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北国科技 >

第123部分

重生之北国科技-第123部分

小说: 重生之北国科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返校的时候,大家还是成群结队,共同出发。
  这帮青年人,这次离乡和以往不同,他们普遍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年轻人正是自信心爆棚的年龄,再被家乡父老一顿吹捧,赶英超美,只在等闲!
  大家的包裹里,这次普遍装的都是食物。他们即使有什么要洗的衣服,也是到成永兴那里去解决掉,没有人背脏衣服回来了。
  所以,在回校的列车上,小桌子上摆满了吃的。大家一边坐车,一边吃零食。等到了学校,一点都不饿。
  ————————
  回到了学校,成永兴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资料,然后准备申请专利。
  在奉天,在科仪厂科研人员的全力配合下,他又迅速攻破了两个重要节点。
  科仪厂作为半导体设备的定点厂,产品虽然并不是全系列,但总的来说,条件要比工大的实验室好很多。
  另外,厂里的加工手段完备,一些小修小补小改,方便得很。
  要不是因为开学,成永兴甚至觉得,在科仪厂做研究,项目的进展完全可以会更快一些。
  —————————
  第三关,两步法工艺的改良。
  这里,先谈一下蓝光LED的材料选择。
  合适的蓝光LED材料有三类,一类是 SiC (碳化硅)材料,一类是 ZnSe(硒化锌)材料,另外一类是 GaN(氮化嫁)材料。
  由于SiC从物理原理上,就限制了其发光效率不可能高,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向了ZnSe 基和 GaN 基材料。
  GaN的合成十分困难,生长得到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线缺陷(位错)密度,按照传统半导体物理的认识,GaN 这么高的位错密度不可能发强光。
  因此,世界上研究蓝光LED的科学家中,选择ZnSe的超过了一万人,而选择GaN的不到10人。
  为了解决GaN的合成问题,剩余的这十名科学家,分别开始了独自的尝试。
  —————————
  赤崎教授,选择了晶体结构和GaN接近,但是晶格常数失配的蓝宝石作为衬底材料,进行GaN的异质外延(生长)。
  由于晶格失配,GaN外延层和蓝宝石衬底之间存在失配应力,应力的释放会导致GaN内部产生大量缺陷。这样的材料无法应用于器件。
  但这个问题,在1985年,被赤崎教授的弟子,天野浩解决,这就是著名的两步法。
  步骤是,在蓝宝石衬底上先生长一层AlN缓冲层,再将温度升高生长GaN。
  由于缓冲层释放了 GaN 和蓝宝石之间的失配应力,这种“两步法”生长技术使得 GaN 的晶体质量显著改善,满足了器件制作的基本要求。
  这个方法的发现,差不多历时前后5年,师生两个人接力,才算搞定。
  —————————
  按理说,一般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某项研究的思路,都是踏着前人留下的足迹前进。尤其是没有达到终点之前。
  因为改变前人,甚至推翻前人的工作,完全是得不偿失。
  例如两步法的发现,就用时差不多四五年时间。换个人来研究,是不是也要准备个几年时间?
  这怎么选择,不是一目了然嘛!
  但大侠就是大侠,中村拿到这个论文后,不是继续往下研究,而是放飞自我。
  他决定试试在缓冲层中采用GaN而非AlN的方法。
  具体思路是在低温生长的非结晶状态的GaN膜之上,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出GaN单晶膜。只要这个取得成功,就可以制出与在底板上直接生长单晶GaN膜相同的构造。
  按照这个思路,中村进行了尝试。
  结果嘛,一次成功!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采用了低温 GaN 缓冲层(500 ℃左右)替代了AlN缓冲层。这一基于低温GaN缓冲层的“两步法”工艺,成为日后工业界生长GaN基LED的标准工艺。
  当然了,做出这步改良的理由,也是异常奇怪。中村给出的解释居然是,别人用过的方法,我不用!
  这种“二”的说话方式,成永兴也用过!
  不就是强词夺理嘛!
  谁不会啊!
  你有种!
  别人对的方法,你也别用!
  —————————
  第四关,退火工艺。
  LED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二极管,二极管的核心结构是半导体 p…n 结。p…n 结是由 n 型半导体(内部含有大量自由电子)和 p 型半导体(内部含有大量带正电的自由载流子——空穴)组成的界面。
  对 GaN 而言,n型掺杂比较容易实现,但 p 型掺杂却十分困难。在 GaN 中经常使用的 p 型掺杂剂是 Zn 或者 Mg,但是掺入这些杂质后,GaN 往往仍体现高阻特性,这意味着 p 型掺杂剂并没有被激活,没有起作用。
  这个问题曾困惑了科学界很久,最后也是被天野浩解决的。解决方法是用低能电子束辐照方法来获得p…GaN。
  这个方法的发现,天野浩也是耗时很久。他从86年起就一直在尝试,直到89年,才突然碰运气得到。
  —————————
  在这个步骤上,中村大侠的“二”病再此发作!
  他再次推翻了前面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改为加热!
  这也就是所谓退火工艺的由来。
  根据中村自己的解释,他是在非常偶然情况下,得到了这个意外结果。
  在重复电子束照射实验前,他不小心把工作台给加热了!于是,他就发现,在电子束辐照过程中,在样品下面加热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对此现象,他又继续研究,进而确认,仅仅依靠加热就可以获得p…GaN。而退火工艺的原理,中村大侠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从此,热退火就成为了制作蓝光LED的标准工艺,沿用至今。
  当然了,事情是否真偶然,谁也不知道。
  讲故事谁不会?
  。。。
  退火工艺的背后原理,在很久以后才被人揭示。
  p…GaN 中的 Mg 会被MOCVD 外延过程中引入的 H 钝化,形成 Mg…H络合物。无论是低能电子辐照还是热退火,都是通过借助外部能量破坏 Mg…H 键而激活 Mg 杂质。
  —————————
  这两个工艺步骤的实现,足以说明中村的逆天运气!
  前人耗时五六年的成果,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推翻,而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
  而他发现的这些工艺步骤,即使在三十年后,也无人能改!
  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
  这些工艺,之所以无人能改,因为它们实际就是三十年后的成熟工艺!但被提前拿到了1990年!


