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

第5部分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第5部分

小说: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用人的时候,应该考虑人事调配的问题,使大家步调一致,安心工作。当然,人事调配也不是件简单的事,由于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时时都会产生相互排斥的现象。人际关系如果无法密切配合,政策就很难贯彻了。这点,在人员编组的时候,应该首先列入考虑,万一彼此有了摩擦,也才会互相容忍,相互协调。

  怎样达成人事协调呢?首先,我认为不一定每个职位都要选择精明能干的人来担任。或许这个观点我们很难理解,可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把十个自认一流的优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事,他们都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有他坚定的主张,那么十个人就有十种主张,根本无法决断,计划也就无法推动。可是,如果十个人中只有一两个特别杰出,其余的才识平凡,这些人就会心悦诚服地遵从那一两位有才智者的领导,事情反而可以顺利进行。

  现在很多公司都拥有一批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应该是得天独厚,但业绩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好,反而是只有几个平凡员工的公司干得有声有色。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我想其中如何处理人事协调的问题是最主要的因素。

  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算术,可是用在人与人的组合调配上,如果编组恰当,一加一可能会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万一调配不当,一加一可能等于零,甚至可能是个负数。所以,经营者用人,不仅是考虑他的才智和能力,更要注意人事上的编组和调配。

  我们常听到“适才适用”这句话,其广义的解释也应该包含“人事协调”在内。

  如果一人可以做好的事,就没有必要派两人去做;该两人做的事,也要依各人特长,做适当的分配。

  假设一个公司原本有三个部门,现在想将它缩小成为一个,同时要将它提升为世界性的事业,这种作法正确吗?我们肯定会想:原来的三个部门都有相当程度的规模,并且都能为公司赚进一笔财富,他们怎么能舍得放弃任何一个部呢?但为了更远的目标,应该超越这层障碍,全力集中在最好的一项,将它提升到世界性的水准。这样一来,资本就会集中在一个项目上,今后,日本可以多朝这个方向发展。

  因此,该合并的公司就合并,分立较好的就分立,这种决定要经过公司详细的考虑。因为一般企业的经济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想在这么广大的世界中,推展一项出色的工作,资金一定不够。如果把范围缩小,同样的经营方式就可加深其深度了。

  最近人们常在各方面运用适当的经营法,但在用人方面,就不十分恰当。一件工作,如果由一个人负责就可以做得很好,就没有必要多用人手。如果需要多一点人来负责,就要考虑每个人的适应性,做适当的分配。在经济开放的今天,这种人员配置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人员配置处理得当后,最好是把某个人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但如果人事调动频繁,才能来不及发挥,会导致经营方针的动摇。

  最近,有关教育问题的评论很多。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兼备,能独立思考判断的人。如果说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盛衰,全看教育是否成功也不为过。因此,大家对教育纷纷提供意见,教育当局也做了很多改革措施,这是很好的现象。

  拿国营公司来做比喻,假定会长每年更换,副会长两人,其中一个也是每年更换,另一个的任期最多也是两三年,各部门的高级干部也两三年就调动一次,结果会变成怎么样?根据松下多年的经验证明,不管你网罗了多少最优秀的

  人才,如果主管的调动这样频繁,经营是很难有成效的。还不如让一个有抱负的人,用比较长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信念,以一贯的方针去经营,相信效果一定比较好。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它的重要性、它的困难,不是经营一家国营公司所能相比的。而负责最高教育决策的教育部长、会长那么频繁地调动,真的能产生预期的教育成果吗?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能当部长的都是特别优秀的人才,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在宪法或教育基本法里有明文规定,可是如何活用它,却要靠主管的学识经验了。因此,我认为一两年的任期实在太短,有才能也无法发挥,还是让一个人有比较长的时间继续掌舵,才能向一个固定的目标前进。

  如果天底下只有好人而没有人做坏事的话,那天下就太平了。实际上这几乎是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总难免有人会做坏事,这差不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对于这些做坏事的人,松下是如何来应付的呢?松下也曾经为这样的事情伤透了脑筋。当时松下电器只不过是拥有五十个员工左右的小工厂而已。员工当中有人不按规矩干活,这对于一个初创事业的人来说,头一回碰到这种事情,感到非常头大。

  有了这样的员工,真的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当时松下既然身为工厂的主人兼经营者,不论如何处理都应该尽快决定下来才行。说到处置问题,松下当然也想过干脆把他辞退让他走算了。或者不予辞退而给予适当的处罚。哪一种方式好呢?该怎么办呢?他考虑种种做法,晚上几乎弄得睡不成觉。以当时的社会来讲,把员工辞退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只要出点差错或干点坏事。马上就可以叫人滚蛋。在今天看起来,那样做未免过份了一点,但当时一般人似乎都能够谅解,这么做并没有什么不妥。

