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大清CEO康熙回忆录 >

第28部分

大清CEO康熙回忆录-第28部分

小说: 大清CEO康熙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员工与企业谈判的砝码,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所以,如果强加挽留,对于整个大清并无益处,反而会设置更多障碍。




四.杨起隆:多米诺骨牌效应(2)




  济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曾是鳌拜给我指派的老师,学富五车,但异常迂腐。由于鳌拜的缘故,我曾经一度对他极其反感。后来祖母告诉我:此人非等闲之辈,可好好用之。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济世虽然愚忠于鳌拜,但却是一个实心办事的人。任职人事部总监多年,很少出过纰漏。他成为我的老师后,也是尽心尽责,倾力教我。

  我曾经问济世:“鳌拜如此败坏大清,你为何要愚忠于他?”

  “这与鳌总无关。对领导忠诚是一个员工的本分。像岳飞虽然明白南宋迟早要亡,但依然从容赴死。”济世从容应答。他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反思:用人才是用心,还是才?后来这个疑问一直在困扰着我。

  击败鳌拜后,我曾经想重新任用济世,后来还是作罢。论人才,在大清,他比任何人都适合人事总监这个职位;但论其心,他忠于鳌拜,愚顽不化。再三权衡后,我最终还是打消了用他的念头。

  团队集体辞职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它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带动了“辞职潮”。辞职的员工大都是心存不满离开公司的,或多或少对周围的员工产生不良影响。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辞职,将会让员工产生一种悲观情绪。目前的大清再也不能承受任何风雨了。我知道,如果此刻我惊慌失措的话,必将会对员工的士气产生巨大影响。

  那一个月时间,我都在和员工进行深度沟通,稳定员工躁动不安的情绪。虽然许多员工对此次人事震荡波充满担忧,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大多数员工都愿意和大清共度难关。

  在我最为艰难的时刻,一封附着上百名员工签名的来信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当我读到“誓与大清共存亡!”的时候,我震惊了,也失眠了。我看完这封信,眼泪不觉已模糊了双眼。我一直珍藏这一封信。每当我面对挫折,我用这封信来勉励自己:既然身后有这么多爱你的员工支持你,困难又有何惧?

  多年前,我无比果敢地对特许经营事业部进行了大裁员,而现在,却是大批的员工自己离大清而去。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场景,心里却是一样的难受。我还未从集体辞职事件中缓过神来,一场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危机却悄然到来。

  2.资金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经历过一场喧闹之后,办公室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集体辞职事件后,一些办公室门都已经上了锁,一些办公室的垃圾尚未清理,显得有点凌乱。我靠在那张古老的办公椅上,一阵疲惫袭来,这几天超负荷的运转已经让我精疲力竭。

  门外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是魏东亭。他向我报告了一个坏消息:好几个钱庄代表都等在门外,说是要见我。一阵不祥的感觉向我袭来。

  自创立以来,大清从未有向钱庄贷银的历史,父亲在有生之年最为自豪的是没有一分钱的钱庄贷银,即便是在最为艰苦的1661年。父亲走后,鳌拜为了并购牧场,开始通过商业钱庄进行贷银,而今大批牧场因为资金紧缺而陷入了半经营状态,一些草地不肥沃的牧场因为长期无牛羊可牧,已经变得荒芜。

  关于大清资金链危机的传言初始于1673年十二月。一家名不经传的财经杂志采访了鳌拜及其一些嫡系员工,那位记者未经证实就刊登了近万字的“访谈录”,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地报道了所谓“大清的资本黑洞”。直至1674年三月,几乎各大媒体都转载或引用了这篇报道。

  从那天以后,我的办公室里每隔几天就要接待几拨衣着光鲜、心情焦虑的人——他们都是各大钱庄的代表。他们往往先小心翼翼地和我探讨媒体对大清的看法,然后才十分隐讳地暗示还款的时间快到了。他们和大清的大部分员工一样,对大清的未来忧心忡忡,鉴于大清的实力和信誉,这些钱庄代表们都十分礼貌地表示了自己的担心。

  虽然多数钱庄都认为大清是优质企业,所授的信贷额度也是民营企业中最大的,但资本的本质是唯利是图的,一旦大清出现资金链危机,大清苦心经营和维护的信誉就会直线下降,钱庄们便会蜂拥而上,加紧催贷。如果处理不善,整个大清的资金链就会有断裂的危险。




四.杨起隆:多米诺骨牌效应(3)




  为了维护大清的信誉,我邀请了各大钱庄的董事长开了一次酒会。在台上,我对那些心情焦虑的钱庄董事长们诚恳地说:“对大清来说,信誉永远是最重要的。大清愿意为偿还贷银作出任何决策,我计划出售康朝公司的股份,所获现银全部用来还贷。”康朝自创办以来,资产增长了十倍,现在只好舍车保帅了。这是我对钱庄的承诺,也是挽回信誉的必要之举。

  在这次直接影响大清未来的关键会议上,我并没有捏造和隐瞒集团的财务状况,真诚地陈述着大清现有的危机,并向钱庄董事长们讲述我的变革计划:“大清在未来将一如既往地奉行稳健的财务风险防范。大清需要战略调整,全线缩短投资战线,出售康朝是计划的第一步。大清的产业整合之路一定会坚持走下去,而且会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

  我满怀信心说道:“大清还远远未到资金链断裂的时候,目前一切运转良好,我相信、也请大家相信,大清将越来越好。”

