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CEO康熙回忆录-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问索尼:“为何这个计划停止了?”索尼的回答是:“当时资金链吃紧,所以将此计划搁置了。”我看见索尼闪烁的眼神,我知道这并不是最终的答案。
我无意中看见索尼破旧的办公椅,笑着说:“你该换一把座椅了。”索尼笑了笑,回答:“这可是你祖父定做的,有感情,所以一直不舍得换。”
就在前一个小时,我还豪气万丈,然而现在我才知道这是我人生面临的第一场真正的挑战。
2。 制度伤城与变革迷宫
晚餐的时候,我去了伍先生的家里,情绪低落地向他描述了我这一天的经历。伍次友永远像一个无私的兄长、朋友般开导我,告诉我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他说,事情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糟,至少你发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而且你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只有自负盈亏才能真正激活事业部。”伍老师认为,“这是你的一块试验田,好好做!”
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这让我十分高兴,我终于和我的老师想到了一块儿。千店计划失败后,特许经营事业部只是管理着北京城里约五十个连锁乳品商店的销售,每年亏损近百万,将它独立出来,对集团显然是有好处的。
在那些元老夫人们的眼中,这个事业部显然是一个摔不破的铁饭碗。如今将她们放逐在市场的洪流中,不仅将打破她们的铁饭碗,而且势必影响集团的高管层。我明白我这是在和大清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作对。我挑选了一个最高难度的动作,一旦成功,我将迈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但如果失败,我将摔得体无完肤。既然我选择了一条新的路,也许我应该想办法扫清障碍。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几乎所有的与会人员都对这个决议表示了怀疑,包括索尼。市场化运作是任何公司经营的基本前提,如今到了大清,却是如此艰难。索尼建议我的步子放慢一点,不希望因此在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影响团队的稳定和和谐。这是一个成熟的意见。但对于我来说,每一次放慢脚步,都将会被看作是一次妥协,会给今后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那一段时间,我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向每个人表达我的立场。我像一个只不知疲倦的蚂蚁,四处奔波,试图获得每一个人的认同和支持。虽然反对者众,但我心已决,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我的意愿。
1664年八月初一,在一家高级酒店的会议室里,我召开了特许经营事业部的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这天刚好也是大清召开年中会议的日子,我没有去参加。因为我将在这里宣布重要的决定。
我走上会议室讲台,底下坐着的大部分是我的前辈,白发苍苍的一片海洋。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我的慈爱和期望。我在会议上做了简短的开场白后,宣布了我的决定:公司将不再向特许经营部投资一分钱,所有经营不善的连锁店都将关闭,暂时没有工作任务的员工将进行统一安排。
三.挫折:最有价值的一堂课(3)
员工们几乎不敢相信这是我的决定。在他们心目中,大清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公司,能让他们依靠一生的好公司。不少员工兴奋地认为,董事长亲自抓这个部门,将预示着结束了无人管理、缺粮少米的历史。显然,我的决定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异常失望。
整个会场像煮开了的一锅沸水,满是叹息声、唏嘘声和谴责声。一个年老的司机带头站起来表示疑问后,员工们接二连三地站起来质问我公司是不是将抛弃他们。我被这个场景给惊呆了。幸好有苏麻,她的回答让愤怒的人们得到了暂时的宽慰:“公司作出这个决定,并非想抛弃大家,公司以前承诺给大家的福利依然兑现,公司现在改变的只是发放福利的方式而已。”
这次会议让我感到了筋疲力尽。我没想到我的决定会招来一致的反对,也错估了这个决定在员工中的反应。在回家的途中,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激烈反对?这虽不是一个无解的哥德巴赫猜想,但在复杂的表象背后,我却绕进了一个迷宫,我始终没有找到通往光明的那扇门。
我们时刻在谈论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何重要,员工如何应以“客户至上、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作为基准,但事实上,在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几乎大多数员工都会选择后者,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没有人愿意接受一项福祸未卜、损害自己利益的改革,无论是那些元老夫人,还是那些司机们。但任何一个改革都会触动员工的利益,让他们在一种无压力的状态下接受改革是不可能的。
这次会议后,公司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员工们不再安心工作,他们整日猜度,到处打听。那些元老的家眷们则在四处活动,企图通过各种渠道给我施加压力,让我放弃这场变革。和我父亲的那场变革一样,我的办公室里每天都出没着各种说客,哭诉的,劝说的,不胜其多。更严重的是,办公室里这种不良状态已经影响到了一墙之隔的大清乳业的正常办公。
我想到了索尼,他是事业部创立者之一,我也许该听听他的意见。索尼对我的突然到来显然有心理准备,刚一落座他便笑着对我说,说曹操,曹操就到了,鳌夫人刚走,我估计您差不多要来了。显然他知道我此行的目的,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向我讲述了事业部的人事变迁。
1659年,事业部由我父亲倡导成立,那年正是我父亲大力进行改革的一年,本由索尼负责。近年来,鳌拜专权,索尼又要兼管大清乳业,所以后来才有鳌拜夫人等人的加盟。如今的事业部,最高经理人是鳌拜夫人,其他人只是影子。
他在回忆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在淡化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在描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件。我没搞清他讲述这段历史的用意。但不管怎样,我必须明白他的真实想法,我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我的来意。最后他只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恐怕要多听听领导层的意见。
索尼的态度,等于宣告了领导者的集体决定:事业部不需要变革。是的,谁希望变革呢?他们跟随大清一同艰苦创业,一同从草原驰骋到关内,如今正是稳定收获财富和荣誉的时候,谁愿意“引火自焚”呢?看见索尼花白的头发和干枯的身躯,我硬生生地将斥责的话憋了回去。
3。 挫折:一生中最好的礼物
我曾经雄心万丈,希望能和大清在变革中一道成长;曾经不屑一顾,以为管理并非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也曾经夸下海口,我将在两年内将特许经营部打造成大清增长速度最快、盈利率最高的事业部。当所有的问题汹涌而来时,我的雄伟蓝图显得如此模糊而遥远。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迎接这个陌生世界,它却将我阻挡在门外。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沮丧,我该如何突围?谁人能帮我走出困境?
