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

第7部分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7部分

小说: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意,千万注意!(1)

  1.八字方针
  填报志愿要牢记“八字方针”:知己知彼、积极慎重。
  填报志愿是双向选择,客观认识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即使考后估分报志愿和分数公布后报志愿,同样要强调“知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切忌自欺欺人。
  所谓“知彼”,就是知道自己的考分能否达到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录取标准。高校根据当年的报名情况、报名人数、专业分布,从高分往低分依次录取,国家允许各校以100:20提档。怎样才能尽量准确地估计高校当年的提档线呢?以任何一种形式填报志愿的考生,都面临这个难题。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方法:一所高校最近三年在某省的提档线平均值,可作为第四年,也就是当年该校在该省提档线的参考值。这个指标不可能绝对符合,因为相对高校每年固定的招生名额,报考人数和考题难易程度、整体分数水平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了这样一个指标,多少能够帮助排除盲目因素。
  报考志愿要有积极的态度,因为它毕竟是高考获得成功的最后重要环节。同时又要慎重,要冷静、理智、科学地对待,切忌头脑发热,怀有侥幸心理。
  2.冷静、理智
  考前报志愿的考生不知道自己能考出什么水平,复习正处于冲剌阶段,压力很大,往往不能冷静对待填报志愿。考后估分报志愿的考生担心估分不准,或者因为考得不好影响心态。分数公布以后再报志愿的,有些考生发挥不理想,不能面对现实,情绪低落。无论属于哪种情况,我都要一再强调,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冷静、理智地进行分析,不能让一时的情绪变化左右填报志愿的倾向。
  3.不要盲从
  填报志愿时同学间会相互讨论、相互商量,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也难免相互模仿、相互感染。一个同学报某个学校某个专业,其他水平相当或分数相近的同学也想报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容易造成扎堆。各人的实力不一样,爱好兴趣不一样,不能相互模仿,相互模仿造成的扎堆现象对高考录取是很不利的。
  有一年,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在某省投放18个招生指标,某重点高中一个班就有18人打算填报这个专业。他们认为,报北大数学系是水平高的表现。可是冷静分析一下,全省报考该专业的人数肯定不止这些,赢得了虚荣心就可能失去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机会,大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实在没必要。
  4.反复琢磨
  我在前面曾经谈到,填报志愿需要家长做出充分准备,再和孩子讨论,帮助孩子作出最终决定。但是,在决定之前一定要反复琢磨,仔细斟酌,尽量全面搜集来自正规渠道的官方信息,多方面权衡。
  高中学校的教务处老师对该校历年的报考情况和高考成果十分了解,也特别善于评估学生个人的学习实力。拟报高校的招生办老师则能够中肯地指出,学生是否适宜报考这所学校。所以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家长最好向这些老师求教。
  5.努力填报好第一志愿
  无论是第一批录取、第二批录取、第三批录取,志愿填报得是否合理、是否成功,95%在于是否选择好第一志愿。
  首先,填报第一志愿要凭实力,而不能凭热情。如果分数不够,有再高的热情也无济于事。
  其次,填报第一志愿切忌“冲一冲”。“冲”是有条件的,本来自己的成绩只够一般重点大学的录取水平,在平时的考试经验中又没有可供“超水平发挥”的因素,硬要盲目地冲一冲,冲北大,冲清华,结果往往是牺牲自己,导致第一志愿报考失败。
  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分明成绩已远远超出第一志愿的录取分数线,但是为了所谓“稳扎稳打”而放弃报考该校的行为,同样不是明智的选择。
  6.填报志愿的结构要合理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录取院校都分别允许报三个志愿,每个志愿学校中又允许报五个专业。因此,这三所学校的结构也要合理,即第一志愿的学校和第二志愿的学校分数要拉开距离,第二志愿的学校和第三志愿的学校分数也要拉开距离。
  有的考生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报北京大学法律系,第二志愿第一专业报清华大学法律系。这两个学校的提档线是相当接近的,假如没被北京大学录取,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太小了。
  究竟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提档线“应该”相差多少,这也很难说,因为每年考生报考学校的数量难以控制。但一般说来,确保两者之间有30到40分的差距比较合适。
  请家长务必注意,一定要向拟作第二志愿的学校事先咨询清楚,是否真正会收取达到分数线的第二志愿考生。很多学校在这一问题上要求十分苛刻。比如,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分数达到580即可予以录取。但面向第二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录取提档线则高出40到50分,即620到630分。
  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不得拒绝录取高分的第二志愿考生,但是具体条件由该校自己决定。那么,这所学校将第一志愿考生和第二志愿考生以不同的录取线来区别对待,实际上意味着不愿意接收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如果事先没有将这些情况了解清楚,等于浪费了第二次录取的机会。
  填报志愿的结构要合理还包括另外一层意思,即专业要合理。面向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专业,将它作为第一志愿的考生,录取分数线可能是520分,而将它作为第二志愿的考生,录取分数线就可能是523分或525分。因此,在专业的分数差距方面家长也要注意。


