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作者:钟思嘉 >

第4部分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作者:钟思嘉-第4部分

小说: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作者:钟思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画得很难看、一件玩具弄坏了,他们也不会马上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儿会很安全的。”于是,他开心地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过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他们的话往往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的,得经过一道“译码”的手续,才能懂他的真意。而孩子的每一个行动也都有其目的。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学到某些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成功达到目的的行为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而其行为的背后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为此他们常会不惜一切的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偏差行为都是孩子们为了要确知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成人却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要有效的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要清楚孩子们可能产生那些类型的偏差行为及其隐含的目的,而且所隐含的行为目的可能不只一个。

  一般而言,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偏差行为亦可能有前述的四种行为目的,还加上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表现优越感等三种行为目的。

  (一)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性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达到目的,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或是非常的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者;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既然建设性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性的行为试试看?”一旦成功的达到目的了,家中就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过份依赖、不时制造问题、游手好闲的孩子。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亲一定得了解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身为父母亲者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争取权力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欲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的压制了他们,而这胜利却是短暂的,因为父母赢了面子却失了里子。确切的说,就是父母可能赢得了斗争,却赔上了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亲要切记:一旦斗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当孩子反抗或挑战时,父母常觉得被激怒了,但尝试去纠正孩子的行动却很少成功。孩子会藐视或抗拒父母,并继续不可接受的行为,或者会暂时停止行为,然后则变本加厉。有些孩子在权力斗争中,会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却在背后做出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的“反抗式的顺从”。而在面对争取权力的孩子时,成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使自己也卷入权力斗争中。使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对权力的印象,深信权力很有价值,也更增加了争取权力的渴望。

  (三)报复 

  通常权力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如果报复的斗争在亲子之间持续不断,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的失败,他们可能放弃或为不当的行为寻找借口。

  (四)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他放弃一切有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藉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但相对的可能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轻视,父母逐渐感到失望,自己也感到极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结识不良游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如此迹象时,未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药可救的,孩子越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他,为时已晚了。

  当妈妈告诉珊珊不能到屋外去玩时,她就发起牛脾气来。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变得歇斯底理。珊珊想随心所欲,因此她以权力的争夺来获得。“马上停下来!”妈妈喊叫。“我不要!”珊珊尖叫,斗争继续进行(显然珊珊已经赢了,因为妈妈失去了冷静)。妈妈重重地打了珊珊几下屁股,她哭闹得更凶了。最后,妈妈把珊珊关到浴室,在那儿她又足足哭了二、三十分钟。爸爸回家时,妈妈泄气地抱怨:“实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居然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让我们把上述“孩子的行为目的”,应用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上。珊珊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妈妈。当妈妈拒绝时,她就发脾气,企图逼使妈妈让步。妈妈不愿认输,再度拒绝了,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狠狠的打了孩子。现在,珊珊不只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气恼,也因为妈妈对她权力的挑战有所反击而生气。因此她想报复,叫闹得更凶。结果是被关进浴室里。再将这场斗争做个摘要:

  1。珊珊要到屋外去玩(珊珊的第一个目标)

  2。妈妈拒绝了她的要求。

  3。珊珊发脾气,是想获得权力而随心所欲。(珊珊的第二个目标)

  4。妈妈接受了她权力的挑战,打了珊珊一顿,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控制。

  5。看到妈妈有力量反击,使珊珊真的生气了,以哭闹得更凶来作为报复。(珊珊的第三个目标)

  6。为了不愿认输,妈妈气得把珊珊关进浴室。

  7。为了不愿认输,珊珊继续哭闹喊叫。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珊珊的第一个目标背后还有其它两个目的:想要争取权力,同时想要报复。一旦刺激妈妈使她感到挫折,珊珊就表现了她的权力。她已经诱使高大、成熟的大人,像孩子似地争了起来。这样就“增强”了珊珊对权力的争夺。当珊珊继续尖叫,使妈妈更加生气,她是一个神经衰弱的人,珊珊的大力尖叫对妈妈是一个厉害的报复。在追求权力和寻求报复两方面,珊珊都得到了增强作用。下次再有类似情形发生,她可能会同样出招。妈妈不知不觉中已经教育珊珊多发脾气了。

  就上述所言,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动机。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内心相同的目的。然而,孩子的行为目的会有变化,如幼儿时期大多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且开始呈现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之后,孩子获得注意和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持续,儿童阶段可能开始有报复和自暴自弃的行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时期,后二者行为目的更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对这种行为目的的变化和辨认,我们不得不多加留意。


不良行为目的的辨认与矫正 
 
 2005年06月14日 06:47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往往是沮丧的,他们不相信能够以有用的方式和别人一起得到归属,所以他们使用不良行为引人注意。而任何父母可以运用简单的技术,发现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即观察自己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感受和反应以及观察孩子对于我们想矫正其不良行为时的行动有何反应,这也会让我们察觉他的后续行为。

  切记,要训练自己注意不良行为的后果,而不要只注意不良行为的本身,因为不良行为的结果才显露行为的目的。一旦我们发现了他们的目的,我们就有办法居于重新开始指导孩子的地位。

  在父母对孩子行为有所反应前,首先得检查自己的情绪反应,确认孩子的行为目的,再把握原则作有效的处理。

  (一)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很困扰、苦恼和厌烦,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想获得注意力。其处理原则为:

  孩子用不当的方法企图获得注意力时,请父母忽视他,不要给他注意力,即避免造成负面的增强。而孩子只要在出现每一个良好行为时,都应该得到鼓励,表示“我注意到你的行为了”。直到正向行为变成习惯,则可以改为偶然的增强。换句话说,父母给予注意的适当方法,是在孩子没有期望得到注意时给予注意;主要的是把重点放在“给予”,而不是“获得”。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会逐渐增多,不良的行为则会渐渐消失。

  (二)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没面子、下不了台、权威受到威胁,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争取权力。其处理原则为:

  发现孩子在跟父母争取权力时,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怒气,可以离开现场,避免自己也陷入权立斗争中,让孩子个人去承受不良行为的后果,而后父母再找机会从旁支持、协助,提供意见与建议来争取孩子的合作。

  (三)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痛心、伤心,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报复。其处理原则为:

  面对孩子的报复行为出现时,父母要先照顾自己,尽量让自己不要过份伤心难过,整理思绪等待机会,千万不要以牙还牙,且要保持冷静、善意与耐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后,再重新建立亲子关系。

  (四)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失望、放弃、束手无策,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其处理原则为:

  表现出不适应或能力不足的孩子是极其沮丧的,他们放弃了继续努力以求成功的希望。此时周围的成人就更不该放弃,不但要完全停止所有的批评,而且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和长处,用最大的爱心、耐心和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每一分努力改进,给予鼓励,即使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也不可轻视。必要时也可寻求心理辅导机构或精神医学单位的协助。

  (五)青少年有些负向行为如吸食毒品、飚车等,常让父母感到震惊和讶异,同时也伴随着生气、受伤害与失望的感觉。他的目的在追求兴奋刺激。

  (六)当父母一意孤行敌视孩子的朋友,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烦恼,甚至出现反弹的举动,他的目的在寻求同伴的接纳。

  (七)青少年追求优越感,如果表现在学业、运动或是其它正向的活动上,多半都能深获父母的赞同。但是青少年若是过分的追求高人一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