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06年读书选集 >

第22部分

06年读书选集-第22部分

小说: 06年读书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相是,台北市户政信息系统是全台户政信息系统的一环,在那时已经筹建十年之久,那一年正是系统开发测试基本完成后,在台北市全面实施之时,而恰巧就在陈水扁的市长任期上。
    从一九八八年开始,资讯工业策进会接受“内政部”委托,进行这套大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置,而我本人当时刚从美国回台,进入资策会工作,恰巧就是负责这套大系统的网络方面的规划设计,直到一九九六年离开,因此熟知建立这套系统的来龙去脉。
    这个当年台湾最大的网络联机大型信息系统,会交给资策会来建置,有着诸多原因。其中除了资策会是当时台湾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单位外,“内政部”也信任没有厂商包袱的资策会工程师,会以最先进的技术建置这套史无前例的大系统。当时国外的大计算机厂商如IBM、迪吉多、NEC等等,都通过各种途径游说采用他们的专属系统。采用厂商专属系统的好处是用成熟的专属技术来解决问题木容易出错,资策会可以乐得轻松。然而资策会的工程师却是高瞻远瞩、不为所动,决定全面采用当时虽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却是最先进、最公开的开放式计算机与网络架构,以免公众的系统被任~专属厂商的技术绑死,而代价则是资策会的工程师必须辛苦地边学习边开发这整套系统。
    在系统主机与工作站上,我们订出来的系统规格就是以UNIX为基础,而且必得有能力处理三万个以上中文字的开放系统;在网络方面我们订出以TCP/IP为基础架构的开放型网络,也就是今天全世界通用的Internet架构。在一九八八年,UNIX与TCP/IP这些开放系统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与商业化,W3网页制作格式还没发明,Internet商用网络也没影儿,但资策会的工程师已经看出它们的前景。但是不同于学术网络的实验性质,资策会是在建置一个属于全民的大系统,我们采用先进却未成熟的技术是冒着风险的。然而资策会接受了我们的规划,委托单位“内政部”的信息中心以及户政司也都接受了。由于采用了开放系统架构,如今它可伸可缩,没有被特定厂牌绑死,不至于牵一发动全身。
    一个大型信息系统的建置不只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还牵涉到具体使用上的作业安排。每个户籍员桌上将会有一个计算机屏幕,也要让来申办的民众能够看到屏幕上显示的户籍信息,因此以前高柜台的作业模式就不管用了,于是就有了在桌前面对面坐着谈事、观看同一计算机户籍信息的作业方式。而且又因为资料计算机化节省了人力,因此有充裕的人力来为民众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奉茶。这一切都在当年信息中心的构想之中,是配合户政计算机化的必要与衍生措施。
    以上所以不惮其烦地细说户政信息系统的建置过程,主要想说明“解严”前后相关部会的这些技术官员,其实已经是深具“现代化”与“进步”意识的一群人。当一九九七年民进党的台北“市长”陈水肩坐收这项成果时,我曾与一位泛绿老友争辩。我费心向他说明这段十年苦心建置的过程,却未能说服他国民党也是有它“现代化”与“进步性”一面的事实。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到了九十年代,由于国民党在“现代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失败,以至于它几十年来在台湾苦心经营的任何现代化成果,包括已成典范的经济增长,不是掩盖不彰,就是被已经夺得“现代光环”的民进党轻易地接收而去。
    国民党在台湾努力了几十年的现代化经营,到头来竟然还得背负“落后”的沉重罪牌,除了因其特务统治而造成的离心离德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无可逃避的历史性因素,而那是从一九四五年国军部队一上岸开始,就如影随形地跟上了的。多年来,台湾社会曾流传着多种对当年国民党军队十分贬抑的说法。传言中,下船的国军衣衫不整、背着做饭的大锅,还拿着雨伞,今台民大失所望。
    这些说法,最终凝结成一则关于水龙头的故事,数十年来在台湾广泛而不断地传述着:“当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大陆兵仔来到台湾时,他们看到墙壁上的水龙头这东西竟然还会冒出水来,觉得很神奇,也去搞来一个往墙上一塞,却奇怪为什么没有水流出来。”这是我年少起就听过的笑话。这些故事原来是街谈巷议,“解严’之后就名正言顺地在各种选战与意识形态争战中公然引述传布了。这样的故事不管是否属实、是否有普遍性,几十年来在台民心目中已经成了一种精炼出来的对国军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是带着价值判断的,拿来做参照标准的却是日本军队。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战败投降,随后退出台湾,至今已六十年了。对只愿认定这件大事情是“终战”的人,尤其是台独人士而言,日本殖民台湾五十年所留下来的不只是“军容壮盛”与“水龙头”的表征,日本殖民政权还是台湾的西方文明引介者。在日本战败投降六十周年的前一个月,即二零零五年七月出版的《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陈柔缓著,麦田出版社)一书里,作者搜集丰富的资料,将日据时期台湾人在一般生活层面接受日本式“西方现代文明”的情景十分生动地呈现出来,譬如第一次使用牙刷牙膏、第一次打高尔夫球等。书里也再次提到那个水龙头故事。对于当年接受日本教育的我父母那辈人,这种“现代文明”的初体验,的确形成了他们的意识形态感觉核心。
    这个被拿来与国民党政权进行对比的日本殖民政权,此后就一直是很多台民心中的衡量标尺,而成为台独运动有关“现代与落后之争”的心理操作素材,甚至上了小林善纪的《台湾论》漫画。这不啻是说,表面上日本殖民政权在一九四五年退出了台湾,但实质上在台民的心理层次并未完全退出。而国民党则显然从来不曾认识到,它在台湾的主要竞争对手既非共产党,也非台独势力,而竟是日本殖民政权的“现代化”幽灵。比起这个无所不在的‘旧本幽灵’,那些令其支持者离心离德的特务手段,只是再一次证实其落后性,成了拖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水龙头的普世论述
    民进党运用这种对文明与落后有着强烈对比的“水龙头故事’,极为有力地将对手塑造成落后的刻板印象。可是我们却发现,这个故事不仅在台湾流传,甚至还有全球各地的各种版本:
    譬如,老牌英国演员尤斯提诺夫在《小心!偏见》这本书里,就提到“二战”后欧洲的相同传述:“谁不记得家中老一辈叙述的故事呢?一九四五年苏联红军在行进中拆下水龙头,将它往墙上随处用力一插,以为这样就有水洞泪流出。”这是“文明”的英国人嘲笑“落后”的俄国人的版本。
    又譬如,在一个以色列的传道网页上,则是如此叙述类似的故事:“一个以色列的公益组织接待了一群来自西奈半岛的阿拉伯贝都因游牧人,在送他们回家前向他们说,他们可以把在这里所看到的最喜爱的东西拿回家当纪念品。没料到这群贝都因牧民每个人都要了一个水龙头,以为回到他们缺水的沙漠牧区后,将水龙头往那里一插就可以有水流出。”这个故事讲得义正辞严,用来说明教义的源远流长,读来毫无讪笑之意,但却也用了中东版的水龙头故事,来说明“现代化”的以色列与“落后”的贝都因之间的强烈对比。
    龙应台当年在散播野火之时,当也是满怀“现代化”意识,极为敏感于她父兄之党的落后性的。二十年后的二零零五年春天,她在一篇《请问雅典在哪里?》的文章里也提到这类水龙头故事:“一个来自没水没电的山沟沟里的人第一次进城,很惊讶看见水龙头一扭,就有水流了出来。很惊讶看见墙上的灯泡,一按就有光。于是他设法取得了一节水龙头和一个电灯泡。回到家里,将灯泡粘到墙上,将龙头绑在棍上。结果灯不亮,水也不来。……”龙应台在这篇文章里,用了水龙头再加上灯泡这两种极具现代象征的产品,是很严肃地在谈论全球化下英语的适当位置。却也显示她的这个视角与民进党“水龙头笑话”里的现代化意识,虽然对象木同,却有着全球化下的共同系谱。
    我相信在世界其他各地,只要有着这么一种“文明与落后”纠结的地方,譬如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就会有各种版本的水龙头故事在流传。这些多元的水龙头故事在当地到底是否真有其事,已经不重要了。重点在于,它已成为建构出来的普世性故事,既可用来说明教义的深奥,更可用来讪笑对手的落后。

