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珠玉在前 >

第137部分

珠玉在前-第137部分

小说: 珠玉在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约同他们也很有话题可说。
  孟约当然想去了,天挺冷一人出去玩也没意思,还不如去工学院看看土著们这段时间又搞出什么东西来。
  PS:你们猜,下一件面世的会是什么东西~
  再猜猜打鼓人下个本子画什么~


第241章 人力有限,吾生有涯
  工学院这会儿建筑都大体建成了,园子虽然还有些空旷,但收拾得齐整干净,花木有许多是刚移栽来的,枯干干的枝看着颇可怜。工学院比南京的科学院还大,建筑与建筑之间相距更远,所以还是保留了许多原生林木的,也只路边植被有些萧瑟,原生的林木依然有长青不败的。
  秉承着便捷的想法,工学院里也修了小型蒸汽机车,速度更慢,但比较起来,这里的反倒更舒适,车厢里的座椅都是软的,用厚麻布裹着棉垫子。车厢里还备了茶水,比投入运营的列车更大的车窗挂着洁白的纱帘,风吹过来时,白纱扬起,透着青山绿树红花,倒颇富诗意。
  “只差供暖了,如果有供暖,夏天再供个冷气,嘿,就跟现代的火车没什么区别啦。”可惜空调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别说空调了,洗衣机都还没影儿。
  孟约早就肖想洗衣机了,可惜这东西,她是一点原理不懂,就知道甩干衣服用的是离心力,还得感谢她那没比她小几岁的侄子。在她帮忙甩干衣服的时候,说了一句离心力,不然凭她这美术生的出身,根本不会关注这个。东西管用就行了,管它什么原理,她以前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她不适合做科学狂人呐,因为她没有好奇心,也没有追根究底的勤学好问。
  “阿孟姑娘,你这上哪儿去,孟副院长不在啊,下炼钢厂看样去了。”上车的是袁令昭院士的学生,捧着一大堆纸卷,看来是要去哪里。
  “我知道,来看看大家,特地带了酱鸭和酱卤,中午一块吃饭啊。”孟约帮忙把纸卷放好,并且邀饭。
  “要说谯郡什么都好,也就只有吃上有点不习惯,刚来的时候,我们还吃了好一段时间酱菜和馍,后来才请了大师傅来做面条,前段时间还是孟副院长找人买了批稻谷来,我们这才吃上饭。”南北差异总是不经意体现出来,哪怕如今只一天就能来回的距离,饮食上也很有些区别。
  苏浙一带的人爱鲜甜口,到河南这地方来,肯定不能适应,豫菜或偏酸或偏辣,或重口,对小清新惯了的南京人来说,真没法接受。好在孟约在南京吃着挺好,吃豫菜也可以。
  聊一路吃,让孟约忍不住给了学子根鸭腿,学子接过一边啃一边掉眼泪,想家想的。平素里忙,也没工夫想这个,吃着酱鸭腿,不知不觉地就想起家,想起家中的人来。
  孟约:早知道就不给啦!
  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郎,哭得可怜巴巴,让孟约觉得她简直有罪,就这样干坐着什么也不做就更有罪了:“别难过,想回家也不过就是一张车票的事,现在不是每月给你们六天假嘛,得工夫就回家看看呗。”
  哭红了一张脸的少年郎“哦”一声,抹了抹泪说:“也是,又不是车拉马拽得半个月才能到家,现在快着呢,想回家每隔几天就能回一趟。”
  “可不是。”
