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第5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只是略微看了一眼后,就是把大唐朝报上关自己的这一部分报道给翻了过去,然后是看起了其他内容来。
看大唐朝报,已经是最近一年来他的习惯了,嗯,不止是他,实际上相当多一部分明王朝的官员们都会看大唐朝报。
这一方面是大唐朝报上刊登的内容都是重要无比的国家大事,虽然说用词方面是偏向大唐,贬低明王朝等,但是仔细看的,却依旧能够看出来伪唐王朝的一些大动向。
比如说伪唐王朝三天两头就在朝报上刊登关于工商事务的报道,这就是在明王朝那边引起了一定的讨论,当然了,他们讨论的不是伪唐如何如何,而是讨论我们大明是不是也可以开海禁,和那些洋人们通商啊。
既然关心,自然也就想要看了。
而另外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大唐朝报是公开刊发的,随便你什么人,只要能够拿出一点小钱来,那么就可以买走一份。
反正上头也不会刊发隐秘,或者是有损大唐王朝利益的东西,要不然的话,大唐朝报也不会每一期朝报都是需要朝报司亲自编写,并让李轩审阅后才能确定样稿刊发了,就是为了控制和引导舆论。
既然是控制和引导舆论的东西,大唐治下的子民看的,大明治下的子民自然也是可以看的!
这看得多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里面的一些观念的影响,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是不得不承认,伪唐虽然各方面都不咋地,尤其是士绅一体纳税以及摊丁入亩这两项制度简直就是人神共愤,士绅们恨不得食李轩肉,喝李轩血。
但是伪唐的一些政策却还是不错的,比如说招垦令里的开荒免税,官田以租代购这两项政策还是不错的。
同时大唐朝报上还会刊登一些科普一些常识,比如说地理一项上就是基础介绍佛郎机,明天介绍西班牙,改天又是介绍英格兰或者荷兰等西洋国家的风俗。
同时也会科普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比如说地球是圆的,水在越高的地方越容易烧开,但是却越难煮熟东西等等。
而这些内容,也是极大的吸引了广大读者,包括明王朝那边的官员们,当然了,不少人看过之后都会说这是歪理邪说,不过李轩对此又不在乎。
老子就是要给你们洗脑,不接受也洗,接受也洗!
秦志福同样也是大唐朝报的忠实读者,把这一期最新的朝报看罢后,这才意犹未尽的放了下来,这一期朝报上的地理篇上介绍的乃是吕宋,并在上面大肆宣扬吕宋土地肥沃无比,水稻可一年三熟,当地土著只要随便寻一块空地随意抛下种子,不管不问数月后即可收获。
又称此地物产丰富,即便是不用种地,每天睡大觉,睡醒了就可以伸手一摘各种甜美无比的水果食用。
这吕宋真有这么好?秦志福不知道,但是从朝报上的形容来看,这的确是比江南之地还要肥沃的地方啊,竟然只让一群未开化的土著占据了,实在是可惜啊!
而这一期对吕宋的介绍,自然也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很多人都是对着朝报上说的吕宋之地暗自吞了吞口水,这么大一片肥沃之地,如果都开垦出来,那得多少良田啊!
放下朝报,秦志福这才走出了船舱,此时机动舰队已经是返回了广州,部分船只去了香港、澳门两处军港,而一部分则是回到了广州城。
秦志福也是随同大唐海军的官兵们一起回到了广州城,不过却是有人告诉他,舰队虽然会在此地停留,不过秦志福等人还是要继续北上的,不过到时候就要换乘珠江舰队的内河战舰了。
不过离开广州之前,秦志福却是被允许下船游览半日,广州城,秦志福自然是没有兴趣的,广州他去过好几次,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他对广州城郊的商贸区却是非常感兴趣,因为他已经是多次在朝报上看到过,商贸区里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汇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各种特产,更加说此地遍地黄金,走个路都能撞上发大财的机会!
虽然知道其中有夸张之余,但是秦志福还是想要去亲眼看一看,这商贸区到底有多繁华!
然而当他在几个大唐的官员以及士兵的陪同下乘坐一艘小船抵达商贸区码头的时候,才是发现,朝报上所描述的此地繁华,竟然是丝毫都没有夸张。
第七百六十五章 秦志福游商贸区
没有来过广州商贸区的人,哪怕是看过再多关于商贸区的文字描述,听再多的人说过此地繁华,心中对商贸区的繁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想象,但是当他亲眼看到了,依旧会震惊不已。
秦志福同样如此,他已经是看多众多关于商贸区的描述了,但是当他亲眼看到的时候,还是被震惊了一把!
还没有靠近码头呢,远远的就能够看见港口里众多船只拥挤在一起,小船穿梭其中,而众多小船之中,还夹杂着少许的大海船,其中大部分是东南亚海域里的传统海船,福船,广船,沙船乃至其他形式的船只是应有尽有,其中也有少部分是软帆的西洋盖伦船、克拉克船。
这些大船即便是小的也有两三百吨,而大的更是五六百吨甚至七八百吨之巨。
秦志福作为前明南澳岛总兵,接触过的船只多了,但是这么多的船只却还是头一次看见,当然了,更让他震撼的还有港口附近的一座小高山上,有着一座巨大的建筑群。
即便是距离有些远,但是他依旧是一眼就看了出来,这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炮台群,上面隐约露出的炮口让人看了都是有些莫名心惊。
虽然此时他还看不到岸上的景象,但光光是码头上拥挤无比的众多船只,就是看得出来此地之繁华!
