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秀公主 作者:繁朵(纵横2012.8.1完结)-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家说的正是,那位翟公公,当初曾是罗美人身边的近侍。”霍蔚恭敬的回道,“原本琼王出宫开府时,罗美人有意要叫翟公公跟了去王府帮着琼王殿下打点上下,只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翟公公还是留在了千秋殿,罗美人病逝后,以翟公公的品级与资历本是可以调去内侍监的,但翟公公当时却不慎冲撞了徐王殿下,虽然盛才人贤惠,不曾计较,可事情最后还是被杨太妃身边的宫女传了出去,先帝当时正在病中,心情难免差上一些,阿家也知道,徐王殿下乃是先帝最幼子,盛才人又贤淑柔善,先帝召了徐王殿下至御前亲手揭开袖子时,见徐王殿下臂上青痕未消,一怒之下便要传廷杖杖毙了翟公公,结果盛才人替他跪地求情才改为杖三十,只是翟公公因此瘸了一条腿,调入内侍监的事情也自此作罢,伤好后便被降为最低一等的洒扫宫人,负责洒扫千秋殿一处的宫室。”
元秀皱眉道:“这么说在四海池边与这翟姓内侍争执的人可是当初害他受杖责的宫女吗?”
霍蔚却摇了摇头:“当初那宫女在先帝去前不久就得了急病死了,杨太妃还赏了她家里些银钱。”
“罗美人……”元秀抿了抿嘴,凝眉深思,琼王李俨的生母罗氏,人如其位,是一个典型的梦唐美人,元秀依稀记得她肌肤皎洁胜雪,体态丰腴,而且能歌擅舞,她是宪宗皇帝登基之后采选进宫的,初封承平郡夫人,因得宪宗喜爱,不久后进位为才人,后因诞下李俨,再次晋为美人——说起来,元秀记得,李俨最初的封地并不是遥远的琼州,而是……襄王。
封地为山南道襄州。
山南道是本朝崭观初年置,在终南太华之南,因此得名山南——此地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长安在终南之北,而且襄的本义,乃是解衣耕地,中土自古以来,以农事为重,这是一个,襄字常用之意乃是辅助完成,又有上举与高之义……丰淳只比琼王长一岁,那时候尚未得封东宫,宪宗皇帝正雄心勃勃欲扫荡藩镇、澄清吏治以复兴梦唐,他给予六子的封号,怎不引人猜测?
哪怕是丰淳进入东宫后,李俨的封号依旧未变——这个时候襄王倒也可以理解为宪宗皇帝希望他协助丰淳,兄弟齐心,只是那时候宪宗皇帝还对他格外疼爱,臣下也好,宫中也罢,包括文华太后与丰淳,心里岂有不忐忑的道理?
而罗美人的病逝,也与李俨封地更改有关——那时候朝中正在丰淳与李俨之间摇摆不定,忽然一日宪宗下旨,令襄王改为琼王,等于是明确了储君人选,之所以将李俨的封地从近在山之南的襄州改为琼州,也是因为当时丰淳与李俨之间的矛盾已经极为尖锐,宪宗皇帝此举无非是安抚丰淳,也等于是保李俨。
那之后不久宪宗皇帝病倒,罗美人深以为惧,日夜担忧若宪宗驾崩,丰淳将不会放过李俨,她忧急之下竟先在了宪宗皇帝前病逝——元秀复看向了霍蔚:“罗美人生前与杨太妃关系如何?”
元秀对宪宗皇帝一朝的妃嫔恩怨知道的并不多,一则宪宗皇帝本身极为精明,二则无论是元秀的生母文华太后还是后来以惠妃之位代为管理后宫的昭贤太后,都有贤明的名声,宫中暗地里再怎么斗得死去活来,究竟不会拿到元秀面前来说——就是卢丽妃和杨太妃的恩怨,还是因为平津公主插手,以她的性。子自是将事情闹大,元秀才听到。
好在还有个霍蔚,终究是文华太后身边出来的,就算不比文华太后在时的方便,他既然能够被文华太后特特拨给元秀,总也有几分精明。
果然霍蔚听了,不假思索道:“杨太妃与罗美人向来不和!”
