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的杀戮-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菹ⅰ⒌缁骱偷髡车攘品āH缡怯尚睦碓蛟斐傻模恰疤富傲品ā薄⒋呙吆托菹⒒嵊兄诨颊咴缛湛蹈础5宦酆沃智榭觯饕盗品ǎㄒ徽街薪�30%的治疗都采用了这种方法)“1921年6月17日周五在总部召开的医疗服务神经病学代理专员会议备忘录”,1921年,页1,伦敦档案局PIN15/56。和“灌输阳刚气”总是在推荐之列。就像英国约克郡布森炮场的医务主管在1920年所说的,医务人员虽要表现出同情,但患者“一定要学会像男人那样正视自己的疾病”。乔治·杰弗里,“与战争精神神经症相关的一些有趣的问题”,《精神科学杂志》,66卷273期(1920年4月),页140。男人要变得“硬朗”起来,就得干体力活。J。H。海布,“神经衰弱者的硬化”,1923年12月6日,伦敦档案局PIN15/2946。另见伦敦档案局PIN15/57,落款1922年6月20日的备忘录。
前面讲过,到二战时人们已经把身心疲惫视作精神崩溃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促成了军方自1942年起开始设立疗养所,以及用政策来限制士兵不经休假连续作战的时间。陆军J。斯帕罗中校(辑),《士气》(伦敦,1949),页13及陆军C。肯顿少校,“战争的医学史……1944年第2季度报告”,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22/1458。与此同时,面谈和精神疗法等也被广泛采用,日渐流行。从这时起,人们开始认识了胰岛素、巴比土酸盐等药剂的疗效。菲利普·瓦格纳,“1944年6月20日—8月20日诺曼底攻势中的精神病活动”,《精神病学》,9卷4期(1946年11月),页343。麻醉精神分析是指在对病人施用阿米妥钠、硫喷妥钠等催眠药的情况下与之面谈,对其言语进行精神分析。医生会跟患者说明,刚才给他服了催眠药,是为了帮他回想已经淡忘的事。等患者镇静下来后会给他明显的暗示,使他坚信自己完全可以康复。有个统计表明,这种方法在95%的患者身上都有效,尤其是区分起“真正的”癔病患者和诈病的士兵来更是灵验。陆军阿尔弗雷德·路德维希少校,“战士诈病”,《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9卷,增刊(1949年11月),页30及97。“暗示”还有更微妙的用途,可以让士兵重回战场。比如在一家疗养所,一名狂躁的士兵被留了下来,因为他总是兴奋地要求回前线,杀“坏蛋”。这种情绪传染了其他未必有这么急切、却特别容易受暗示影响的患者。菲利普·瓦格纳,“1944年6月20日—8月20日诺曼底攻势中的精神病活动”,《精神病学》,9卷4期(1946年11月),页348—349。
电击疗法也有使用,或是单用,或是配合药物治疗,特别是像对精神失常、分裂和情感性精神病等。这种疗法要用到便携式电机。列兵弗雷德里克·布拉顿是英国皇家陆军军医队的一名士兵,他说这“非常痛苦,因为不给你麻醉……电压很高,所以不时有颌骨、腿骨或臂骨断裂的事发生。”列兵弗雷德里克·布拉顿,“被强征的英国皇家陆军军医队员”,页29—30,(韦尔肯医史研究所)当代医学文献中心藏。据说,这种治疗不只对患者有好处。陆军中校路易斯·L。特里恩和马丁·施泰因少校1949年时曾说,这
使精神病患者可以得到治疗而无须冒太大危险,而且不需复杂设备。它把对物件的损坏以及对医、患人员的损伤都降到了最低程度,大大降低了转运病人的难度,显著减少了药品和关押措施的使用频度。陆军路易斯·特里恩中校、马丁·施泰因少校,“后方精神病院”,《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9卷,增刊(1949年11月),页127。
