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开海 >

第323部分

开海-第323部分

小说: 开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公所言极是!”
  张居正听到王国光的话仰头大笑,像听到天大的笑话一般,笑过了才对王国光拱手解释道:“陈帅学问不精,养不出浩然之气,好在见识远大,自有格局,可成奇说。他的心术,于中国之人是不坏的。”
  “仆奇于其道,让他为皇帝编修教材,他编书一套名为道德经,书中不见道德,只见两点,蒸汽火力,编了发力单位,被他称作力学,归纳了人力、畜力、水力、火力,余下则是军器、船舰等物,对,他还制定了一个标准词,将各类事物数据称作参数。仆起初诧异于书名,虽未更改,亦不明其理,只当是陈帅随意起的。”
  “前些时日见过蓟镇戚帅,闲谈时他说起一事,说是早春陈帅进京,戚帅前去迎接,因早年曾送过甲具,戚帅今年便还送手铳一只,陈帅想附庸风雅却没有那文才啊,王公猜猜,他给那手铳起作何名?”
  张居正抬起二指轻敲在铺盖文书的桌上,对面露不解的王国光道:“道理,他管他的手铳叫道理。”
  “在海外,大行其道。”张居正笑容里颇带几分无可奈何的意味,道:“根本不必认识陈帅,他表里如一,观其言就知其行,观其行更易知其心,他的道德,是力学;他的道理,是这个!”
  张居正笑着敛起衣袖,出手成八,做出手铳的模样:“除中国之外,四方夷人不识王化凶蛮任性,葡夷攻灭满刺加,国朝是讲过道理的;西夷侵夺吕宋,海船到澳门撒野,道理也是讲不通。”
  “起初仆亦有忧虑,出海宣礼之事,理应由知书达理之人,宣我国朝礼仪,应当派遣张子文那样的持重之臣,但今日观来,陈帅的道德与道理,在海外更行得通,旁人未必认礼仪,但一定认这份道理。”
  “葡夷把马六甲交还、西夷入南京签约,南洋诸国对这份道理心悦诚服。”
  张居正说着皱皱眉头,在尝试总结、探索、实践与归纳后,艰难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道:“大约,陈帅在治夷之道,功已至极了,恶人还需恶人磨啊……在下估计,石汀兄此次出任西洋,也不会差。”
  这番理论说得王国光想笑却笑不出来,张居正这话其实等同于——把这些凶悍不讲道理的人派到外面。
  最后老尚书只能拱手道:“陈帅这算人尽其才。”
  闲话说尽,张居正这才端正坐姿,肃容正色对王国光道:“陈帅还有一议,已被在下压抑二年有余,他数次提及宗室制度不佳,上有富贵者甚费禄米,下有贫乏者饥馑无食,想要将宗室转封海外,一来轻国中禄米,二来拱卫诸洋,开垦土地。”
  “国朝现有多少宗室,每年耗费禄米又有几何?”
  说到正事,王国光也打起精神,国中诸多数据早已熟记于心,不过终究上了年岁,想了片刻还翻开万历会计录核实一番,这才对张居正道:“宗室积弊已久,朝政一直削减禄米、玉牒登记越来越难,贵者永贵,贫者日多,有禄者挥霍无度,无禄者四民生理无望。”
  “诸藩属周府最能蕃衍,其郡王四十余位,宗室几五千之众,有禄者不过百人,余者皆衣食难安。”
  王国光感慨几句,摇头拱手报道:“如今玉牒载有禄者不到三万,年需禄米近九百万石,占田赋三成;此外还有不在玉牒的宗室,恐数十万之多。”
  “三成……”
  张居正微微咬牙,他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了。
  朝廷花掉九百万石禄米,与存下九百万石米粮,相差何其大?
  这件事最难的地方,不单单是玉牒上有禄米的宗室,给那些玉牒上没禄米的宗室谋一条生路更重要。
  之所以一直没听陈沐的,说到底还是因为陈沐没学问,他从来没有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宗室出海计划,只是不断说着把藩王外封,却不说怎么封……张居正懂国内,可他不懂海外啊。
  终于,张居正下定决心,道:“此事还请王公守口如瓶,仆去信南洋,问问高新郑。”
  说着,张居正又露出分外难受的表情:“也不知他愿不愿意给我回信。”


