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入世带来的…… >

第3部分

入世带来的……-第3部分

小说: 入世带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见,如果诚实过度,就会变成一个轻信的人,而轻信别人恰恰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个『性』。

    第三节认清骗子的真面幕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存在着多种需要,包括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而且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这些需要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都得到满足。不仅非常态(畸形)的、不合理的需要不可能得到满足,即使常态的、合理的需要也会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体自身条件(政治的、经济的、能力的等)的限制而得不到满足。就范围而言,许多需要超出了社会和个体的条件所能达到的界线;就程度而言,需要本身是个无底洞。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许多需要难以满足是正常的现象。

    对于犯罪人来讲,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正常合理的需要不能满足;另一种是他们的需要结构不合理,即其需要内容违背社会要求。诈骗犯罪人的欲求不满,根源在于其需要结构的不合理。

    需要产生以后,如果不能满足,人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焦虑、紧张、不安等。这种心理反应又可能导致一定的行为,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反社会的犯罪行为。但如果个体具有调节自己需要结构的能力和心理适应的能力,就不会导致犯罪行为。众所周知,人的犯罪行为,首先是由反常的、畸形的或臆想的需要所引起,但即使是这些需要,只要个体能克制、调节和导入其他方向,也不一定会直接导致犯罪行为。而对于正常的合理的需要来说,如果得不到满足,个体可以谋求以新的其他合理途径来实现需要的满足,即改变策略;也可以以另一种正常合理的需要来替代。即使是此两种情形都不可能,从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个体也可以通过心理防卫机制,采取妥协『性』的措施,如文饰、表同等,使自己免受因挫折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从而避免产生一些过激行为,走向犯罪。同时,个体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或对需要进行再认识,或降低抱负水平,压抑和克制自己时不能满足的某些正常合理的需要。

    需要得不到满足并不构成犯罪。只有在需要受阻,个体缺乏调节能力,谋求以反社会的违法犯罪的方式来满足需要,才会形成犯罪动机,走向犯罪。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需要也可以成为犯罪行为的基础。就行为的评价来说,重要的不是需要本身,而是满足需要的形式和方式,是个人对需要的认识和接受水平以及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心理素质和社会教养水平。归根结蒂,是个体的自我调节水平和能力。有调节能力的人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后,也会有一些非理智的消极行为,但不会产生犯罪动机,导致犯罪。犯罪动机的形成是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在需要不能满足时,谋求以反社会的违法犯罪手段和方式来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

    一、年龄、『性』别、个『性』或犯罪的关系

    1年龄

    年龄与犯罪心理的形成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身心发展成熟的程度不同、社会经历各异,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犯罪率的高低和犯罪种类、方式的选择。在诈骗犯罪中,各个年龄段的犯罪人都有,但相比较而言,青年犯罪人居多。在青年期,人的身心发育最快,生理和心理变化急剧。这个时期的人充满着各种矛盾,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和自尊心,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性』情不稳,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好感情用事,往往只顾眼前得失,不计严重后果。如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则很少考虑制度、道德的约束力和法律的威严。而在中年期,人的世界观已基本定型,心理状态较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从事经济犯罪时,一般都经过深思熟虑,作案手段较为诡诈,方式较为隐蔽。贪污、受贿、走私、诈骗、投机倒把等犯罪,多数为中年人所为。从金融系统的经济犯罪看,这个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占20%左右。在老年期,人的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映迟钝,情感单调、孤独感增强,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偏狭、幼稚等特点。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大半生勤劳清白,但到晚年经不住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抱怨,而失去理智,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不沾白不沾〃的错误念头,造成晚年失节。

    2『性』别

    男『性』犯罪从总体上看要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易形成犯罪心理。从诈骗犯罪的『性』别特征看,首先,男『性』犯罪人数明显多于女『性』;其次,男『性』犯罪金额一般较女『性』大。在诈骗犯罪中,之所以会出现男『性』不同于女『性』的犯罪特点,主要是因为女『性』在生理特点和社会环境方面与男『性』有别而造成心理差异所致。其主要表现为:

    1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

    雄『性』激素的大量分泌,使男『性』有极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另外,男『性』经常会遇到来自社会方面的不利因素,为了获得成功,他们所受到的挫折要比女『性』大,为消除挫折,男『性』往往倾向于采用表面化的形式或以违反社会规范的形式;而女『性』则不同,她们面对挫折时的忍耐『性』要强于男『性』,不轻易表现攻击行为。

