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之倾听孩子-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表情严肃、惊恐。装妖怪是你的主意,已经让孩子感到不安了,赶快回到孩子要玩的追人游戏吧。
5、 需要告诉孩子某种事不能做(情况尚不危险)时,请试着通过游戏倾听的方式告诉他们
孩子会故意忽视你的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是因为感到与别人格格不入。游戏中倾听常常可以化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使他感受到亲情,确信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是父母所心爱的。
说“不”的时候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愉快、温和的声调。总是介我们无法设想说一个“不”字时不带威胁和严厉的口吻。请试试不同的声调、措辞,把成人式的严肃的“不”改用夸张的口吻说出来。比如用关切的、夸张的口吻说:“喔!你可要有麻烦了!”或者,高声、热烈地抗议说,“啊呀!你怎么这么干!”你可以慢跑关追逐那个犯规者,最后搂住他,热烈地拥抱他。随着一声诙谐的“不”,亲情与愉快的接触往往随之而来,带来笑声,释放出孩子的紧张情绪。
比如,孩子在不适当的时候要拿冰淇淋吃,在他刚打开冰箱时,你猛扑过去,把他抱在怀里,笑着跑到隔壁房间里去。他笑着挣脱着跑回到冰箱那里。他刚打开,你又一下子抓住他。一次又一次地,他都是笑着让你知道他多想吃冰淇淋。可你给他的却是感情和拥抱。这样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往往会抱住你大哭,因为他再不要做这样的游戏了,他只想吃冰淇淋。这样的大哭会释放出那种使他一味地要做你禁止他做的事的紧张情绪。然后他就能够意识到除了冰淇淋还有别的有趣的事可做,因为眼泪和大笑已经恢复了他正常的判断力。用游戏中倾听的方式说“不”,可以把给孩子立规矩的事做得饶有趣味。如果你能保持幽默与机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大。
6、 要活泼,不要顾及你的“尊严”
八、 用游戏中倾听处理明显的紧张情绪
孩子们常常在我们面前重复某种行为,如嘬手指、哼哼唧唧,指望我们的帮助。他们本来很有创造性,但此时却绕进了一条窄胡同,不知道怎么走出来。当你热情、愉快地接近孩子,孩子会利用你的关注,在笑声中恢复与你的交流,恢复勃勃的生气。
一个哼哼唧唧的孩子也会被引得哭或笑起来,只要你以嬉戏的方式给她以亲近的温暖。我们有时忍不住去模仿哼哼唧唧的孩子——也对她哼哼唧唧或取笑她,这是无助于事的。当你的孩子可怜地哼唧着说,“我要饼干”,你可以完全绕开她的要求,直接解决她被冷落的问题。你可以欣喜地看着她说,“那我要咬你的耳朵,”接着就快活地从她的胳膊一直亲到耳朵。或者快活在把她起来,抱着她踱过房间,一边唱,“我们要一块饼干!我们要一块饼干!”以你的滑稽样子诱孩子发笑。上面例子中,你面前的孩子正感到不痛快,更重要的是,感到与你疏远了(即使在很多成人的关注之中孩子也可能有这种感觉)。你带着亲情和轻松愉快闯入她的世界,寻求咯咯的笑声,以开始重建她对你的亲密和归属感。你闯入的时候说的和做的不一定要有太多意义。起主要作用的是你的亲情和快活的气氛。比起传统的反应,如,“我要你马上停止这种行为”,这样对待困窘中的孩子更有趣,更保护自尊心。同时,不幽默感的反应也使我们避免跟孩子一起陷入不快活的心境。当我们作出热情的反应时,我们是要寻回自己所了解的热爱的那个孩子。我们常常能找回她,并一起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九、 游戏中倾听导致深藏情绪的宣泄
快活地大笑之后,孩子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感到安全。此时,他会自动地用某种方式袒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郁结。他通常会因一桩小事变得不安、忧郁、或沮丧。例如,他可能坚持要穿一件还在洗衣机里的红毛衣。他觉得可以放心地让你知道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使他不很满意自己的生活。要穿红毛衣只是一条导火索,它即刻会引爆一只集满了长久积压不散的混乱情绪的小炸药桶。
如果此时你能关心地挨近孩子,但并不试图用话语去安抚或劝解他,他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大发雷霆或大哭一声。这时要求父母有极高的耐力。所有这些似乎都是由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不过要知道,这种发作可能是好事。发作之后他就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会感到轻松、振作、与你更亲近。痛快地哭一声能释放出那些曾使孩子害怕并僵化地对待生活的挑战的消极情绪。游戏中倾听并不总能触及深藏的不安情绪。但是请记住,当深藏的情绪被触及时,是你做的游戏中的倾听以幽默与笑声启动了治愈孩子创伤的疗程。
十、 再谈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在游戏中以笑声解除了某些轻度恐惧之后,他们有时会寻求帮助以驱除比较严重的恐惧。一个孩子在与你边扭打边笑之中要寻求此类帮助时,可能会突然伤害你或毁坏东西。这时就应该给他规定合理的行为限制。要用认真的语气让她知道你不允许她伤害你或打破东西。你需要同时采取行动制止孩子的过分行为,这样你不必提高声调也能有效地制止他。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超出正常范围时,我们往往指望他能听我们的话,服从我们。可他几乎永远会令我们失望,他没法做到。他当时根本不在思考问题。他正在向我们显示他的烦恼,希望得到帮助。他渴求帮助,所以不停地要掐人或踢窗户,表示他心情有多糟。如果你告诉他什么是不能做的,然后温和而坚定地采取行动执行你的规定,他常常会让深藏的烦恼浮上来,随着笑声、眼泪、浑身冒汗的挣扎而消散。(父亲与儿子例子略)
如果在游戏中间,你的孩子有要伤害人的行为,阅读下面的章节会有所启发。情况发生时,你得限制孩子的行为,然后你或者选择和孩子在一起,协助他处理比较严重的烦恼;或者马上停止游戏中倾听,做些别的事。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处理孩子的问题,宁可暂不去理睬孩子的求助,你要记住孩子不会放弃求助,他们会一再地寻求帮助以解除烦恼。
