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755部分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755部分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年下来,只要省吃俭用,也能存些银子。
  将来娶上媳妇,身上几个胖小子,这日子也就知足了,这村里谁家不都是这样的?
  因此,在王永珠她们回来后,木头感觉到了自己娘的一些异常,就先做了准备。
  他早就看好了那破屋,虽然看着破,可四面墙还是结实的,买下来后,就是修个屋顶就能住人了。
  也在里正那边得了准信,六两银子就能买下来。
  这自然还是看了王家的面子。
  本来打算这几日木头就把这事给定了,偏他的师傅最近接了个活计,把他叫去帮忙,也给工钱。
  他想着等忙完回来,就把这房子给买下来,到时候王永珍再多想法也没用了。
  没想到,等他结了工钱回家,发现家里没人。
  对门的林氏幸灾乐祸的说王永珍去王家了,木头一听就知道坏了,连忙赶过去,没想到还是迟了。
  还好,等他表态后,小姨总算没跟他们一般计较,他才松了一口气。
  如今又听到王永珍吐了口,木头那一直提着的心,终于彻底的落回了肚子里。
  环顾了一下这屋子,木头露出一个笑容来,等搬出去后,真正属于他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看到救星
  果然过了没两日,王永珠就听说了,木头已经花了银子,找里正,将那村头的两间破屋给买了下来。
  里正看在王家他们的面子上,收了六两银子。
  木头在这村里人缘还不错,他人老实,肯干活。
  不管谁家有事需要帮忙的,他都乐意搭把手,又不吝啬力气,都是当自己的事情做。
  再加上,不看僧面看佛面,木头请人帮忙修屋子,一时村里也不少汉子去帮忙。
  不过两三日,就将屋子给修得很像样了。
  木头还特意买了一小挂鞭炮放了。
  又选了个日子将家尽数给搬了过去。
  将王家老屋子打扫干净了,屋子尽数都锁了,才带了四份谢礼上了王家来道谢。
  虽然王家人不图他这个谢礼,可心里还是高兴的,谁都不想自己的好心,被人看作理所应当不是?
  因此都痛快的收了谢礼,又都有回礼。
  知道他刚搬家,屋里肯定缺不少东西。
  王家三兄弟,都分别送了一些家常要用的物件,也算是解了木头他们的燃眉之急。
  王永珠见木头办事居然如此果断,不仅迅速的搬出去了,还管住了王永珍。
  听说那几天帮忙的饭,都是王永珍一个人操持的,也能支应过去了。
  因此她再收到木头的谢礼,虽然是不值钱的糕点,可也看得出木头的一份心意了。
  当下也就大方的很,当初给那二十来个亲兵准备铺盖的时候有多的,给了木头两套,见他穿得衣裳还是补丁摞着补丁,又给了两匹靛蓝的布。
  最后还塞给他一个荷包,里面是两个银锭子。
  木头还不敢收。
  王永珠只道:“你收下吧!估摸着你成亲的时候,我在外头送礼回来恐怕赶不及,不如先给你!”
  “这银子你自己收着,别让你娘知道。将来找个合心意的姑娘,跟人家好好的过日子,好生对待人家,知道吗?”
  木头眼圈一红,点点头。
  捏着荷包,给王永珠砰砰磕了三个头:“小姨的恩情,木头一辈子都不敢忘!”
  那边张婆子见了,哼了一声,也摸出一个银镯子来,递给了木头:“拿着吧,别让你娘看到了。将来等你娶媳妇了,这个给你媳妇,也让你媳妇高兴高兴!”
  木头又给张婆子磕了头,才收着东西,回去了,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至于回去后,跟王永珍再如何交代,就不用王永珠他们操心了。
  反正看木头如今已经能当起家来,等以后再娶妻生子,成了一家之主,以王永珍的性子,只怕就能消停些了。
  且不说这个,只说宋重锦出这一趟门,两三天后才回来。
  回来后将王永贵和江氏都给叫了过来。
  王永贵和江氏一脸的惶恐的过来,尤其是江氏,这么多天都在屋里躲羞,轻易不出来。
  再见到宋重锦和王永珠,那头恨不得低到地上去。
  宋重锦也不废话,直接说明白了对江家最后的处置。
  江家兄弟将骗来的银子花去了不少,那些苦主自然不干,要江家赔偿。
  定下的铺面退了,好歹退了一点租金回来,又变卖了江家的宅子和值钱的东西,勉强算是把这些苦主的银子给还了。
  可江家也是精穷了,啥都没有了,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江家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就只得在镇上租了两间破屋子容身。
  两个媳妇天天闹着要合离回娘家去,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
  江家兄弟被关了一段时间,那地方本就是镇上关那些犯事的人的地方。
  他们两兄弟在外就怂,没少被人欺负,只觉得度日如年,肠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会有这样的下场,动这个歪心思做啥?以前日子虽然苦些,好歹是自己家,有饭吃,有衣穿,还有媳妇伺候着。
  是多想不开才把自己折腾到这个田地?
  本就不是什么有胆子的人,这么一折腾,那胆子越发小了。
  江秀才要了一辈子的面子,老了被揭了面皮,又急又气,天天在家打这个骂那个,一家人都避之不及。
  如今镇上说到江家,谁不背后笑话他们?
  这次宋重锦去,看江家兄弟的确是吓破了胆,也就让镇长,将人给放了出来。
  这次变卖江家的产业,除了给他们留了一间原先江家老家的破屋子,还有两亩瘦田。
  总算还有个容身之处。
  江家那些被发卖的屋子和值钱的东西,基本都是江氏的娘亲,当年置办下来的。
  可以说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就回到了从前。
  江家人再不甘愿,如今已经一贫如洗,也翻不得身了。
  江氏听说江家两兄弟性命无碍,也不用坐大牢,顿时松了一口气。
  又听说都将他们一家子送回老家,估计以后都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脑子里只留下一句话:报应!
