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教育手记-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第三, 引导集体舆论。每当读到或听到关于某一为班主任如何如何长期无微不至关心或苦口婆心帮助某一“后进学生”的经验时,我总是纳闷:怎么帮助“后进学生”成了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便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第四, 讲究有效方法。我这里没有说“科学方法”而说“有效方法”,当然不是不讲“科学”,而是更强调“有效”:“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未必“有效”(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针对性等等);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含有“艺术”的意思(让我们的方法更新颖而使学生易于接受)。总之,转化”后进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
在我与“后进学生”长期磨合的过程中,我采用过的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有:
1. 写《家校联系本》。让“后进学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
“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当天表现(纪律、作业、进步、问题等)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会去给家长看。
2. 填《报喜单》。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便印制好一叠《学生进步报喜单》,
然后在每周末发给本周进步明显的“后进学生”,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
3. 游玩。我常常利用节假日,邀约班上的“后进学生”和他们的“帮助人”
一起去公园或野外游玩,有时我还把这样的活动当作对进步同学生的奖励。当学生忘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和我摸爬滚打时,我的教育已成功了一半。
4. 集体评议。不定期由全班学生评选“最近表现最差的同学”,再让班长当场公开结果,并对有关同学提出批评和希望;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在班上评选“最近进步最大的同学”,仍由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进步大的同学发奖或《报喜单》。根据我的体会,这样前后两次评选活动的当选者往往是同样的学生。
5. 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6. 写《灵魂的搏斗》。引导“后进学生”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我常常在某一“后进学生”做了一件他以前不容易做到的事之后,请他写《灵魂的搏斗??记一次“战胜自我”的经过》,然后在班上朗读,以激励更多的学生。
7. 安排当干部。为了让“后进学生”也有体现自己尊严和才能的机会,我有时鼓动班上同学选他们当班干部,或者给他们安排一个“助理”、“干事”之类的“职务”。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即使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褒扬和鼓励。
8.对手竞赛。让每一个“后进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9. 学生作文表扬。经常向全班学生布置写《××同学进步大》的作文,后在班上大张旗鼓地朗读或张贴这样的作文,以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
10。推荐好书。有针对性地给有关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并定期和他们一起讨论阅读体会,以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下面,我想以我和一位名叫“万同”的“后进学生”打交道的经历,来展示一下我转变“后进学生”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我和万同的故事
——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下午,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时,游贤来向我报案:“李老师,我的‘随身听’被人偷了。”
我问:“怎么回事儿?说具体些。”
“今天,我背着家里把‘随身听’带到学校来。上体育课前,我把它放在教室里我的课桌抽屉里。刚才我回教室拿乒乓球拍,发现‘随身听’不见了。”
我又问:“你想想,有谁知道你带了‘随身听’到学校来?”
他说:“好些同学都知道。”停了一下,他又说:“李老师,我的‘随身听’可能是社会上的人偷了。”
“为什么呢?”我感到有些不解。
“万同说,他刚才看见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人在我们教室外面游逛,可能是那几个人偷了。”
“现在万同在哪儿?”
“他说他去帮我追那几个人去了。”
我想起来了,上体育课不久,万同就来向我请假,说他病了,要提前回去打针。我便同意了。
“他怎么追得上?”我又对游贤说,“你看,这怎么好清查呢?记住,以后不许把这些贵重的东西带到学校里来!”
这是学生进初中第一天上课发生的事。游贤在这第一天便损失了一部价值几千元的“随身听”;我在这第一天,便遇上了这么一桩“大案”。
第二天早晨,游贤又来向我报告:“今天万同一到学校便叫我把‘随身听’的使用说明书送他。他说他奶奶也给他买了一个‘随身听’,但说明书弄丢了。”
我一下来了兴趣:“万同还说了些什么?”
