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第3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务进兵时,按照祖先的传说,也乘着一辆由两匹毫无杂色的白马所拉之车。
相穷起举国之兵击破望丘城,但白驹城的关防军阵并没有被调走,反而又从后方的古雄城、飞虹城抽调了六支守备军阵来增强边境的防守。但是这样的防备力量还不足以抵挡少务的大军,破关之战只用了一天,是盘元氏将军率军阵第一个杀过了边关。
白驹城的将士并无太多斗志,他们已经知国君起兵,但战场并不在这里。几天前刚刚传来消息,相室国大军竟然覆灭、主君本人亦被俘。此消息不知真假,众人正议论纷纷,假如是真的,便意味着巴室国大军将会杀入相室国。就在这时,果然大军入境。
恐怕相穷也没想到,少务早就准备好了,在离开主战场和国都那么远的地方,集结重兵攻打白驹城。边关一破,少务接着拿下白驹城只用了三天,但接下来安抚民众、接管城防之事则更为复杂。
少务收缴了戍边军阵以及城廓守备军阵的军械,占据了城廓的廪仓与兵库,随即派两支后备军阵驻守此城,并命人安抚各村寨民众。大军并未停留,继续北上又进入了古雄城辖境。古雄城中原有四支守备军阵,其中三支已经调往白驹城的边关了。
当少务大军袭来的时候,根本没有决战之心的古雄城城主直接开城投降,盘瓠率领的前锋军阵很顺利地占领了这座城池,少务随后入城。少务虽号称亲自领兵,但身为国君,他不可能直接在战场上冲杀,从边关越过白驹城到达古雄城的这一路,他就乘坐在白马所拉的车上。
这辆车没有篷,少务亦没有驱散沿途民众,很多人都看见他了。与少务同车而行的,便是“小先生”彭铿氏。
大军攻占古雄城之后,少务派使者携带厚礼供奉,拜访了位于该城西境的古雄川。古雄川是一派修炼宗门,虽不能与武夫丘、孟盈丘这样的传承大派相比,但也不可小觑,至少与巴室国境内的凉风顶相当,就连古雄城也因这派宗门所在而得名。
古雄川弟子大多来自于相室国附近的城廓,但也有巴室国与樊室国的修士,其宗主古令先生是一名六境高手,上至国君下至平民,对其都颇为尊重。在飞虹城中居住的那位五境国工、女先生欣兰,就是古令先生的门下。
少务率大军连续占据了白驹城和古雄城,但真正的激战只发生的边关,随后破城时并无大战,尤其是进入古雄城时几乎是兵不血刃。更有意思的是,古雄城一带很多地位身份尊贵之人,得知消息都收拾细软跑到古雄川道场内躲避兵祸。
哪怕是在百年前的巴原混战之时,像古雄川道场这种地方,大军也不会去袭扰,反而是重要的安抚对象。
少务攻占城廓之后,只命令守备军阵缴械、另派巴室国大军驻防,并没有任何纵兵劫掠之举。他派人安抚各村寨民众,宣称进军只是为了讨伐相穷的不义之举,且将相室国民众亦视为自己的子民。至于那些逃到古雄川避祸者,少务也没有动他们的宗族与家室资产,反而派使者告之不必惊慌、尽管回城廓安居便是。
少务派使向古令先生奉上厚礼表示敬意,是以武夫丘弟子向同修前辈问候的名义。古令先生收了礼物,只是派人回话——希望巴君少造杀业、勿袭扰村寨民众。古令先生的态度,就算今后相室国大军又杀了回来,恐怕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连下两城之后,少务并没有在古雄城多做停留,率大军进入了飞虹城辖境。大军占据了城外的道路桥梁,绕城北上达到双流寨这个交通要道,对飞虹城则暂时围而不攻。
飞虹城是相室国境内除了国都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座城池,在少务大军抵达之前,各种消息就已经四处散布,而前方的战报又接连传来。各村寨民众只要来得及撤离的,几乎全部撤到了城中。人们之所以要修建城廓,在战时发挥的就是这种作用。(未完待续)
051 将欲取之(下)
如果飞虹城的城主鸿元大人擅于组织战事并得民心拥护,可打开兵库临时扩编很多支守城军阵。指望他们出城击破少务大军当然不现实,但可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坚守、等待相室国的援军到达。
少务并不是不可强行攻下飞虹城,但那样的话必然死伤惨重,进而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感与痛恨,可能还会耗时较久。所以他暂时围困了飞虹城,任由城中各种消息扩散发酵,先占据了城廓辖境内的各处交通要道。
……
此时的飞虹城中也是一片混乱,因为巴室国大军入境,拥入了数千躲避兵祸的民众。人们携带着家中值钱的东西,赶着羊和猪、抱着孩子拎着鸡,其中有不少人还是从古雄城那边跑过来的。因为他们离飞虹城很近,也知道这是一座坚固的雄城。
按照国中礼法,城廓中廪仓中要存够一年之粮以备不时之需,主要就是用于赈济灾荒和应对战事,高大坚固的城墙之内,在发生战争时便是辖境内民众的避祸之所。而涌入城中避祸的人丁,也会被城主组织起来用于守城,打开兵库取出军械装备他们。
城主鸿元大人为了安置涌入城中的数千民众,已经忙得是焦头烂额。今日又在城主府中紧急召集兵师、工师、仓师商议对策,还特意请来了住在城中的五境修士、国工大人欣兰。
鸿元忧心忡忡道:“少务大军已围城,我们被切断了消息。如今之计,唯有武装民众登城固守、等待国中的大军回援。若能坚守此城,配合援军将巴室国大军歼灭于此处,我等亦是立下了大功。”
于燕凌竹之后接任兵师的村宝苦着脸道:“由于当年的那件事,飞虹城中最精锐的军阵已不在。后来又招募了一支军阵、补全飞虹六阵之数,但战力已大又不如。如今主君对巴室国开战,又将飞虹六阵调走了三支。
剩下的三支军阵。我已经派出两支去安顿涌入城中的民众,维持秩序、在空地上搭建帐篷都忙不过来呢。更别提登城与大军作战了。”
鸿元不满道:“入城寻求庇护的民众,皆有听从号令守城之责。打开兵库武装青壮,我们至少能组织起十支军阵,余下的妇孺还可于城中运送物资为后援。……仓师大人,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组织起来呢?”