他说的果断,元秀不禁问道:“那你可知道她们结怨的缘故?”杨太妃其实没太多理由要与其他人做对,毕竟她虽然有齐王和昌阳公主,但齐王平庸,上面还有个崔太妃所出的代王,又不居长又不居嫡,还不贤明,连个强势的外家都没有,宪宗皇帝膝下有诸子,储位怎么看都是轮不到他的。
没了这个冲突,杨太妃最精明的做法就是各不得罪,可这位太妃倒也有意思,她不但在位份不高时就招惹了范阳卢氏出身的卢丽妃,以至于平津公主少年时候仗着年纪与宪宗皇帝的宠爱,没少欺负齐王与昌阳公主,在昭贤太后的丧仪中更是不顾仪态体面,与杨太妃公然撕打——这也还罢了,竟连一度被以为有太后命的罗美人都没能处好……旁的不说,单是瞧在了杨太妃有一子一女傍身,只要她不是太过分,其他人也未必肯轻易与她为敌,尤其是在宪宗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为难她!
她这样四面树敌,是为了什么?
元秀若有所思。
却见一直回答迅速的霍蔚面露迟疑之色。
元秀公主
正文 第二百三十四章 文华太后
'更新时间' 2012…06…04 23:50:23 '字数' 2300
元秀看了他一眼,问采紫:“晚膳几时可用?”
“采橙方才就预备好了,因阿家留在了蓬莱殿,不知道皇后殿下会不会留阿家一起用膳,便将几道凉菜先镇入井中,免得天热变了味道,如今取上来也不花什么时间。”采紫抿嘴笑着,特特强调,“今儿采橙还配了些樱桃酿的果酒,阿家可要试试?”
“也好。”元秀点了一点头,道,“采紫留这里伺候就行,你们都先下去吧。”
众人答应了,霍蔚也退了下去,庖下的宫女陆续呈进漆盘,伺候着元秀用毕,采紫复请示道:“沐浴的水已经准备好了,阿家可要消一消食再去?”
“去把霍蔚叫过来。”元秀淡淡的吩咐。
采紫会意,不多时,便带着霍蔚一个人进了偏殿,这会偏殿其他人都被打发了出去,元秀饶有兴致的望着霍蔚道:“是什么秘密居然在珠镜殿里也不能说?”
“不敢瞒阿家,此事与文华太后有关!”霍蔚跪了下来,开口第一句话却叫元秀怔了半晌才回神,目光陡然凌厉起来:“你说仔细些!”
霍蔚定了定神,方道:“宪宗皇帝时的妃嫔,在潜邸时候,有文华太后、卢丽妃、崔华妃、王惠妃以及史芳仪这些人,至于罗美人、纪美人、阮芳仪、盛才人,并有位显昌郡夫人,皆是先帝登基后才有的。”
元秀点了点头,霍蔚这是要从头说起了。
“而宪宗皇帝的子嗣中,生于潜邸的,有当时的皇长子彭王、皇次子代王,皇三子齐王,并皇长女平津公主、皇次女宜安公主并尚未册封便亡故的皇三女与皇四女。”霍蔚絮絮说着,“从没了的信王以及同样没了的皇五女起,才是诞于宫中的。”
“没了的信王与没了的皇五女?”元秀猛然抓到了这一点,惊讶道,“这么说,先帝登基之后,头两个子嗣都没有保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母后……本宫听说母后为人精明,可是——”都是宫闱中人,如今又无第三人在场,元秀目光如刀,一字字问,“可是有人弄鬼?”
她心中暗忖,趁机或者可以套取更多有关信王李佳之死的消息,这个叫文华太后与宪宗皇帝离心的死去的皇子,究竟是何人所害?在玄鸿那里虽然听到了许多消息,但元秀却不相信,自己的母后文华太后会是那等愚人——信王之母显昌郡夫人那是连品级都没有的低等嫔妾,又是教坊出身,当时郭家还没倒,文华太后虽然膝下无子,但她与宪宗皇帝的感情、对宪宗皇帝的影响,从元秀自小听到的消息来看,可不是王子节当初能够比的。
文华太后若当真要对信王不利,又怎会公然落下来把柄叫人抓住?元秀固然没有亲眼见过自己生母的手段,可从她能够得到公认精明的宪宗皇帝的敬重也能猜测出,以宪宗皇帝的为人,绝不会赞许一个无能的六宫之首!
