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半侠传-第4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梵清惠娇躯一颤,几乎不可置信地看着宋缺,忽然一声惨笑:“想不到,清惠之前三十年,都是错看了你!只是你又何必如此咄咄逼人,不予一丝生机?”
“是清惠你在逼我!自从你让宁道奇挑战我开始,我们便已经恩断情绝!”
方明面色冷峻,说话中却有一股无人能违抗的威严:“更何况……朕乃天子,口含天宪,要你们死!你们就不得不死!”
对于慈航静斋这个佛门最后的大本营,他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宗教的洗脑,实在太过厉害。
方明完全没有把握能将这些尼姑的观念扭转过来,就只能采取最暴力的手段。
死亡不能解决问题,却可以消灭问题。
我辩论赢不了你,却可以消灭你的身体。
说话当中,他无形的气场张开,仿佛泰山压顶一般笼罩下来。
阴神与阳神飞快运转,令他能汲取宇宙间最为本质、也是最为强大的两种力量,化为手上的无形气兵!
此乃能量高度凝聚后的产物,纵使大宗师前来,也少不得要形神俱灭。
方明长啸一声,双手上仿佛多了一刀一剑,蓦然化身修罗,冲入慈航殿内。
蓬!
血雨如注,肢体横飞。
纵然慈航静斋中还有不少修天道的尼姑武功过人,甚至堪比宗师,可惜又怎么会是现在方明的对手?
甚至,在他的精神锁定之下,越是高手,死得越快。
“恶贼!”
一个面容刚毅的中年尼姑爆喝,目眦欲裂,若眼神能杀人的话,方明早已被她杀了千百遍。
可惜丝毫作用都没有,方明一刀劈出,这尼姑顿时身首异处。
“阿弥陀佛,既中善因,当得善果,今日涅槃,往生极乐!”
一名眉毛雪白,似大德隐真的老尼姑盘膝跌坐,面容平静,似已看淡生死,身上有着一股大超脱的味道。
方明同样一刀,神刀斩之下,一道血线当即在老尼姑额头浮现。
“不要啊……”
如此冷血无情,杀人如麻的手段,当即将小尼姑们都吓坏了。
这其中,也颇有不少冰肌玉骨,国色天香的美人胚子,看来便是慈航静斋从各处佛门收来的供奉,还未彻底‘感化’,因此还有着一点人性。
但方明下手不停。
他的眼中,充满了一种淡漠与无情,红颜枯骨,美人也是人、老人也是人,同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既然都是人,为什么还要有着区分,一个该死,一个不该死?
死亡面前,一律平等!
他出手如风,杀人更快,操纵无形气兵,双手虚点,满殿的尼姑便几乎给杀了个干干净净。
梵清惠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却是双手持着念珠,长诵经文不动。
“师父!”
师妃暄扯了扯梵清惠的衣袖。
“哈!你还叫她‘师父’?”
方明回过身,衣服上没有沾惹丝毫血迹,甚至连面容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令师妃暄仿佛见到了天魔。
梵清惠绝美的娇躯一颤,忽而叹息一声。
“为什么不叫师父?”
师妃暄花容色变,面容一瞬间血色尽褪。
“妃暄你修成剑心通明,难道没有丝毫察觉么?”
方明却是大笑:“世人皆知我天刀出手无情,为何偏偏几次饶你性命?这自然是因为……”
蓬!
三枚念珠呈品字状飞出,又在半空中化为粉雾。
“宋皇既然一意灭佛,清惠身为慈航静斋斋主,也只能破例动手,请教一二了!”
梵清惠忽然睁开双眼。
“怎么?害怕我继续说下去么?”
方明却是毫不留情,直接向师妃暄将她最敬爱师父的伤疤揭了开来:“你可知道当年……你师父是怎么百般诱惑我,求我与她共渡一宿良宵,说什么只求一夕之欢,实际上,还不是为了要怀上我的骨肉,求以真情破我?”
