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北国科技 >

第189部分

重生之北国科技-第189部分

小说: 重生之北国科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情况下,技术如何发展?
  ————————
  为什么ASML会一家独大?就是因为全世界的几家顶尖晶圆厂,只买它的设备,其它厂家由于没有成本效益比,只能放弃!
  所有的事情,说来说去,就是钱!只要把钱的事情解决掉,其它的一切都不再成为问题!
  当然,后世也有些论调,强调决策失误,技术路线选择错误,管理机制等其它原因。但这些都算不上本质原因。
  三星也好,Intel也好,台积电也好,只要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大企业病,根本就是难以避免的。
  至于决策失误,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哪家没有发生过?intel在10纳米上吃了多少苦,众所周知。
  所以成永兴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钱。
  想解决半导体设备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必须要找到一个可以养得起这个吞金兽的财源!
  ————————
  那就来到第二个问题上,去哪里找这么大笔的资金进来,以至于它的利润足以跟芯片产业抗衡?
  在IT产业爆发之前,半导体行业的利润,没有任何一个其它行业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这个找钱的责任,只能在半导体行业内部寻找。
  半导体行业里,又分了很多细分行业。
  MEMS和IGBT,他们的规模,都有百亿美元之多,相比其它行业还算不错,但与其它分支来讲,根本算不上什么。
  LED,DRAM,FLASH,CPU,太阳能电池这些细分市场,哪一个不是千亿美元级别?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也算是半导体行业的分支,而且它的体量比起前面这几家,来得更大。
  对了,这就是 LCD市场,液晶显示器!


第392章 弯道超车(上)
  LCD,大家都很熟悉了,手机,笔记本,电视,显示器,它已经无所不在。
  液晶显示是由美国RCA公司,于1961年首先发现,发明,并实用化。尽管液晶显示技术诞生于美国,但真正大规模产业化却是在日本。
  在整个90年代,日本基本上垄断了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始终高于九成,最高的时候是94%。
  为什么日本厂家可以垄断这个市场呢?
  它是国家意志,与金融以及科技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1。产业协会
  1980年,由日本11家著名大公司共同发起,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光产业技术振兴协会(OITDA)”,以推动光电子技术的发展。
  协会的成立,使得一些科技成果,可以在厂家间共享,这就避免了各家公司,在研发环节的重复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在90年代会涌现出一大批日本厂家,同时进军LCD市场的基础原因。
  2,政府对光电子研究的支持
  在1979年,日本通产省联合1陆家企业发起了为期7年、总资助额为7。7亿美元的光电子基础研究计划。
  1986年,这一计划完成后,通产省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光电子技术研究公司,主要进行光电子材料的基础研究。这一计划的运作时间扩展了10年,经费预算也随之增加到8。2亿美元。
  3,企业大力研发和生产。
  日本企业注重生产技术和消费市场的开发。日本的一些大型公司,如NEC公司、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光电子基础研究实验室。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LCD产业,实际是以国家为后盾,市场为导向,日本全体财阀共同参加的一场盛宴。
  这条成功路线,之后又被南韩与台湾,乃至大陆所学习。这也是后世,这几家可以先后赶超日本,各自称霸一个时代的根本原因。
  ————————
  现状。
  在1991年这个节点,刚刚处于TFT LCD 的第一个建设周期。
  第一代TFT…LCD 生产线,陆续投产,NEC的生产线,开始于1990年8月,IBM与东芝的合资企业DTI公司,开始于1991年8月,夏普的生产线开始于1991年秋季。也就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三家TFT…LCD生产线,落成并投产了。
  而从1992年开始,松下电器、三洋电机等厂家,也会相继建设他们的第一代TFT…LCD生产线。
  第一批,至1994年为止,日本总共有九条第1代TFT…LCD生产线,投入生产。
  也就是说,光电科研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是中村大侠这种科研幸运儿,而是一个先进国家的集体意志,是已经在世界上取得领先地位的,半导体及电器巨头的联盟!
  这些厂家,不仅仅是在技术上领先,资金实力上领先,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日本的液晶产业链已经彻底构建完成。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光电科研的机会在哪里呢?
  光电科研,这段时间,连坑蒙带拐骗,靠出卖对未来的预期,算是攒下了几百万美元。
  哪怕把未来LED大屏的利润全算进去,几千万美元的底气,如何敢去与一个先进国家对抗,与一个先进的产业联盟对抗?
  ———————
  这个答案,就要从液晶产业的几次王座更迭里寻找答案。
  在整个九十年代,液晶市场都是日本人的天下,他们始终牢牢把持着这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
  针对日本在LCD市场的事实垄断,很多国家,先后多次向其发起过挑战。
  第一个发起挑战的,是美国!
  90年代早期(应该是1994年),美国就从国家层面对日本发起了精准打击。首先是对日本的平板显示厂商及实行了反倾销诉讼,并提高了TFT…LCD的关税。
  美国企业希望要求通过贸易保护和政府平板产业促进计划,来确保美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
  但这条路,并没有成功。
  当时的美国企业,对自己的技术比较自信。所以在生产线上,美国企业使用了更高比例的美本国设备。
  但这里很多设备都是制造商第一次冒险应用,从来没有在低世代线中使用过,很难达到适合商业化的良率水平。
  所以美国企业的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后世给的总结是,美国采取的战略是独创自己的路径,导致了太多的不成熟技术。
  第二个发起挑战的是韩国。
  韩国实行的是,集中国家力量进行超强投入进行创新的策略
  LG集团1987年就开始了对液晶面板业务的投入,三星的液晶面板业务从1990年开始就从来没有盈利过,但是韩国人一直在坚持投入研发和工艺改进。1995年两个公司的二代线投产,成为了韩国规模化生产液晶面板的标志。
  在后世的各种MBA和市场分析当中,普遍认为,是南韩与台湾在两次逆行业周期的投资,成就了他们的逆袭。
  这些结论,似乎成为了一个真理,但结果真的如此吗?
  ———————
  其实从80年代开始,台湾就在不断的引进各种液晶技术,甚至直接从美国引进技术,但是始终未能成功。
  韩国其实也是如此。像前面所介绍的,三星的液晶面板技术,在95年之前,甚至都没有盈利过!
  这种引进技术不成功的例子,也发生在大陆!
  1998年9月,林彩晶,耗资8400万美元从日本DTI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LCD生产线(就是DTI建于1991年的旧线),但是一直未能突破良率不高的瓶颈,导致项目未能真正量产。
  南京新华日耗资5400万美元,从日本NEC鹿儿岛厂引进一条1代线(建于1991年的旧线),运回国后一直无法量产。
  也就是说,时间即使走到了90年代末,大陆引进今天日本人尚未建造成功的生产线,竟然无法顺利投产!
  但仅仅过了几年,2004年10月8日,第一条5代线在上海投产(世界第七条5代线)。
  从这之后,我们就可以连续听到,全国各地成功引进的LCD生产线的消息。
  ———————
  这里就包含着一个非常大的秘密!
  5代线是可以被成功引进的!而1代线,不可以!


