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年青父母要读: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

第6部分

年青父母要读: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第6部分

小说: 年青父母要读: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辉煌。
  理论点拨
  有些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容易失去理智,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是过度的苛责;另一个 方面 是过度的纵容。对孩子过分宠爱,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一味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偏袒庇护孩子的过失,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 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第14节:对孩子宠爱但不溺爱(2)
  家庭既是孩子的诞生地,也是培养孩子的摇篮。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场所, 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旦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迁就的教育 方式,把孩子放到比父母还高的位置上,过分满足孩子的哪怕是不正当的要求,包办孩子的 一切,孩子就会变得依赖且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软弱,也不会过多地考虑别人的 感受。
  默多克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的父母很好地找到了一个位置来爱孩子,既不对孩子苛刻,也 不 溺爱。母亲在锻炼孩子独立性的时候,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使孩子在不知不觉 中克服了独处的恐惧,并爱上这种独处。
  生活实例
  明明的父母因为工作很忙,便一直把明明留在农村的老家,由明明的爷爷奶奶抚养,直到明 明读 小学了,父母才将其接回到了城里,由于父亲经常在外出差,妈妈便一个人管教孩子。
  或许是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太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一律百依百顺,尤其是 物质方面的要求,明明要什么妈妈就买什么。时间长了,明明逐渐变得霸道起来,一旦妈妈 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发雷霆,甚至会以不去上学或是离家出走来威胁父母。一开始, 明 明的妈妈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也没放在心上,依旧对孩子的要求很顺从,但是明明的学习 成绩却一落千丈,在班上他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作业,还常常顶撞老师,成了让老师头 疼的问题学生。
  由于母亲的娇惯和溺爱,明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渐渐在玩乐中迷失了自己,并 学着电影里的人在班里拉帮结派,传播一些不良习惯,顶撞老师的行为越来越频繁,和同 学稍有争执便拳脚相加。有一天,明明的班主任发现明明躲在厕所内吸烟,还给其他 的孩子分发香烟,气坏了的班主任因此罚明明在教室后面站着上了一下午并要求他当着 全班同学的面检讨。明明觉得老师丢了自己的面子,便横竖都不愿意去学校了,明明的妈 妈见状,觉得自己的孩子被老师欺负了,就去找学校的领导理论,要求老师给明明道歉 ,理由是明明被侮辱了。在闹得满城风雨以后,学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出面道歉,并给 明明换了一个班主任。
  这件事之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明明是个惹不得的孩子,为了不惹麻烦,老师们对明明的 所作所为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明明愈加有恃无恐起来,渐渐地又迷上了网络,常 常逃课并领着几个同学偷偷出去上网,还对妈妈撒谎说自己要好好学习了,让妈妈出钱自己 参加一个补习班。欣喜万分的妈妈以为明明懂事了,谁知明明把妈妈给的补习费全部花在了 网吧里,并天天玩到深更半夜才回家,谎称在老师家补习。
  直到后来老师打来一个电话,称明明已经很久没上学了,妈妈才恍然大悟,她找遍了家和 学 校附近的网吧,终于把明明揪了回去。这时候的妈妈依然没有醒悟,明明声称自己去网 吧是因为妈妈不给买电脑,妈妈心一软,又心想或许买了电脑孩子就不会乱跑和结交一些坏 朋友,便同意了孩子的要求。
  电脑买回家以后,妈妈开始要求明明每天只能玩半个小时,周末玩一个小时,如果明明的学 习成绩有进步,还可以奖励他多玩一会儿。刚开始的时候明明还很听妈妈的话,但是很快 就把妈妈的话抛在了脑后,每天一回家就打开电脑,直到清晨才打着呵欠洗洗脸去学校, 在学校的时间,明明几乎都是趴在桌子上睡觉。
  明明的妈妈这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开始干涉孩子,但是明明完全不把她的话放在 心上,依旧我行我素。一天深夜,妈妈起床上厕所,见明明的房间还有昏暗的光,便推门 进去,看见明明正在浏览黄色网页。妈妈一下暴跳如雷,孩子才12岁,就变得如此坏,怎 么得了!没想到的是明明见妈妈没有任何征兆便闯了进来也变得恼羞成怒,失去人性似的 扑 到妈妈面前打妈妈,抓妈妈的脸,甚至抓起屋里的东西扔向妈妈:“滚出去,我不要你这个 妈妈,滚出去,我烦你!”然后就是一顿暴打。
                  
