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

第32部分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第32部分

小说: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无”的概念表
①康德认为,更高的反思要追溯到一般“对象”的概念,并按照先验范畴表的次序对这一概念作为“某物”(Etwas)和作为“虚无”(Nichts)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只有通过这种划分,我们才能明了“可能的东西”和“不可能的东西”的真实含义,而不至于将它们到处滥用,甚至仅凭一个概念的不自相矛盾去推论出一个没有对象的概念可能有其对象。换言之,在我们按照逻辑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对概念进行正位之前,还要对这种逻辑本身的作用范围进行先验的正位,指出它只能在我们能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对象”概念中的哪一种上适用。

所以,康德认为一般“对象”可以按照量、质、关系、样式从四层意义上对之作“某物”和“无物”的划分。但实际上,康德着重提出的是对“无物”的划分,并认为与之相应的“某物”的划分可以从“无物”的划分中推出来。这是因为康德的先验反思目的是为了对知性的使用进行限制,即对知性使用的“对象”进行限制,指出知性在何种情况下就会没有对象,尽管它在概念上可以思维一个对象。下面就是对“无(或无物)”这个概念的划分表:

(1)。没有对象的空间概念(思维之物)
康德认为,这类概念“完全没有可指出的直观与之相应,=无物,即没有对象的概念。”例如“本体”的概念就是如此,它既不能列入“可能性”,也不能因此而声称它是“不可能的”。又如试图把自然界种种的力量最终归结为某种“基本力”的各种设想,逻辑上不矛盾,实际上却证实不了,也就不能称为可能的。

(2)。概念的空洞的对象(缺乏性的物)
这种无是针对实在的某物的无,是有关某个对象的“缺乏”的概念。康德举出阴影、寒冷的例子。用黑格尔的说法,这就是“有规定的、有内容的无”,如黑暗只是光明的缺少、寒冷只是温暖的缺少。

(3)。没有对象的空洞直观(想象之物)
这是指直观的纯形式,它只有充实以经验性材料即感觉内容时才能形成对象,但就本身而言是空洞的、无对象的。

(4)。没有概念的空洞对象(否定的无)
这是自相矛盾的概念,如一个两边的直线形、“木制的铁”等等。逻辑的不可能性只能适用于这最后一类“无”的对象,换言之,逻辑的可能性也只适用于这一类“某物”的概念。

②康德谈到表中第一、四两项、即“思维之物”和“荒唐之物”(Unding)的区别时说:“前者不能归入可能性之下,是由于它只是虚构(虽然不矛盾),后者与可能性相对立,却是由于这种概念本身自我取消。”虽有这种不同,但两者都同是“空洞的概念”。至于第二、三项,则是“概念的空洞的材料”,只有感觉材料(冷热等)和直观形式(时空)结合在一起才有概念的实在材料,所以这两项根本不是对象,而是对象的缺乏和对象的空洞的形式条件。如没有光线给予感官,人们就不能表现黑暗。如没有扩延体为我们所知觉,我们是不能表现空间的。总而言之,逻辑上的可能性(不矛盾性),只是“某物”存在的形式条件之一,除了这个条件之外,还要有感性材料和直观形式来充实它,只有这样,“某物”才可以成为知性运用的正当范围,即经验和现象的范围。说到物自体(本体),那么它虽无概念上的矛盾,但在经验中却等于无,尽管不能否认它在经验之外仍是某物。我们的知性既不能用于认识本体,也不能用来否认本体,而应为本体留下认识之外的地盘。

康德主要在于一方面把有(某物)和无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把这种区别的层次按顺序确定下来,以便给知性的有效使用划出可能性界限(即第二、三项),即经验的界限。

第十一节:对康德哲学方法的总讨论
康德的哲学方法分为六个阶段,即:(一)肯定普遍客观的知识之存在是既予的事实;(二)肯定普遍客观的知识必须是先天的;(三)肯定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是既予事实;(四)普遍客观知识之可能性之先天条件之分析;(五)作为普遍客观知识之可能性之先天条件之纯粹概念之“先验演绎”;(六)纯粹知性概念的基本原则的系统的分析。在第四及第五阶段中,每个阶段又包含两部分:第四阶段即普遍客观知识之可能性的先天条件的分析阶段,包含感性的先天形式(时空)及知性的先天形式(即范畴)的分析;第五阶段即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的阶段,则包含时空的“先验阐释”及范畴的“先验演绎”。依照上面的阐述,我们可看出下列各点:(1)在这六阶段中,第一至第三阶段是康德哲学方法的出发点,这三个阶段的肯定,可合并起来成为下列一个根本肯定,即肯定自身包含先天概念作为其可能性之先天条件之普遍客观知识之存在作为既予事实。(2)第四及第五阶段,即纯粹概念之分析及其“先验演绎”的阶段,可看作是康德哲学方法的核心。因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方法,本质上便是分析的,即它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作为普遍客观知识之可能性的先天条件之纯粹概念。至于“先验演绎”,则是与纯粹概念之分析不可分的,因为照康德看来,如果没有“先验演绎”,则分析出来的作为普遍客观知识可能的先天条件的纯粹概念,是没有“合法性”的。所以,在每一个纯粹概念之分析后,他必继之以一个“先验演绎”,例如,在时空的分析后,他继之以一个时空的“先验的阐释”;在范畴的分析后,继之以一个范畴的“先验演绎”;又在纯粹知性的基本原则之分析后,他亦继之以一个“证明”或“阐明”。这可以说是康德哲学的严谨处,也是他哲学方法的特征。(3)至于第六个阶段,即纯粹知性的基本原则之分析阶段,可说是康德哲学方法之最高目的,因为不仅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而且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目的,都是建立基本原则。至于纯粹概念的分析,则可说是对于基本原则的分析之准备工作。

