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男装大佬 完结+番外-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允明怀里空了,却又怅然若失起来。看程平带些红晕的脸、发亮的眼睛、嘴角噙笑欠欠的小样儿,还有略有些散乱的头发和衣服,陆允明强迫自己站起来,不然今晚真的不想走了……
“时候不早了,你早点睡。”陆允明摸摸她的头发,温声道。
程平趿拉上鞋子,站起来送他:“你也早点睡。这件事总会有个了结的。”
陆允明点点头。
陆允明披上大氅,程平难得温柔地帮他系带子。
系好了,程平抬头看他,灯光给陆允明的轮廓打上了阴影,显得格外英俊。
“陆相,我真是觊觎你的美色很久了。”
陆允明到底忍不住,低头吻住她的唇,过了好一会子,才放开她。
程平被他亲得有点意乱情迷。
陆允明温柔中带着点诱惑:“阿平,只要你嫁给我,我的美色便任你采撷。”
对着他似含着无限春色的桃花眼,又听了他这样的话,程平几乎都想点头答应了,却到底留了最后一丝清明,把万千情思化成一声悠悠轻叹。
韩秀在外面悄悄地翻个白眼儿,阿郎和程尚书是真能忍啊……
在后面的几天里,朝中一片乱战,卷入的大臣越来越多,牵扯的事也越来越多。党争就如一只巨怪,本来只是在水面上露出一些脊背,如今水声哗哗,露出了它吓人的头和部分庞大的身躯,人们不敢想象,若整个都露出来,它是什么样,关键是,它还会再安静地蛰伏回去吗?
皇帝实在不敢冒这个险,只好乾纲独断,刚过完年,便按照本朝优待宰相的旧例,把邓相外放为剑南节度使,而参奏其他大臣的奏表都留中不发,强行把这件事压了下来。
邓相离京时,程平和其他邓党一样,也去送他。
众人都知道,以邓相的年纪,想等到再次回朝,恐怕是难了。
送行的人中既有老部下,也有新人,既有白发苍苍者,也有青年郎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户部尚书程平和礼部尚书谢亭。两人都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都政绩卓著,官声甚好,是以后拜相的热门人选。
邓相看看程平,又看看谢亭,微笑道:“以后朝中事就看你们的了。”说着拍拍程平的肩膀。
后来程平成为寒族党魁的时候,有人对邓相这一“拍”做出解读,认为当初邓相就属意程平接自己的任了。
当然,那不过是马后炮的笑谈。这件事发生得太急,自李义山去后,邓党没有明确的二号人物,现在山头众多,其中最高的是已经拜相的周望川和礼部尚书谢亭。至于户部尚书程平,作为崛起势头迅猛的后起之秀,自然也算个山头,关键,他与周相是师徒……
大家不知道,此时还潇洒骑马而行的邓相会逝于今夏,半月后,陈相也与世长辞,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第139章 14号请假一天
陈、邓两相的突然离去; 让众臣都有点恍惚,那两位跺跺脚朝堂乱颤的人物; 竟然就这么走了。众人又把目光投向政事堂的方向; 周相长期在江南,现在政事堂只有陆相了啊……
皇帝也在为这事犹豫不定。现在算是四海升平,中枢单陆允明为相; 倒也忙得过来,但本朝一向是群相制,再则——想到他短短时间调的十几万精兵,想想运河沿线的布防; 想想他在群臣中的威望……皇帝皱皱眉; 陆允明,还是值得信任的; 但……
那么选谁入政事堂呢?三省六部的朝臣?把外面的某个节度使或刺史调回来?
皇帝首先排除了后者,然后排除了够品级的朝臣中老朽的、无能的、空谈的、专爱挑毛病的; 在能干实事又知情识趣的里面,再排除与陆允明同属陈党的; 真是不剩几个了。
皇帝用笔写下几个朝臣的名字; 尚书左丞章令仪、礼部尚书谢亭、户部尚书程平、吏部侍郎宋敏、兵部侍郎冯襄、刑部侍郎甄太初、中书侍郎韩捷……
章令仪少些决断力,若陆允明不在朝; 他恐怕顶不起来;谢亭; 样样都是好的,但野心太大,到现在也不知道他在汴州时瞒了多少事;程平——也样样都是好的; 但资历太浅,他与陆允明、周望川都关系匪浅……
犯了选择恐惧症的皇帝几乎把头发揪秃。
程平却不是很上心,自己资历太浅,况且老师周忘川拜相,皇帝不会让有师徒关系的两人同时拜相的。
政事堂一直“寂寞”着,每日只陆允明自己。也因为“高处不胜寒”,每日上朝下朝,他都形单影只,程平想起前世听过的一首英文老歌《Stardust》,he's the leader of the band,He is a lonely man。当老大的代价啊……
程平也就是感慨陆允明一句,她自己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待得很舒服,很有点如鱼得水的意思。
前面几年漕运的疏通、盐政的变革、晒盐法的改良、和平的环境带来的稳定两税,让户部日子过得很宽松。与艰难的老徐尚书、锐意开拓的陆允明、跟在陆允明身后苦苦支撑的窦峻比,程平当的是太平尚书。
当然她也确实会偷懒。窦尚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崇尚的是夙兴夜寐、事必躬亲,程平不然,她主张的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层次管理,分工合作。
之前的,不管是徐尚书,还是陆允明、窦峻,都是个人风格很明显的人,他们用个人影响力驱动着户部的运行。
