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

第41部分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第41部分

小说: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好的精神会使任何工作都变得有意义、有兴趣;相反,厌恶工作,精神不振,则足以使工作招致失败。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工作丧失信心,产生厌恶情绪。

  工作,就是一个人生命的石像。它是美是丑,可爱可憎,全操在自己的手里。出售每件商品,每个谈话和思想,每个动作和行为,都仿佛是凿子一样,可以塑造你的形像,也可以损毁你的容颜。

  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精神将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你对工作不忠实,不尽力,那就等于损害你自己,糟蹋你自己,你就将因而变得丑陋并为世人所唾弃。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五 挖掘洞察机先的领导人才



五 挖掘洞察机先的领导人才

  在实行某项措施时,有时可以用权威的力量,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会战前,把全体军队集中在热田广场前,恭敬地焚祭了必胜祈祷文。在仪式进行中,后殿突然传来兵刃交击的声音,于是织田信长对军队说:“大家听见了没有?神明已经接受了我的祈祷,答应以威力来保佑我们的战士。”官兵们听了这句话,士气激昂起来。

  本来信长的兵力居于劣势,部下又都主张闭关自守,但信长利用祭祀神明的机会,把士气激发出来以后,军队都愿出城攻击,而终于获得奇迹般的胜利。信长虽然并不信佛,但却巧妙地利用了群众的心理,以鼓舞士气。这个故事说明领导者要用权威来鼓舞人们的士气。

  可见一位领导,在想推动某一件措施时,虽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力求贯彻,也是一个好办法,但如能借助高于自己的权威力量,来说服部属,往往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正如和尚或牧师在劝告世人时,往往不说“我的意思是……”而说“释迦牟尼认为……”或“耶稣认为……”这个用意也就是在借助释迦或耶稣的权威来加强说服力。人们都有相信权威的心理,所以,如果能假设以某个权威为中心,去引导人们推理事务的道理,便很容易形成一致的想法及统一的步调,才能够发挥强大的力量。

  所以,领导者如果能有效地借用神明的威信、伟大的教诲,或引据传说习俗、格言谚语,去说服别人,事情将更会容易解决。

  身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秉持公正的奖惩原则,也要对规章制度保证严格的实施下去。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征战不休。秦国原是西陲的小国,到了秦孝公时决心变法图强,就任命当时的大政治家商鞅当“左庶长”,制订并执行新法。

  商鞅一连颁布了好几项严格的法律,秦国人民都觉得吃不消,同时对那些法律的效力,心存怀疑。怎样才能使新法顺利推行呢?在新法面前能做到人人平等吗?有一次秦国太子犯了法,商鞅认为“就算是太子,犯了法也不能宽恕”,于是当机立断处罚了太子。由于他坚持“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久,秦国人民都相信了法律的威严,而不敢犯法。所以,在商鞅当政的时期,秦国真正做到人人安居乐业,百姓不敢作奸犯科,国力也因此日渐强盛,最后终于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历史记载,商鞅所制订的法律,原本有许多过于严酷而且存在许多弊病,所以很有斟酌的余地。但幸好他在执法时能采取绝对公平的态度,所以使得大家心服,才拥护新法,这才是造成秦国富强,后来统一中国的关键。

  如果一般老百姓犯了法,就不客气加以处罚,一旦皇室贵族犯了法,就可以不加制裁,象这样的法律,难道会有信服力吗?难怪百姓会在表面上奉公守法,暗地里却怒声载道,对政府失去信心,如此国家怎能强盛呢?

  现在是民主时代,法律是公平合理的。可是实际看到的情形却是,当某个人使用暴力犯罪时法律会去处罚他;但有影响力的团体使出无形的力量,从事政治、经济种种犯罪行为,扰乱社会安宁,执法者往往不敢严惩他们。象这样,有法律等于没有,社会组织又如何能健全呢?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国家建设又怎样推动呢?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也是如此吗?

  企业团体内部的规章纪律,也要公平、严格地去实施。人事管理章程和作业守则等规定,不只是新进的小职员,连公司的社长、会长也必须遵守,公司的秩序才能走上正规轨道,职员的士气也才能提高。因此领导得要依照事实得失,公平而严格地施予适当奖惩和惩罚,才能使整个公司建立起良好制度,使公司的经营顺利开展。

  一个好的领导就得有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度,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以静待最好的时机。

  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时,迎战的魏国大将司马懿虽然也是三国时代的名将,可是对诸葛亮灵活的战术,常常觉得无计可施。吃了几次苦头后,干脆就闭城休战,采取不理不采的态度,来对付诸葛亮。因为他认定诸葛亮远道来袭,后援补给都很不方便,只要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力量,最后一定可以把握战机,反败为胜。

  果然,诸葛亮耐不住他的沉默战法,好几次派兵到城下骂阵,企图激怒魏兵,引诱司马懿出城决战,但魏兵在司马懿的控制下,一直闷声不响。所以,诸葛亮就想出了一着“激将法”,派人送给司马懿一件女人的衣裳,并附上一封信说“如果你不敢出城应战,就穿上这件衣裳,我们也就回去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希望你堂堂正正地列阵决战。”