  所以,当时他们可以简简单单地让那些不守规矩的员工走路。然而这些员工都是当初费了不少精神雇用下来的,如果因为有点不太遵守规矩做事,就马上予以开除,就人性上或者经营者的立场来讲,实在都很不愿意这么做。身为工厂的厂主该怎么做才算圆满呢?是辞退好呢?还是不辞退好呢?松下因为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而深感烦恼。

  在这样左思右想的时候,松下忽然想到了日本犯罪率的问题。当时的日本,大约每五十人之中就有一个人犯罪。在天皇的德威之下都免不了有这样的犯罪比例,而且想要降低都十分困难,要完全消除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天皇之尊都可以容忍,象松下他们这么一个小工厂的所有人,又怎能不见贤思齐?天皇对于五十比一的犯罪纪录可以容忍,那松下一定也办得到,而且应该这么办。所以他就决定对偷懒的那位员工不施予惩罚,也不予辞退。

  从这件事情松下好象领悟到一点统驭哲学,这可能是因为管理员工不易而获得的经验吧。也许也有些人不一定能接受别人规劝,但如果说一个经营者连是否有人偷懒都不知道的话,那么要统驭员工恐怕就很困难了;反之,假如有这种事情马上就能发现,那就比较不用操心的了。

  所以说,当老板的人对员工也应该有适度的信赖,即使其中有一两个比较喜欢摸鱼的人,也不必因此对大家都抱着警戒的心理,这才是正确的态度。经营者一定要了解部属的心理,才能把握住人性。

  那么,如何去了解民众心态、人情关系的微妙呢?答案只有一个:深入民众,精细观察。只有设法与各类人接触,积累各种经验,最后见识自然成熟精辟。身居领导地位的人,原则上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这种经验,既要有专业方面的,又要有社会人情方面的,还要有判断快捷准确,能够洞察未来细微变化的能力。这些经验和能力,并非每个人都具备,所以,有的人可以为帅,有的人只配做将,更有的大部分人只配当兵。当然,并不是说人的能力是先天决定的,地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说,要想成功,必须在先天的基础上进行后天的社会努力。天份差不多的人,勤者成功。所以领导地位是努力奋斗的结果,是深入社会精细观察的结果。

  领导者以上的经验和能力的培养固然不易,但有了这经验和能力之后,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以坦率的心情去领导部属,洞察人心的微妙。有了能力却心胸狭隘,刚愎自用,不再去精研微妙变化的人情关系,恐怕也难以成就大的事业。事实上,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背后,都有一大批优秀的、乐于被他使用的部下。其实,领导者与部下的关系,就如大脑对于四肢。四肢的伸缩能够完全听命头脑的指挥,就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领导者思想意图的实践化、物质化,就是靠这些“四肢”来完成的。所以,要想获得部下的爱戴,必须以坦率的心情去对待他们,能够洞察他们的人情本能并因势利导。要知道,古往今来无论是杰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领导者,都因为他们能够洞察人性的本能,并利用其优缺点,导向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如此,不但事情办得顺利,还能深得民心。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三 合理安排领导的群体结构



三 合理安排领导的群体结构

  每一个领导者总想成为一个深孚众望的领导者,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愿望呢?关键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一系列孚众望的个体素质。

  孚众望——信用、诚实在众人之上,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然而,这个要求又绝非抽象、不可琢磨,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它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概念。

  为了说明这种似乎抽象、但又实在的素质。这里试举数例。

  京剧《海瑞罢官》的最后四句唱词是:

    “天寒地冻风潇潇,去思牵心千万条。海父南归留不住,万家生佛把香烧。”

  当海瑞公正廉洁、明断公案、为民雪恨、大杀贪官而不记罢官南归之恨,人们出自内心的惋惜之情便成了这感人的诗句。它令人深思:官位大能孚众望吗?不能!权力大能孚众望吗?也不能!孚众望乃是许多民众出自内心的敬仰,这是不容易轻而易举得来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工资、报酬、奖金、生活压力等因素,如果发挥得好的话,也只能调动人的工作能力的60%,另外40%,则有待于领导者或领导集团的特殊才能来调动。领导者的这种特殊才能和素质,是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十分顺乎自然地表现出来的。领导者的这种表现,常常能很自然地赢得人心,受人敬佩,深孚众望,象磁铁一般地吸引人。

  人们对领导者和领导层的孚众望程序,通常是能够比较清晰地觉察出来的。革命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手里握有那么大的权力,加上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为什么不能维持其政权呢?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凭着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呢?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讲出许许多多大道理。但是,往往又可以从一个很细微的镜头中觉察出它的真谛。如电影《风雨下钟山》大军南下的一个镜头中,人民队伍的雄壮行列,就反映了共产党是顺乎民心的。人们常常以“人一走,茶就凉”的话,从反面说明领导者切不可放弃领导位置和权力。当一九七六年周恩来同志与人们永别的时候,人们的怀念之情哪里“凉”得下来呢?那时,江青反革命集团已经篡夺了党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