第393章 弯道超车(中)
  TFT…LCD生产技术难度,跟半导体生产完全不同。
  半导体生产线,一般来说,越是早期生产线,消化吸收技术越容易。而LCD,则正好相反!
  第一代TFT生产线,那就是难度之王!
  这就是中国在一代产线上,摔了两个跟头的根本原因。
  大家什么时候听说过,生产线建成,却无法投产的?这还是生产线了吗?
  但在一代TFT线上摔跟头的,比比皆是。大陆如此,美国人如此,韩国人如此,台湾也是如此。
  关于1代生产线的生产难度,引用当时东芝市场营销部门的一个高级经理所说,
  “那时候就像是在一堆垃圾里,寻找一片能用的液晶屏。”
  最早进入大批量生产的日本企业,是花了足足四年时间,才渐渐使良率从不到10%上升到了80%。
  DTI(IBM与东芝合资)的这条生产线,从投产开始,良率就一直始终很低。截至92年三月,平均每个月仅产出4200片。
  ————————
  第一代TFT…LCD生产如此困难,最大的原因,是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由于TFT生产线与半导体生产线,有很大一部分工序重合,但LCD的精度要求比较低(10微米)。
  所以这些厂家,就想当然的认为,LCD生产环境,对环境的要求也会比较低(跟小型液晶一样)。
  但实际情况正好想法。由于LCD的面积较大,被灰尘污染的概率加大了。另外,在晶圆生产的过程中。一个晶圆,可以被切割为成百,上千颗芯片。这些芯片,有几个被污染了,也没有关系,淘汰就是了。
  但是LCD,只有一个,无法淘汰!
  第二个原因,是专用设备。
  现在各厂家使用的设备,主要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通用设备。
  电池板的制作,对尘埃颗粒的影响并不敏感。以通用设备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原因被找到以后,各大LCD生产厂家,只能寻找设备厂商(美国应材)寻求帮助,针对性的整改。
  新一代的LCD专用设备面世(1993年10月)以后,从1994年开始(2代线)LCD的成品率,就上升到了80%。(设备厂家号称90%)
  ————————
  过了第一代技术之后,从第二代开始,TFT…LCD的难度,理应很容易了,对吧!
  其实不然,它还是很难!
  关于早期LCD生产技术难度的一个旁证:
  TFT的第一代生产线量产诞生时间是1989年,它的(经济)尺寸是 10英寸。但是时间走到了2000年,这个尺寸也才走到了17英寸。
  整整十年时间,LCD的尺寸,仅仅才扩大了7英寸!
  下面是当时主流生产线的经济尺寸。
  1代线(1991),市场的主流液晶显示器,尺寸为8~10寸。
  3代线(1996年),尺寸为12寸。
  4代线(2000年),尺寸为17寸。
  这里有个概念,要介绍一下,经济尺寸。它指的是在同样的玻璃基板上,生产出来价值最大的产品切割尺寸。
  例如,在一块玻璃基板上,可以生产两快10。4英寸的显示器。还有个选择,那就是用生产一块14英寸的显示器。
  在早期的液晶市场上,有这么一个规律,叫做大一寸,价格翻一倍。也就是说,17寸的显示器,价格是15寸的四倍。
  按照这个规律,14英寸的价格,应该是10英寸的16倍。为什么10英寸会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