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四万年-第15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随意修改基因的程度时,‘凝聚十三种碳基生命的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统一的进化体,作为盘古文明的传承者’,这是自然而然的想法吧?
“或许一开始,他们创造人类,的确是当成‘工具’来使用的,就好像人类最开始创造晶脑和灵能傀儡时,也是单纯当成一种工具。
“但随着晶脑和灵能傀儡的不断发达,如‘太虚战兵’这样更完美的个体出现,反衬出了普通人的身体强度和计算力有多么羸弱,那么,人类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想要摆脱血肉之躯,钻到钢筋铁骨和超级晶脑中生存吗?
“看看那些鬼修,从外形上来看,他们和过去的人类截然不同,更像是晶脑和机械的结合体,可以塑造成各种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模样,甚至彻底摆脱躯壳的束缚,钻到灵网中去生活但又有谁能说,他们不是人类呢?
“那么,盘古族一开始以‘工具’为目的而创造人类,但不久之后就发现了人类的无限潜能,便将人类朝着某种‘传承文明的载体’方向去开发这样的假说,相当合理吧?
“那么,女娲族在盘古文明当中扮演的角色,和莫玄教授在人类文明当中扮演的角色,倒有几分相似之处呢!‘既然人类的觉醒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又绝不可能抛弃这件至关重要的工具,那不如将它的觉醒掌握在我们手里,由我们作为它的父母,而它亦会将自己当成我们的子孙,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当时的女娲族,或许就是这么想的,才会和盘古文明联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矛盾,最终彻底撕裂彼此吧?”
李耀难以置信道:“这么长篇大论,都是你刚刚想到的?”
“没错,这趟盘古实验室之行,真是大有收获呢!”
龙扬君的声音里蕴含着淡淡的笑意,“虽然这些都是我胡说八道,并没有太多证据的支持,但我隐隐有种预感,我们距离最终的真相,已经非常接近了。”
经过傀儡战兽和太虚战兵的反复扫描,确认“胚胎仓库”中既没有生命活动的迹象,也没有任何以孢子形态蛰伏着的巨蟹,李耀等人终于小心翼翼地跨了进去。
偌大的胚胎仓库,东南角彻底崩塌,被数以万吨计的岩层和墙壁压得严严实实,连化神级数的神念都很难穿透。
但龙扬君却忽然告诉李耀,她隐约记得,后面像是还有什么东西。
十几台巨神兵在这里,便是一座真正的大山,三下五除二也能搬开,在岩层上打出一个足以容纳傀儡战兽和太虚战兵钻进去的窟窿,更是不在话下。
探测的结果,崩塌的岩层后面果然还有一块不小的空间。
叫人吃惊的是,经过几十万年岁月的流逝,依旧有七八块巨大的黑色立方体虚空悬浮半空中,表面布满了重重叠叠,细若发丝的几何体图案,一遇到空气,立刻放出了幽幽的绿光。
还有数以百计的黑色立方体,却是无力地砸落在地上,表面布满了手指粗细的蛛网裂纹,露出内部精密到极点的晶石元件。
类似的法宝,李耀在昆仑遗迹中也见到过不少,这都是盘古文明的辅助计算和控制工具,类似人类文明的“晶脑”。
看来,这里就是维持整座胚胎仓库运转的控制中心了。
几十枚晶眼“滴溜溜”乱转,一道道幽芒扫过数百具支离破碎的巨大尸骸,从铠甲和武器的残片来分析,都比外面的尸骸要高出好几个级别。
而在遥遥相对的两个角落里,竟然分别盘坐着一尊栩栩如生,微光流转,仿佛随时会复活的尸骸!
第1910章 两名指挥官
这两具尸骸……
与其说是尘封了几十万年的亡者,倒不如说是昨天才刚刚陷入梦乡的沉睡者。
他们的身高都在二十米左右,即便盘膝而坐,都像是两尊顶天立地的大佛,比同一种族的同胞都要庞大50%左右。
西北角的巨人,通体呈灰白色,但皮肤上并没有那么多凹凸不平的褶皱,反而如玉石般晶莹剔透,只是布满了各种玄奥繁复的几何形态纹路。
李耀现在知道,很多盘古族的皮肤上都有这样的纹路,相当于是一种纯天然的内置天线,能帮助他们增幅脑电波和灵能,令他们达到类似“心灵感应”之类的效果。
纹路越密集,几何图案越复杂,说明“内置天线”越高级,能激荡出心灵感应的距离和强度就越高。
像外面的普通盘古族,皮肤上皱巴巴的褶皱,只是最粗糙的“内置天线”,遥感距离极其有限。
这名盘古族的“内置天线”精美绝伦,遍布周身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指尖和耳朵后面都不放过,显然能激荡出遍布整座实验室的心灵感应,是盘古族中的“指挥官”一类角色。
东南角的巨人,下半身是水桶粗细的蛇形,却布满了细密的鳞片,历经几十万年的侵蚀和氧化,这鳞片依旧绽放出赤橙红绿青蓝紫,各种鲜艳夺目的色彩,恍若将彩虹凝聚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他她的上半身类似人类,并没有盘古族那么凹凸不平的天然纹路,却是遍布着娇艳欲滴的花纹和图案,恍若一万种颜色互相冲撞,撞出玄之又玄,奥妙无穷的信息之海。
而且,随着晶眼的探测角度不同,这些花纹就像是海浪般隐隐流动,仿佛她随时会苏醒过来一样。
这是一名标准的女娲族。
依靠一个特殊器官,振动空气发出“声音”来传递信息,即便在碳基生命而言,这都是相当低效的做法。
就算人类之中,如李耀这样的高阶修士,也掌握了用神念直接沟通的方法,每秒钟的信息传输量,可以达到“说话”的数百倍。