他面上似在叹息:“梵清惠,宋某人也实在很佩服你,不能以爱情破我,却还想用亲情?却不知宋某的道,乃是舍我之外,再无他物!世间的纷扰,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初清惠一念之差,铸下大错,今日便该舍身补救!”
梵清惠蓦然身化无数幻影,骈指成剑,凌厉无双地刺出。
这一剑之下,慈航静斋的大殿都似在嗡嗡作响,好像她这一招,赫然已经引动了这个佛门圣地数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纯佛力!
梵音禅唱隐隐。
此女本来就是仅次于大宗师的高手,但此时占据天时、地利之下,这一剑纵使大宗师来了也只有暂避锋芒。
“哈哈……当初我们共赴巫山的时候,清惠你可不是如此说的,宋某现在还记得你当时婉转承欢的表情呢!”
方明双手缓缓合拢。
他的动作极慢,仿佛一帧一帧动作,令人看得无比清楚。
但梵清惠的一剑却又似与他相隔千万里,直到他顺利结印之时还未杀至,充满了一种时空的诡异错乱之感。
“邪魔外道,给我退散!”
方明面上无悲无喜,更带着无上的威严,忽然双手往前一推。
这一推平平无奇,却又带着一股排山倒海般的恐怖,天与地、山川河流、乃至日月星辰都仿佛活了过来,汇聚在他双手之上,镇压佛门。
在这一刹那,方明便是创造天地人三界,统治一切的天帝!
对于天地大道而言,慈航静斋的这点佛力,不过芥子尘埃,不值一哂。
噗!
梵清惠吐血倒飞,瘫软在地。
只是一招,方明便令她重伤,乃至失去所有行动能力。
“师父!”
师妃暄挡在方明面前,两行清泪却是缓缓留下:“还请宋皇留手,否则妃暄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的!”
“原谅?”
啪!
方明一挥手,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师妃暄绝美的面孔上,令她嘴角溢血,倒在地上:“宋某人又何需你的原谅?”
他的脸上,还带着一种好笑的味道:“虽然未抚养你,但我赐予你生命,令你能够产生灵识,来到这个世界,感受着一切,而不是永远的混沌,已是极大的恩德!偏偏你还希望仗着这点血脉关系来钳制我?何其愚蠢!”
噗!
一道剑气浮现,刺入师妃暄气海丹田,一瞬间就将她体内经脉摧毁殆尽。
师妃暄再次吐血,知道自己之前十数年的辛苦修持,念经诵佛,打坐行气,全部都成了无用功。
“师妃暄,你很幸运,因为宋缺之女的身份,我决定再饶你一次,你要自尽的话也随意!”
方明来到梵清惠面前,注视着她数十年不变的清丽眸子:“至于你……求仁得仁,再复何言?”
一挥手,刀光落下。
第五百九十二章种魔
“《慈航剑典》?”
灵觉张开,捕捉到的气机令方明确信此时的慈航静斋之内,除了自己与师妃暄已再无其它活物,堪称真正的鸡犬不留。
而此时,扫荡慈航静斋,最大的战利品也来到了他手上。
此乃四大奇书之一,共分十三章,以静、守、虚、无为要,最高境界乃是死关!
说实话,以方明现在的武功见识,不论是彼岸剑诀,又或者前面的心有灵犀、剑心通明、乃至撒手法,都是不堪一晒,一看就懂,也唯有这最后一关,才令他有着研究的兴趣。
这死关之法,乃是剑典中第十三章记载的一种徘徊于死亡边沿般的枯禅坐,假若道行未够者妄自修行,便会全身精血爆裂而亡。
甚至,就连创出慈航剑典的地尼,最后有没有臻至此等境界也是两说,唯一一个确实有载的,便只有一个秦梦瑶。
而她能突破剑心通明,臻至死关之境,当中到底靠了韩柏的魔种多少,就实在是一件难说之事。
说实话,与韩柏等邪帝比起来,徐子陵、侯希白、甚至李世民之流,都只有蹲在墙角画圈圈的份。
“得此书之后,却令我对推演道心种魔更有信心了!”