  哭着的少年郎瞬间绽放笑容,这笑脸,让孟约觉得,她和大家一起努力,把蒸汽机车造出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交通的便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所爱即使隔山海,也不需移山海,只需一张车票,即可抵达。
  “对了,最近院士们在琢磨什么?”
  “发电机,电灯,正琢磨用别的什么代替竹丝呢,除这个,还在做电车。不过因为发电机体量太大,电车还没什么眉目,倒是电扇现在已经很好了,电丝裹胶也有谱了。”这说的是在南京城就定好的项目,除此外还有最近的新发现,“郑院士最近好像在钻研个挺有意思的东西,不过我们都不太懂,郑院士门下的师兄弟跟我们解说,我们也还是不大明白。”
  孟约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见这里问不明白,干脆问郑院士的“研究所”在哪里。得到明确地方向后,孟约直奔郑院士而去,就像孟老爷说的没有无用的机械一样,没有无用的新发现,越是当下没人能懂的东西,可能真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及更加深远的影响。
  “郑伯伯……”孟约进去后,打一圈招呼,然后同大家一起围着那丑丑的东西不明所以。饶是她见识过几百年后的现代科技,也委实猜不出来,这丑丑的机器是什么东西的原型,“这什么?”
  然后,孟约就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跟我们解说,我们也还是不大明白”,她倒是抓住了几个关键词——传播,电场,波动。郑院士也是才把这东西弄出来,所以说出来的话也是自己摸石头过河总结出来的。
  难道是……电磁波?
  如果是,那孟约就真是有点佩服郑院士了,直接用小型发电机,把电磁波给弄出来。这一圈一圈导裸露的线圈来看,真有可能是,好歹她也是上过高中物理课的:“这能做什么用呢?”
  郑院士摇头:“只觉会有大用,但到底用在何处,一时还真没想好。不过,太祖曾提过,以某种介质在无形的空气中远距离定位传播声音,以达远途即时通信,想来这就应该是那介质。”
  孟约:噢,又是太祖给开挂了,难怪。
  “这种波动应该可以传播声音,但怎么远距离传播,我们还没什么想法。阿孟姑娘也看过太祖的手稿,可有什么想法没有?”郑院士记得,孟约是个提有想法的小姑娘,别的不说,她一手造出脱粒机来,就让郑院士很愿意跟她交谈。
  孟约:这真没有,我可是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哪知道这种最原始的原型机怎么弄。
  “我没想法,太祖的手稿写得并不详尽,可能太祖也只是有这设想,也还没想好怎么弄。”孟约觉得,太祖可能对这方面也不是很熟,所以只粗略写了写,因为太祖如何更是很熟的,都已经在他当皇帝那些年做好了。
  “诶,若可以,真愿将我一半生命赠太祖,若太祖能活到现在,相必……阿孟姑娘笔下的五百年后世界早已经呈现在吾辈眼前。”
  “人力有限,吾生有涯,这却没办法。却也没关系,太祖十年百年能干成的事,想必我们多加努力,有五十年五百年,也总能实现。”
  孟约说罢,看着现代通讯界的开山祖师,心中充满无限感慨:其实不必太祖,这群土著科学家们能多活些年,大明的科技也一样能日新月异,也一样能抵达那个五百年后的世界。
  因为,那就是大明的未来呀。