  这封充满轻视的侮辱信,果然在曹魏的军营里激起很大的反应,那些少年气盛的部将纷纷向司马懿说“士可杀不可辱,象这种欺人太甚的信公然送来,如果我们一味地沉默,未免太懦弱了。我们希望主帅赶快下令,出城和蜀军决一生死。司马懿虽然也被激怒了,但他毕竟老谋深算,知道蜀军人人怀着建功的心愿而来,斗志昂扬,在没有力竭以前,绝不好对付;所以在紧要关头,仍勉强把心中的怒气压抑下来,讲了许多精神鼓励的话,把自己的军心稳住,终于没有让诸葛亮的计谋得逞。

  想一想,当时司马懿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贸然出城迎战,一战而败,那么结局将会如何呢?历史是不是可能会重写?人类喜欢争斗,因为自古以来即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人们总是宁肯进攻而不肯撤退。宁肯轰轰烈烈打到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肯无声无息地被看成是没勇气的懦夫。在这种心态下,坦白说,叫人忍耐,有时只是一种安慰或奢想而已。

  对于企业而言,身为领导者,要有超越别人的忍耐力,不管再大的污辱加到身上,都得有“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下去”的勇气,才能确守原则,贯彻计划。秦汉之间为老翁拾鞋的张良、钻无赖胯下的韩信,他们能成功,也都是因为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常人不曾有宽宏大度。

  “能忍耐,才是长久的基石——要把愤怒视为自己的敌人。”

  这是德川家康的遗训,颇值得领导者深切体味。

  领导者的信用,对于部属来讲,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在中国秦朝末年的楚汉争霸时期,有一位名将叫季布。他原是楚王项羽的手下,作战骁勇,刘邦吃尽了他的苦头。所以对他耿耿于怀,在项羽自杀、汉朝统一天下之后,马上悬赏追捕季布:任何人只要取得季布的头颅可换千金;相反的,如果藏匿季布,必诛杀全家。

  可是法律尽管订得那么严,还是有人愿意庇护他,甚至替他向刘邦讲情。到底季布这个人有什么魅力,使得众人在千金重赏之下还不会出卖他呢?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季布是一个讲信用的君子。在当时,曾经有一句俗话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可见得他守信的程度,是受人敬重的要素。

  后来,刘邦知道了内情,深为他能坚守信用而叹服,也就赦免他,并且让他在汉朝当官,但是他仍旧保持一贯的作风,不屈服于权贵,也不受别人左右,爱憎分明,是对是错,对错分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含糊。所以威望愈来愈高,官愈来愈大,原来归属的项羽败将中,就以他最有成就。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是: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最要紧的是要讲信用。一个人或企业,如果能得到大众的信任,而被认为“那个人说出来的话,一定做得到”,或“那家公司生产的制品,一定信得过”,那么这个人或企业,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领导者若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众人自然会为他效力。相反的,如果经常言而无信,就算此刻许诺了再多的好处,别人也会怀疑兑现诺言的诚意。

  想要使别人相信自己,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必须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兑现了所许诺的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地为他人而想,让人无可挑剔,才能慢慢地培养出信用。

  还必须注意的是,信用虽然来得不易,可是要加以破坏则是非常容易的。长期守信得来的信用,很可能只因为一次失信就全部丧失,所以爱惜信用的人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不可走错一步。

  在古代,名人或有名气的企业,偶尔失信一次,也许还可能遮掩过去。可是在信息传播非常发达的今天,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人人皆知,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任何人或企业在信誉上稍有失误,就可能会变成无法弥补的致命伤。面临这种局面,想维持信誉、提高信誉,必须注意不要犯错,甚至要做到永不犯错的地步。

  再好的意见,想让人同意,都得靠说话技巧,即语言艺术。一定要具有说服力,才能收到效果。

  明治初年,政府预备修筑从东京到京都的铁路,但是国内封建而保守的势力,认为铁路是西洋颓废物质文明的产物,所以群起反对。当时,负责监督铁路工程的岩仓具视公为了消除人们的这种心理,就公开对人民举出建筑铁路的“理由”:“虽然日本的首都已经迁到东京,但当然,该前进或撤退,都须领导者的气魄来作决断。真正该进时反而畏缩不前,自然要被视为懦夫。问题是象司马懿所面临的局势,显然据城坚守正是上上之策,开城迎战,反而是不智的做法。所以该守就守,该避战就避战,尽管在坚守和避战的过程中,会遭受敌人的嘲笑,或内部的反对。但领导者的价值,就在于能把这些嘲笑和反对的意见全扛在身上,以无比的气魄忍耐,坚持自己的原则,静待最好的时机。象司马懿虽然不被时人所赞赏,还遭受许多非难与诬蔑,但他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结束三国鼎立的大赢家,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一千多年来祖先的坟墓仍多在京都一带,所以天皇每年都得回京都扫墓祭祖。每次出门,沿途的百姓总要送迎,增加大家的麻烦。如果修成铁路,天皇返乡时就不必惊动地方了。因此,为了成全天皇的孝思,又为了东京到京都沿途的宁静,修筑铁路实在是刻不容缓的事。”

  当然,我们知道明治天皇修筑铁路,是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考虑,可是“尽孝”这个理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