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

第4部分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第4部分

小说: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应该把“严厉回击”和“粗暴对待”区分开来。严厉回击并不是要父母粗暴地对待孩子。严厉回击是指父母要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比如莎莉,她如果不坚决回击丹尼尔的挑衅,在15个月大的孩子眼里,她以后不管说什么,孩子多半会不听,因为她记住了可以和母亲讨价还价;而且,莎莉在回击之后如果不表明她对孩子的爱,年幼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母亲很无情。幼年的隔阂极有可能影响一生的亲子关系。在这个事件中,莎莉做的非常出色!她让孩子明白,父母拒绝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如此惩罚之后,父母的温暖抚慰对于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谨记 尊重仅仅作为单方面的行为是难以真正持久的。 

  尊重必须是双方的。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他们就不能要求孩子尊重他们。父母应该友善地对待孩子的自尊,永远不要蔑视他们,或令他们在朋友面前难堪。惩罚时,通常应该避开好奇的目光和幸灾乐祸的旁观者。孩子们不应该受到嘲笑,如果这使他们感到不舒服的话。他们强烈的感情和要求,即使是幼稚的,也应该给予诚恳的评价。让他们感到父母是“真正关心我”的人。一个在批评孩子时满口嘲讽和伤害性话语的父母,别指望反过来受到孩子真正的尊重。他们的孩子可能非常害怕他们,所以藏起了对他们的轻视,但是报复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反复出现。 

  尊重孩子,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潜意识里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替孩子安排一切。谁都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每当处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往往忘了这回事,把自己的视角当成孩子的视角。欧美文化重视个性。婴儿从小就自己一个人睡;不管孩子有多小,多数家长会解释自己的原则和行为;对于领养来的孩子,他们会和他们讨论领养和亲生的孩子有什么区别;父母离异,也会对孩子有交待,不会让孩子觉得他们是局外人,等等。电影《似是故人来》里面有个场景:父亲要出远门,临行前对5岁的男孩说:孩子,你在家要照顾好妈妈,你是家里的男子汉。如果在中国的电影里,恐怕同样的场景,父亲会说:在家要乖,听妈妈的话。这就是文化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表现。 

  从小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才会去尊重他/她。最实用的做法是: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并和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进行探讨。父母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倾听和探讨会促使双方达到互相理解,最终达到互相尊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主见。父母自己缺乏主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解释你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责骂他,或者你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 

第3章我哭,我哭,我大哭!──应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的行为 

  1、母亲常常在无意识中强化了孩子的哭闹行为 


  凯伦3岁时,会说很多话了,而且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高峰时期,她整天都在咿咿呀呀地发现和熟悉语音。她的母亲忙着做家务,大部分时间都不去注意她在说什么。只有当凯伦非常不安地尖叫、大喊或者用非常令人心烦的声音说话时,母亲才会去关心发生了什么问题,察看她有什么需要。这样的母亲─孩子互动行为发生了几次以后,凯伦就学会了用尖叫或不正常的声音去吸引母亲的注意。也许她的母亲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爱哭闹的孩子。她也许还会跟别的母亲抱怨凯伦的这种行为,殊不知正是她自己的行为造成了这种局面。 

  俄国动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是无关刺激。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所以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另一种条件反射叫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把一只饿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刻有食物滚下来。喂食就是强化,经多次重复,强化了老鼠踩杠杆这一动作。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 

  我们再看凯伦的例子。为什么凯伦在有需要的时候不肯用正常的口气和声音来说话?为什么她会变成一个爱哭闹的孩子?正是因为她的母亲强化了她的哭闹行为!当凯伦发现每次她哭闹尖叫的时候都会引起母亲的注意,她的哭闹行为自然而然被强化了。但是父母也别着急,我们既然能强化孩子的行为,也能消除某些不良行为。 

