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山沟皇帝 >

第478部分

山沟皇帝-第478部分

小说: 山沟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会争夺?
 因为这第一份朝报会是什么样子的,基本上就可以定型为以后的朝报也会是什么样子的,因此第一期朝报上有什么内容,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经过各方讨论后,一致确定,以之前李轩视察肇庆兵工厂的题材作为头版,这篇文章,将会由整个大唐王朝内部里文章功夫最了得,礼部右侍郎沈贺荣主笔。
 这个沈贺荣可不简单,此人乃是江南贫寒之家出身,自幼便是天赋过人,在科举场上可是连战连捷,年仅二十六岁便是博得了一甲进士的功名,排名第三,也就是俗称的探花。
 随即按照惯例进入伪明翰林院,在翰林院里干的风生水起,熬了七八年后,眼看着就有机会一步登天,甚至高升为侍郎、尚书这个级别的高官了,但是前两年站队失败,还得罪了当朝内阁大佬,结果就是被人一脚踢出了翰林院,贬到了广东担任右参政。
 换句话说,他在翰林院这个养望重地里,政斗失败,从而被贬的!
 带着满腹怨气到广东后,恰逢伪唐崛起,不用多久两广陷落,他本来也是准备跟着其他官员士绅们出逃的,奈何没跑掉,最后被抓了俘虏。
 一开始他还是颇有骨气,但是被软禁了几个月后,又是被一群同为降官的频繁劝说,加上大唐王朝出手丰厚,只要他愿意反正,一个国子监祭酒就是他的了。
 最后他还是没有忍住投了贼,当了几个月国子监祭酒后,就是升任礼部右侍郎,成为大唐王朝里的数十名高官之一。
 虽然说大唐王朝前后共有十三部,还有其他众多直属机构,这正三品的侍郎没有明王朝那边这么值钱,但好歹也是侍郎呢,以前沈贺荣在明王朝那边奋斗了一辈子,都是没能跨过这一门槛,但是现在投了贼后,却是实现了心中夙愿。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可是礼部侍郎,不管是在大唐还是在明王朝那边,都是属于清贵养望的职务,所以一开始投贼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有根刺的,但是现在,他早已经是把自己当成了大唐臣子。
 至于家族什么的,早在他被俘后,朝廷那边就已经是派人到江南他的家人全部下狱!
 在明王朝那边,,城池失陷后,官员不管是降贼或者是被俘虏又或者是逃跑,其实都是差不多没好下场,只不过是处理的严重与否,比如说降贼的,绝对是抄家灭族的,被俘虏的,谁知道你是被俘虏还是投降啊,不管怎么说,气节肯定是丢了,所以也会革职法办,位置高的家人也会下狱、流放。
 逃跑好一点,顶多就是砍头外加一个抄家,不过家人的性命还是能保全的。
 城池失陷后,明王朝的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们要想保全家人,其实只有两条路:自杀,战死!
 没有第三条路!
 朝政失败、家人被下狱,这也是沈贺荣最后反正,彻底投贼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探花郎,那文笔功夫自然是相当了得的,很快,他亲笔写的头版文章就是被礼部以及内阁的其他重臣们传阅了。
 一个个都是赞叹不已!
 有多好呢?好到柳八苟这个内阁首辅都看不懂到底好在那!
 没办法,柳八苟虽然平日里以读书人自诩,但是谁都知道,他其实是个道士出身,这文章水平顶多也就和那些老龄童生差不多,让他去分析一篇探花郎的文章利弊,那可真是为难他了。
 不仅仅是沈贺荣说出来的文章让一片人叫号,其他准备刊登在第一期朝报上的文章,也都是出自大家,嗯,清一色都是由伪明降官出身的官员们所主笔的。
 没办法,大唐王朝自身的官员那文化水平还真不咋地,柳八苟、钱梦久、王文华就是三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个个撑破天了也就是个老童生的水平,而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大臣,尤其是重臣,大不多都是伪明降官反正的。
 也许有人要说了,这些人写出来的文章,清一色的之乎者也,这朝报又是要刊发天下的,普通人看得懂吗?
 恩,真说对了,普通人还真看不懂,这倒不是因为之乎者也的文章有多深奥,而是因为普通人根本不识字。
 这年头的识字率相当的低,这朝报虽然说是面向天下的,但实际上主要还是给那些认字的人看的,普通人要想了解朝报上的内容,得听那些读书人读报!
 等准备刊登于第一期大唐朝报的内容送到李轩这边审阅的时候,李轩发现礼部办事还是过于谨慎了,而且这些文章说的内容也是过于官方化、理想化。
 李轩把所有文章看了一遍后,总结了四个字:空洞无物!
 这倒不是李轩不喜欢这些歌颂功德的文章,相反,他还相当的喜欢,因为对自己这个皇帝,对大唐王朝歌功颂德,这本来就是大唐朝报存在的核心意义。
 难不成李轩脑子烧坏了,办一份骂自己骂大唐的报纸啊?
 他不满意的是,这些文章只说李轩好大唐好,但是具体哪里好了,怎么好了却是没有说。
 你要说李轩好,你得拿出证据来了,你不能说简单的说李轩勤务政务,关心天下百姓啊,你得说李轩一天工作至少二十个小时,某天训斥官员,某天亲切看望退役伤残士兵之类的。
 还有,你说大唐王朝现在是国泰民安,民生生活富足,怎么国泰民安啊?你不能用几个形容词就蒙混过关啊!
 你得举例子列数据,比如说,在我们大唐,哪怕是没有土地的佃户,一年也能够积攒下多少几十两银子,去年年初才刚被大唐统治,现在呢,已经是建了新房娶了媳妇,还刚生了个胖乎乎的娃,正在准备购买属于自己的田地呢。
 你看,我们大唐治下的农民生活的多好啊!
