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第4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成了对部队的整编以及后续战略的安排后,李轩正式率领近卫军返回肇庆继续当他的皇帝去了。
但是李轩的离开,并不影响大唐王朝对广州实施了强而有力的统治!
负责整个广州府事务的大唐首任广州知府邓贯在搬进了破破烂烂的广州知府衙门后,立马就是召见了大量前明降官降吏以及城内有头有脸的士绅。
准备来一个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对,应该说是改朝换代三把火!
第五百八十六章 宣平开海旨
继肇庆之后,广州这个可以说是广东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改朝换代了!
对改朝换代的感受最深刻的自然是不是那些普通小市民,对于广州城内普通市井小民而言,这广州城里不管是明王朝当家还是唐王朝当家,关系都不大。
对他们唯一有影响的就是持续了好几个月的广州包围战所造成的物资紧缺了,之前广州城内的封锁虽然只是陆地封锁,城内的军民可以从珠江得到物资的补充,但是这些物资补充满足军用有余,但是要想满足全城百姓的需求还是不够的。
所以不至于饿死,但是物资紧缺,米粮价格上涨是肯定的。
如今战事结束之后,城内外的商贸往来恢复正常,他们也就是恢复了日常的生活,顶多就是讨论讨论伪唐贼军,不对,应该说是大唐王师的点点滴滴了。
对广州城里改朝换代感触最大的乃是城内的那些投降的官吏以及大户人家!
虽然王越撤出广州城的时候,是带上了大量的官员以及家眷,同时也是带走了大量的大户人家,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带走的,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跟着王越离开的。
和以往的攻城战一样,破城后,投降的明军官员不多,品级也不算高,大多都是中低级官员。
而大户的人家即便是走了,但是也是会留下一部分人手留守的,这广州里的家业不能说丢就丢啊,总的留下部分人手看着。
所以当邓贯召见了明军降官后,所看到的明朝降官一个高级官员都没有,品级最高的就是一个正六品的同知了。
这些能够出现在广州知府衙门里的降官,不仅仅是投降了,而且还是投诚,至于因为没能逃走最后被抓了俘虏的明朝官员其实还有一些,其中还有几个四品、五品的官员,不过那些高级官员是死活都不肯投诚。
等待这些死活不肯投诚的官员,不外乎是监押甚至是直接斩首了。
而对于眼前这些投诚的中低级官员,邓贯却是按照大唐王朝的老规矩,先是恐吓一番,然后又是激励了一番,最后是随便安排了他们些许职务,让他们用心办差,不要胡思乱想之类的。
安抚投诚官员自然是最简单的事,反正这些投诚官员们也没啥大用,管理广州邓贯可是用不着他们。
进入广州城之前,邓贯就已经是在吏部的安排下,组织了一整个广州府知府衙门,乃至下属各县的行政班子了。
也就是说,虽然之前广州城还没有拿下,但是邓贯却已经是当了足足两个月的广州知府了,如今不过是带着他的行政班子移驻广州城而已。
行政事务好解决,不过后续的诸多事却是让邓贯有些头痛。
进城的时候,陛下李轩也还在城内,并召见了邓贯,听取了邓贯关于今后治理广州的方案,并且也是提出了若干要求。
啥要求?
很简单,就是要让邓贯尽快的恢复乃至发展广州的农业以及商贸,为大唐王朝提供大量的粮食的同时,还需要提供丰富的税收。
毕竟这年头的珠三角地区,其实还是一个传统并且相当富饶的粮食生产区,粮食的产量并不会比梧州和桂林少,甚至更多。
而广州还是商贸重镇!
当时的邓贯脑子一发热,就是对着李轩夸下了海口,说是今年广州府肯定会为国库提供至少五十万两银子的国库税收,明年翻倍达到百万两!
其实当时他刚把话说出口呢就是后悔了,今年五十万两银子,明年一百万两银子?这可是个天大的任务啊。
虽然说大唐王朝治下的梧州那边都已经定下了好几十万两银子的税收任务,广州更加富有,按照道理来说税收应该更多的才对。
但是如今广州府刚经过激烈的战事,恢复民生以及商贸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此外现在都是五月了,今年都过去差不多半年了,后续半年多一点的时间能够收取五十万两银子税收,这可能性不大。
至于明年翻倍,就更加困难了。
虽然说大唐王朝早已经确定下来,拿下广州后就大力发展海贸,但是发展海贸也是需要时间的,此外这大唐海军实力渣渣,如今的珠江口都还在人家明军水师的掌控之下呢,能有多少人大着胆子来广州进行贸易啊?
但是后悔归后悔,既然都胯。下了海口,这明明知道很难办到,但也是必须得硬着头皮干啊!