    谨记 为了消除孩子身上某些不合理的行为,父母必须了解并且避免对这些行为的关键性强化,同时实施逆转性强化。   

  人生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形成可能是婴儿的哭声和父母对哭声的反应之间的联系。啼哭是婴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哭声,父母可以知道他们饿了、累了、感到不适、或是尿布湿了,从而满足他们的需要。正常的哭声是婴儿生存的条件,我们不能也不想消除它。但是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合适的强化,把他们的眼泪减少到恰当的程度,使他们不再过分注重某些细节。如果每次只要婴儿一哭,父母就马上抱起他们或是摇动摇篮,他们就会很快注意到眼泪和父母注意力之间的联系。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对婴儿的哭声区别处理,他们就会逐渐认识到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也没有用。 

  再看凯伦的母亲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她的呜呜咽咽。为了消除凯伦的啼哭,可以进行逆转强化。开始时,妈妈可以说:“凯伦,你这样呜呜地哭,我可听不懂你的话。我的耳朵很好玩,它们就是听不懂呜呜啊啊的哭。不过你要是好好地跟妈妈说话,妈妈一定能听懂。我们来试试好好说话好不好?”每一次当孩子不好好说话,哭着耍无赖的时候,妈妈就应该对这些呜咽声充耳不闻;另一方面,对孩子用正常声音表达的要求应该立即给予关注。不仅要行动上给予关注,而且语言上要给予奖励,比如:你瞧,你这样好好说话,妈妈每次都听得懂,妈妈喜欢你这样好好说话。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 

  消除强化和逆转强化相结合,一定可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但父母要注意两件事情。一、你要学会坚持。不要觉得孩子哭得有多可怜而心软。或者你觉得:哎呀,就这一次。不行!一旦你没有坚持住,这场战争你必输无疑。二、随时用语言解释你的行为。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从小开始,坚持跟孩子解释你的行为。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孩子会比较讲道理,而且听得进去道理。当你需要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你就不需要怒吼了。 

    2、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最终将会消失 

  动物界提供了许多关于这类“消失”的有趣例子。 

  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晕天昏地。显然,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 

  最后,梭子鱼终于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懂得了它所懂得的道理: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 

  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适当运用强化/消失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马克的父母对教训孩子并不陌生,他们对自己的小叛逆者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他们打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但这些都不起多大作用。小马克的暴躁脾气依然如故。 

  后来,有一天晚上,马克的父母都在客厅看报纸,他们说了些什么话惹怒了他们的儿子,马克便倒在地上雷霆大发。他尖叫,用头撞地,挥手踢脚。这次,父母亲都被彻底激怒了,但却一时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便置之不理。他们一声不吭地继续读他们的报纸。 

  这恰恰是这个小叛逆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来,看着他的父母亲,又倒下去把先前的好戏上演了第二遍。他的父母亲再一次对此没有任何反应。这一次,他们心照不宣地看着对方,然后惊讶地打量着马克。 

  马克突然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马克的父母亲继续不理睬他。最后,马克的反应是什么呢?他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 

  从此,他不再朝别人乱发脾气了。 

  马克的乱发脾气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自然消失了。 

  如果你的运气不好,或者你的孩子本身是个脾气急躁的小孩,强化或逆转强化有可能不会一次奏效。希望父母不要认为脾气急躁的孩子是不乖的孩子,你要认为他们是不同于其他性格安静的小孩,对他们的训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父母要贵在坚持,要坚定立场,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最终孩子的不良行为是能够被矫正的。 

    3、利用强化定律,孩子也能轻易控制父母 

  强化/消失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和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成人也在按照自己得到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孩子们也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 

  当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到一些令人激动的地方时,比如迪斯尼乐园,小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令父母非常满意的行为:他们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企图,其目的正在于强化或奖励父母的行为。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小孩子们居然能够熟练地操纵他们的父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最希望的行为。 

  当一位母亲教训她5岁的女儿时,只听见女儿说:“你不再爱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