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太上章 >

第848部分

太上章-第848部分

小说: 太上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不说司士的职位就代表了未来天子的候选人,而是以皋陶的地位与威望,假如天子出了什么意外状况,各部君首新推举的主政之人十有八九便是他了。崇伯鲧之后,在各部中威望最高最受颂誉之人,便是皋陶。
    皋陶是一位圣人,在这一点上,当年的崇伯鲧比之都有所不如。
    后世有诸子百家,形容圣人之说各异,帝尧放勋帝舜重华亦被尊为圣人。但在如今这个民智与语言都很朴素的时代,圣人的含义尚与后世的种种说法不同。
    它并不是指人们想当然所理解的神圣的人,也尚不是指圣明的帝王,亦不是指各家教派学说的祖师以及所推崇的古人,更强调人的含义。
    圣字为仓颉所创,皋陶是他的学生,得到的传承主要并非符文神通以及修行秘法,而就是圣人之修。圣人能闻道,通达天地正理;圣人能宣教,解说世事真义;圣人有德行,能率众而垂范。它指的是一种知行完备才德全尽的修养。
    所谓修养,并不是个别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是自己的事情,它必须由内而外,与世上的各种事物真正发生关系,才可称知行完备。有些人在离开人间多年后,被后人尊为圣人,但在世之时就被称为圣人的,便是皋陶,尽管此时所谓的圣人含义与后世略有不同。
    皋陶是仓颉的学生,所得的传承是圣人之修,为何不是圣人之学学从何来,前人有创后人方有学,先有圣人之修,后有圣人之学。且不谈皋陶的个人修养,他都做了哪些事,为何在当时就被称为圣人
    首先要谈中华天子册封各部治理天下时都做了哪些事,以什么为依据都要统一祭祀颁布历法实行礼法,并制定各部公认的盟约。制定盟约的过程本就是中华礼法的一部分,如此也被视为推行教化,可是教化的形式与内容何来
    所谓礼法,并不完全等同于后世的礼仪和法律的概念,但它同样是一种行事的规则,违反这个规则就会受到指责或处罚。对什么样的行为施以什么样的处罚或评价,也属于这种规则体系。人类社会文明的诞生源于此,没有这种规则体系就不可能形成社会文明体系。
    走出蛮荒蒙昧,人之所以为人,源头在此,这也是个广义的开启灵智的过程。规则的作用绝不仅是约束人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保证一种秩序,使文明社会体系能够更好地存在与发展下去。
    规则须符合这种内在的无形规律,圣人亦称之为道,此道为人道,否则它迟早也会被推翻与改变,而另一方面,规则的崩溃也意味着秩序的崩溃。它的出现是广义上的灵智开启后,世人的自觉过程,犹如从混沌走向清明。
    上古无书,先民结绳记事,太昊创八卦之符,可用于计数喻事问卜。所谓问卜,最早其实是应前事之验为后事之鉴。那么礼法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历代人所自觉的行为以及社会规范总结,在太昊开创中华时,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而朴素的体系。
    后世天子,不论是青帝炎帝还黄帝世系,一直到帝尧时代,大体都遵循一种朴素的原则。比如出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处理,应召集各部君首共商,处理的依据往往来自于古代贤君被共同认可的处置经验。
    比如在轩辕为天子时,曾出了什么事情轩辕是怎么处置的,到了颛顼为天子时又出了类似的事情,那么就遵循同样的处置原则,或者以之为参考,根据实情稍加变化。那么此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呢那就由颛顼帝与各部君首共同商讨出一种处置方法,这种处置方法又成了后世所参照的原则。
    颛顼帝处理了这样的事情,到了后世帝尧为天子时又碰到了,就可参见颛顼帝的处置方法。而这种参照是否恰当,需要帝尧与各部君首共商。依前人之判例而断,在朝之君首共决,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套礼法体系。
    很多很多年后的后世,世间有一种判据法体系与陪审团制度,依稀与之类似。这其中的差别或许很大,背景亦天差地别,但世事总有似曾相识之处。
    礼法本身也是一种传承积累,无书无典之时,或口口相传,或神念心印相传。神念心印是不可能推广的,口口相传难免有讹误,甚至也不可能记述得完备真切。到了帝尧的时代,这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需要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仓颉造字为文,弃天子位后被尊为史皇氏,因为他还做了一件事,便是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上古以来所能搜集到各种史料,并将这些史料传给了皋陶。
    皋陶便以文作书,为中华编九典。他整理修订自古以来的礼法规则,考太昊之规神农之衡轩辕之绳少昊之矩颛顼之权,根据天下所需,制定了正式明确的礼法体系。须知皋陶作书与后世人写书,完全是不一样的,过程艰辛无比。
    后世皆谓皋陶作狱典定五刑。实际上皋陶所作远不止如此,他制定的是一整套社会运行规则以及完备的文明秩序体系,最为后人熟知的是以五刑弼五教。
    所谓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几千年后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家族伦理的道德规范,但人之所以能进化到人类社会,这些恰是根本。经历多少代人的思考和发现之后,皋陶做出了明确的成文总结,并将它制定为社会行为规范。
    所谓五刑不是仅指墨劓腓宫大辟这五种刑罚,真正的五刑指的是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这五种制度。甲兵是讨敌之制,斧钺是治军之法,刀锯是罚罪之刑,钻笮是刺罪之识,鞭扑是训诫之惩。
    这已经上升为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的行为准则,而人类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刑令以道德规范为基准,这便是以五刑弼五教的含义。
    皋陶又作九德之典,所谓九德指的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是对天子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道德要求,比如说天子应有九德,使天子考察臣民以及臣民评价天子的品行时,有了明确的标准。
    虽然对品行的评判标准自古有之,但皋陶做了明确的总结。天子便一定九德兼备吗当然不是实际上绝大多数天子都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但是有了评判标准,臣民以及后人也知天子失政失德在何处。
    五刑五教九德之外,皋陶又作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涵盖了从祭祀结盟到饮食男女等各种成文礼仪规范。
    天子如何治天下当时是一个部族社会,地方的治理是建立在宗族体系之上的,皋陶又作五服与九族之典。五服指的是天子所代表的中央与各部君首所代表的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九族确定了部族内部血缘关系以及利益责任的划分。
    皋陶的年纪其实比重华还大,在帝尧主政时,他开始了这项工作,向列位有才德的长者请教,并走访天下各部君首商议。重华为天子后,任命皋陶为司士,并命他尽快将九典全部编制完成,准备以天子的名义颁行天下各部。
    皋陶作九典,并不仅是拿着仓颉传给他的史料,在家中闭门编制。他想做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大家早就知道,他为此已付出多年辛苦。其中的内容,皋陶与各部君首以及贤者甚至是普通民众,早有各种商讨,听取各方意见以期能解决实际问题。
    天下敬重皋陶,尊其为圣人。而后世各家学说常有教化争端,但皆言圣人传教化,而教化确从圣人来。
    伯禹回答仓颉之问,说他本打算去请教皋陶。仓颉点头道:看来就算为师未至,亦不必为禹儿你是否称职明智担忧。既要先去蒲阪,那么就与为师同行吧。
    未完待续。