与他们的“人制”不同,程平是“法制”派,她致力于让户部各岗司职责制度化,户部就如一架机器,各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职能,制度赋予他们权力,他们也接受制度制约。
开始,对这种“直来直去”风格以及突然多出来的规制,大家不是没有怨言的,但经过了初期的磨合之后,这帮日常与数字打交道的理科男竟然觉得这样其实挺好,什么都明明白白的,省了多少扯皮的工夫,也很方便。
而程平只需要做好她“尚书”的职责就好。
对比憔悴的先窦尚书,程尚书面色红润,眉眼含笑,每日不紧不慢的,说话总是耐心十足,甚至还有空在下值后去东市闲逛,但户部却什么都是有条不紊的……
又是大朝会的日子。程平与在门口遇到的户部右侍郎邢斌一边说话一边往里走。
两人说的是日常公事,邢侍郎汇报,程平微侧着头听着。
见到一袭紫袍、一袭绯袍过来,外围等候上朝的官员们纷纷行礼。程平都和蔼地微笑点头答礼——她有点轻微的脸盲症,日常不打交道、只大朝会上混脸熟的,分不大清谁是谁。
陆允明扭头看她,面如冠玉,风姿秀雅,把制式官袍竟然穿出了几分洒脱,突然想起她第一次参加大朝会的样子,找不到地方,贼忒兮兮地乱看,到现在转眼已经五六年了……
程平来到他近前,叉手行礼,笑着打招呼:“陆相早啊。”
陆允明笑着还礼,“悦安。”
程平站在他旁边,随口聊两句大朝会的事,又问户部送交政事堂的报表签批了没有,与和普通的上司同僚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陆允明耐心地陪她闲聊,也偶尔问两句户部的事。
刑侍郎只在旁边恭谨地立着。
每次大朝会大多就是走过场,程平说完公事就露出来本来面目,“今晨只吃了几口糕饼,现在饿了,只盼着朝会快点结束,吃两口饭垫补垫补。”
陆允明有些责备地看她一眼,这不好好吃饭的毛病是改不了了,却到底不好在这种场合说她什么。
然而今天的大朝会却有点不大一样的东西——皇帝册封了一个道士为“清微太和真人”,称吃了他献的丹药以后“身轻体健”,又表示今年寿诞,不再请僧人入宫讲经,改派太子去终南山道观致祷祈福。
皇帝这是要作死的节奏?程平看那道人,大约四五十岁的样子,面色红润,凤眼长眉,三缕美髯,倒确实有几分仙风道骨——长得太猥琐也骗不了皇帝。
大朝会上实在不方便说什么,但其后的仗下议事中,程平还是尽了自己的本分,向皇帝进谏,说了“嗑药”的危害,里面的雄黄、石钟乳、丹砂……都有毒好吧?
皇帝耐下性子跟程平解释,这些东西经过炼化,已经危害尽除,且真人有办法行化它。
……
对上铁了心的皇帝,程平铩羽而归。
下朝后,程平去找陆允明——自从搬家,程平还没去过陆家呢。
看程平气鼓鼓的样子,陆允明笑起来。
程平瞪他。
陆允明摸摸她的头:“你啊——”
到底给她解释:“圣人尊道是不假,但这回大张旗鼓的,估计是要抑佛。”陆允明本人尊重佛道,但他是一个政客,透过表象,看到的是佛道之争背后的经济因素和政治角力。
程平皱皱眉,作为户部尚书,作为一个虽然穿越但却是无神论者的户部尚书,程平其实是赞同一定程度地抑制宗教产业的。如此多的僧尼不事生产,不纳两税,寺庙又占有大量土地,真的不利于大唐封建主义建设。但,抑制佛教,没必要嗑药啊?
看程平还纠结丹药的问题,陆允明又笑了起来。
程平看着他,再次感受到了一千多年的代沟。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炼丹嗑药始终在贵族们中间流行着。尤其魏晋南北朝,士族们谁要是不嗑点药,简直都不好意思在士族圈混了。便是本朝,有这爱好的也不少。陆允明作为一个“古人”,对这个司空见惯,视为平常。
程平斜睨陆允明,似笑非笑地道,“陆相莫非也爱来两口五石散?”
不待他回答,程平又道,“听闻服用了五石散,可夜御十女什么的,果真吗?”
这种话也说得……陆允明抿起嘴。
程平对他行叉手礼,“下官告退。”
陆允明上前拉住她的手,“阿平——”
也不过这么一瞬的工夫,程平已经后悔刚才发脾气,回头对陆允明勉强笑一下,“我真累了,先回去。”
陆允明松开她的袖子。
程平对他挥挥手,径直走了出去。程平有些沮丧地觉得,即便没有现实的阻碍,两个人恐怕也不很合适,毕竟背景和三观有一光年那么远呢。
第140章 明君与诤臣
这位清微太和真人姓荀; 据说出身颍川荀氏。颍川荀氏是汉末魏晋的大士族之一,至唐则没落了。这位真人论样貌气度也确实有两分旧族风范; 听闻还擅长清谈; 每天出入朱门华族,与诸公谈玄说道,是现今京城最热门的人物。
本来佛道之争与士庶之别是不对应的; 寒族信道的、士族敬佛的都大有人在,但因为这位荀道士的出身和作为,这场宗教之争竟渐渐变了味道——原来邓党中人太府卿刘煦与之偶遇,当路问玄; 那道士竟以其无“道根”傲慢地拒绝了。
众寒族官员似都被骂了无“道根”一般; 对这道士敌对起来,除了程平——她是第一天还懵头懵脑的时候就已经出了手的。
在皇帝再次给荀道士加尊号称“玄妙清微太和真人”并颁布敕书要求有异行和不守清规戒律的僧尼还俗时; 礼部尚书谢亭上表,认为道宗佛法各有法礼; 无分先后,不应过多干涉; 很有点唐代版宗教信仰自由的味道。
谢尚书的奏表写得高屋建瓴、颇有气度; 寒族诸官应者甚众。
原陈党的一些官员则言“佛教乃夷狄之教,华夏人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