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北国科技-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论哪种情况,都违背了这些科研院所成立的初衷。
————————
在国家刚成立的时候,由于教育体系力量薄弱,这个体系,起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体系开始阻碍中国科技的继续发展。
为什么中国顶尖学生一定要留美,就是因为美国各大学,确实代表着国际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而中国的各大学,不要说代表国际先进水平了,就是在国内,都代表不了国内最先进水平!
这个问题,现在如此,三十年后,仍然如此!
这就导致了优秀学子,只有出国留学一条路。
虽然各科研院所,也可以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但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术单位,普遍不是学生们的第一选择。这从各研究院所的招生分数就能看得很清楚。
清北及中科大建设美帝,就是它的直接结果。
————————
最高科研力量,尤其是基础科技和民用技术,下放学校,在提高教学体系水平的同时,也起到了一个相互竞争的效果。
中科院及各部委体系下的科研院所,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基本上各负责一摊。本质上,这也是某种程度的垄断。
稍微管理失误,或者决策失误,浪费金钱和时间不说,耽误国家某个细分领域的发展,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教育系统也有问题,从上到下均以送学生留学为荣。各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居然是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比例。这可以从各学校的宣传文件上看得一清二楚。
两个系统的角色重叠,错位以及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能力。
对这个问题,一个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教育部和科技部干脆合并。
这样,经济效益较差,或者重要性不大的研究所通过与大学合并,解决生存问题。没有了科研经费和项目,这些力量至少还能教书育人,好过为了维持而维持。
就是部分研究机构出现人才流失,也不会伤筋动骨,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体系。
林工大的汽车系成建制损失多次,虽然实力有所下降,但是系统幸存。
而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研究所,则直接走产业化道路,用社会资金发展科技。
电工和邮电可以合并,机械可以取消,他们凭什么不能合并呢?
————————
清北建设美帝的问题不解决,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等于是出现了环节上的缺失。以后早晚还会出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体质问题。
第579章 林液晶
整整忙活了两个月,成永兴离开冰城的时间也到了。
光电本部暂时不跟随迁移,而是留在冰城,由张燕主持总部的日常工作。
本着高福利的原则,光电这两年住房没少盖,基本上二级经理以上人员,差不多人手两套房子。
正是这个住房的政策,使得光电系的口碑极好。光电的员工们,只要结婚的都能分到房子,即使现在没有,图纸上也有。
但是成永兴最讨厌的房地产商,终于还是入侵了冰城。
外来人口,历史的欠债等对住房的需求远不是光电一个企业能够解决的。
另外随着这两年物价的上涨,二手房价也有了加速上扬的态势。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使更多的资金进入到这个市场。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批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涌入冰城。有些速度快的,楼花已经开始开卖了。
好几个新楼盘在工大周边开盘。这片区域本来就是主城区,学区房,又被富裕起来的工大教职工,以及高收入的高科技产业工人所拉动,成了各房地产商的重点关注区域。
张燕把股票卖了一部分以后,没有去买车,而是给她母亲和哥哥各买了一套90米的住宅!
成永兴这几天都没有给她好脸色。居然自己身边出了个叛徒!
张燕对此则感到莫名其妙。
————————
冰城正式进入了建筑高峰期,到处都是吊车,尤其是工大周边,全是建筑工地。
工大现在财大气粗,富可敌国。庞大的校园扩张和改造计划再次提上了日程。就是学校没有现金,也可以用股票抵押贷款。
随着又一批工大旗下各企业的股票,都是真正的有价证券。
学校校园还在向南扩张,已经快跟冰量接触上了。城市地皮的价格还没有被人所认识,所以在市区扩展的成本并不高。另外,第二校区的计划也被提了出来,工大准备在郊区建设一个大学城!冰城对此计划全力支持,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这个大学城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击花钱。因为很是有些消息传来,校企要分开,学校应该专注科研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建设的就建设,能花掉就赶紧花掉,
在这种气氛下,工大的校园彻底变成了大工地。
南区建的都是各种新教学楼,北区则是各种翻新和修缮,到处都在施工。
93年的暑假,校园里异常热闹,大多数教职工都取消了假期。因为一大批学院开始挂牌,一批教学设施准备投入使用。
部分新宿舍虽然投入了使用,但是由于新生的数量逐渐逐年增多,宿舍紧张的状况,还是没有缓解。
成永兴回到3305宿舍参观了一下,里面住满了新的学生,没有人认识他。
但令他吃惊的是,这个房间里居然住了9个人!
