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北国科技-第4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在线商城本身,虽然加盟方式会损失一些长期效益和控制权。但短期看,降低了收购和扩张的成本,所以这轮新扩张,几乎无成本。
公司的效益,也就吹气球般膨胀了起来。
随着公司效益的逐日增长,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慢慢开始发酵。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各学校的管理部门,各大学和专科学校的隶属关系是很复杂的,有些直属教育部,有些部属,有些则是地方管理。
这些管理部门突然意识到,以前被视为包袱,安排子女就业的校内商店,居然还有如此大的价值!
这部分财产的管理权,是否应该统一管理?
如果这些财产可以兑换为在线商城的股份,谁才是股份的所有者?
教育部如此多高校都加入了在线商城,把这些股份都收到教育部,是否更加合理和合适?
————————
第二个跳出来的,则是国际投资人。
看上这块大蛋糕的明白人,有得是。
网络大风已经吹起,在线商城显然就是那个风口的猪。
无数敏感的资本,都意识到了网络的作用。
大型机时代,造就了IBM,小型机造就了王安,PC机时代造就了苹果,DELL,网络时代呢?
网络时代虽然已经来临,但所有人都不明白,要如何在网络时代获利。
而在线商城这个异类,突然出现在了大洋彼岸,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力。
这段时间,来冰城参观的国外投资人,媒体记者无数,这让孙处长等人惊诧莫名。
随着时间的流逝,众人的吹捧,众口铄金之下,孙凯等人,终于正视自己。
原来我们也是国际精英啊!
我们的视野,能力,都是世界顶尖啊!
赶英超美,已经被我们实现了啊!
他们也就慢慢膨胀了。
膨胀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继续膨胀了。
国内膨胀起来,太困难,铁通还在不紧不慢的搬砖,拉线。于是网络条件更好的美利坚帝国,就进入了视野。
国际精英,自然要国际经营了。
在中国,在线商城可以依托大学校园商店发展,到美国就没有这种便利条件了。所以,超市就进入了视野。
这些超市被收购后,将作为物流的终点节点。客户在网上订货,到超市取货就行了。它的概念,有点像后世的快递自助取货点。只不过有人值守。
这次来美搞大收购,一个是自我膨胀的结果,另外也是被个别投资人鼓动的结果。
在线商城如果不花钱,怎么才能继续融资呢?
但是,不到首都不知道官小,不到美国,不知道钱少。
在线商城,每年数亿的利润,折合成美元才几千多万美元。这点钱够干什么?
还想收购?
还想来美国收购?
这也是众人越听越打瞌睡的根本原因。
可以洗洗睡了!
不过这些,就没有必要跟年轻漂亮的女翻译讲了,还是讲讲丰功伟绩吧。
————————
“孙处长,你睡了吗?”
张军刚刚告辞,又折返了回来。这位孙总很奇怪,总是希望别人叫他处长。
“没有。小张啊,你怎么又回来了?”
“是这样,红杉的怀特先生想跟您见一面?”
“稍等,稍等。。。”
等了一会,8808的房间门才打开。
“是这样的,Mr。孙,我听说你们准备收购一些超市,但手上资金不足?”
“是啊。”
孙凯等人,一点保密意识都没有。
“我们可以帮忙。”
“我们不用帮忙。其实要用钱,国内想投我们的人有得是。我们的股份不可能出让的。”
在线商城的股权,有些向烂摊子的情况发展,不少部门都盯上了。
狼多肉少,各部委的眼睛,现在不是绿的,就是红的。
公务员欠薪,教师发不出工资的情况,已经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蔓延了。
不过孙凯等人,对此到不在意。
反正股份到谁手里,也到不了他的手里。如果能被教育部收编,他弄不好级别还能升一升。
“我们不要你们的股份。”
在线商城的股权纠纷,就是在美国也有所耳闻了。
“那你们要什么?”
孙凯可真是愣住了。他们准备学习雷风吗?
“我们可以合资,一起在美国,把在线商城做起来。”
“我们没有钱啊?”
“钱我们有啊!你们不需要出钱。”
“真的不需要?”
孙凯真是有些不能理解了。如果谈技术,在线商城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可言。如果谈商务模式,还用合资吗?
这些东西,不是一看就会的吗?
“来,我们坐下来细谈。”
一群投资人挤进了不大的房间。
“听说你们的企业里,有成永兴的股份?他很看好你们?”