日本殖民的现代魔咒
    这个文明与落后对比的水龙头笑话,在台湾会成为有效的政治工具,其来有自。我父母那辈人,作为台湾初次学到西方现代文明的第一代人,面对前清遗老的他们父母辈,是充满着文明现代人的幸福感与优越感的。然而这套西方文明却是通过日本才学到的,而且这一代人又被强迫与他们的父母辈自在自得的传承断绝,于是又有着不踏实的空虚感,成了台湾无根世代的起源。他们处于一种心灵扭曲的情境,一方面对殖民者日本的“文明”充满着自卑感,另一方面对自己长辈先人的“落后”则充满着优越感,但他们的心灵深处却是空虚而无根的,因为他们的自信心,已经被强势的日本殖民政权带来的这个“现代文明初体验”所彻底击跨,而他们竟无能反抗。可以说这个压抑着的、无能“做自己”的屈辱,应该才是绵延至今的“悲情意识”的根源所在。
    这种悲情意识,也毫无障碍地传递给战后的新生代。于是两代下来,这个日本殖民所种下的“现代魔咒”,遂成为以“进步”为名的民进党能够所向披靡的一个重大因素。

重回一九四五年的原初场景
    然而一九四五年发生的“落后中国与文明日本的交锋”,会是那么别无选择吗?
    日本战败投降六十周年这一天,台湾又有另外一本书《一九四五破晓时刻的台湾》(曾健民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作者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将台湾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的一百天——其间包括十月二十五日国民政府首任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接受在台日军的投降——这段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重新呈现。
    对台湾人而言,这是历史大转变的时刻。不仅战争结束,不用再躲空袭,不必再吃配给粮,更重要的是台湾人从日本殖民地二等国民的身份回复到中国国民的身份。因此,国民政府接受在台日军投降的十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就定为“光复贸’,这是以一个中国人身份的立场来说的,因为是到了这一天,日本的台湾总督府及驻台日军才正式被解除政权与武装,开始退出台湾。虽然台独运动者并不接受这个光复的立场,只愿承认八月十五日的“终战”,但这本书却提供了很多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台湾人民是如何欢欣鼓舞地庆祝台湾的光复,迎接国军的到来。书里提到一次欢迎国军的场面,街坊风闻国军将于十月十五日来台的消息,已是台籍人士主导的《台湾新报》在当天刊出头条新闻《全省民待望之国军今天将登陆于基隆》:“……全省如大旱之望云霓的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