宿舍还需要盖。
————————
新任的林液晶总经理,原经济系副主任,张福安教授已经走马上任了。
张福安教授虽然没有企业管理的直接经验,但对企业融资,并购等有比较深的钻研,并多次参加国内为数不多的一些股票上市,不良资产处理等工作。
光电体系的人才,技术口基本全来自工大。而管理人员,冰城市府的占比已经越来越大了。
按理说,干部资源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冰城的其它兄弟企业。冰城的大型企业还是很多的,里面包含的人才也不少。
但光电系员工普遍对这些企业有种优势心理,其他企业来的人,很难得到认同。
光电系的基础职工,工人这个层面,普遍是原市场竞争失败企业的员工。当初他们面对这些大中型企业的时候,充满自卑。等到他们在光电旗下翻身后,长时间的自卑转变为另一个极端,自大。
这批初始的工人群体,经过了一两年的发展,占据了工长,段长这些基层管理职位,实际上把持了光电系的集体意志。这个意志之强大,连成永兴也无法与之抗衡。
来自冰城其他企业的干部,根本不会被他们接受。反而是行政机关来的人与工大系的人一样,很容易被体系接收。
工大系人员在公司里自带光环,因为光电兼并这些企业的时候,打的旗号是工大下属企业。
就像刚被解放的农奴一样,对解放他们的战士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成永兴也是工大系一员,否则下台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种集体意志的结果,就是真正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反而进不到光电系统。
当然了,万事都有两面性。至少这批转行的书生,没有了经验,也就没有了负担,对于各种新式企业管理办法,还是很愿意尝试的。
————————
快速的发展,可以掩盖一切问题,而制约林液晶发展的唯一瓶颈就是资金。
随着新一轮的经济紧缩政策,靠银行信贷继续进行扩张的方法,已经难以为继。
所以,张总到任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融资。
第一步,计算资本,整理内部资金。
林液晶成立了快一年,已经上了正轨。它的各项指标,都非常接近全彩去年年初的指标。
林液晶是从全彩分裂出来的。所以全彩的股东,天然就是林液晶的股东。全彩在融资前的总股数是5。5亿股。所以林液晶的股份总额,也是相同份额,5。5亿股。
就是去年分出去的那些内部职工股,他们也等于间接持有了林液晶的股份。
这些是原始股。
来到春城后,林液晶又通过增发股份的方式合并了几家企业,同时引入战略投资人,这里包括了光机所,光机学院,以及春城市府。
张总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股东的股份和股权比例先搞定。等内部持股比例搞定之后就可以对外引入投资人了。
随着张总的到任,以及林液晶融资的消息传回,冰城一片沸腾。
看着一天天涨个不停的股价,很多早期卖股的职工和教师,肠子都悔透了。但现在,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居然可以掉第二次!
尝到了甜头的冰城证券黑市的一批炒家,则摩拳擦掌,准备再战春城。
————————
随着林液晶战略投资人股份比例的搞定,林液晶融资案,正式展开。
全彩融资时,各涉外宾馆爆满的情况,在春城再次重演。
成永兴回到春城,看到的就是这一盛况。
第580章 林大(上)
1993年9月。
工大开学了,那么林大也就开学了。成永兴必须要启程了。
他这次回春城,没有自己开车回来,而是跟着运输车队,他的车就留在冰城了。
这次搬家,好多人的东西,都要一起搬回来。
由于几间住房的缘故,一群老乡都攒了不少东西,这些都要随车一起跟回来。
另外,师大的两名女生,吴子君和李英,她们两个人简直是在搬家。她们这两年差不多把那间40米的房子都装满了。
她们已经在春城报道上班,被分回子弟学校去当老师。这次为了搬家,两个人又跑回冰城帮助装东西。
在这个年代,商品远还没有到过剩的程度,破家值万贯。也不知道这堆东西,她们运回春城要放哪里。
当然了,车队装的主要还是成永兴的东西。
除了部分生活用品,工作上的一些物品,也跟着搬了回来。
—————————
林大开学了,学生们都已到校。
林大现在还不是后世巨无霸的林大,规模一般,与林工大离得不远。这片区域有三所重点大学,还有个东师大。
春城此时的重点院校比冰城还多,比较有名的还有白求恩医大,邮电学校,地质大学等。
后世这么多所学校全都合并进了林大,数量就比冰城要少了。这次的院校大合并,是春城很多人心中的痛。那么多知名院校,彻底断了传承。
要知道,这里好几所都是第一批的211学校,单独评985一点毛病没有。其它省份,有的全省才一两所名额。如此宝贵的资源,这么轻易就被浪费掉了。
尤其是林工大,它的名气比不了冰工大,但跟大连理工相比,豪不落下风。
这次大合并的根本原因来自资金,没有钱,寸步难行。
当时国家出了一个政策,每个部只能保留一两家直属高校,其余全部下放地方。
林工大作为机械部的老大,本来没有事情,但机械部本身消失了,于是彻底失去了资金来源。
这个政策,对于经济强省,强市,还有情可原。林省此时已经陷入大下岗的漩涡中,没有什么实力去养活如此多的国家级高校。
另外加上98年液晶引进失败造成的严重后果,对财政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被迫节流的第一刀,就砍向了教育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