“当然了。
我跟你说啊,成永兴跟我很谈得来。有好几次。。。”
————————
历史在这里出现了重大拐点。
一群懵懵懂懂的学校官僚,在资本的帮助下,居然扼杀了刚刚上线卖书的亚马逊。
在线商城的进军美国,除了给在线商务市场带来了变数。也给美国IT潮的企业融资,带来了很大困扰。
因为来自中国的各种商务模式,盈利模式普遍比较清晰。
这给靠市梦率吹气球的创新企业们,制造了巨大的融资障碍。
第740章 焦点访谈
谢航和魏惜寒坐在电视机前有一会了,他们在等一档节目。
今天差不多所有林大,甚至是春城的观众,都等在电视机前。
大家等的不是连续剧,而是焦点访谈。
8点,准时的,在液晶电视的画面上,显示出了熟悉的片头。
焦点访谈开始了。
这一期,与以往有所不同,主持人不是常见的几个面孔,而是一位来自BBC的白人女子。
准确的来说,这是一期国外制作的节目。节目的采访对象,是刚刚接任林大物理系主任的张崇光教授。
采访地点,就在张教授办公室。
熟悉的背景,物理系的学生都不陌生了。
第一段,是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背景信息。由于是英文节目,播放的时候,原始音量被减小了,中文的声音,在同步翻译着。
“今天我们的采访对象,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教授。他就是前段时间,颠覆性理论,《黑洞宇宙》的联合提出者,张崇光教授。他同时也是林大物理系的主任。
恭喜你了,张教授!”
“谢谢,我刚接任物理系主任不久。”
张教授稍微欠了一下身。
“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BBC为什么要做这一期的访问。”
主持人的目光,又转回了摄像机。
“林大物理系是中国一家老牌大学的老牌院系,历史非常悠久。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的声音,并没有怎么被世界听到。
这种情况,前段时间,尤其是在张教授的手里,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
今年的Nature, Science,甚至Cell上,都大量看到了林大的论文。其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我们的很多观众,都对此很感兴趣,想了解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主持人很有水平,一开始就把悬念创造了出来。
“下面就由我来采访一下张教授。
张教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林大发表的第一波论文,是去年的春天,对吧。”
“是的,去年的春天。我们在超导研究上有了突破。那也是第一次,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张教授的英文很流利,估计有留学背景。但对于观众来说,就只能依赖于同声翻译,以及屏幕上打出来的字幕了。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那次论文的起源是什么?”
“前几年的超导热,大家都知道,我们也不例外。1993年底,我们成立了个前置小组。机缘巧合,他们拿到一笔赞助,准备通过普查的方式,大海捞针式的寻找新超导材料。
通过长达三个多月,数十人的努力,94春天,我们发现了39K高温的二硼化镁。
再之后,就是众所周知的铁系超导化合物了。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探索。人类所掌握的真理,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让我们再一次对您,以及您领导的团队,表示敬意。”
“谢谢。”
“不过据我们所知,全球加入超导普查项目的学校和科研机构,不下二十几个,但他们并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收获。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是他们参加得太晚了吧。成果总是早期得到,更容易一些。”
“那么铁基超导呢?铁基超导材料,可不是自然界里存在的产物啊。”
主持人的功课,做得十分充分。
“铁基超导材料的发现,完全是一个意外。我们的半导体学院,原来的半导体系,合成了些新材料。结果被我们碰到了。”
“您不觉得这种解释,太过牵强吗?”
“事实如此。我也没有办法。生活总是比小说更精彩。”
张教授耸了一下肩膀。
关于铁基超导材料的由来,在林大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传说。
由于真相过了几个人的手,慢慢的,谣言变成了神话。
如今,每当半导体学院,做什么新材料合成,物理系总要跑来检测一番。到后来,半导体学院,干脆自己先检测了再说,以防成果被别人收获的事情,再次发生。
“你们的超导团队,还在继续进行研究吗?最近怎么没有看到相关论文了?”
“这跟人员调动有关系。我们两名优秀的年轻学者,由于个人原因,很遗憾的离开了林大。
再加上,其他国家,其它学校和组织,都投入了更大的力量,我们的成果就显得没有那么突出了。”
“请问,这两位学者去了哪所学校,她们有什么新的成果出现吗!”
女主持人,表现出了恰当的好奇心。
“他们去了工业界了,不再搞物理了。”
画面里的张教授,看起来比本人年轻人不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化妆了的缘故,还是灯光的缘故。
“这真是一个遗憾,不是吗?”
“是的,确实是一个遗憾。”
—————————
“他们说的是你吧,怎么有两个人?另一个是谁?”
谢航转身去问女朋友。魏惜寒身上的光环,无比耀眼,给他带来了不少压力。
“是卢玲吧。”
魏惜寒也不是很能确定。但除了卢玲就没有人了。没有想到张教授对同寝好友的评价这么高。
“卢玲?她也算?”
答案也出乎了谢航的预料。
“哈!你好好看电视就得了。”
“好吧,看电视。”
虽然目光回到了电视上,但谢航完全听不进去了。
谢航对魏惜寒的技术水平,都不怎么能看得上。对卢玲那种,更觉得是滥竽充数的水准。
她们居然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
估计这次采访一播出,两个人肯定就都出名了!
真是岂有此理啊!
在他胡思乱想的过程中,采访还在继续。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画面已经谈到与他相关的项目了。
—————————
“据我们了解,黑洞理论,实际是一名天才发明家,成永兴提出来的,对吗?”
“我要稍微纠正一下你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