盘古族和女娲族最初也是依靠发声器官说话来传递信息,但随着他们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就进化出了更高层次的信息交流器官。
在盘古族,就是皮肤上凹凸不平、疙疙瘩瘩的褶皱。
在女娲族,就是身上七彩斑斓的花纹了。
盘古族的大脑里,比人类多了一种器官,类似“心灵电波接收器”,能帮他们感知到彼此通过“身体内置天线”激荡出来的脑电波。
而女娲族的视觉器官则发生了大幅进化,令他们能“看到”彼此身体上释放出来的“信息光波”。
这就是最初由两栖类碳基生物发展而来的女娲族,即便到了能自由穿梭宇宙的星海时代,依旧保留着那条粗大尾巴的原因。
处在文明鼎盛时期的女娲族,下半身粗壮修长的尾巴,并不全然是用来走路和游动的,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交流器官。
他们的每一枚鳞片,都可以随心所欲激荡出不同波长的光波,似乎还蕴藏着许多人类不了解的辐射。
每一枚鳞片按照不同的频率和波长,释放出不同的光波,已经能传输大量信息。
而将所有鳞片都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点阵”,其信息传输量,更是天文数字。
女娲族只要通过“眼睛”看到别人五颜六色的尾巴时,便能瞬息感知到洪水泛滥般的信息流。
当两名人类互相见面,通过声带振动空气,互相道“早上好”的时候,两名女娲族见面,只要轻轻一晃尾巴,便可以瞬息间完成一门复杂神通或者数学问题的探讨。
倘若还嫌这种传输方式太慢的话,两名女娲族甚至可以将尾巴缠绕到一起,通过几万枚鳞片的互相摩擦和光波折射、反射、衍射,进行更快百倍的交流。
就连女娲族的法宝、晶脑和战舰之类,很多都是通过尾巴来操控。
李耀曾经在女娲战舰的不少晶脑旁边,都见过一个个极深的窟窿,原本他并不知道这些窟窿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经过联邦的洪荒文明专家一番研究之后才知道,原来女娲族在操纵晶脑时,根本不用双手敲击符文键盘这么原始,亦不太采用脑电波遥控的方式,而是直接将尾巴戳到窟窿里去,微调成千上万枚鳞片的不同辐射来控制。
星海时代,信息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而信息传输和交流的速度,直接决定了一个文明的先进程度。
正是依靠盘古和女娲族如此强大的信息传输和交流能力,才令“盘古文明”站在了星海之巅,成为人类已知宇宙中,所有碳基文明的领袖!
这名女娲族身上的花纹和尾巴的绚烂程度,同样是李耀前所未见,一定是高手中的高手,说不定就是上面那艘女娲战舰的舰长。
见到这两个活灵活现的巨人,李耀的心一下子拎了起来:“小心戒备!”
就在他话音未落时,或许是被晶眼激射出的扫描玄光影响,两名巨人身上统统荡漾出了一缕缕七彩纷呈的烟雾,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下去。
这是尘封几十万年的古尸,在遇到新鲜空气和外界波动时,十分常见的瞬间氧化和侵蚀现象。
看上去,他们的确在几十万年前就死得不能再死,不过还有什么“遗愿未了”,却是以玄奥莫测的秘法,将自己的肉身硬生生保留了几十万年。
直到此刻,尘封万年的控制中心再度开启,他们的肉身再也承受不住,不可遏制地走向了湮灭。
李耀心中大急,却也束手无策,这种瞬间氧化和侵蚀的现象,并非人类的手段可以阻止,而他们又不可能放着这座控制中心不管,也只能在两具古尸湮灭之前,尽量将他们从内到外,全方位扫描清楚,希望能在虚拟世界中,重构他们的形态了。
“咦?”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
两具古尸飞快枯萎,五彩斑斓的花纹和玄奥繁复的纹路统统化作一缕缕青烟飞到半空,却是久久不散,反而组成了两团熠熠生辉的符阵。
每一团符阵都由数千枚晶莹剔透的符文组成,所有符文还在不断变幻着笔触和排列的顺序,就像是两片翻涌不息的信息云,云中还传来阵阵“嗡嗡”声,真像是又急又快的雷声,重叠在了一起!
这异相持续了大约十秒钟,当两团晶莹剔透又绚烂纷呈的信息云统统湮灭之后,两具尸体也枯萎成了两副巨大的骸骨,而这骸骨又承受不住本身的重量,“噼里啪啦”地落在地上。
李耀和蒙赤心、巫随云、燕离人等元婴强者面面相觑,所有人都不明白这异相究竟代表着什么。
好在,他们拥有整整一个专家团队的支持,不少专家都是将毕生心血都浸泡在昆仑遗迹之中,对洪荒文明的了解,比沉睡了一百年的李耀更加深厚。
“这是遗言!”
接通专家频道,就听到一名来自天幻书院的“洪荒语言学”专家兴奋道,“这是两名洪荒文明的成员,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想方设法留下来的遗言!
“而且,这不是留给同伴的遗言,明显是留给很久很久以后的后来者的,因为那团变化莫测、劈啪作响的信息云中,竟然蕴含着不少破译洪荒灵文的方法!”
人类的语言虽然和盘古族、女娲族一脉相承,但这些洪荒种族的文明,毕竟已经攀升到比现代人更加超卓的境界,他们的很多词汇和语言逻辑,都是人类极难理解的。
那就好像,现代社会的三岁小孩子都知道“网络”的意思,但古修时代的饱学鸿儒亦未必能一下子看透这个词的含义,和它蕴含的力量。
所以,即便盘古和女娲族并没有故意为自己的语言设置密码,人类破译起来还是相当困难,很多时候都一知半解,需要靠自己想象和推演。
时至今日,昆仑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