旁的不说,文华太后十年无子,在宫中有卢、崔、王这三位高位且外家势力庞大不下郭氏的妃子,并且崔氏还有一子的情况下,仍旧坚持着不肯过继低位妃嫔所出之子——这中间齐王、信王,原本其实都有机会过继到文华太后膝下的,单这份忍耐与坚守,如今的中宫王子节想来是不及的。
何况即使因着信王之事,让文华太后在宫中情势极为不利,但最后东宫还是落到了丰淳身上,倘若文华太后当初未曾因难产而亡,后来罗美人所出的琼王能不能将丰淳与王子节逼迫到了步步谨慎的地步也还未可知——说起来,这里面也有那妖道长生子的插手,可是他一个方外之人即使有郭守牵线,又是怎么帮到了身在深宫之中的文华太后?
假如他入仕倒还能理解,可是此人偏生从未履足过朝堂……
“回阿家的话,信王殿下乃是在太液池边玩水不慎坠湖身亡,至于皇五女却是因天生体弱,与之前的皇三女、皇四女一样,未长成便亡故了。”
“未长成?这么说本宫这位无缘相见的五姐还是长了几岁才去了的?”元秀追问道,“那是在多大时没了的?四哥他好端端的如何又落了水?身边的乳母侍从难道都是吃干饭的么?”
霍蔚叹了口气:“皇五女是在六岁的时候去了的,因在皇五女之前,宫里先后夭折了两位帝女,所以皇五女走时,倒也没人意外,只是究竟是亲生女儿,加上其时宜安公主已经长成,宫中也很久没有年幼的帝女承欢膝下了,宪宗皇帝难免也伤心了一场,那时候前朝似乎也有些不顺,永亨三年后变改元为明耀了——至于信王殿下之事,当时老奴虽然已经开始伺候文华太后,但也只是外间的粗使宫人,却是不太清楚经过了,但当初信王殿下没了时,宫中一度有人诬陷说此事与文华太后有关,甚至还扯到了在潜邸时的彭王身上,文华太后为此很受了一番委屈,好在宪宗皇帝英明,最后储君还是立了今上,文华太后虽然早逝,如今在天之灵看到今上与阿家长成想来也是欣慰的。”语气之中不无唏嘘之意。
元秀默然了片刻,才道:“你不是要告诉本宫罗美人与杨太妃结怨的经过么?怎么说来说去只围着母后转?”她指了指下首的几榻,慢条斯理道,“霍蔚你年纪大了,且坐下来说!”
霍蔚听出她话中敲打之意,先谢了恩,小心翼翼的坐下了,这才出言辩解道:“不是老奴要与阿家兜着圈子,而是老奴怕单说着反而让阿家糊涂,这才从头说起——因信王殿下的缘故,文华太后虽然诞了今上,可在宫里也被宪宗皇帝冷遇了些时候,一直到了阿家诞生前不久,宪宗皇帝下旨立储,帝后之间的关系这才缓解,今上比阿家长了九岁,这中间足有七八年光景,文华太后虽然有中宫之名,宪宗皇帝也未收回中宫之权,但帝后不和,太后带着今上在宫中的日子可想而知!”
“……”元秀沉默不语。
霍蔚见状继续说了下去:“……有道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文华太后自也不例外,那时候阿家还没有出世,太后所虑者自然是今上,阿家请想,今上乃是中宫之子,且少有聪慧之名,若不能为储君,其将如何自处?”
“那么母后是怎么做的?”元秀知道到了关键之处,郑重的问道。
“文华太后,曾救过杨太妃与齐王一命!”霍蔚终于说到了重点!
“此事,在宫中除了杨太妃自己并文华太后以及太后身边几位近侍,无人得知!”霍蔚神色肃然,“便是老奴,若不是太后抬举,使了老奴到阿家身边,供阿家驱策,也不会得知此事!”
元秀公主
正文 第二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