依据上述我们可作下列评论:
1。康德哲学方法的第一个出发点是他的全部批判哲学系统的真理标准:他的哲学方法的第一个出发点即是他的哲学方法的第一阶段,即肯定普遍客观知识的存在是既予的事实。这个根本的肯定是他的全部批判哲学的真理标准,因为其他的五个阶段,都全部建立在这个根本肯定上面。先就第二阶段来说:第二阶段是肯定了普遍客观知识的存在是既予的事实,否则他便不能说普遍客观的知识必须是先天的。其次,康德的第一阶段的肯定是受休谟的影响而来的。但是,如果康德不先行肯定普遍客观知识的存在是既予的事实,则他已和休谟一样陷入怀疑的境地了。所以,虽然休谟的警语惊醒了康德的独断的迷梦,并改变了他的研究的方向,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对于普遍客观知识的存在作为既予事实的主张;而且,正因这种主张,他才脱离休谟而进入他的哲学方法的第二肯定,即普遍客观的知识必须是先天的之肯定。

其次就第三阶段来说:在这阶段康德肯定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是既予的事实,他这个肯定是建立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之上的,因为当他认识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同时并肯定这种存在是既予的事实时,他便先行肯定了先天综合的命题是普遍客观的知识,因而必须是先天的。前者即是第一阶段的肯定,后者则是第二阶段的肯定。

再就第四阶段来说:这一阶段是分析作为普遍客观知识的可能的先天条件之先天概念,这种分析是毫无疑问地建立在上面三种根本肯定之上的,因为康德是先行肯定了自身包含先天概念作为其可能的先天条件之普遍客观的知识之存在是既予事实,再对这种知识分析其所包含的先天概念。所以,这一阶段的分析是毫无疑问地建立在上面三种肯定之上的。

又就第五阶段来说:这一阶段是对于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或“先验阐释”,这一阶段最明显地表示出:康德的哲学方法是以肯定普遍客观知识的存在是既予事实为根本出发点的。因为康德在这里并不证明他所肯定的普遍客观知识之存在之正确性,反过来,却以这个肯定为依据,证明先天概念作为普遍客观知识的可能的先天条件之“合法性”。例如,在空间的“先验阐释”中,康德一来便先行肯定数学是既予的普遍有效的科学,然后他证明说:空间必须是先天的直观,我们才能了解既予的具有明证的必然性的几何学的命题。在时间的“先验的阐释”中,其情形也如此:康德先行肯定“变化”及“运动”(作为地位的变化)作为既予的事实,然后他说:只有通过作为先天的直观的时间表象,我们才能了解“变化”及“运动”的事实。这两个空间、时间的“先验阐释”很明显地说明了康德是先行肯定普遍客观的知识是既予的事实,来证明空间、时间是先天的直观形式的;而不是反过来,以空间、时间作为先天的直观形式,去证明几何学的命题及“变化”和“运动”等的存在作为既予事实的“合法性”的。又就范畴的“先验演绎”来说,其情形也是如此:康德在这里说明了纯粹知性的三重先天综合活动,即“直观中把捉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及“概念中认知的综合”,并证明这三种综合作用是普遍客观知识的可能之先天条件。但他这种证明并不是以这三重先天的综合作用来证明普遍客观知识作为既予事实之“合法性”,而是反过来,以先行肯定普遍客观知识的存在作为既予事实为基础,来证明这种普遍客观的知识是以我们的纯粹知性的三重先天的综合活动为其先天的条件的。所以,范畴的“先验演绎”也是以普遍客观知识的存在作为既予事实为前提的。

再就他的哲学方法的第六阶段来说:这一阶段是对于纯粹知性的基本原则的分析,这种分析同样也是建立在上述前面三个阶段的三个根本肯定上面的。这点我们可以从他的每一个基本原则分析后所作之“证明”或“阐明”中看出,例如,“经验的类推”的“证明”中,康德先行肯定三种“时间关系”即“常住”、“相继”和“同在”为既予的事实,然后证明说:这三种既予的时间样式必须是先天的,因为这三种样式自身具有必然性,而具有必然性的认识不可能从知觉中给予我们的,所以它们必须是先天的。这种证明的方法很明显地是以先行肯定“时间关系”的必然表现作为既予的普遍客观的知识,来证明“经验的类推”作为普遍客观知识的基本原则的“合法性”的,而并不是以“经验的类推”作为先行的基本原则,来证明三种“时间关系”之作为既予事实之“合法性”的。所以,这种“证明”事实上即是对于基本原则的“先验演绎”。至于“思维的公设”的“阐明”,情形也是如此。康德是以普遍客观知识的存在作为既予的事实,来证明“思维的公设”作为“样式”范畴的基本之“合法性”的;而并不是以这些公设为先行的基本原则,来证明普遍客观知识之存在之“合法性”的。因为“样式”范畴只在决定对象与我们的认识能力间的关系,而并不增加对象概念的内容。所谓对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