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武帝的101次离婚记事 完结+番外-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车又行驶了一会,终停下了。
刘彻率先下了马车,是一处别院,院落别致,很是有一番意境。
门口的守卫,见到陈娇,忙迎上来。见陈娇身伴多了个人,也没有问,只好奇地扫了刘彻一眼,便带着两人进了内院。
入了内院,刘彻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来来往往忙碌的工匠,其规模不亚于上林苑的造纸坊。刘彻正在心里揣测,陈娇的真正用意。就见一工匠头打扮的老者,走过来,欢喜道,“娘娘,您上次给的那个图纸,我们造出来了。”
陈娇闻言大喜,“真的?林老,辛苦了。”
林老脸上的皱纹笑得皱成一团,“娘娘谬赞了,老奴也只是做了点力气活。”
陈娇扫了眼有些疑惑的刘彻,笑着道,“林老,您这可不是力气活,这可是关乎大汉万千农人的好事。”
看陈娇如此说,刘彻心里更好奇了。
“娘娘请跟我来。”陈娇的赞赏,林老非常受用。
三人穿过一个长廊,进入了一间宽敞的坊间。坊间有三两个工匠在整理,四处摆放了一些木制的物件。其中最醒目的要数,案桌上摆放的木制物件。其状像弄农人耕作用的犁,细看又有区别。比汉代的犁更精细,底部用了铁块。闪着寒光,锋利的铁片,只一眼,刘彻就大致知道了这是何物。
千百年来,粮食短缺是各朝最紧要的事,而耕作农具又关乎粮食收成。这犁比刘彻在少府见到的犁,要有力得多,锋利得多。
刘彻知道了陈娇为何说,她在洛阳有更重要的事。这的确很重要,农具改进,乃国之大事,利在千秋。
出来时,刘彻仍是掩不住心中激荡,火 * 热地看着陈娇,“娇娇,你真乃朕的福星也。”
陈娇眉眼微弯,“陛下,我也是大汉子民,能为大汉做点事,我很荣幸。”
刘彻拥住陈娇,在她额头上落下一吻,许下承诺,“朕明白,娇娇都是因为朕。娇娇的这份情,朕不会辜负的。”
陈娇乖巧地依在刘彻怀里,没有答话。她并不期望于刘彻的承诺,但他若自己愿意,当然是能多些恩情更好。陈娇可不是那种,我就默默对你好,不让你知道的雷锋。她对刘彻的每一分好,就是要让他知道。
“陛下,这设计研究院,是臣妾送与陛下的生辰礼物,陛下可喜欢?”七月十四就是刘彻的生辰,已是天子的他,这一天已成大汉的万寿节。陈娇知,这一日刘彻必要回长安。
“娇娇。”刘彻激动地抱紧陈娇,“有你真好。”
陈娇回抱住刘彻,轻问道,“那陛下同意我留在洛阳啦。”
刘彻放开陈娇,捏了下她的鼻子,“你都搬出这了,朕能不同意吗。”
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陈娇不满地打掉刘彻的手,佯装道,“陛下这般不情愿吗?算了,那臣妾就与陛下一道回了长安吧。”
“娇娇,你啊,真是给点颜色就开起染坊了。”这句话还是小时候跟陈娇学来的。
“那是臣妾有资本。”陈娇傲然道。
刘彻笑了,赞赏地亲了下陈娇的额头,“嗯,朕的娇娇有本事。”
回到行宫,陈娇又给刘彻看了些她画的一些农具的初稿,除最常用的一些农具改良外,还有刘彻从未见过的,水利翻车,水转筒车等。陈娇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能凭着记忆将现代看到的画出来,再跟工匠一起探讨,改进。
刘彻高兴得抱住陈娇又亲又啃,被陈娇嫌弃拍开了,也不气恼,又笑着扑上来。