仓师大人咳嗽一声道:“城中的情形比较乱,少务的大军来得太突然,这几天我们只能勉强维持秩序,将这数千人安顿好不致生变。甚至都无暇分辨其中有没有巴室国混进来的奸细。……城主大人,前两年闹流寇的那件事,颇损您的威名。您现在说的话,民众未必那么愿意听。”
工师大人亦尴尬道:“大军未至、便有流言先至,其实那些也不能算是流言,至少我们知道的都是实情。是主君先率大军攻打巴室国,才将巴室国大军引来的,万没想到他们竟然已杀到飞虹城了,令我等措手不及!
前段时间,我们都听说了小先生在巴室国中的事迹。原来他和少务是武夫丘上的师兄弟,还是一位擅于救人的神医。据说这次小先生与少务同车而行,飞虹城一带的民众。对他的印象可比对城主大人您好多了。”
兵师村宝又低头道:“据古雄城那边逃进来的人说,少务占领城廓后并未纵兵劫掠,就连主动开城投降的守备军士,交出兵甲之后,少务亦放他们回家了。少务还宣布,免除当地民众一年之赋役,让那些入城避祸的民众回乡去割麦子,而眼下正是麦熟时节。”
他说的这些都是实情,巴室国大军犯境之时。古雄城一带的民众害怕兵祸撤离到城中。但少务入城后并未大肆屠戮亦未纵兵劫掠,各村寨的庄稼都熟了。如今尚未来得及收割。少务劝民众各回村寨去割麦子,否则这一年的收成可就没了。
而且每当大军过境。往往盗贼滋起。因为很多人都逃离村寨了,空室无人且带不走所有的家当,保不齐就有人趁机偷东西,大家还是赶紧回家看东西、收庄稼吧!——对于朴素的乡民来说,这种劝说是最有效的。
许多偏远村寨的族人,家国的观念并不强,很多人甚至连姓氏都没有,他们只是在巴室国的治下、受城廓的管辖。假如受到敌军的劫掠与屠戮,他们会聚在一起抗拒外敌。但假如并无战祸,只是换了国君和城主,其实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甚至很多逃到飞虹城中的民众,听说了古雄城那边的事情,现在也想出城回家去收庄稼。只是现在城郭未破,相室国还拥有城中的政令机构与管辖体系。
少务派大军围城,策略是只许出不许进,谁想离开都可以,只要不携带军械、岩鸽一类的东西。反倒是鸿元城主今日已下令封城、任何人都不得离开,这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怨言。城中有流言散布,说是国君相穷举不义之兵,如今已全军覆没,想穷本人也被巴室国所擒。
假如真是这样,鸿元想守城待援已不可能。这位城主虽然派人在城廓中公告——那些传闻都是敌国所制造的谣言,不可动因此摇军心、民心,但收效不大。民众仍然暗中质疑,假如相穷未败,巴室国大军怎么会杀到飞虹城来?这完全不符常理!
鸿元城主面有怒色道:“诸位难道是想让我效仿古雄城城主、主动献城投降吗?我出身于王室宗族,若降少务又有什么好下场?如今大军尚未攻城,诸位就各怀思虑,难道忘了忠君之誓!”
村宝亦咳嗽一声道:“并非我等忘了,可是主君本人又做了什么事、如今又在哪里?巴室国与我国本相安无事,主君却率先挑起国战,若能胜也就罢了,如今却让少务大军杀到了这大后方的飞虹城。我听逃入城中的民众传言,少务本想举大军强攻,但被小先生劝阻,因为小先生不想看到城中民众死伤。”
工师大人亦低头道:“其实兵师大人说的不错,我们可以逼迫民众上城据守,少务欲强行攻城必然死伤惨重,而我们最终也是守不住这座城池的,除非有大军来援。”
鸿元城主拍案道:“村宝,我知道你与小先生有旧交,但如今大敌当前,你要分清……”
城主大人要村宝分清什么,却没说出口,又扭头道:“国工大人,您怎么看呢?”
一直没说话的欣兰终于开口道:“若是平常情况,城主大人应组织民众登城坚守。可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少务大军,想守终究是守不住的,能守多久也要看民众的战意与斗志。若不能在短时间内等来援兵,我们面对强攻下令坚守只能是徒添死伤,甚至会激起民变。
至少这几日我在城中所见,民众是不愿意与小先生所率的巴室国大军拼命的。城主大人出身王室宗族,不敢开城授降。但您要确定一件事,主君还能不能杀回来?假如小先生率军来到城门前,甚至有人会想将城主大人您给献出去!……唉,若能有国都的确切消息就好了。”
这番话也是实情,让鸿元城主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抚了抚额头道:“兵师大人,你先去巡城吧,我与国工大人再商量一番。”
村宝领命走了,欣兰问道:“城主大人,您这是在猜疑兵师吗,不让他留在这里继续听我等的商谈?”
鸿元城主压低声音道:“村宝的弟弟灵宝,如今是白溪村的族长,想当初就是他与小先生斩灭了化装为流寇的城廓军阵。我也私下打听了,入城避祸的各村寨民众中,并无白溪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