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876部分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876部分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宋家所有的主子,有一个算一个,都要去高家拜祭。
  这主子都出门了,府里怎么安排,还有拜祭的事,宋重绢和宋重绣也没经历过,真是一抓一把瞎。
  此刻,唯一指望得上的,最名正言顺的,就是王永珠了。
  上下都等着她发话呢。
  王永珠心里有了数,一边听宋五禀告,心里就先有了个腹稿。
  先到了正院,高氏不在家这些子,宋重绢两姐妹就在正院东厢房花厅里理事。
  高家那边来报信后,这满府里都等着两姐妹下令。
  偏两姐妹没经过这样的大事,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院子里站了半院子的等着的管事和婆子。
  此刻见王永珠回来了,不说两姐妹先松了一口气,就是那些管事的,也都有了主心骨。
  一起拥了上来,七嘴八舌的先问了好,就要问王永珠该怎么办。
  王永珠虽然办过王老柱的丧事,不过两地规矩不同,加上份不同,也只是大概心里有个数。
  大致的规矩应该差不了太多。
  因此,先吩咐,让府里的主子上下,都换上素服。
  一面又让将旧年的册子取来,看一贯的旧例是什么样的。
  先前一路上,也问过宋五,因此倒是不慌。
  见王永珠镇定,宋重绢两姐妹也镇定了下来,下头的管事也不跟没头的苍蝇一般了。
  以两家的关系,宋弘他们走先过去了,其他的人,今也得去高家拜祭一番才是。
  然后就是每去高家陪祭一番,至于孝服什么的,那是高家该准备的,到了高家,换上就是了。
  至于祭礼还有祭棚,那都是有例可查的,倒是不难办。
  王永珠心理先理顺了一遍,然后在一条条的吩咐下去,很快府里就有条不紊的忙碌起来。
  这大家都去了,这府里没个管事的人也不成。
  王永珠将外院交予了宋五,就不用担心了。
  倒是后院,能留下的就是几个姨娘。
  侯姨娘和高家有亲,袁姨娘也是荣宜县君当初挑出来的,这两个人就算没资格去高家。
  就是装也要装样子,在屋里拜祭一二。
  王永珠想了想,干脆将剩下的几个姨娘都叫过来,反正主子都不在家,也没什么大事。
  只让她们三人每里管束着家里的丫头婆子,不要裹乱就是了。
  几个姨娘如今哪里还敢跟王永珠别苗头,巴结都来不及,老老实实的答应了。
  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外头马车什么的也都准备好了。
  王永珠就要吩咐,一起出发,去高家。
  赶出院子,就有人来报,说是三少夫人说她被足了,没高氏的命令,她不敢出来。
  王永珠冷笑一声,直接吩咐:“去几个人到三少夫人的院子里,直接给她换了衣裳,绑也给我绑到马车上去!”
  管事的低眉顺眼的领了命,带了几个膀大腰圆的婆子,将小侯氏跟拎小鸡仔一般,从院子里拖了出来
  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丧礼
  小侯氏嘴里还犹自骂骂咧咧的:“你们这些狗仗人势的刁奴,快放开我!你们居然敢这么对我?小心三爷回来了,肯定不会放过你们的——”
  那几个婆子充耳不闻。
  如今满国公府上上下下的人,谁看不清楚,国公爷最信重的就是世子爷,位置稳得很。
  别说三爷,就是其他几个爷夹在一起,也抵不上对世子爷待看重。
  将来大家都要在世子爷和世子夫人手里讨生活,此时不讨好卖乖,等着以后凉凉么?
  因此不仅不收手,还不客气的手下又使了几分力,阴阳怪气的道:“三少奶奶,咱们可都是奉命办事。您还是乖乖听话的好,不然咱们做奴婢的粗手粗脚的,不小心伤到您,可就不好了!”