乘坐的船只靠岸后,秦志福登上了码头,触目所及的来来往往的各式人群,这些人群相当多一部分都是奇装异服,相貌怪异,勾鼻红发,丑如恶鬼的洋人更是不少。
置身其中让人仿若进入光怪陆离的世界一样。
饶是见多识广的秦志福看到这一幕,都是震惊不已。
兴许是看到了秦志福的惊讶,一旁陪同的海军上尉更是用着骄傲的语气道:“我大唐广州商贸区成立不过两年,短短两年时间,却是已经成为了东亚第一大港,每月往来商贸区的海船少则十余艘,多则数十艘。因为来往船只众多,早期建设的码头不堪重负,后续更是连续建立了三座大型码头。”
说着的时候,他指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码头道:“经过长期建设,如今商贸区的港口一共拥有四座大型码头,能够同时停泊超过五十艘百吨以上的船只,其中的十五个深水泊位,更是能够停泊千吨以上,吃水十米的巨舰!”
“为了解决货物装卸问题,码头安装有完善的各类机械设备,传闻近期更是会引进蒸汽机起重设备,到时候,就算是超重的大型货物,也能直接吊装搬运!”
“两个月前,为了解决码头货物堆积严重,运输困难的问题,我们更是从泊位到港口仓库区铺设了多条专门的铁路,通过特制的轨道马车,可以快速省力的搬运货物!”
此人说着的时候,还指了指前方一辆由两匹马拖拉着的大型马车:“这就是我们大唐皇家理工学院专门为港口区研制的轨道马车!”
秦志福初看这辆马车的时候,并没有看出来什么奇怪的地方,唯一的特殊之处,就是觉得这马车并不是常见的两轮马车,而是四轮马车,此外这马车有些大,而且上面还装载了众多的货物,一看就知道沉重无比,但是拉车的却是只有两匹马,这让秦志福有些疑惑,这两匹马怎么拉得动这么大一辆马车啊!
但是仔细看,却是发现这马车的运行轨迹是始终局限在那两条铁轨上,而且车轮也和普通的车轮不一样,并不是木制的,而是铁制的。
这远远就能够听见,铁车轮和铁轨撞击的声音!
只看这轨道马车和铁轨以及码头上各种看不出什么名堂的机械设备,都是让秦志福觉得大开眼界!
实际上,不仅仅是秦志福,其实很多外人刚来到广州商贸区的时候,都会对商贸区里的诸多特殊的东西充满了好奇甚至是不解的。
别说是外人了,即便是大唐王朝的内部人员,对于这座和其他港口不一样的港口,一开始都是觉得好奇甚至惊讶的。
而造成广州商贸区这么独特的原因,自然是离不开李轩以及从幼军营里独立出来的皇家理工学院以及肇庆机械分厂的努力。
李轩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规划商贸区的时候就是提出了诸多建设意见,包括安装各类装卸的机械设备,铁路系统。
尤其是铁路系统,李轩更是非常上心,亲自制定了铁路的相关设计方案,然后让理工学院那边进行完善。
他知道现在蒸汽机的技术还不足以制作马车,而且建造铁路所需的资金和人力都是非常庞大,大唐王朝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打造真正的蒸汽机带动的铁路系统的,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先试验一二啊。
而商贸区以及部分矿区,这种物流运输量非常庞大的地方就是成为了最好的试验点。
作为动力的蒸汽机不过关,那就先用马匹拖拉,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不了,就先建几公里几公里的小铁路。
李轩提出了大体的设计方案,幼军营出身的理工学院的学生兼老师们,就是负责详细的设计方案,然后肇庆兵工厂下属的机械分厂负责具体的制造乃至施工。
最先是在一个铁矿区里进行了试验运行,而一试验就是发现,虽然说铁路的建设成本比较高昂,但是运输的效率大大提高,只以成本来说,比以往的单纯靠人力、蓄力运输节省了至少五倍成本。
这个发现让工部那边的官员大喜过望,所以是筹备着在其他的几个矿区里也是建设这种铁路。
后来干脆又是在商贸区里引入这种铁路系统。
不过也仅限于此了,建设铁路的成本过于高昂,而且还要进行专门的维护以及特制的马车,而且使用马匹拖拉车辆,运力其实还是比较小,所以运营成本也不算低。所以必须在运输量非常大的地方,才能够有效的降低运输成本。
如果是在其他的普通地方的话,建设成本是很难收的回来。
而对此李轩也是比较满意了,现在的铁路只是试验性质的铁路而已,一边小规模使用一边持续改进,这样等到蒸汽机技术提升起来,尤其是高压蒸汽机搞出来之后,蒸汽火车为核心的铁路系统就能够大规模建设了。
当众多的铁路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时候,也就宣告着大唐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了。
而现在,李轩要做的就是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做好各种的准备,以准备随时腾飞!
秦志福自然是不知道这一段铁路背后的故事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实际上不仅仅是秦志福,绝大部分人也是看不出来铁路的庞大作用。
很多人看来,这铁路只是一个新奇玩意而已!
从码头出来,秦志福在旁人的陪同下继续逛着商贸区,商贸区的面积其实并不算大,但是地方虽小,但是人却是非常密集,而且商铺众多,这些商铺和外头里的商铺又不一样,虽然他们也零卖,但是主要的还是做大宗贸易,接待的客人也都是以那些海商为主。
这从他们交易时,所采用的货币并不是直接的金银,而是皇家银行的银票就是看的出来了。
商贸区里因为大额贸易频繁,交易量甚至都不是几百几千两的,而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那些大海商们,一次性采购几万两银子的货物都是非常常见的事。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