  当初他们靠着自己的娘亲,过上了好日子,却没有一个人记得她的好。
  如今,一切都被收回,这就是报应啊!
  等江氏回过神来,二话不说,冲着宋重锦和王永珠郑重地行了个礼:“谢过妹夫和小妹了!”
  是她误了!想起前几日,心里还抱怨宋重锦和王永珠不近人情,此刻江氏羞愧得不得了。
  宋重锦和王永珠哪里在乎这个?
  只交代完,宋重锦就去梳洗去了。
  王永贵和江氏知道宋重锦只怕是累了,也十分有眼色的就回去了。
  宋重锦梳洗完出来,看着王永珠正在收拾他的行李,心中柔软。
  喝了一口茶,一边看着王永珠收拾,一边才说起,这次为何去了这几天。
  原来到了镇上,江家的事情,哪里用得着宋重锦出马?
  吴长寿早就被安排得妥妥当当了。
  他和吴长寿直接就去了吴中宝家。
  吴中宝当初和他们一起去了荆县,本该一起参加科举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说是家中有急事,留下个口信就匆匆回了镇上。
  再后来,宋重锦中举,回石桥镇的时候,也曾问过,偏巧吴中宝又不在,两人倒是一直无缘见面。
  这次再见面,吓了宋重锦一跳,不过一两年功夫,吴中宝却仿佛老了十岁,早就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整个人显得又疲惫,又苦闷。
  直到看到宋重锦,眼中才露出一点光亮来,如同看到救星一般。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吴家的变故
  宋重锦看吴中宝这架势,心里就先咯噔了一下。
  还好吴中宝还有分寸,先彼此见过,又谢过了吴长寿,口称二叔。
  宋重锦才知道,这吴长寿乃是吴中宝的亲戚。
  吴长寿摆摆手:“宋大人我给你请过来了,你有什么事跟他说,我去看看你爹去!”
  说着就告退了。
  吴中宝这才将宋重锦请到了他的院子里。
  这院子,以前宋重锦来过,跟以往看起来,似乎衰败了很多,院子里都长了草,看起来很长时间没有打理了。
  宋重锦心中一动,再细看吴中宝,身上的衣裳,都是一色半新不旧的。
  心中正奇怪,就看到吴中宝脸色惭愧的道:“本不该惊动你,只是我实在是没法子了,才厚颜请二叔去将你请来——”
  宋重锦摆摆手:“你我之间,何必如此客气?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吴中宝这才缓缓道来。
  那一年,他本是和宋重锦一起去荆县,也是预备要参加秋试的。
  结果呢,刚到了荆县没多久,就收到了家里来信,说是吴老倌突然病倒了。
  身为吴老倌唯一的儿子,亲爹病了,那自然要赶回去侍疾不是?
  他也就匆匆让人带了个口信,说家中有急事,就回了石桥镇。
  回家才知道,吴老倌这病起得蹊跷,不知道怎么的,就突然病倒了。
  一时高烧不退,一时又上吐下泻,两三天功夫,就将本来精明强干的一个人,折腾得只有进气没出气了。
  不然吴中宝的娘,那也是颇见过世面的,怎么会因为小病而急忙将要参加秋试的儿子给召回来呢?
  就是看着这架势不对,竟然是要去了的样子。
  等吴中宝到家后,看到亲爹这模样,心如刀绞。
  天天就吃住在吴老倌的屋里,喂药,擦身子,换衣服,都不假手于人。
  也不知道是郎中大夫摸准了脉,开对了药,还是别的原因,吴中宝回家后,吴老倌的病居然就慢慢稳住了。
  就是不能下床,天天人参玉桂的吊着命。
  吴老倌虽然算是石桥镇的第一人,家境富有,可也架不住这么折腾,每天都药钱,花得海了去了。
  吴中宝和他娘亲,还到处寻访名医。
  皆束手无策。
  平安堂他们也去过,秦老爷子年岁已大,除了在自家药堂接诊,几乎已经不出诊了。
  他手下的出师的颇有名气的几个弟子,都被吴中宝请来给会诊了一番。
  却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只说吴老倌脉象看着就奇特,一会子几乎把不出来,一会子就又十分强健。
  几个师兄弟会诊后,想了个法子。
  大胆停了一天补药,吴老倌就肉眼看着,脸色灰败下去,生机好像就被抽取了一般。
  急忙灌下一碗补药去,那颓败之势就止住了。
  再灌几碗,就又恢复成了先前的模样。
  几人会诊过后,倒是觉得吴老倌似乎体内有什么能吸收他的生气一般,那些补药灌进去,里面的大补成分,就被吸收了,而放弃了吸收吴老倌体内的生气。
  而且似乎在吴老倌体内形成了一个平衡,保证着吴老倌不死,但是必须用各种珍贵的补药来弥补。
  到最后,他们几人也没研究出到底是什么东西,只说若是要吴老倌不死,就得一直用名贵药材吊着命。
  吴中宝后来又找了不少郎中大夫,有名的,跟秦老爷子的几个徒弟得出的结论一样。
  没名气的,连怎么回事都看不明白。
  吴中宝没法子,要想保住亲爹的命,只能银子流水一般的花出去,给买补药回来。
  吴家在石桥镇第一富,放在外头真不值什么。
  尤其是这补药珍贵,一副药就是几十两银子出去。
  最多只能三天。
  就是家财万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