  说着就将小侯氏给半拖半扶到了王永珠面前:“世子夫人,三少奶奶到了。”
  将小侯氏往前面一推。
  小侯氏一个趔趄,差点没摔倒,抬起头来,看着王永珠的眼睛里都冒出火来:“你——”
  王永珠正要上马车,只拿眼睛扫了她一眼,轻描淡写的道:“按理说,去高家吊唁,你不去也碍不着我什么事。反正人家要说,也只说你侯家的女儿不知礼节,忘恩负义不懂事。”
  “只是这满府里主子都去了,就留下你一个,以你们侯家出品一贯的眼光和手段,只怕这府里都不得安宁。我这人呢,最怕麻烦,也不爱收拾烂摊子,所以你还是老老实实跟着我们一起去一起回的好。”
  “若是你老老实实的不出妖蛾子,倒也罢了,若是去了高家,胡乱说话,除非你打算从此以后别回宋家了!否则——”说完冷笑一声。
  刚好面前有上马车的长凳,王永珠上前一步,轻巧的一脚踩上去,“咔嚓——”两声,那结实的长凳,立刻碎成了一堆木块。
  小侯氏已经到了喉咙口的话,看到这一幕后,尽数给憋了回去。
  一张小脸煞白,两眼慌乱之极,都不敢看王永珠。
  此刻她终于想起了,当初自家夫君好像提过,这位乡下丫头的长嫂,可是有一把子好力气。
  而且不是个忍气吞声的,当初刚入府,还不是世子夫人,就敢掌掴齐国公之女。
  更不用说如今了,只怕真惹急了,万一也给自己来这么一下子。
  小侯氏顿觉自己浑身骨头疼。
  哪里还敢说什么,若不是负责旁边的婆子,只怕都站不稳了。
  其他伺候的几个人,看小侯氏服了软,忙一拥而上,七手八脚的扶着小侯氏上了马车,给她换了素服,将头上的金玉首饰都拆了下来。
  宋五此刻也安排妥善了,府里的男丁,已经先行一步,骑着马去了。
  剩下的女眷也都坐上了车,只等王永珠一声令下,就可以出发了。
  王永珠点点头,一家子女眷才晃晃悠悠的往高家而去。
  这高家,王永珠还从未来过。
  距离宋家倒是有些距离,因为高家是从先帝朝发迹,尤其是娶了荣宜县君后,荣耀达到了顶峰。
  宋家是几代的世家,地段自然是京城里最好的位置。
  高家虽然有荣宜县君,可到底发迹时间短了,虽然花费了大力气,也只在略次一点的位置,买了宅院。
  虽然荣宜县君名下有府邸,可到底高家也要颜面,当初娶荣宜县君过门,就在高家的宅院旁边又买下一个院子来,单独供荣宜县君别府居住。
  拐进高家门口的街道,就发现,已经停了不少的马车。
  这应该都是得知了消息,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
  马车走进了,可以看到高家门口已经将红色的灯笼物件全部都取了下来,挂上了白幔。
  大门口,已经搭建起了偌大的灵棚,灵棚外面举着三根丧幡,大约有三丈六,白布包裹,帆长一丈四,宽七尺。
  在灵棚的中间,左右又各有一白布条,七尺长九寸宽,这叫下马幡。
  前来吊唁的客人,到了这里,就该下马了。
  在灵棚右边,就是整仪幡,高有二丈一帆长五尺宽三尺,左右白条四尺宽二尺一寸。
  女眷到了这里,会把身上不合宜的首饰取下来。
  会有伺候的下人,端着洗脸的盆迎侯,女眷们会在这里略微修正一下,准备戴孝。
  荣宜县君虽然是礼法上正经的外祖母,可外孙也好,外孙媳妇,都不必戴重孝。
  只需要小功即可。
  再有,他们都是庶出之子,并不是高氏亲生,又可以更轻一等。
  因此,下了马车,到了整仪幡面前,因为她们都已经更换了素服,只需要在外面套上稍粗熟麻布的孝衣,头上以孝布缠头即可。
  奉上用白纸包的奠仪,还有纸钱之类,再更换了孝服,就被人迎进了里头的灵堂。
