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官场]官翔 >

第385部分

[官场]官翔-第385部分

小说: [官场]官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年了,都回来了,我高兴,都喝点酒……”深遂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滑过,特别是在严宁、凌震和赵之武的脸上停留了片刻之后,刘老的脸上露出了像孩子一样纯真的笑容。

“这几年,你们做的都不错,特别是北上,踏踏实实,敢于挑重担,给你这几个弟弟做出了榜样,我很高兴。孩子们终于都成长起来了,我这个老头子也就放心了……”岁月不饶人,刘老八十多岁的高龄,身子骨再硬朗也禁不住岁月的销蚀,小小的一杯酒喝下去,脸上立刻呈现出片片的潮红,情绪也变得有些激动,急的保健医生连连的向刘向严使眼色,示意他劝说一下老首长。

“叔,你这功劳可不能都算到我头上,一个篱笆三个桩,我就是全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没有马芳河数十年如一日的帮衬,北江省建不成全国的大粮仓。另外,还有严宁呢,这孩子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把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向科学要发展,向技术要产量,可是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的新路,经过几年的实践验证,切实可行。所以啊,我一看到这孩子,就想把他的小脑袋瓜子打开,看看这孩子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怎么就想出这么多好路子来,哈哈哈……”看到老人兴致很高,赵北上可不会冷了场。但也不敢把老人的赞扬全都默认下来,适当的谦虚还得有的,正好严宁在列,任谁都能看出刘老对严宁的喜爱,把相应的赞扬转到他的身上,既和了老人的心意,又不显得自己太过高调,可谓两全齐美。

作为凌家外支人员,赵北上对凌家了解甚深,刘氏三兄弟老大软弱,老二阴狠,老三重利,弱点一个比一个突出。若不是有刘老凭着多年的威望,硬抗着凌家,更有西北重镇牢牢掌控在刘老的手中,只怕凌家倾覆只在一瞬之间。经济上没有牢固的基础,政治上后继无人,早晚会脱离最高权力的中心,渐渐被他人而取代。

因此,凌家就被某些政治势力从声名显赫的豪门世家划为了日渐衰落的二流家族,不出意外的话,等到刘老一入土,这样二流家族就会从华夏政坛上慢慢地消沉下去,从古至今,一向如此。除了能对后继兴起的家族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以后,再没有人会想起曾经声名显赫的军中猛虎,和他所支撑的凌家。

然而,这几年凌家的变化很大,不只是经济上有了充足的实力,政治上也破开了举步唯坚的局面,从全面防守转向了主动出击,并且出击的切入点抓的极准,每每一击必中,成绩很是显著。从刘向严转任京城军区司令员、自己进军朝堂,都是凌家政治握旋的结果。赵北上知道,带给凌家巨大变化的根源就是严宁。严宁虽然年纪不大,但极为聪慧,目光长远,对形势的发展方向把握的极为准确,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给凌家谋划出来的几条发展路子,都让凌家受益良多。

上有刘老掌舵把总,顶住一切外来压力;中有严宁出谋划策,规划方向,下有包括自己在内的凌家骨干开拓进取,合力攻坚,凌家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否则就凭自己一个偏僻省份,一个落后地区的省委书记,想要入主朝堂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然而在严宁的谋划下,在刘老的支持下,在凌家上下合力运作下,刘老抓中了北江产粮这个切入点,示意自己在关键时刻向全世界叫响了北江的声名,一收一放之间,一切都变得可能了,这就是政治。

“爷爷,我在上秋的时候,去了一次榆林县的农场,就是严宁搞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农场。真的很了不起,轰鸣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驰骋在金色的大地上,收获着丰收,收获着喜悦,居民区楼房错落有致,整洁如一,休闲区花草丰茂,载歌载舞,所见所闻都让我感触很深……”提起严宁的新农村建设,赵之武的眼晴一亮,顺着父亲的话题,讲起了他在榆林农场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述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场景,直让人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哈哈哈,听你这么一说啊,我都想去看看喽。只是这年纪了,精力不济了,想去也去不了了。之武啊,你在党校里搞农业研究,就得走下去,只坐在办公室里研究不出什么东西来。不但要多走下去,更要去实践,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理论都是空话,没有意义……”赵北上父子俩一唱一和,说到了刘老心中的骚痒之处。在老人的眼里,看到了严宁,就看到凌家振兴的希望,三代子弟终于有了领军人物,他也终于可以放下心中最大的牵挂了。

“严宁,榆林农场发展的很好。只是,问题也不小,特别是机械化生产,把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了,这些人去做什么?都推向县城吗,榆林的工业体系发达,能够吸纳剩余的劳动力,但其他的地方可不见得有这个能力,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没……”老人家喝了两杯酒,量虽然不多,但年纪大了,酒劲一大,倦意就来了,在保健医生的连连劝说下,老人虽然心有不舍,但还是下了桌去休息,没有了老人的压制,这酒喝起来也就随意了许多。赵之武有一肚子问题想要向严宁请教,趁着气氛轻松了下来,借着闲聊的机会,跟严宁探讨起来。

“之武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上没有千篇一律的解决办法。如果有也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根本不适用的。你问我有什么解决办法,我有四个字,那就是因地制宜。要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只有因地制宜去实践,去探索才行……”看着赵北上时不时地用眼角的余光扫向这边,严宁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若是能把赵之武诓进从政的道路上,那可算是京城之行的额外收获了。

