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山沟皇帝 >

第907部分

山沟皇帝-第907部分

小说: 山沟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守作战,是目前大唐陆军面对鞑靼人的时候,为数不多的一个战略优势,依靠着枪炮和步兵部队,到目前为止,防守作战的优势是非常大的,比在野外正面决战的优势都要大!
 只要他们敢来攻城,邓喜德就敢保证让他们回不去!
 哪怕退一步说,他们不主动傻乎乎的进攻,但是只要是出现在周边地区,那么也能够给骑兵部队机会,进而杀伤他们。
 第九军的将领们希望东胜城到时候将会成为一块大磁铁,吸引着鞑靼人扑过来!
 到时候一万五千名骑兵部队,将会游走在侧翼,作为一个单独的骑兵兵团行动,后方不需要他们参与回防维护补给线之类的,只给了他们一个战略目标,那就是寻找机会并杀伤敌军。
 而步兵部队,则是沿着黄河逐步推进,沿途修堡,建立后勤补给线,一路杀到东胜城,重建东胜城。
 说白了,这个作战计划里,骑兵才是主要的战斗部队,而步兵部队,实际上就是充当这些骑兵的后勤部队!
 计划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想要做起来却是有很大的麻烦,为了解放骑兵,让他们自由活动,那么步兵就需要承担极大的压力了,人家鞑靼人的骑兵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大唐深入草原的,他们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打击大唐陆军的后勤补给线的。
 作战计划被确定下来后,第九军上下也是迅速行动了起来,首先是骑兵部队的重新编组,骑兵部队现在有两个骑兵师、一个胸甲骑兵团、六个轻骑兵团,如果要统一作战行动的话,自然是不可能分散指挥的。
 因此,第九军的军长,邓喜德下令成立骑兵兵团,上述骑兵部队里,除了一个轻骑兵团将会被抽调到第九军军部直属邓喜德指挥外。
 剩下的骑兵部队都将会纳入骑兵兵团,并且分成了三部分,两个骑兵师里各加强了一个轻骑兵团,组成骑兵兵团里的左军和右军,剩下的一个胸甲骑兵团和三个轻骑兵团则是组建为中军。
 骑兵兵团司令,将会由康长宁陆军少将担任,此人在陆军内部名气不算大,年纪也有点大了,还是个老土匪,老土匪的身份也就代表着,此人在大唐陆军内部乃是最早的一批从龙之臣。
 黄竹山时期就已经是从龙,在曹明达这个土匪出身的骑兵将领麾下作战,在卢愚之爬起来之前,他还当过卢愚之的顶头上司呢。
 不过卢愚之命好,很快就一飞冲天,他只能是慢慢熬,不过运气好,加上本人也努力,当年就四十几岁的他还不要脸的请了文人教自己读书认字,并且还三天两头就跑到武学堂、御学堂去旁听。
 如此才算是跟上了大唐陆军发展的步伐,没有和他的上司曹明达一样没能跟上时代,统一战争后期基本就是沦为二流,统一战争结束后,在军队里基本就是混不下去,最后无奈的退出现役。
 圣天子仁慈,在他退役之前,给他升了个陆军中将的军衔,又给他赏赐了个子爵。
 康长宁的自己肯学,运气也好,一直都是率领骑兵部队南征北战,跟在卢愚之后头混了不少的战功,这才避免了统一战争结束后才是保住了位置。
 宣平八年,熬了多年的他得以升任陆军少将,然后多次担任骑兵旅、骑兵师的指挥官。
 乃是陆军里老资格的骑兵将领之一,而且一直都是在前线,没有和其他人一样马放南山,战争结束后就是被一纸诏令调回金陵养老了。
 过去的三年里,他一直担任第五骑兵师师长,去年调任第九军副军长,平日里他也是负责指挥第九军麾下骑兵部队的人选。
 也只有这样资历够深的骑兵将领,才能够镇得住骑兵部队的其他骄兵悍将。
 虽然说他的军衔还只是少将,但是他资历深厚,军功也不差,还有子爵头衔,军中的其他骑兵将领,哪怕是同为少将的,在他面前都不得不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喊上一句前辈!
 有这样的一个老将统帅骑兵兵团,邓喜德也放心!
 而步兵大部队,自然是他邓喜德亲自统帅!
 计划制定好了,命令也是发下去了,邓喜德却是依旧忙碌,这当一军之长,要忙的事多了去,可不仅仅是指挥打仗就够的,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要他处理。
 相对来说,下面的那些师长,旅长,团长们则是要更加纯粹一些,可以安心打仗!
 不说邓喜德,却说康长宁,领命后也是显得有些激动,他打过的仗多了去,但是指挥一万多人的骑兵部队,说真的还从来没有过。
 嗯,别说他了,目前整个大唐陆军里都没人有这种经验,包括卢愚之。
 因为大唐陆军之前从来就没有过规模这么大的骑兵部队!
 当年骑兵作战规模最大的时候,就是辽东战役的时候,当时就是卢愚之统帅的骑兵,但是当年他统帅的骑兵,也就小一万人,而且这些骑兵里头,相当多一部分还是师属骑兵。
 正是因为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这才是康长宁能够获得指挥机会的原因。
 首先邓喜德觉得,这个老将虽然说才华一般般,搞不出来什么天马行空的战术,但是胜在资历深,压得住骑兵的那一群骄兵悍将,同时也是够成熟稳重,不会乱搞一些七七八八的东西,会老老实实的按照既定作战计划执行。
 有时候,将领也不是越有才华就越好的,因为这样的人往往都喜欢兵行险着,喜欢冒险。
 一旦冒险成功了,那么就是大胜,但是倘若冒险失败了,往往也会葬送全军。
 这也是为什么在陆军内部,郝柏年的地位高于李春景的缘故。
 李春景的军事才华,那是没的说的,在众多高级将领里头,甚至都可以说是当得上第一了,但是这个人指挥作战的时候就是喜欢冒险。
 每次带兵作战,都是让后头的一群人心急如焚,生怕他一不小就打了个大败仗,全军覆没之类的。
 哪怕是圣天子李轩爱惜他的才华,但是也只能是选择性的用他。
 郝柏年就不同了,这个人喜欢稳扎稳打,偶尔也用一点小计策什么的,很少去冒什么巨大的风险追求大胜。