 比如说那些工人们薪资已经超越全球,每月平均达到了多少两之类的,每天回家的时候都能带上几斤肉,提上一瓶酒,优哉游哉的吃肉喝酒,家人天天都能吃上白米饭。
 你看啊,我们大唐的工人已经成为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
 总之,要想让民众们信服,你就不能光说好,你得拿出详细的数据以及例子来解释怎么好!
 如果再把数据稍微的艺术化一番,效果翻倍!
 毕竟宣传工作不分真假,唬住人才是王道啊!
 所以到了最后,李轩是几乎把所有的文章都给打了回去,大唐朝报不需要这些纯文学类的文章,他需要的是数据详细、例子详实的报道文章,哪怕这些数据和例子是假的!
 最后,他又是给礼部那边再提了一个新的意见,让大唐朝报加入一个科普板块,专门用来介绍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
 算是一个潜移默化给民众开智的手段吧!
 初稿被李轩打回了后,礼部的那些官员们也是没有沮丧,毕竟朝报这玩意,从古至今都是没有的,这第一次办,谁不也敢说办得好,所以就是继续修稿。
 等第二版的稿件送上来后,李轩看过后才是露出满意神色,这才是报纸文章嘛,甭管真假,至少要能唬住人啊!
 所以他是很爽快的批了一个准字!
 李轩批准后,礼部上下就是行动了起来,很快大唐王朝的第一份朝报就是正式发行!
 大唐朝报的发行,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第一时间普遍整个大唐三省之地,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最为重要的运输渠道就是军方管理的驿站体系了。
 其次,分散在各地的印刷也是相当的重要!
第六百六十七章 朝报刊行天下震动
 一份面向全天下发行的报纸,对于这个时代的交通、通讯技术、印刷技术而言,最难的有两点,一个运输、一个印刷。
 运输不用说了,根本就不可能把印刷好的报纸直接派往全国,那样的话,李轩得建立一个由数十万组成的物流企业,研发出飞机,火车,汽车,建设好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才行。
 但是也不能出现当地办报,当地印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话,礼部的官员们以及李轩自己,就无法掌控朝报的内容了,作为一种面向公众的宣传手段,上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必须经过严苛审核的,不然的话,朝报就不是大唐王朝的宣传工具,而是有可能变成针对大唐王朝自身的一柄利刃。
 所以从一开始,李轩就是决定了,这是一份五天才发行一次的周报,每一份朝报发行之前必须严格的深刻,他李轩看过内容之后,批准了才能够发行。
 所以运输是采取了折衷的方式,由礼部直接出样刊,然后再把样刊通过军方的驿站体系转送到各地印刷厂,当地印刷后再进行发行。
 为了建立运输以及印刷、派发的渠道,礼部早已经是上下努力多时,并多次下发公文到各地方请求配合了,各地方衙门也是知道这朝报乃是李轩亲自吩咐下来的,也是不敢怠慢。
 驿站的运输最简单,因为驿站是归属于军方的,采用的是军事管理,驿站的管理人员,实际乃是现役军人,因此承担朝报的运输任务,只需要一道军令即可。
 嗯,军方自然也是不会忘记向礼部收钱!
 军方承办的驿站可是花销巨大,虽然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传送战报,不过也是承接官方的各种公文呈递、官员往来的食宿等,而除了军方自身的信件、紧急物资快运是免费的外,哪怕是内阁使用驿站,那可都是要收钱的,官员往来食宿更是收费的。
 此外,也是承接民间的普通信件邮寄,信件、小件物品的加急运输,而这些都是收费的,而且收费并不便宜,甚至称得上昂贵。
 因为如果是普通邮件运输还好,驿站方面按部就班的运输,并不会额外增加多少成本,而这种方式也是普通公文、信件、小件物品的运输方式。
 而紧急信件、战报、加急特殊小件物品的话,通常都是采用马上飞递的模式,有三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这两种模式,三百里加急好一些,就是沿途的驿站人员和马匹劳累一些,但是如果是五百里加急,那可是会跑死马匹的。
 当然了,如果不是重达事项,是不会动用五百里加急的,因为这样的传递成本过于高昂,大唐成立以来,动用过五百里加急的次数并不多,而每一次都是事关重大的战报。
 这些大唐朝报的样刊,则是采取灵活传递的模式,如果说沿途原本就有加急公文、战报之类的任务,那么就顺手带上,反正样刊就是几张纸而已,并不会影响到驿站的正常运转,如果没有的话,则是和普通公文一起运输,而时效上自然是会缓慢许多。
 不过如今的大唐王朝相当重视公文的时效性,很多重要公文往往都是采用三百里加急的模式,而军方建立的驿站体系,是间隔十公里就有一个驿站,每到一个驿站就是换人换马,只要注意一些,是不会跑死人的。
 不过五百里加急还是非常少用,那基本是紧急军报才能够得到的待遇!
 而民间的信件如果也有采用三百里加急,也是可以,但是价格就不是一般的昂贵,不过即便是昂贵无比,但是依旧会有人选择使用,理由也很简单,时间就是金钱啊,事态紧急的话,花费一些金钱也不算什么。
 当然了,驿站的收入大头,还是往来官员乃至普通商人们所带来的食宿收入,普通信件、公文的邮寄也是收入颇丰。
 大唐军方可不会当冤大头,每年白白掏出这么多银子来办驿站!
 而收费制度下的大唐驿站体系,虽然现在还需要军方补贴不少银子,但是大部分的运营费用还是来自于收费,而未来,更是有可能全部靠营业收入来维持了。
 大唐朝报的运输相当容易解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