第35章 汽轮
  北京的电力、蒸汽等试验设施并不在北京城中,而设在南城永定门外。
  陈沐从张居正府邸出来后至工部得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挺高兴——可算不用在城里兜转了。
  这个时代的北京城给陈沐感觉太大了,大到在南城宣北、宣南、正西三坊兜转一圈要花上半天,他才能从南城的张居正府邸走到工部再从工部一路往南出永定门。
  大,且肮脏。
  不知何时会来的沙尘暴,街道狭窄逼仄,到处带着泥泞臭气与乱糟糟的叫卖,漫天飞舞的蚊蝇——如果站在天上俯瞰,确实是这样,糟糕透了。
  但若身处其间,陈沐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对古代农业王朝而言,越发达的城市,其肮脏程度则愈烈,肮脏是因为人口众多,市容糟糕是一种必然。
  不过其中也有人为原因,朱棣修的北京北城有完善的下水道,但后来嘉靖年间建出外城,修好了才发现忘铺设下水道,作为一座人口过百万的巨城,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城外就好多了,正赶上农事,陈沐带着武弁一路打马随处可见郁郁葱葱,没走多远就在工部吏员的指引下见到他们在城外修出简陋的工寨。
  陈沐是来验收工部研发成果的,这些事原本在路上工部吏员有的是时间来给他解释,可惜工部本身的事务太多了,根本顾不上,只能在城外设立分司,因此城内的工部吏员对这些东西的研发一窍不通。
  工部京北分司立在城南,背靠永定河,东面北面皆是大片农庄,过去这边是一片林地,好在附近人力多,便潦草建出这处工寨。
  远远望去,根本不像朝廷的一个衙门,反倒像立在田野中的土匪山寨,完全不同于陈沐脑海中的想象。
  “这……”
  看出陈沐的疑惑,引路骑马前行的工部小吏拱手带着讨好的意思道:“阁老议制电报,事急从权,便未立衙门,以做事为主,所需铜铁皆自河船调遣,待此事毕再修分司衙门亦不迟。”
  陈沐颔首,看向这处草率修建的工部分司,心想朝廷还有这样做事的官吏,想来是张居正调来了能人,他问道:“主事者是谁?”
  “朝廷招来致仕的孔养公巡事,累任参议的周思敬主事。”
  孔养公说的是做过户部尚书的致仕老爷子马森,被请回来都督此事,陈沐以前见过,不过没有什么交情。倒是这个出身麻城的参议如今任工部主事的周思敬陈沐要熟悉得多,他有个兄长叫周思久,任过琼州知府,海瑞很敬佩他为官的德行,所以听说过这个名字。
  “下官为靖海伯前去通报?”
  握着缰绳的陈沐正待点头应下,就远远听见木寨一片嘈杂,其中夹杂着高声叫喊,紧跟着木寨大门便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上,发出沉铁倾覆的巨响。
  几人面面相觑,工部吏员皱着眉头打马前去,不多时大门洞开,一副庞大的锅炉歪歪斜斜地倒在道旁,地上大片水渍泥泞,工匠在两旁拜倒一片,为首几个官吏面上露出压抑下的不虞,远远地朝这边拱手。
  这是出意外了。
  陈沐连忙打马过去,临近门口翻身下马,还听见旁边官吏连忙提醒道:“靖海伯当心,地有沸水。”
  陈沐微微点头,道旁地上还有人们刚将火扑灭的痕迹,他环视周遭,未见有工匠死伤,这才放心地朝为首老者拱拱手,笑道:“后生晚辈见过马公!”