“他说:‘反正你的“随身听”都被人偷了,说明书也没用了,干脆就送我算了。’”
我猛然茅塞顿开!遂当机立断:“你马上把万同叫来。”
一分钟之后,万同坐在了我的面前。我请游贤退出办公室后,便仔细打量起万同来:蓬乱的头发,似乎从来没有梳理过;黑黑的脸庞,好像左脸颊上还隐隐约约有一块疤痕;由于下嘴唇比上嘴唇突出,所以随时都给人一种赌气的感觉;眼睛不大,眼神看不出有半点天真,却闪射着与他年龄不大相称的老练。此刻,这双老练的眼睛正坦然地迎着我对他审视的目光也审视着我。
“今天,公安局的到学校来了。”我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万同,严肃而缓缓地说道。
他老练的眼光顿时闪烁出一丝惊慌,但仍然死死地与我的目光对视。
我继续不紧不慢地对他说:“昨天,游贤的家长去报了案。公安局的人来学校后,先到政教处……”
万同的眼睛仍死死地盯着我,但眼光已是一片呆滞,仿佛他已没有了知觉。
他的眼睛已完全告诉了我他此刻的内心。我于是接着说:“公安局的人说,破这个案子不过是小菜一碟。”
他终于垂下眼帘,说:“我是与游贤开玩笑的。”
我顺着我的话说:“就是嘛,我也在想,这里面肯定有些误会。所以,我才对公安局的人说,先让我来处理这件事。”
他于是急忙申辩:“我的确不是想偷,我真的是和他开玩笑的!”
“我也想万同是不会做那种事的。”我语气更加缓和了,“但是,你这个玩笑可开大了,把公安局都惊动了。这样吧,我去向公安局的人澄清这个误会。你呢,下午一定记着把游贤的‘随身听’带来交给我,由我还给他。好吗?”
他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
下午,我把‘随身听’还给游贤时对他说:“万同是给你开了个玩笑,你应该原谅他。而且,你一定不要对班上任何同学讲这件事,以免万同背思想包袱。”
游贤拿着失而复得的“随身听”高高兴兴地走出了办公室。我却找出了万同的家庭情况登记表仔细研究起来:在父母情况的“备注”一栏中,写着“父母已离异,现随母”一行字。
“哦!原来,这个万同是离异家庭的孩子。这种家庭,一般不会有太好的教育环境……”我不禁若有所思起来。
唉!“随身听”一“案”我倒是火速“破获”了,可我与万同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啊!??放下万同的家庭情况登记表,我不由得重重地叹了口气。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
然而,开学第一周的周末,万同却让我刮目相看。
在第一次班会课上,我让学生们评一评:在第一周,谁为我们这个新的班集体做的好事最多?
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不少学生们都提到万同??
有的说:“这个星期的下午放学以后,万同都主动留下来和值日生一起打扫教室。”
有的说:“每天早晨,万同来得最早,来了以后便做早扫除。”
还有的说:“一次,万同还从家里拿来钉锤修理班上的椅子。”
…… ……
学生们当然不知道“随身听”的“案子”,但他们说的也是实事。所以,万同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表彰。
多年养成的教育敏感使我意识到,教育良机来了。于是,放学后,我把万同留下来谈心。
我先问万同:“还记得李老师和你们第一次见面时,送你们的第一句话吗?”
“好像,好像是??”他回忆着,“是,‘让人们……’,好像什么‘幸福’吧?”
“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对他说,“请重复一遍。”
他一字一顿地认真重复道:“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很好。但别再忘记了。”我又问他:“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懂,但是说不出来。”他憨厚得笑了笑,显出了几分难得的天真。
“比方说,”我努力用他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说,“这个星期,你多次主动打扫教室,同学们就因你的存在感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又比方说,你主动帮同学修理坏了的椅子,那位同学就因班上有了你而感到了幸福!”
听了我的话,万同的脸上泛出了感动而又有些不好意思的红晕。
“可是??”我把话题一转,“那天,你把游贤的‘随身听’拿了,他就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痛苦,甚至可能对咱们班级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你说是不是啊?”
万同不由得低着头轻轻地点了一下。
“所以,李老师希望你永远做一个能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我双手拍着他的两肩,郑重地说。
他抬眼望着我,又重重地点了点头。
几天后,班里选举临时班委时,万同把又黑又脏的手举得很高很高??他迫切要求当清洁委员。于是,全班同学当然鼓掌通过。
万同就任清洁委员的第二天,便遇上“创卫”迎检大扫除。他不但“身先士卒”??为了擦干净黑板上方的积尘,他竟叠桌架椅地“高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