  寒假期间家长做什么

  劳逸结合要有“度”

  对于每一个高三学生,这一年的寒假是12年学习生活的最后一个假期,也是各人自主安排学习的最后一整块时间。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这个假期,通常存在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让孩子全力以赴,所有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这些家长认为,开学后几个月就要高考了,刻不容缓。他们甚至给孩子订出几不准:不准上网,不准跟同学出去逛庙会,不准聚会。这样的家长愿望是好的,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第一,孩子紧张了一个学期,再继续绷着弦儿身体肯定承受不了。第二,马不停蹄地学习容易产生厌烦感觉。第三,憋在家里闷头看书的做法和节日气氛不融洽。眼看着别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独自一个人埋头苦干,心理上就不舒服。
  的确,家长这种“拼时间、拼精力”的观念太残酷了。孩子是考生,也是个普通的人,需要张弛有度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的第二种倾向是让孩子痛快地玩。孩子念了12年书,每个假期都紧紧张张地学习、补课、提高。眼下最艰苦的日子要来了,索性彻底放松。抱着这样的想法,有的家长带孩子去旅游,有的家长给孩子买电脑让他上网、玩游戏。
  这种做法我也不提倡。,假期太安逸了,一旦开学,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不能很快适应。而高三下学期高密度的“备考演习”容不得半点迟疑,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建议所有的考生家长要提前周全地考虑好假期安排。既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又要珍惜这个考前最后的可稍事休息的阶段,帮助孩子调整身体状况和心理平衡。

  引导孩子有原则

  家长帮助孩子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寒假,要有正确的原则和正确的出发点。自己的构想再科学再合理,也要通过某种方式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自觉地朝着有利的方向前进。
  1.多沟通、多了解
  有的家长凭着主观的愿望,不从实际出发,强硬推行自己的做法,把孩子的情绪搞得很
  糟,更谈不上什么积极的作用。
  案例
  河南省考生邱某的父亲,平时很少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过问孩子已有的假期安排。为了帮孩子巩固上学期的知识,他规定孩子必须把所有课程复习一遍,再看一遍他从新华书店里买来的“考试宝典”。其实,孩子在寒假里不仅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参加一些相关的学习班。这位父亲一贯采取厉惩严罚的教育方式,高二时还打过孩子,所以此番发号施令,孩子一听就心里发毛,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邱某告诉我,自己本想利用寒假重点整理一下第一学期的内容,再制定出下学期的学习计划,而父亲的要求打乱了他的步子。明知根本没时间完成这份额外的“作业”,又不敢当面提出异议,只能表面上应付着,既花心思又牵扯精力。
  这位父亲以家长的身份居高临下,自以为正确,实际上是主观主义作派。这是百分之百
  要碰壁的。家长碰壁事小,伤害孩子事大。
  2.商量讨论
  有些家长常以命令式的口吻对孩子说话。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即使正确的意见以简单生硬的态度传达出来,他们也很难接受。况且家长的话有时也不到位、不对点,甚至与实际不符,孩子就更不服气,即使表面不吭声心里也会想:爸爸,你什么都不懂还在那里瞎指挥!家长与孩子谈话,在人格上要平等,晚辈尊重长辈,长辈爱护晚辈,相互之间就容易交流,容易亲近。为什么孩子和自己的同学、朋友谈起话来无拘无束、没完没了、欢声笑语,就是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高考毕竟是一个大考,高三的学生本来就有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家长就更要尊重和体谅孩子,凡事与孩子商量着来,不能口气太硬。
  北京考生肖某的父亲是一个大企业的领导,平时工作特别繁忙,跟孩子沟通少,就希望借着春节的温馨氛围与孩子聊聊天,拉近距离。
  有很多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一旦逮着这么个“教育”孩子的时机,恐怕会迫不及待地发出一连串“拷问”:学习怎么样,成绩怎么样,为何没考好,有什么计划……
  而这位姓肖的父亲却很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避谈“学习”,而是讲了自己这一年带领企业员工打拼事业的付出与收获,俨如在与一个懂事明理的平辈人谈心。父亲的信任感染了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地也给他讲了很多学校里的故事,讲了自己在高三这半年经历的酸甜苦辣和心态起伏。就这样,孩子给爸爸提建议,让他减轻压力,处理好竞争;爸爸也从自己的角度教给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父子俩谈得非常融洽,不仅加深了情感,更有学习和生活上的获益。
  家长与孩子的交谈除了讲究方法,还要选对时机。据我调查,除了极个别的学生把高三寒假当做名副其实的假期,一味疯玩,大多数学生还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来备考,丝毫不比平日轻松。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到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要选择孩子做不出题、急躁沮丧的时候跟他讨论问题,要趁着孩子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比如春节这样的宽松气氛下,跟他交流讨论,效果就会很好。

  怎样帮助孩子复习功课

  在寒假里家长,也是很值得讨论的。其实所谓“帮助”,不是和孩子讨论具体的学科问题,或者帮助检查作业,而是给予孩子一定的正确提醒。
  1.提醒孩子对上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
  高三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