澳大利亚的精神病学家仍严重依赖处方药,特别是抗抑郁药和镇静剂,还有精神疗法。杰弗里·斯特莱默、克里斯托弗·坦南特,“越战的精神病学方面:对战士的影响”,收肯尼思·迈多克、巴里·赖特(编),《战争:澳大利亚和越南》(悉尼,1987),页236。自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在越战中,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三种:立即治疗、不离战场(当时认为,士兵离战场越远,以后再度上阵的几率就越小)和给予不日即可康复的保证。
第八部分:医者于役医者于役 9
平民和医务工作者的态度
士兵一旦精神崩溃就似乎别无他选,只能咽下怯懦的耻辱,眼看自己作为士兵和男人的名誉接连经受重创:同情几乎是奢望。F。莫特,“关于战时精神神经症的两篇演讲:(一)神经衰弱:因恐惧而起”,《柳叶刀》,1918年1月26日,页129及菲利普·瓦格纳,“1944年6月20日—8月20日诺曼底攻势中的精神病活动”,《精神病学》,9卷4期(1946年11月),页345。狂轰滥炸、血雨腥风中,他们要是英勇过人,在战斗过后,其“脆弱的地方”就不会有人注意到。A。亚伯拉罕,“1914—1918:一名反英雄的回忆”,约1973年,页84,帝国战争博物馆及海勒姆·斯特迪,“与皇家炮兵团在西线的插图岁月”,页25—26,帝国战争博物馆藏。但酣战之时,旁人的态度就远没有这么体谅了。“躲一边去,胆小鬼!”一战时有英国士兵对惊恐的战友说。詹姆斯·霍尔,《基钦纳的手下:一名美国人在英国部队中的不凡经历》(伦敦,1916),页184。二战的例子见奥迪·墨菲,《地狱归来》(伦敦,1956),页24。在越南,谁要是敢哭,那战友一定会拳脚相加,以防怯懦像病毒般吞噬在场的每一个人。菲利普·卡普托,《战争流言》(伦敦,1977),页289。精神伤员即使回国也得不到多少同情。一战中的英国,英国内特利医院专门收治战斗疲劳症的患者。可等患者到达时,迎接他们的只有寂静,人都垂着头,好像有“莫名的耻辱”。W。埃斯普林的打字稿,无日期,无标题,第1段,收伦敦档案局PIN15/2502。二战中有人注意到,精神伤员的家人、朋友都
对其处境不抱同情。他们还满脑子传统观念,认为成为“英雄”是所有参战士兵的天职。只要国家需要,就不应有任何迟疑,要么杀人,要么被杀。罗伯特·克拉克,“进攻欲和军事训练”,《美国社会学杂志》,51卷5期(1946年3月),页423。
跟下章的主角随军牧师一样,精神病学家也会对罪感加身的士兵冷嘲热讽。陆军上尉詹姆斯·亨利·迪伯写过,神经衰弱的士兵让他“恼火”、“无法忍受”,恨不得“把这些世俗的家伙踢开”。陆军詹姆斯·迪伯上尉,“日记和帐单”,1914年8月24日条,页29,帝国战争博物馆藏。美国陆军医疗部二战时承认,医生对患神经病的士兵一般态度都不好。这部分是因为他们自己讨厌呆在军队里:曾有医生诅咒说,“妈的,我要是陷在这儿,也一定不让你好受。”战争部,《陆军医疗部简报第36期》(伦敦,1944年6月),页5,引自《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第71期,1943年12月,页31。有越战老兵曾解释自己为何不愿求医:
是这样的,我怕得要死,怕挨罚……我怕什么呢:“好家伙,要是我说了……实话,还不得到莱文沃思堡[军事基地,在堪萨斯州东北部城市莱文沃思旁,内有军校和监狱——译注]炸石块去……甚至被处绞刑或枪毙也未可知。”我怕,因为……我毕竟杀过人啊。无名越战老兵,引自罗伯特·利夫顿,《战后归乡——越战老兵:非被人害,亦不害人》(伦敦,1974),页165,省略号原文就有。