《慈航剑典》的创始者地尼,与初代邪帝交情甚笃,甚至还曾经翻阅过道心种魔的秘笈,《慈航剑典》之创造过程当中,未必便没有邪帝的出力。
因此,《道心种魔》与《慈航剑典》,在方明看来几乎便是一体两面。
否则也难以解释为什么慈航静斋的传人每次遇到历代邪帝,就仿佛遇到克星的模样。
这实在是因为《剑典》与《道心种魔》互相吸引的缘故。
但方明心里清楚,若将这个消息说出去,在江湖上肯定会引发起恐怖的地震。
毕竟,武林白道圣地,与魔门最为凶残的邪帝,武功竟是来自一路?这也未免太过离奇惊悚了一点。
可实际上还就是一路!
“大唐四大奇书,以战神图录为首,并且,剩下的三部,恐怕都是从战神图录中获得的启示!”
《长生诀》就不用说了,创造者广成子直接在战神殿中悟道破碎,很难说不是战神图录的再传版。
而初代邪帝的道心种魔大、法,来自他盗墓获得的典籍启发。
但那一任墓主,却是很有可能去过战神殿的存在。
而地尼的《慈航剑典》,却是从初代邪帝那得来的启发,因此线索就很清楚了。
四大奇书,《战神图录》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而《长生诀》乃是再版,《道心种魔》乃是残缺版的整合版,至于《慈航剑典》?那就是整合版之后的盗版……
当然,这只能说明三大奇书都多多少少与《战神图录》扯得上关系。
而三大奇书各自的创立者也是天资纵横之辈,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东西,从而演绎出了新的精彩,未必就比原始版差上多少。
“九卷天魔策与慈航剑典都在我手,道心种魔还跑得了么?”
方明的信心却是很足。
他重行推演出来的道心种魔,自然不可能是原版,但却有着把握,比起原版来也丝毫不逊色。
长笑一声,方明当即下了血腥满地的帝踏峰。
慈航殿中再无半点生息,但方明却感应到师妃暄并没有离开。
心如死灰,或许便是最适合形容此时之她的词语。
只是方明已经懒得去理了。
“数次饶过,已是仁至义尽,若是再来……”
他的眸子中放出两点寒芒。
……
静念禅院早毁,而灭了慈航静斋之后,江湖武林,顿时万马齐喑,再也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出来作仗马之鸣。
大宋的威严,也被真正推行了下去,势力无孔不入,对基层更有着强大的掌控能力。
时间转眼到了贞观七年。
好消息传来,李靖带着神火军并陇右养起来的骑兵,在投诚的黑狼军辅助下,横扫草原,大破突厥,擒杀颉利。
此时,高丽、吐谷浑早就臣服,等到突厥也被打服之后,大宋真正威慑四夷,为此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更是一颗文化的明珠。
方明扶持诸子百家道统,又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自信自强,从而演绎出了全新的民族文化,为开始露出衰微味道的汉文化重新注入新血。
一个充满希望、又富有激情、自立自强的汉民族,开始崛起,一扫五胡乱华的倾颓,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太极殿当中。
“李爱卿传来捷报,朕心甚慰!”
方明召见群臣,商议草原之事。
“此时毕玄、颉利已去,伏难陀的喇嘛教已经在黑狼军范围传播,这时便要继续再接再厉!”
他此时脸上愈见雍容,处理起国事来,更是游刃有余。
毕竟乃是开国太祖,有着敢把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对付文武百官天生腰杆子就硬,底下人知道天刀性子,更不敢自取死路。
有着隋朝打下的底子,还有方明的新政,从贞观五年开始,便进入了真正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