45、京城3

45、京城3

书倦味很浓的赵之武做学问很钻,有了问题不吐不快,这一点很对严宁的脾气,若不是机缘巧合,自己走上了从政的道路,闹不好现在也会和赵之武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躲在学校里做学问。不过,赵之武不愿意从政,这对缺少人才的政治家庭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从赵北上略显失望的神色中,严宁看得出来,赵北上对赵之武的期望很高,但是人都有逆反心理,或许正是赵北上期望过高了,一味的逼迫赵之武,才使得赵之武不愿意走上父亲设定的路,这种情况在高干家庭并不少见,严宁身边像马欢、赵强之类的都属于这种情况。不过,从赵之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出来的兴趣来看,严宁突然产生一种想法,或许可以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课题把赵之武诓进政治圈子也说不定。

“之武哥,因地制宜这个词比较笼统,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我举个例子。就拿榆林的新农村建设来说,东海镇靠山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而且都是贫脊的山坡地,你在那里推广农业机械化显然不现实,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因地制宜谋划发展之路。针对村子人多地少,临近山区的特点,我在这个村子推广了中草药种植,推广山野菜采集加工,建成了榆林县第一个山产品交易市场,号召广大农村走出去,把山产品流通出去。现在,这个村子富了,比之你去的榆林农场还要富。富了的靠山村没有就此停步,继续扩大生产经营,在经济、文化、社会事务上协调发展,这就是因地制宜的一个例子……”东海镇是严宁起步阶段打的第一场硬仗,如今已然成了严宁发展的基石,随便把一个村子拿出来做例子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有了实例,说起来就更具有论证,直把赵之武听的一楞一楞的。

“哥,你可别不相信,当初我在东海镇的大山里驻防,后勤给养供应不足,严宁让驻地所在的林山村和大队搞军民共建,起了十几个大棚,专门种植反季节蔬菜,那林山村在大山里面,耕地少,靠着种庄稼,早晚得饿死,这一搞蔬菜大棚,不但解决了林山村的致富问题,我们大队的给养也有了补充。我想这就是因地制宜吧……”看到赵之武的神色有些犹豫,凌震以为赵之武不相严宁所说的话,立刻站出来现身说法,以自身实例来为严宁做证,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结识严宁,并听从了严宁的建议,是凌震有生以来最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当初若不是跟严宁交上了朋友,发配到北江的凌震既使翻了身,重新得到家族的认可,也不会像今天这样风光。好像自打结识了严宁,凌震就如同转了运一般,不但娶了如花美眷,更得到了马芳河的援手,连带着赵北上都对凌家对子孙要求的过于苛刻看不过眼而出手帮忙。

多方借力,凌震和其带领的特战大队凭借着扎实的军事素养,一遇风云,化龙而起,竟有难以遏制的冲天势头。在数次大比武中,蝉联折冠的优异成绩,使得特战大队在整个东北辽阳军区都是响当当的,让军区几个大首长连呼将门虎子,对凌震喜欢的不得了,一年一阶,凌震的军衔和职务有如做火箭似的往上窜,此时已然坐到了北江省军区党委委员,参谋长的位子。若不是年纪还是太小,资历也稍有不足,刘老不想让凌震风头太盛,惹人眼热,出手压了压,只怕凌震这会就会成为华夏最年轻的将军也说不定。

在刘向严调任京城军区司令员以后,针对城市反恐,特种作战等军事科目落后的现象,想要将凌震调回京城,跟辽阳军区的首长打了好几个月的官司,人家就是不放人。用辽阳军区王政委的话说,这人才哪都缺,像凌震和特战大队这样高素质的军事人才,藏还来不及呢,哪还有往出送的道理,就因为凌震是你刘向严的儿子,我们就得躬手相让。当初送到北江时,你怎么没说帮着一下你儿子呢。现在看到好了,倒想来要人了,想也别想。由此可见,凌震还是很紧俏的。

“之武哥,我感觉你思想里有个误区,或者说是在根子上认识错了。搞科研也好,搞理论分析也好,甚至搞经济运行也好,关键的不是看完别人怎么做,然后回家总结形成理论。而是在自身实践基础上升华实践,进行创造理论,这才是搞研究,做学问的根本目的。我的老师谢教授,一年到头有几天在课堂上讲课,有几天在办公室里写论文。没有,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银行里、证券公司里、工厂里,甚至在菜市场和农田里。举国上下,方方面面,都与经济息息相关,那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影响的都是整个链条的运转,这才是真正的理论研究该做的事情……”既然想说动赵之武弃笔从政,必须得拿出详实的例子,老师虽是布衣,却担着数个经济发展中心顾问的头衔,是地地道道的御用学者,用他老人家来做例子,说给赵之武听是最恰如其分的。

“之武哥,也正是受老师的鼓舞,我当初才下定决心要回北江自己去实践区域经济发展的课题,若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带领家乡人民致富,那才是一份最好的论文。爷爷刚才说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理论都是空话,没有意义,我深有同感。如果我毕业后留在京城,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能了解农村是什么样的,能了解农民是怎么想的吗?那个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之武哥,我建议你从党校跳出来,到基层工作几年,用自身的经历去感受理论,才能更详实,更真切。等到你的基础牢了,阅历丰富了,回过头再去做理论研究,头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