又过了两日,刘彻启程回长安,刘彻拽着陈娇,要她一路送到城外。又对陈娇叮嘱了一番,这才钻进马车里。
这一次,刘彻带走了桑弘羊,还有卫青,倒让行宫一下清冷了不少。
刘彻虽是皇帝,也是少年人,意气纷发。在长安时,还经常微服出去玩,打马踏苗那是常有的事。现今,离了长安,更是按耐不住。才坐了一会马车,就翻身上了马,一路奔驰。急得护卫的将军,焦躁不已。
“吁”跑了一段,终于有些累了,刘彻才拉紧缰绳,马儿停了下来。扭头看向身边一直只落后数步的卫青,赞赏道,“你,骑术不错,师承何人?”能一直稳稳跟着他,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刘彻清楚,卫青的骑术在他之上。
“回禀陛下,奴没有师傅。”卫青朝刘彻拱手,恭敬答道。
“没有师傅?你是自学的?”刘彻来了兴趣。
卫青点头,“奴自幼养马,对马匹性情了解。”
这时,张汤,桑弘羊,柳将军等护卫才策马赶到。刘彻看着他们,笑得狂傲,“哈哈,你们这马程太慢了 * 。”
韩嫣不在,没人敢跟刘彻玩笑。大家都战战兢兢地下马,朝刘彻行礼请罪。刘彻一下子没了兴致。摆摆手,下了马,准备回到马车时,突,张汤腰间的一个东西,吸住了他的眼球。
一瞬间的停顿,其他人没觉察,敏锐的张汤,却留意到了。
“张汤,你过来。”
“诺。”张汤低头看了眼腰间,今早上刚别上的香囊,心中不安。
刘彻坐进了马车里,让张汤也进去。张汤犹豫了一下,也上了马车,拘谨地靠着门边跪坐。
“走吧。”刘彻一声令下,车队缓缓前行。
行驶中,刘彻闭上眼,似是已忘记了张汤的存在。张汤藏在袖中的手,不由握紧,眼看着腰间的香囊,心中复杂。
过了许久,刘彻仍是闭着眼,“拿来。”
张汤缓缓解下腰间的香囊,双手呈上。
刘彻睁开眼,拿起张汤手中的香囊。香囊做工精细,一丝一线都很工整。刘彻心中微酸,没想到阿娇针线活这般好。每次他找她要香囊,她都是说,她不会针线活。如今,送给张汤的,却做得这般好。
刘彻心中暴虐肆掠,他闭上眼深吸口气,再度睁开时,已是平静无波。
“出去吧。”刘彻冷道。
“诺。”张汤看了眼,刘彻手上的香囊,行礼,起身出去。到车门口时,马车内传来刘彻清冷的声音,“不要惦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张汤顿了顿,下了马车。一言不发回到了车队里,桑弘羊好奇地凑过来,“张大人,陛下找你什么事啊。”
张汤目光暗沉,扭头朝另一边去了。
“哼!以为小爷我稀罕啊?”桑弘羊不屑地昂头。
卫青注意到张汤腰间的香囊不见了,那是他三姐托他送与张汤的。
长安,未央宫。
建元元年七月十四,天子的生辰,万寿节。这是刘彻元年的第一个万寿节,很是甚重。
与前段时间,刘彻摇摇欲坠的帝位不同,经过这几个月,刘彻威望渐重。南方冰雪,北方匈奴扣关,洛阳瘟疫,都度过了。再也没人敢说,天子无德,不能承天命了。
寿宴开始前,刘彻坐在宣室,手抚着从张汤那夺来的香囊。心中思念顿起,他回到长安后,就立马派了人给陈娇送去一些赏赐。本想着,那丫头总该稍来几句感恩话,哪想,他都问了信使几遍,仍是没有只言片语。
“真是个狠心的女子。”刘彻心中气闷,一把将香囊扔在地上。
“陛下,是心情不好?”平阳刚踏进宣室,就见刘彻气恼地将一个东西扔在地上。平阳定眼看去,是一个香囊。做工针法似乎还有些眼熟。平阳弯腰捡起香囊,这布料,似乎是年初母后赏与她的。平阳心中一跳,看了眼高座上的刘彻,将香囊递上,试探着问,“是谁惹恼了陛下?”