第262章 步步惊心(3)
  一般来说,在科研领域,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它的含义就是,后世的科学家都是踩着前人的足迹,一代又一代的向前摸索。
  中村大侠,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踩着前人的脑袋前进!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来了一个更猛的!
  成永兴不仅仅是来踩肩膀,踩脑袋,他是来掀桌子的!
  —————————
  经过在奉天的一个月的摸爬滚打,在一个设备厂全力以赴的帮助下,成永兴已经在事实上,走到了这个世界的科技前沿。
  哪怕跟中村相比,他的进度也领先了至少一个月。
  从后世好事者整理的蓝光LED时间线来看,中村应该是在下个月,也就是90年9月才得到他的第一个氮化镓晶体膜。
  这一步的成就,虽然还没有很大的论文价值,但它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专利价值。
  月亚化工的大量专利,就是堆积在氮化镓制备这里。这些专利,应该就是这个时期,或者之后的一段时间申请的。
  所以,成永兴回到冰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申请专利!
  —————————
  专利申请,也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常说的专利申请,其实都是功能性专利,例如,我改造了什么东西,或者发明了什么东西。
  但还有一种专利,则是针对其它专利而去,属于破坏性专利。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破坏别人的专利。
  例如你发明了一种自行车脚蹬子。那么我的专利就是各种颜色的脚蹬子。让你空有产品专利,但无法使用。
  —————————
  还有一种专利,属于保护性专利。这种专利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主专利的存在。因为很多专利都可以被绕过去。
  例如,双吹法的核心,是两股气流,一股从上向下压制。那么我可不可以设计一种新的构造,改成三股气流,有两股气流从上至下呢?
  又或者用45度往下吹,不可以吗?
  先不谈这些专利是否能够被批准,但思路大概是这个意思。
  在申请、专利的时候,是否可以有效预防这种方法呢?
  例如我不申请双吹法,而是泛指,任何方式从上向下吹的时候,都进入我的专利范畴?
  这种扩大适用范围的方法,固然被批准以后,保护范围扩大,但有很大的可能,会被拒绝!
  因为这个专利申请,可能把已经公开的结构,或者申请过的专利给涵盖进去。
  在普通情况下,当一个专利申请被驳回之后,申请人一般会根据给定意见,缩小专利涵盖范围,进而提高通过率。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风险,申请专利的最佳时间就错过了。这种著名的科技发明,所有人都在盯着。甚至专门有一些人,盯着新发表的论文,然后碰运气的尝试申请自己的专利。
  被驳回的情况一旦发生,也许别人的专利就通过了。又或者是由于论文先公开发表,专利再也无法申请了!
  专利的驳回或者通过,用时漫长,如果不是一次成功,风险极大。
  专利范围过大,无法被批准。范围过小,又容易留下漏洞。
  由于这里面的说道太多,专利申请已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只要是稍大的科技公司,都会养一批专家,指导工程师们申请专利。
  —————————
  围绕着核心专利,形成的辅助专利群,就叫做专利壁垒。
  当然了,这种专利集群,有两种目的,一种是防止别人偷袭,绕过主专利。这种专利本身也许并没有意义,只是垃圾专利,但是就像前文讲的,别人的专利一旦触碰,就会导致专利失效。
  例如,发明人自己去申请,多气流,多角度的专利。如果批准,自然多一层保障。如果被拒,也不影响主专利的批准,没有损失。
  另一种则是垄断。当进行专利授权的时候,捆绑销售。
  一般的科技工作者,能够正确去申请专利的,已经是不多了,尤其是这个时代。而有经验去搞专利壁垒的,更是凤毛麟角!
  这甚至不是普通科研人员,甚至是公司可以搞定的。只有那些大型专利事务所,才有能力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玩这种奢侈品。
  一个专利,尤其是国际专利,没有几万美元,是拿不下来的。如果再加上律师费,5万美元算是均价。
  以月亚在蓝光LED周边形成的60个专利群来计算,仅申请专利的花费,就达到三百万美元以上,这还不包括,以后会遇到的各种官司涉及到的律师费。
  这种游戏,不是绝大的利益,价值不上亿,是不值得这么玩的。
  成永兴的专利水平只是入门级别,对专利壁垒这种奢侈的东西,他也只是听说,从未见过。
  —————————
  限制申请专利的另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