所以他一边是让税务部门的同僚们进行高效而积极的征税,另外一方面也是准备着召见城内的士绅大户们,商讨工商一事。
就广州这地方,单单靠农业税可是无法完成一年百万两银子的税收,必须依靠工商业,尤其是必须依靠海贸。
而海贸这玩意,又不是大唐王朝官方能够自行组织的,得靠海商们。邓贯打算组织这些大户们重开海贸,而且还是大规模的海贸,重新打通广州到南洋各地的航线。
这海贸如果搞得好,一次中等规模船队的利润就得有几万利润呢,然后还有海关税收这一项的进补,这两项加起来,比收农业税赚多了。
不过当他见到了那些士绅大户们,却是相当失望,因为这些士绅大户们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也是当场表示对大唐王朝的各项新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表示赞同等等。
但是对于邓贯所说什么发展工商业,合作海贸等却是兴趣缺乏。
邓贯也是知道他们顾忌什么,一方面是工商业这东西说起来容易,但是想要发展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至于海贸更难了。
你当人家明军水师是假的,现在明军水师已经是把珠江口给堵住了,你们伪唐自己组织商船队想要进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而且谁知道大唐能够在广州城待多久,万一几个月以后朝廷官军又杀回了广州,他们这些主动和伪唐贼军合作的大户们,岂不是要遭到朝廷的清算。
所以他们打算很简单,既然伪唐贼军占领了广州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该交税就交税,哪怕是伪唐贼军要什么捐献也认了。
但是其他什么事就不掺和了,大家伙都是家大业大的,他们还是打算先看看风头,尽可能的避免和伪唐贼军进行直接接触。
说白了,他们就是想要明哲保身!
你们伪唐贼军爱干啥就干啥,反正我们是不掺和了。
这事搞的本来打算大干一场的,直接以官府的身份插手海贸,甚至是组织商船队的邓贯相当失望!
他之所以想要拉上这些大户们,自然不是单纯因为他们的钱财,而是因为这些大户们也是什么简单人物,这些人在战乱时期都能够组织船队来往广州和外海贸易,一个个都不是什么简单角色,银弹攻势,背后站着明王朝的大人物等等不一而足。
大唐王朝想要搞官方船队进行海贸赚大钱,如果拉上他们,进出广州可就容易多了。
单靠大唐王师自己的官方力量,可没办法冲破珠江口的明军水师拦截,但是这些商人们却是有的!
不过既然官方船队搞不了,大不了就是扶持民间船队,至于民间的船队怎么通过明军水师的拦截进出广州城,这就不是邓贯自己所要担心的问题了,这些商人们都有着各自的手段和途径,犯不着为他们担心。
所以到了最后,邓贯放弃了高官方海贸的想法,然后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估计工商业的政策。
并且此举还是得到了工部、商部、税部等部门的支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的政策。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李轩亲自颁发的一份关于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圣旨,外界将这一到圣旨看成是大唐王朝开放工商业,开放海禁的政治表态,外界甚至称之为‘宣平开海旨’
这可是相当重要的政治表态,比什么减税更加直接,因为这年头的商人们其实是非常具备政治敏感性的。
一份表态支持工商业发展的圣旨,这可就代表着大唐天子的态度,而天子出口无戏言是谁都知道的,哪怕这个天子是叛军天子,也同样如此。
除了在政治上表态支持外,各种相配套的工商政策自然是不会落下的!
首先大唐王朝正式确定了两个通商口岸,分别是广东廉州、广州,欢迎海内外商人前来贸易!
然后是制定了并明确了继农业税、商税之后的第三大税种关税。
关税的税率不是根据船只重量来计算,而是根据货物的价值来计算,分为出口税、进口税两大类,而这两大类里的各种货物的税率也是不尽相同。
其中对于大唐王朝自身急需的各类战略物资,进口税一律免除或者是降低税率,包括硝石、硫磺等。但是一些对于国家民生并没有大用的物资,尤其是奢侈品类的物资则是采取高额税率。
而出口税的话,鼓励特产农产品,比如茶叶、丝绸等以及各类工业品的出口,并给予减税、免税政策!
而有鼓励出口的,自然也有不鼓励甚至是禁制出口的!
第五百八十七章 海军改革
不鼓励涉乃至禁制出口的乃是涉及民生的各类物资出口,比如粮食,两广地区本来就缺粮,而且因为战争的缘故还在最近一年造成了粮食减产,如果还有商人收购粮食并贩卖到其他地区,尤其是明王朝地区,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再有严厉禁制目前国内需要,或者是有可能被明王朝获得进而用来攻击大唐自身的各类军需物资的出口,比如钢铁、硝石、硫磺、各类军需装备等等。
对于这些物资都是严禁出口的,部分允许出口的也算是会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出口税。
当然了,上述各种物资的进出口的区别对待,也只是暂时的,比如说钢铁这玩意,现在大唐王朝里内部是需求量极大,并且是供不应求,因此是属于禁制出口的种类,但如果是以后钢铁行业发展了起来后,为了估计钢铁行业的发展,各类钢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嘛,最好的出口物资还是以各类特产品,比如瓷器、茶叶、丝绸等。
而这些物资,其实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传统大宗产品,具备高附加值,还不影响民生。
广州那边的工商业发展,李轩虽然也关注,但是也只是把握大方向而已,他还有更多需要关心的事呢,尤其是军事,韶州还没有拿下来,广东东部也没有拿下来,贵州东北部地区的战事也是陷入了僵持,这些都是需要他一一亲自操心的事。
即便是同属于工商业,他更加关心的也不是广州,而是工部主持的各类工厂的建设!
随着工部筹建肇庆兵工厂成功,并开始小规模量产后,李轩指示工部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继续筹建各类工厂。
为工商业的发展建立榜样!
为此,工部准备在肇庆一地继续筹建其他各类工厂,大多都是一些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的工厂!
和重工业有关的只有佛山铁厂以及几个铁矿了。
铁矿简单,大唐王朝对铁矿的需求极大,控制了部分铁矿产区后,直接加大了规模进行开采,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若干个矿厂。
至于佛山铁厂,则是一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