以精神病学家为代表的医务人员对因受不了战争压力、精神出现问题的士兵态度越来越差。一战时,医生还稍有点同情。一本关于战斗疲劳症的权威著作甚至指出,神经出了问题的士兵并未失去理智,反而是太多理智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的理性在“痛苦地高速运转”。G。史密斯、T。皮亚,《炮弹休克及其教训》(曼彻斯特,1919),页2。精神出了问题的士兵其实“开化”程度更高,是本能学说的论点。但到二战时,不能英勇杀敌也成了一种病症。当时的观点是,一个大男人连杀人都干不了,那一定是“无趣加羞怯”的典型。这样的人不能理解像“爱国、胜利、传统等复杂的观念”,从型受“文明观念”的熏陶,以致“不能适应……其对立面”。“前线一次精神病学会议的报告”,1944年8月8—10日,页13,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32/11550。杀人时情绪失控的人“心理不健全”,“不称职”,不救就“没治了”。陆军J。兰特里少校,“人力因素之于战争的影响”,《澳大利亚陆军军报》,107期(1958年4月),页14及陆军H。帕默尔少校,“伤员问题——对12000人的研究”,1944年,页3,(韦尔肯医史研究所)当代医学文献中心藏。要是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精神崩溃,那一定是“不沉着”、“自恋”、“像个女孩子”。安德鲁·麦克菲尔爵士,《一战中加拿大军队的官方历史:医疗服务》(渥太华,1925),页278及菲利普·瓦格纳,“1944年6月20日—8月20日诺曼底攻势中的精神病活动”,《精神病学》,9卷4期(1946年11月),页356。和平主义是“恐怖的……是对自我毁灭欲望的文饰,”弗朗茨·亚历山大说。在1941年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出
任何人如对人类过去和现在无处不在的侵略欲视而不见,那我们满可以说,他没有正视现实。如果他智力没有问题——不是没有把握周围事物的能力——那心理就一定有问题,只能把他视为神经病患者。弗朗茨·亚历山大,“战争与和平的精神病学方面”,《美国社会学杂志》,46卷4期(1941年1月),页505。
第八部分:医者于役医者于役 10
一定要让这样的士兵“摆脱”困境,强迫他以“人而不是动物的方式”来审视杀戮。约翰·麦克迪,《士气的构造》(剑桥,1943),页44—45。士兵不单要为国捐躯,还要时刻准备献上自己的“意志”和“胆力”。陆军H。帕默尔少校,“伤员问题——对12000人的研究”,1944年,页11,(韦尔肯医史研究所)当代医学文献中心藏。精神病学家不仅要考虑躺在医院里的士兵,还要挂念“仍在山里继续作战的小伙子们”。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尤金·R。黑林上尉这样介绍他的医生同事在朝鲜战争中的态度:
海军医疗部的口号是“让旧能多的人坚守旧能多的岗位,且撑得越久越好。”陆军的目标更简洁:“保持战斗力”。空军的是“继续飞下去”。这些不是空洞的标语;我们每日对待伤员时都应记住这些,任何情况下都是。海军陆战队尤金·R。黑林上尉,“医务官对上司的责任”,《美国三军医疗杂志》,4卷2期(1953),页1496—1500。
为这种态度正名不算难。国家在战时显然有权要求军人不只为祖国贡献四肢、眼睛或生命,而且也献出其“胆识”。与一般的做法不同,“主观抱怨”是不能听的:如果不能依据“可靠的病理学和生理学概念”作出诊断,就没有理由不让这些士兵即刻回到他们的岗位上去,这是名美国医生的见解。陆军罗伯特·奥古斯丁中校,“内科医师和理疗师之间的关系”,《美国三军医疗杂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