十一、 挑战与回报
游戏中倾听对于我们自己也有益处。无穷的忧虑和烦恼通常使我们成年人感到生活的苦涩。游戏中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变得活泼一些,滑稽幽默一些,这就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苦涩感不能自拨。儿童很善于通过笑声来排除自己的烦恼。如果你能向孩子学习,你就得到了一位乐意帮你重温欢笑和嬉戏的大师。
提示与思考:
1、 如果本章中提到的那位父亲在游戏倾听中忍不住对儿子发火,结果会怎么样?
2、 如果你和孩子做游戏倾听,让你感到最为难的会是什么?为什么?
第三章 孩子哭泣的时候
一、 当孩子开始哭泣的时候
毫不奇怪,当孩子开始哭时,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无能。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为一点小事(比如饼干盒子空了)哭起来,我们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感到恼火、不安、厌倦和愤怒。我们想止住他的哭声,尽力哄他,试图说服他吃点别的,对他说饭前吃饼干是不对的。如果他还是哭,就责备他说为这点小事哭可真傻。我们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过去了。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注意到,情况并非如此,孩子可能会安静下来,但仍然不高兴,长时间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不再信任别人。对一切都不满意,父母也为此感到气恼,整个家庭生活受到影响。
在孩子开始哭时,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做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由于你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倾听要求你与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时,你要留在他身边,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个过程结束时,重新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开始哭时,我们应当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他,以便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
二、 哭泣是自然的康复过程
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可以设想他们站在一条窄窄的平衡木上。在平衡木上,快乐情绪使他们善学,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或帮助。由于感到安全和受到关怀,他们能不断尝试,一次不成就再来一次。但他们这种宝贵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也很容易受干扰。努力频频失败,或周围的人显得漠不关心或态度消极,都可能伤害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从感觉良好和安全的平衡木上摔下来。脱离了“正常轨道”,他们无法找到能支持自己继续尝试的信心,感到伤心,就开始哭起来。
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有你在他身边,他会感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支持和关心。一旦通过哭泣排除了烦恼,他就又可以精神焕发地面对生活。所以,倾听哭泣的孩子,能使他得益于所面对的困境,并从所受的伤害中得以恢复。
三、 小事情会引发大的情绪波动
大哭不止,直到不快情绪消失——这种康复过程会很自然地发生在孩子身上。每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或丧失信心时,就会启动这个过程。当孩子为要独自挨过半小时感到烦恼时,就会把不快投射到一件小事上。有时,孩子在为了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哭一场后,能够告诉你他大哭的真正原因;有时,孩子可能哭完就跑出去玩,什么也不说。我人苦苦地想要知道孩子究竟为何如此伤心,但孩子有时候说不出自己的感觉。好在我们能做到倾听他们。有我们在他们身边,他们就能完成康复过程,尽管我们对其内容不很清楚。
四、 欢乐时刻常常会把以往积存的不快带出来
孩子们经常选择家庭中欢乐融洽的时刻表露他们不快的情绪,使履行父母职责看来更像是对性格的考验。我把这称作“被糟蹋的郊游”现象。比如,你和孩子们也许是一整天都在公园里快乐地玩耍,当你们动身回家时,孩子却变得不高兴,容易生气,会为必须坐在车子后排座哭叫等。
实际上,孩子是在利用这天从父母身上新感受到的安全感和亲近感。这一天的满足衬托出平日里感到的缺憾,就像是一块白桌布上的污点。度过了如此快活的一天,现在他要致力于往日里积存下的不快。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能排泄掉积郁的机会。不过,如果你对此没有思想准备,这处“被糟蹋的郊游”会是令人沮丧甚至恼火的。一旦你明白它准会发生,你可以让自己做好准备,等孩子哭时好好倾听,直到他平静下来。比如,你可以在自己尚未筋疲力尽时就动身回家,因为你知道路上可能要处理某些会有积极的结局的“麻烦”。
五、 倾听者须知
当孩子哭起来,你准备倾听他时,他最起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先检查孩子身体方面是否受到损伤,或环境是否有危险。如有,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 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给以忠告。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