第242章 满脑子都是十八禁
  电磁波这样的“黑科技”是孟约完全没有办法给出任何建议的,何况现阶段连全国的电网电线都没布好,有线电话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形成。所以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全国的电网建设,另外还得蓄水建坝。
  即使太祖不喜欢三峡工程,但也指出在有限的条件下,水力发电也是最容易建设的。风力发电、太能发电和核电,或者其他什么可循环的清洁能源,在眼下的情况下都是不现实的。无非是秉承太祖遗训,不打中原水域的主意,大明打下那么多疆域,总有什么地方是适宜建水坝,且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
  中午,工学院的师生济济一堂,孟约从南京捎来的酱鸭卤肉等都被细细切了,用小碟子一份份装好,到窗口打菜就能额外领到一份。孟约本来以为,大家吃了酱鸭,会出现的是关于食物的聊天内容,却没想到,大家是拿她下饭的。
  “阿孟姑娘,今年德麟班好像没有你的开箱戏啊?”
  “说什么开箱戏,阿孟姑娘准备婚礼呐,哪来的闲工夫画本子。”
  “忙婚礼时没闲工夫,这会儿婚礼都过去大半年了,应该有新本子了吧,明年还上开箱戏吗?”
  “要是上得在谯郡也请个班子排戏,可不能光顾着南京的票友,就不管我们啦,算起来,我们可是娘家人,阿孟姑娘不能出嫁了就把娘家人丢到一边啊!”
  满以为出了南京城,就不会再被粉丝包围的孟约深兴叹口气:“今年一年都挺忙的,明年未必能赶得上。”
  孟约都打算把打鼓人这马甲扔天边了好么,她现在天天跟王醴腻一块都嫌不足,上哪里挤出时间,放空脑袋去琢磨画什么本子。她如今,唯一还能画的,就是不用空出脑子来,满脑子都是十八禁……春宫。
  她的话引来所有人善意的微笑,对于她忙的内容,所有人的注视都显得格外意味深长了些:“也没事,只要打鼓人不封笔就成,我这辈子可就指着打鼓人的戏活了。”
  “别的都挺好,就是……阿孟姑娘,下回能不能还写太祖,我们还是最喜欢阿孟姑娘笔下的太祖,旁人写的都差点意思。”也没别人会让太祖托胎成女儿身了,更不会有人让太祖穿越了又穿越,重生了又重生,趣味远胜其他本子。
  在她努力想要不再写太祖同人时,居然所有人还在期待她出同人本,孟约觉得,她身上这个同人大手的标签大概是这辈子别想撕下来:“都写好几回太祖了,也没别的新鲜故事可写,你们老看我写太祖难道不会腻吗?”
  众人齐齐表示,半点不会,他们就是爱看打鼓人笔下的太祖,绘本萌萌哒,戏文则是高大上和萌萌哒兼而有之,还一点不突兀。整个大明,不会再有比打鼓人更能拿捏好这其中的平衡,多少跟风写太祖穿越重生的,都没写出精髓来……毕竟穿越者太祖也就孟约这一个穿越者后辈。
  好容易从粉丝堆里挣脱,孟约不得不慎重思考,下个绘本到底写什么。之前她有同人说过心里有数,有个什么数啊,哪有什么数啊,纯粹是敷衍,省得老被催。真到正视这问题时,孟约脑子里一片空白:“难道真写太祖不成,不要了,我不想总把太祖拎出来给我站台。”
  谯郡的面点做得极好,孟约一路上闻着味就找到了谯郡最好吃的包子铺,这家的羊肉包子整个河南道都有名。除羊肉包子还有普通的猪肉大包,有海碗那么大一个,吃一个管饱。猪肉大包里居然是纯猪肉,连姜蒜都是泡了水再搅进肉馅里,四分肥六分瘦,加上生榨的芝麻油,味道简直绝了。
  谯郡有孟家的布坊,就开在包子铺斜对面,这家包子铺的旗招挺旧的,有些看不出原样来。孟约在门口喝干菜汤吃猪肉大包的时候,孟家布坊的掌柜正捧了新织的包子铺旗招来。掌柜只见过孟约几次,得有好些年没见过了,孟约又埋头喝汤吃包子,真没把她认出来。
  孟约是自己送上门的,她吃完包子,见旁边有自家的铺子,就领着新雇的侍女采蒹采葭顺路进了布坊。采蒹采葭是对双胞胎,一左一右跟着孟约进了铺子,管事不免多看两眼,自然是怎么看怎么眼熟:“小姐?”
  “董叔,好些年不见了,一向可好。”
  董掌柜赶忙从柜台后边出来,连道:“好好好,布坊生意越来越好,月钱越来越高,哪有不好的。老爷早前几日还来过,说是小姐也也回了,只是先去了鹿邑,不想小姐已到了谯郡。”
  “是啊,昨儿才来的,这不今天就过来看看。”
  喝着小二给上的茶,孟约细细打量布坊里的布料,柜上摆的最多的还是自家水力纺机纺出来的棉布,冬日的较夏日的更厚实些,夹了棉做袄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