天已入夏,微风吹来,却已有些许凉意。我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呆呆地看着墙角的那株剑兰,止不住泪如雨下。
三.挫折:最有价值的一堂课(4)
魏承馍先生曾说“挫折是生活馈赠给人的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但这份礼物却让我不堪重负。我的师长们每每鼓励我: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挫折听起来如此亲切,仿佛就在你身边,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轻易解决。挫折是什么?是我策马疾驰摔下马背的那一刹那?是背书受罚的那场暴风雪的夜晚?还是我患染天花时的生命垂危?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伤心,后悔,还是委屈?也许挫折赋予一个十二岁少年的仅此而已。
草原上最烈性的骏马,我没有惧怕过;字字艰涩的长篇诗书,我没有惧怕过;风霜雨露、风雪夜行,我没有惧怕过;凶悍魁梧的对手鳌拜,我也没有惧怕过。但这次,挫折让我感到了莫名恐慌和无能为力,就像坠入无边的黑暗,光明似乎就在咫尺,但始终没有能力抓住它。那是一种心有不甘的刺痛感受。
如果我是一个平凡的孩子,也许不会有这种锥心之痛,但我是一个背负着家族使命、整天围绕在虚荣光环中的亿万家财的继承者。我自认为经历了不少挫折,但对比其他人,我每战胜一个挫折,所得到的鲜花与掌声远比荆棘与磨难多得多。
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鲜花和掌声一直伴我同行,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它激励了我,却也让我变得虚荣、固执和狂妄自大。在那些吹捧者的口中,我已难辨真伪。他们的赞美之词,也许正是我所应批评的。直到有一天,我不得不独自面对不期而至的挫折,当所构筑的愿景突然被摧毁,沮丧接踵而来,悔恨油然而生,自信趁机逃亡。
不知道什么时候祖母已来到我身边,她默默地将我搂在怀中。我向祖母描述了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我的苦闷。祖母静静地听完,和往常一样,她并没有告诉我怎么做,她对我说:“接近你的员工吧,他们会给你最真切的答案。”
四.非常事 非常道(1)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拜访了各个部门的大部分管理成员。我改变了高高在上的姿态,第一次与员工走得如此之近,也第一次明白了“人”的重要性。在一个月前,你问我在企业变革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体制;一个月后的今天,你如果再问我,或许我给你的答案将会是——“人”。失去了“人”的支持,再好的体制也会失败。每一次变革都是一个不断妥协、求大同存小异的过程,保持团队的相对稳定和和谐,才能让革新持续长久。
1。姿态决定答案
在与员工接触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忽然明白了老师伍次友对我说的一句话: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足够勇气的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艺术。我的变革并没有错,我缺乏的只是“得民心”的耐心和艺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对于这个简单道理的轻视,几乎让我的计划中途夭折。
我忽视了一种伟大的力量——团队。在变革之初,我以为很多员工在一种准国有企业的环境中,养成了一些让我深恶痛绝的毛病,比如缺乏激情、懒惰、不思进取。我简单地将对变革的态度当成判断是否好员工的价值标准,这是一个危险的错误。它的危险性在于,强加给员工的决策将使决策者失去群众基础,从而无法实施导致失败。
维系团队力量的是沟通,为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一个畅通的平台,这是任何改革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我曾以为正确的事情理所当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我至今才明白,正确的决定如果没有充分的沟通,也是一个不成熟的决定。不再向特许经营事业部拨款,关闭经营不善的连锁店并非是停发员工的工资,更不是简单等同于让员工下岗,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产生危机感,将关注点转移到效益、市场和客户上来,这是我的初衷。在缺乏系统性沟通和阐释之前,员工们显然误解了这个决定的含意。
通过与员工们一段时间的沟通,我发现,除了一些高龄的老员工外,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变革持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