    2男『性』比女『性』更具支配『性』

    所谓支配『性』具体表现在能自我决定、有主见、抗拒他人对自己施加影响,力图左右他人行为等。一般来说,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男『性』较主动、独立、支配欲强,而女『性』则较被动、顺从,依附心较强。

    3男『性』比女『性』更有自信心

    研究表明,男『性』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成绩,而女『性』则倾向于低估自己的成绩,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作多情之类的事情往往较多地发生在男『性』身上。自信心方面的差异使男、女『性』在行为表现上体现出不同特点:男『性』较莽撞、冲动,而女『性』则较沉静、被动。

    另外,女『性』在物欲要求方面一般较男『性』简单;女『性』的羞耻心一般大于男『性』。

    因为上述原因,所以无论是在犯罪率方面,还是在犯罪所侵占的财物数额方面,从整体讲,女『性』都低于男『性』。男『性』是诈骗犯罪防范的重点。

    3个『性』

    个『性』因素包括个『性』倾向『性』和『性』格。诈骗犯罪人通过个『性』倾向『性』和『性』格结构中的不良因素,积极地吸收主体外的不良因素,从而内化为犯罪心理。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人需要、利己主义的动机、不良的兴趣(畸形的探究和猎奇心理、精神空虚、盲目寻求刺激)、缺乏正确理想以及错误的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一个与社会要求相悖的个人,当其十分迫切的个人需要受到社会限制时,就可能对社会持抵触或敌对态度,产生反社会心理,或者萌发选择犯罪方式来满足个人需要的犯罪心理。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包含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性』格结构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会直接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4行为因素

    行为因素指犯罪人原有的不良行为特点。一般来说,犯罪行为是从一般的不良行为发展而来的。不良行为在犯罪心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行为是在不良心理支配下发生的,而根据行为反馈的原理,不良行为如果得逞,会反作用于不良心理,使之得到强化和发展。恶『性』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形成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指的是违反一般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小偷小『摸』、赌博等。这些行为会对行为人的心理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减弱其对不良诱因的抵抗力,增强不良的心理因素,进而诱发犯罪心理。这主要体面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的内容及其结果会对行为人产生吸引诱『惑』作用;二是行为本身会使行为人产生认同心理,从而改变对某一特定行为的看法。出于自我辩解心理,人一旦干了某件事,往往就会不断地、规模愈来愈大地干下去,从而导致行为逐步升级,步步陷入,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因而也会发生根本改变。比如偶而为之的小偷小『摸』等行为会逐渐改变行为人对这类事情看法,进而诱发并强化犯罪心理。

    (2)不良行为习惯

    习惯是经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不良行为如经多次重复又得不到及时制止,就会形成难以克制的恶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断起使用,在其他不良因素或特定情境的作用下,不良行为习惯就很容易触发犯罪心理的产生。一般来说,犯罪人在酝酿和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常会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如害怕、犹豫等,冲突的结果有可能使犯罪中止,而且有某种恶习的人在参与犯罪活动时,因已有类似经验,加上难以克制,内心冲突便大大减弱或甚至没有冲突,干起来格外大胆放肆,甚至以此为乐。

    (3)社会学习

    个人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而进行的,无论是人的社会化还是反社会化,其基本过程都是学习。所谓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谈话、阅读等方式获得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而所谓社会学习专指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接受社会影响,获得社会态度、社会经验和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人的反社会的犯罪心理往往也是通过社会学习而形成或日趋严重的。由于现实社会中不断有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发生,个体都有机会观察这些行为,或凭借大众传播媒介了解这些行为,从而构成反社会『性』的学习。这都会给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到不良的诱发作用。对已有不良社会心理的人,特别是缺乏识别能力的青少年,甚至可以直接诱发犯罪心理并见诸行动。

    二、骗子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1犯罪前的心理

    犯罪行为的发生起因于犯罪心理,但反过来,犯罪行为的发生会对犯罪心理起到强化作用。犯罪心理在犯罪活动和犯罪生活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果犯罪行为的发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犯罪心理就会恶『性』发展。从犯罪心理的形成到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是从初犯到惯犯的变化过程。

    初次犯罪,有个人不良需要的驱使,也有某种机遇和情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