第15节:做最开明的家长(1)
  这一顿暴打让妈妈彻底死心了,她不明白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一直满足孩子的各种 要求,为何到最后却换回的是孩子对自己的拳脚相加。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任性的孩子。他唯我独尊且自以为是;他乱发脾气且情绪紊乱;他率性而 为且固执己见。这是一个好像具有强烈的“独生子女综合征”的孩子。这是一个叫人很难接 受的孩子,很显然,母亲的溺爱已经扭曲了应有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实例TIPS
  父母可以这样防止对孩子的溺爱:
  不搞特殊待遇:如果时时处处给孩子特殊照顾,有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会让孩子感觉自 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高在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 ,不关心他人。
  不过分注意:很多家庭都习惯了以孩子为中心,家里的事务安排都围绕着孩子。当 亲朋好友来访,也常常是围着孩子逗他玩。对孩子过于注意,孩子便会容易骄傲,觉得自己 是家里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欢自己;孩子的天性是“人来疯”,如果在客人面前过分 注意孩子,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会忽略应有的礼仪和礼貌。
  不要轻易满足: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总是害 怕孩子哭闹,因此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 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不包办代替: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于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了,结果导致孩子三 四岁了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五六岁了还不会做简单的家务。这样孩子就不会变得勤劳、善 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进心。
  不担惊受怕:其实孩子天生是什么都不怕的,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 ,但是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担忧而千叮咛万嘱咐,导致孩子越来越担心。如果父母在确保 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少一些担忧,多一点鼓励,在摔跤后不大惊小怪,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 来,孩子就不会变得懦弱胆怯。
  不剥夺独立:没有父母的陪伴就不让孩子走出家门和别的小朋友玩,孩子一脱离自己的 视线就变得十分紧张,被家长这样剥夺了独立性的孩子往往就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不当面袒护:很多时候,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有了争执,总是有父母偏向、保护自 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错误;有的家庭里,孩子受惩罚时总有爷爷奶奶出来替孩子说 好话 ,时间长了,孩子就把家里管教较松的那位当作自己的“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是 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观念混淆,甚至还可能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对孩子的爱就能远离溺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做最开明的家长
  茅盾的母亲
  关于茅盾 》》》》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从 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因无力升学而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 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国共合 作破裂后,茅盾从武汉流亡上海和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 》,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对时代的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 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 花》、《锻炼》等。建国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 席。
  成长故事
  茅盾说过:“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这话不假,茅盾的母亲是一位开明的女士 ,茅盾5岁那年,父母就商量给儿子启蒙。茅盾的祖父在家开设了私塾但并不认真教学 ,常常撇下学生打牌会友,茅盾的父母担心孩子在私塾里学不到真本领,便自己挑选了上海 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 》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由茅盾母亲施教。从童年开始,她引导茅盾广 泛阅读,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等等,以至茅盾常自称自己是 位“杂家”。
                  
第16节:做最开明的家长(2)
  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茅盾母亲便独自担负起抚育两个儿子的重任。茅盾父亲曾有遗嘱, 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但是茅盾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 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进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茅盾的母亲对待茅盾的弟弟泽民也同样开明,1917年,泽民考取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母亲很高兴。后来茅盾介绍泽民加入了共产党,由于思想的变化和革命的需要,泽 民想中止学业;专门研究政治,与张闻天等一同去日本。那个时候泽民只差半年时间便可取 得工学文凭,茅盾劝说了弟弟很久也无法让弟弟回心转意完成学业,倒是母亲看得开,她见 泽民主意已定,就同意了泽民的选择,并劝说茅盾:“他既然对河海工程没有兴趣了,勉强 读下去,也没有意思。”
  虽然自己没能遵循亡夫的遗嘱让两位儿子好好学习工程,但是茅盾的母亲却说:“世界变化 太大,你们父亲何曾料到。我如今这样干,你们父亲若死而有知,大概不会怪我的。”
  这位通达事理的母亲,培养了一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也培养了茅盾这样一位文化伟人 。
  理论点拨
  谁都希望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但是很多时候却不得不事与愿违。父母和孩子之间,思 想永远不会完全一致,在任何时代,青少年都是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凭着对新文化的敏 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必然会走在父母的前面。父母应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力求 与子女有共同语言,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
  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不愿事事听命于大人, 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