻与不刻,其意义与作用完全不同,刻在树上就等于刻在民众心中,使之逐渐成为民间风貌。
并不是所有人都听见了伯禹当时的介绍,其他人再经过这里就会问树上刻了什么那么知道的人就会再向他介绍,字在这里便是时时提醒勿使遗忘。
另一方面,若仅是口口相传,时间久了,难免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刻字于树便是明正其典。只要能背下来五教者,其实就等于认识了这十个字,他们也会纠正其他人的口传之误。况且部族中总有人是识字的,也可在将来继续向大家解讲。
五教是天子推行的教化,是国中所有民众都应遵行的规范,仅仅将典籍传给各部贵族是不够的,九德亦如此。
总结九德之要义,只有二十七个字,真正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其实是十八个字,树干上都能刻得下。九德是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品行评判标准,比如天子应九德皆备,伯君应有六德,贵士应有三德那么平民呢平民有五教嘛
皋陶作九德,并不仅是天子评价臣民的品行标准,也是臣民评价天子的品德标准,那么全天下的人都应该清楚,使之成为指导日常言行的准则,才具备真正的教化意义。
那么皋陶之典还有那么多其他的内容呢树干上根本刻不下,伯禹只选择最精要的部族,而且是能被民众所理解与掌握的。另一方面,哪怕全刻到树上也没用,还是那个原因,绝大部分民众都不识字。
皋陶九典的全部内容,是各地官员以及部族首领应该掌握的,也只有他们才可能完全掌握,比如五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