 而这样的将领,更让人放心,因为不会出什么太大的差错,只要给他足够的兵力那么基本不会输。
 当然了,如果他手头上的兵力不够,实力不济的时候,郝柏年也会冒险玩一些奇袭之类的,但是这是不得而为之,和李春景天生就喜欢冒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康长宁,就是类似郝柏年这样,看似不太突出,但实际上让人很放心的将领。
 要不然,统一战争结束后这么多早期的将领都是那些新生代的将领代替,然后被迫转到地方预备部队或者是回到金陵城养老,而他自己却是能够一直待在北方边境带兵了。
 不过即便是已经五十来岁,性格也是成熟稳重的康长宁,面临着统帅大军北上作战,有机会建立巨大功勋的机会,也是激动不已。
 因为他知道,这一次机会,恐怕他就是这辈子最后一次博取陆军中将军衔的机会了。
 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恐怕几年之后他因为年龄问题,要给后辈们让路而被迫退出现役,最好的结束也是回金陵城养老。
 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他这样的老将不退下来,新生代的将领们就没机会爬上来。
 别说他这样的少将了,就连郝柏年他们,还不是一样要给邓喜德这些新生代将领让路,乖乖的回到金陵城养老!
 时不待我啊!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骑兵杀出长城
 康长宁今年已经足足五十三岁了,这个年纪在大唐陆军里头,都算是比较大的了。
 早年的大唐陆军一直都是非常年轻,当年的高级将领普遍都是只有二十多三十来岁,超过四十岁的都少。
 虽然说经过了多年的统一战争,又经过了统一后的数年和平时期,众人的年纪逐渐增大,高级将领的平均年龄大幅度提升了。
 但是这种情况在野战部队里却是不存在的,野战部队里的将领们,平均年龄依旧是非常年轻。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过去,原来在统一战争里的中低级军官也是逐渐成长起来,而这个时候如果上头的将领们一直霸占着师长、军长这些位置不肯让位,让那些年轻军官看不到希望的话,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
 再加上统一战争结束后,圣天子李轩也是有些担心那些高级将领们仗着功劳乱来,所以也是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方式,陆续把野战军里众多高级将领调回金陵城,甚至是为了安排那些郝柏年、李春景这些陆军上将们,李轩甚至都是不在限定枢密院副使这个职务的人数了。
 如今陆军里的十二名现役陆军上将里,除了雷万上将担任作战部部长,御书房值班大臣外,其他人都是担任枢密院副使这个虚职,当然了,虽然只给了虚职,但是为了补充他们,在爵位上还是很大方的,公爵,侯爵都是给了不少,甚至私底下也透出过口风,以后将会赐予贵族海外封地。
 多种情况结合下,也就是使得了大唐陆军里的高级将领虽然不算,但是野战部队里的高级指挥官们,依旧是保持了年轻化,二十个步兵师的陆军少将师长,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八岁,最年轻的甚至三十岁都不到,大的也不过四十来岁。
 而那些中将军长们,平均年龄也是四十岁左右。
 像康长宁这样的五十三岁的野战军陆军少将,其实是比较少的,他的年纪比邓喜德还要大足足八岁呢。
 康长宁也是知道自己的能够直到今天还在野战军任职,而没有和很多人一样被调回金陵城,或者干脆是赶到各省守备司令部去,语气是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的。
 这一次的河套战役,算得上是他在野战军里最后的一次机会了,错过了肯定就没有下一次了,因为那时候,他不是被迫退役,就是被调回金陵城,或者是赶到地方守备司令部,至于想要待在野战军里或者是枢密院里的实权部门,基本上是别指望了。
 而正是因为知道这些,所以康长宁才是会如此激动,激动中又是带着谨慎。
 接到任命的当天晚上,他找到了邓喜德,向这个比自己还要小了八岁的顶头上司请求战术上的指导,至于仗着自己的年龄和资历乱来,这不是康长宁的风格,如果他真的是这种风格的话,宣平八年的时候估计就被逼着退出现役了,那里还能留到现在。
 对于康长宁的态度,邓喜德还是比较欣慰的,他看重的就是康长宁的成熟稳重,同时资历也足够深,这大半年来给自己当副手的时候,康长宁就像是一个大管家一样,把军中的诸多杂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不用他邓喜德操心诸多乱七八糟的事。
 这一次,邓喜德也是没有对康长宁这个副手提出什么太严厉的眼球,而是说让他放宽心,摆正心态,遇到危险了,该避让就避让,但是抓住机会了也要果断坚决的打击敌人。
 其中分寸该怎么详细判断,这个邓喜德自然是没办法详细说的,只能是靠着康长宁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
 邓喜德相信,这个从军十余年的老骑兵,哪怕军事才华不太出众,但是该有的经验和军事素养还是有的,只要他规规矩矩的指挥部队打仗,不搞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就不会出现什么大乱子。
 对于邓喜德的信任,康长宁却是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因为邓喜德让他自行判断局势,什么时候撤退,什么时候打,怎么打,都是让他自行决断。
 说的直白一些,邓喜德到时候只会带领步兵部队进驻东胜旧址,吸引敌军,同时保障后勤补给线,而打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