“阿姐,怎么来了?”刘彻心里烦闷,对平阳的行为没有多想,只伸手接过,顺手将香囊揣在怀里 * 。刘彻的动作,让平阳又是一跳。她想起来了,这香囊是她府中一个歌姬所做。虽不知为何到了陛下手里,但看陛下如此钟爱的样子,平阳心中有了个主意。
“陛下万寿节,臣特来恭贺陛下。”平阳说着,从袖中拿出一个小金马。
刘彻接过,轻抚着小马,心中柔软,“这是幼时,朕送与阿姐的,没想到阿姐还收着。”
“陛下送与的,臣都珍藏着呢。那时候啊,陛下特别喜欢马,母后那时被栗姬压制。连宫人都能给咱们眼色看。”
平阳的话,让刘彻也忆起了那段岁月。那时,他还太小,很多事已记不太清了。刘彻看着手中的小金马,不由想起了,他送给陈娇的红玉小马。那是,陈娇第一次在他面前哭,他心慌意乱,将父皇刚赐给他的最心爱的小红马,送给了陈娇。
这么些年,也不知道陈娇还留着没,刘彻突然有些想知道。
第67章 来信 陈娇心里绷着的那根弦,断了!……
武帝建元五年; 五月,发生了大面积蝗灾。
铺天盖地的蝗虫,由北向南横扫整个大汉,多少庄稼由此毁于一旦。粮食本就短缺; 加上如此大蝗灾; 待到秋季无收成; 那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未央宫; 宣室。
刘彻铁青着脸; 一封封翻阅各地的奏报。到处都是蝗虫,到处都在哭穷; 朝廷却拿不出一个治蝗的有效方案,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
“传令下去,受灾各郡县; 农税减半。”刘彻道。
一旁的侍书,提笔疾书,将刘彻的话,化为圣旨诏令。
“陛下; 洛阳来信。”杨得意一脸欣喜地小跑着进来。
“快,呈上来!”刘彻眼睛一亮,猛地站起来,急道。一向喜怒不形为色的天子,这般模样很是少见; 让在堂的臣子; 都不由在心里揣测。
这些年; 帝后分居,宫中又美人不断。所有人都以为,皇后不得宠; 是被天子扔到了宫外。看来,是他们想左了。皇后在天子心里,依旧有分量。
这五年来,陈娇一直呆在洛阳研制农具。期间,也有回过长安两趟,最后一次回长安还是建元三年。
想到那次,陈娇回到长安后不久,后宫就传来卫姬怀孕的消息。初听到时,刘彻是欢喜的。毕竟帝王不能无子,他因为没有孩子,诸侯王已有些异动了。
一向贤良的陈娇,这次却是极为的不懂事。她在听闻消息后,当晚就把他轰出了椒房殿。堂堂皇帝,被后妃赶出来,这让刘彻极为没面子。当下,就气冲冲地去了卫姬处。哪想,次日一早,他还在上朝,陈娇就回了洛阳。之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连封信都没有。甚至他主动示弱,去了洛阳看她,陈娇也是阴阳怪气不冷不热。弄得刘彻心中烦闷不已,也赌气不再去了。
算来夫妻两,已有快两年未见了。
翻开信纸,陈娇独特的字迹跃然纸上。陈娇的字不似一般女子 * 娟秀多姿,反而颇有些男子的狂妄不羁。龙飞凤舞,棱角分明,一如她的人,可爱又可恨。
刘彻敛了心神,仔细看信。信中,陈娇说了一些治理蝗虫的办法,又送来了一些钱财。说是这些年,食为天,百草堂,刘彻分红所得。
刘彻知陈娇这是在帮自己,只是她拉不下面子,才这般。想到这里,刘彻笑了。也罢,他虽至今也不知陈娇是为什么而生气,但就女人嘛总归是要宠的,阿娇虽娇气了点,有点不把他这帝王威严放在眼里,但想想,这也是阿娇的可贵可爱之处。这么些年,她仍是那般透亮,丝毫没有被这座宫殿侵染。
“这是皇后寄来的治蝗虫之法,分发到各郡县。”刘彻对一旁的官吏吩咐道,眉目间的喜欢与意气纷发,让大臣们更肯定了心中的猜测。想着,明日是不是该去馆陶大长公主府上拜访下。
官吏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