  “不敢当,眼下分司为周主事主官,老夫不过是帮着调拨些铜铁钱粮罢了。”马森还记得陈沐,面上带着笑意为陈沐介绍周思敬,道:“电力机械之书,于我等皆为新事,还要青年才俊主事方可……一不注意,就会造出事端。”
  周思敬年过四旬,与徐贞明年纪相仿,未着官袍,仅穿常服,头戴四方平定巾,透着儒气,而且鼻子上架一副眼睛,以皮筋兜住脑后——他这个皮筋是真皮筋,并非后世塑料所制。
  “在下周子礼,久闻靖海伯大名,阁下称我友山即可。”
  陈沐同几名主事相互见礼,这才望向旁边锅炉,问道:“那是什么?”
  他好奇极了,瘫在路旁的大铁块看起来像是锅炉,但陈沐很清楚地知道那绝对不是南洋造的蒸汽机锅炉。
  拜关匠所赐,南洋的蒸汽机造型诡异,型号为‘砖窑火灶型’,陈沐忙于战事,并未腾出手去专门引导,后来几经改良,多是在曲轴连杆等方面,毕竟锅炉造型对蒸汽机效用影响不大……蒸锅出其根本,但效能有多高,完全取决于其他部件。
  对刚开始实验的蒸汽机来说,各部件完善后就能动起来,而不完善部件,锅炉的形制再好,它也一样只能喷气动不起来。
  这个刚才撞到木门的蒸汽机锅炉就有意思,模样像一座放倒封底的大钟,而且是被分为两部分的大钟,上半部分为锅、下半部分为炉,不过眼下炉子已经摔到另外一边了。
  周思敬听陈沐问到这个,脸上发红,道:“在下观蒸机久已,心有所感,想让电机动起来……气栓坏了,蒸汽涌出吓坏推车力夫,以至电车撞门。”
  “电车?”
  你都已经玩到这么先进的科技树了?
  “嗯,电车。”周思敬说着对陈沐解释道:“蒸机带电机,放在车上,由人马拖拉可四处移动,以供各地试线,试靖海伯书中所言材料电阻。”
  不是陈沐想的那种。
  他诧异地问道:“那么复杂的东西,友山兄是如何将它放到推车上的?”
  说到这,周思敬兴趣盎然,推推鼻梁上架的水晶眼镜,对陈沐介绍道:“余广阅蒸机、电机各部,其构造繁杂,有柄有杆,如用供织机、锻机多需如此,但电机仅需旋而生电,便效仿水车,以气做水,推盘而转,只需一铜管而已。”
  好家伙,这是蒸机送到工部,就被改良了?
  陈沐眨眨眼,急忙探手道:“分司可有能用的新式蒸机,还请友山兄速带我看,其力如何?”
  “有倒是有,不过那仅为在下猜想所制。”
  周思敬说着指向不远处的一座安放在木台上的蒸机,除了常见的阀门之类,去掉了南洋蒸汽机的气缸,仅以铜管相连,将气放入旁边架起如水车密封木制圆盘,一边进气另一边出气,圆盘中间有木杆相连架设于旁边的电机,以带电机转动。
  说着,周思敬更不好意思了,道:“虽为新设,不过其力甚小,相同锅炉,力方及南洋蒸机十一。”
  南洋蒸汽机的效率就不高,周思敬的效率更低,但陈沐却开心的不得了。
  这不就汽轮机么!
  嗯……非常非常非常原始的汽轮机。


第36章 飞奔
  效率的事归效率,至少周思敬把无和有的问题解决了。
  工部的匠人与吏员还是很聪明的,他们在道德经上发现电阻这个词,并付出长时间来测验,选取生活中能见到的一切物品来测量电阻。
  陈沐对电学并不了解,所了解的一切已经笼统地写由赵士桢附在道德经上,如果说道德经对蒸汽机有所了解并初步拿出切实可行的物件,那电力则一点没有,陈沐能拿出的只有概念。
  他关于电学的知识已经全部还给老师,在那些他还记得的概念里,有电阻、有正负极、有电堆,但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他跟明朝的工匠们在一个水平——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