003、口无遮拦
    仙家做事干脆,仓颉说走便要走。 虎娃却招手道:伯禹大人将来还要行遍天下治水,有坐驾则更方便。既然天子尚未赐云辇,我这里有一车相赠。
    藤金藤花将一辆白香木马车牵了过来,虎娃又一指少务道:此车当年为巴君所赠,以最上等的白香木打造经修士法力祭炼,轻便坚固异常。我曾乘它行遍巴原,又以仙家法力打造成器,如今赠予伯禹大人,可当云辇之用。
    不论伯禹将来可能取得的成就如何,如今他还是一位白身贵族。他能成为夏后氏的君首并被册封中华伯君,只是崇伯鲧的遗泽。他被重华任命为中华治水之臣,也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要成功实施在巴原的治水之策。
    可以说除了虎娃和禄终,如今的中华各部君首以及民众对伯禹都很陌生。伯禹本人尚寸功未立更谈不上有所作为,不可能有轩辕云辇乘坐。再说了,崇伯鲧当年已经毁了一辆云辇,伯禹没得坐也是应该,而今日虎娃又送了他一辆车。
    还没等伯禹推辞呢,丙赤丁赤便上前躬身道:我等愿为伯禹大人挽车。
    不仅车有了,拉车的妖龙也是现成的,伯禹行礼道:那就多谢奉仙君了然后转身朝仓颉道,请师尊先上车。
    虎娃又笑道:伯禹大人不必客气,其实我也想搭个便车,与您同去天子朝堂。
    伯禹:奉仙君太客气了,这本就是您的车,想坐尽管坐。
    虎娃也上了车,少务突然叫道:等等,我也想搭个便车久居巴原,从未拜谒中华天子,斯为憾事,如此良机岂可错过。
    少务自从出生以来,从未离开过巴原,他曾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巴原周边的武夫丘山水城与奉仙城。虽然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民众而言,那样的地方就是人间的尽头了,但少务却知道天下很大,他也想出去看看。
    在平常情况下,少务是绝对走不开的,他得坐镇巴都城处置国事,可如今还有什么事情能比治水更重要呢伯禹治水就从巴原始,治巴原之水又要牵涉大江下游各部。
    别的部族或属国的君首去朝堂上拜谒天子很正常,但是巴君亲自去拜见天子却不同寻常。巴国太大了,实力太强了,却又处于近乎封闭的巴原,总会引人忌惮,而且前往蒲阪的路途艰险遥远,说不定会出什么意外。
    少务本人的安危如今关乎整个巴国的国运,尤其在已遭受了十余年洪灾的情况下,巴国还能维持稳定,也依仗于少务这位国君的威望。假如少务出了意外状况,换另一位国君肯定不能像他这样掌控住局面,所以少务更不可能轻易离开。
    可眼前的情况不同,到帝都朝堂上商讨治水之事,了解天下各部最全面的情况,对少务而言就是最重要的国事。难得有这辆云辇乘坐,还和仓颉以及虎娃在一起,定能确保安全,出什么样的意外状况都不怕,少务又怎能错过,当机立断就做出了决定。
    站在不远处的禁卫将军吓了一跳啊,赶紧上前道:主君事先并无交代,突然离国远去,国事如何安排而且您连一名侍从都不带吗
    少务摆手道:奉仙君亦前往蒲阪,本君又与其为伴有何不可至于国中之事,暂由公子少廪监国瀚雄大人辅政,你将此令传回巴都城。
    看看这一车人,有仓颉虎娃丙赤丁赤,还需要侍卫吗国君出行,当有禁卫仪仗,可是这一辆车能坐得下多少人,有少务一个位置就不错了虎娃也是孤身前往,少务怎么可能还带着侍从巴君就差当场呵斥这位没眼力的禁卫将军了。
    少廪是少务的长子,在这个时代,贵族给孩子起名喜欢用祖先的名字,具有特殊的寓意。少廪之名就有追尊其祖父后廪之意。其实后廪这个名字,也同样是在向祖先致敬,因为巴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