  这次会议,我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满怀诚意与自信的少年企业家形象,我的身份在化解贷银危机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八岁成为大清集团董事长,十二岁创办康朝公司。十四岁成为大清CEO,十六岁将鳌拜清除出大清,我的这段经历显然让钱庄老板们对我添加了几分信心。“我看好你这个小伙子。”一个钱庄董事长给了我很大鼓励,“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酒会过程中,我一直担心会出现逼贷情况,手心里满是紧张的汗水,但是直到会议结束,没有一个钱庄开口向我催贷。

  即便如此,我的心情依然十分沉重,因为一想到要出售康朝来筹集高昂的贷银本息,我就感到一阵揪心的痛。康朝公司曾经背负了我少年时的梦想,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收益上,我都很难接受这一事实。虽然大清尚未到破产、崩溃的时候,但是为了增加这些钱庄对我的信心,我不得不放下所有的情感去面对接踵而来的灾祸。

  那晚,我的情绪低落至极,在一个街边酒馆里,魏东亭、苏麻一直陪我喝酒到天亮。

  1674年的大部分时间,我一直忙于出售大清旗下经营不善的产业,关闭大部分牧场。

  冬至前夜,我去了趟牧场,那真是一片让人心碎的景象。牧场的帐篷和围栏已破旧不堪,帐篷内外长满了一尺多深的蒿草,随风舞动。牧场,曾经是我父亲最钟爱的地方,它留给我太多的美好回忆,承载了太多的情感。面对这满目的萧瑟,我心中一阵悲凉。

  接踵而来的吴三桂倒戈、银贷危机仿佛将我逼到一个不可动弹的墙角。没有料到的是,一场更大的考验还在悄悄地等着我。

  3.偷税举报风波

  距离中秋还有几天,为了让公司添点喜气,我与苏麻正商量着如何过一个热热闹闹的中秋佳节。然而就在此时,几个警察进来了,他们彬彬有礼地出示传票,说:有人举报大清有偷税漏税行为,请我协助调查。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弄错了,我礼貌地对他们笑笑说:“我公司每年都上缴上千万的税款,怎么可能偷税漏税呢?也许你们弄错了吧!”

  警察问我:“您公司以前是否有一位名叫杨起隆的员工?”我当然知道杨起隆,他曾在大清担任过两年的总会计师,现已离职。我清楚地记得此人是吴三桂推荐的。警察的态度和蔼而威严:“杨起隆举报说贵公司的财务有问题。”

  我一下子全明白了:这是吴三桂多年前精心布的局,为的是有朝一日一旦有变,即刻置大清于死地。我面如死灰,心情异常沮丧。我像一个无知小儿,一步一步向吴三桂计划好的陷阱里走去。我转过头去,望着晴朗的天空,一粒一粒的尘埃扭动着、飞舞着,一直扎入我的双眼,我分明感觉到了难耐的刺痛。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精神恍惚地接受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问讯,他们每天表情严肃翻查公司近年的账本,然后和公司员工一起上下班。




四.杨起隆:多米诺骨牌效应(4)




  整个故宫弥漫着不安的气氛,员工们因为不知道发生何事而惴惴不安,接着谣言四起。

  调查结果出来了。1661年到1663年间,大清被查出偷税漏税累计五百万两,并查出有多处假账。我暗自心惊:没想到吴三桂城府之深至此。

  这段时间,我身心俱疲。九月一日,法庭对大清举行了一次听证会。在庭上,我看到了杨起隆——这个自称崇祯三子的人,他走过我身前时瞟了我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的神情。

  我曾告诫我的员工,市场是一块大蛋糕,我们要的是做大,而不是抢夺别人的份额。我以为这样才能避免恶性竞争出现,避免树大招风、腹背受敌。但是我错了,在中国商业社会,几乎每个优秀的企业都会遭到攻击,都要面对各种非正当的竞争手段。

  我想杨起隆肯定听说过“商场如战场”这句俗语吧。竞争是残酷的,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企业界。我欢迎企业的公平竞争,因为竞争才能使大清更强,更具有抗风险能力。我鄙视一切企图破坏商业规则的人。我一生中对手不少,眼前这个名叫杨起隆的人,他配作我的对手吗?

  法庭上的辩论很激烈。双方的律师在“偷税漏税是个人行为还是受人指使”上进行了拉锯战,我的律师认为这起事件是一场蓄意的阴谋,而公诉律师则认为大清决策层集体造假。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难取证,终于查明是杨起隆指使会计进行造假,从而造成了偷税漏税。法官判决大清足额缴齐税款,并处以巨额罚款;杨起隆被判五年有期徒刑。真像一场拙劣的闹剧,布局者跳进了自己挖的陷阱里。在警方对杨起隆进行套供时,他始终守口如瓶,并没有出卖吴三桂。

  就在法官判决的当晚,我一个人静坐在在故宫顶层的会议室里,仰望天上的繁星。晚风习习,月牙如钩,一丝凉意拂过。祖母的话犹言在耳边:“大清发展近三十年,隐患之深并非一朝一夕。知己知彼,方能取胜。吴三桂知道大清的一切,我们却并不了解他。这三十年来,吴三桂处心积虑,步步为营,轻易撤藩恐引来连锁反应,到时只怕收都来不及了。”

  我突然惊觉,吴三桂于我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他的所作,他的所想,已然精心布局,而我却不经意间已成为他恣意摆弄的棋子。我无法臆测接下来的事件是凶是吉,更无法猜度这场博弈的胜算。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慌,我反复问自己:未来这一切我将如何应对?

  鳌拜之祸起于君侧、昭然若揭;吴三桂之患积谋已久、远在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