  远远的就听到一阵阵高高低低的女子呜咽哭泣声,加上一院子的白茫茫,还有和尚道士念经,更有烧纸和烧香,烟熏火燎的。
  身为女眷们,碰到这样的场面,一个个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
  一进院子,就都不约合同的拿出帕子来,在眼睛附近揉上一揉,眼圈立刻就都红了。
  再哭丧着脸,看着也就很有几分哀戚的样子了。
  王永珠在跟张婆子她们分开之时,顾家大夫人就叫她过去,小声交代过。
  别的没有,让自己哭的药材,王永珠还是有的。
  再加上宋重绢两姐妹,也偷偷的将孟姨娘给她们准备的帕子塞过来两条,也就足够了。
  只将那帕子往眼角边一压,就忍不住眼睛又辣又疼。
  要不是她忍着,只怕眼泪都冲出来了。
  进了灵堂,当头就看到一幅偌大的棺材正对着门口。
  棺材上还挂着一朵大白花,上面黑漆漆一个大大的奠字。
  棺材两边,和尚道士互相占据一方,你念经我敲木鱼,倒是热闹的很。
  棺材前头,摆着几个偌大的火盆和香炉。
  火盆前,又摆着几个白布裹着的蒲团,这是给吊唁的人磕头用的。
  两边一溜的孝子贤孙,正哭得伤心不过。
  这种时候,自然有负责接待的人,上前来,将王永珠一行人迎了上去。
  依着次序,在棺材前磕头,上香又烧纸。
  一旁的孝子贤孙自然也要回礼。
  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受教
  一套流程走下来,就被人迎到里头的屋子里歇息。
  这屋子里已经有不少女眷了,想来都是高家的近亲。
  女眷们虽然眼圈都是红的,可神色却看不出什么悲戚来,三五个坐在一起说着闲话。
  见王永珠一行人进来,只上下打量几眼,也就知道了。
  有好几个女眷似乎想过来说话,只不过王永珠只低着头,带着小侯氏,还有宋重绢两姐妹选了个角落坐着。
  看样子似乎并不想说话,因此也就犹豫了。
  小侯氏如今心里还后怕着,王永珠做啥,她也就做啥,半步不敢踏错。
  宋重绢两姐妹见王永珠这般,也都低头做鹌鹑。
  反正这是丧事,这般模样也说得过去。
  一时她们坐的这个小角落无人敢来。
  下头人送上茶点,茶水是温的,素点心也是冷的。
  也不知道这高家的管事之人太忙顾不过来,还是高家此刻是混乱的,这是极为失礼的。
  这些女眷别看此刻一个字不说,可等这丧事办完了,只怕高家管家的女眷,就要成为大家嘴里的谈资和笑柄了。
  王永珠只端着茶杯沾了沾唇,也就放下了,那些点心,更是无人动。
  幸好如今已经二月了,虽然还有些阴冷,可屋里放着几个火盆,也勉强够了。
  没过一会子,就又进来一波女眷。
  这女眷一进来,倒是先殷勤的跟先前进来的女眷都打了招呼。
  转过脸,看到王永珠这边,眼睛一亮,露出几分喜色来:“琴儿?”
  说着还朝着这边走来过来。
  一旁说宋重绢知道王永珠不认识此人,忙小声提醒道:“这是三嫂的母亲。”
  王永珠立刻明了了。
  小侯氏的亲娘,初二那天就没等到小侯氏回娘家,派人到宋家来问,却被宋弘给打发了,只说小侯氏大年初一到就不敬婆母长嫂,口出狂言,被禁足了。
  不仅如此,大有追究侯家的家教问题的意思。
  吓得侯家的人也不敢多问,灰头土脸的就回去了。
  侯家的人,当初虽然高家的远房亲戚,可真正发家,是靠着宋家起来的。
  小侯氏的亲爹听了这话,自然没怀疑,倒是恼怒的将小侯氏的亲娘骂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